為什麼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

用戶29389513


在戰國時代和漢朝,朝鮮北部是屬於中國領土,特別是漢四郡時代。後來,高句麗興起,戰績了吉林,遼寧和朝鮮部分地區。

這樣就形成一個問題,如果不打敗高句麗,實際上中原王朝也就無法進入朝鮮半島。高句麗一直存在了700多年,一直到唐朝才最終滅亡高句麗。但是,這個時候,半島上的新羅是唐朝的盟友,還和唐朝一起攻打高句麗和百濟。

在這種情況下,唐朝肯定要維護自己的盟友和附屬國新羅了,也就不會出兵去佔領整個半島。然後到了,遼朝和金朝興起,朝鮮半島又先後成為了遼朝和金朝的附屬國。遼、金政權建立之初,以經略中原為其主要發展方向,因此對周邊各族盡力拉攏,對高麗也採取“友善”的外交政策。

金朝又把朝鮮當做與宋朝溝通的一箇中立國,而且,金朝當場為了滅亡遼朝,還主動聯合高麗,還送給高麗2個州,簽訂兄弟之盟。金朝滅遼,高麗就成為了附屬國,在金朝119年曆史,高麗使臣出訪金國進貢174次,關係還是非常密切的。

高麗通過向遼人稱臣,阻止了遼朝的軍事進攻並獲得了“女直鴨綠江東數百里地”;高麗又通過向金人稱臣,得到了保州之地。

到了元朝,朝鮮變成了徵東行中書省,但是元朝滅亡以後,又重新復國。隨後朝鮮就對明朝,採用了事大主義,也就是,基於強弱力量對比情況之下小國侍奉大國以保存自身的策略,還成為明朝的親密盟友。

到了,清朝,在被清軍打了兩次以後,簽訂了“丁丑條約”,成為臣屬關係。而且在清朝與明朝作戰的時候,朝鮮也是清朝主要的貿易對象,糧食來源地,向中原倒賣人參毛皮的中轉站。使之得到了軍事和戰略物資等支援。

後來,清朝皇帝繼承儒家禮治思想,逐漸重視大一統局面下藩屬國的政治意義。清廷將朝鮮列為“最為恭順”的典範,為了樹立“厚往薄來”的宗藩關係。也就不再發兵了,一直到1911年清朝滅亡為止。


深度軍事


自唐代中後期,也就是朝鮮的後三國時期開始,中國曆代封建王朝中,真正把朝鮮納入自己的版圖並進行統治的只有元代。除此以外,朝鮮半島都是以附屬國的形式附庸在中原王朝,故而便並沒有必要將其納入版圖。

朝鮮半島中最早成為中原王朝附屬國的是“朝鮮三國”中的新羅。後來白江口一戰,大唐協助新羅打敗日本和百濟聯軍,完成了朝鮮半島中南部的統一,同時新羅對大唐稱臣。可惜8世紀後期,大唐和新羅紛紛陷入內亂,大唐直接分崩離析進入五代十國,而新羅則被高麗所滅,高麗逐統一整個朝鮮半島,疆域已經擴到了鴨綠江。


之後,金國在東北崛起,高麗王朝臣服金國。後來元滅金滅宋,並與1258年佔領高麗,將之變成元朝的“徵東行省”,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將朝鮮納入自己的版圖。可惜,這個維持並不久。元朝滅亡,朝鮮也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手裡,由李成貴建立朝鮮李朝,並向大明稱臣。明滅清繼,朝鮮繼續向清朝臣服。

所以如果你要問為什麼中原王朝一直只需要朝鮮做附屬國,卻不願意統治他,可能是因為那塊地本身比較窮,引不起興趣吧。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對中原王朝來說,既然已經稱臣了,就沒什麼必要統治。而且朝鮮歷代王朝都比較乖,不像西北和北蒙的王族,老是想獨立和造反,就沒必要控制了。

當然了,很多朋友會說漢四郡的時候朝鮮不也是中原王朝的麼?漢四郡時期當時的漢朝控制的僅有北朝鮮,南朝鮮部分還是有自己獨立政權的。所以整個朝鮮半島都是中原政權的僅在元朝了。


三觀粉碎機


中原王朝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這個說法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中原王朝不僅把朝鮮納入過中國版圖,並且還納入過多次。只是後來因為一些原因才讓朝鮮以中原王朝的藩屬國的身份存在。

至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中原王朝放棄直接統治朝鮮半島,我覺得有四點原因。


第一、地理因素

朝鮮半島雖然看似離中原很近,但從地理上來說,其實距離很遠。中原王朝要想直接控制朝鮮,最起碼要先控制遼東半島。但是古代的遼東半島,屬於農耕文化區和漁獵文化區的拉鋸戰地區。很多中原王朝,比如南北朝時期的北朝就沒有真正意義的佔據過遼東半島。如此一來,像北魏、北齊等中原王朝自然也就不可能直接統治朝鮮了。

後來的北宋王朝更衰,連幽雲十六州都沒有控制過。宋朝人去一趟幽州還要出國,那就更別提什麼統治朝鮮半島了。


而一些曾經控制過遼東半島的中原王朝,比如大漢、大唐、大明等,他們在實力鼎盛的時候都很強大,壓著東北漁獵民族,對朝鮮半島也有極大的震懾力。但一旦當中原王朝的實力出現衰落,在與東北漁獵民族的戰爭中失利,遼東半島必然會丟。當遼東半島被掐斷後,朝鮮半島自然也會不保。

所以說,中原王朝能不能控制朝鮮,取決於中原王朝能不能控制遼東。有些中原王朝在歷史上弱的一匹,控制朝鮮半島對於這些中原王朝來說——就是個夢。


第二、從中原進攻朝鮮,易守難攻。

朝鮮半島是多山多水的丘陵地帶。尤其是在半島的北部地區,八成土地都是山區,平原地形極少。相比之下,現在的韓國,也就是半島的南部相對來說,平原多一些。但中原民族進入朝鮮半島必須要從北部進,也就是必須要從北部的山區的地形攻入,這無疑就加大了中原王朝進攻的難度。

更讓人頭疼的是,朝鮮半島過於狹長,南北長達一千公里,這要是放在中國,可以從北京走到上海了。歷史上的中原王朝,比如西漢、大唐、大元、大清,曾經都在短期內前突進了朝鮮半島北部,但是往往都是在突破至漢江一線後,就要往回縮。而回縮的原因其實就是半島地形因素導致的。

補給線太長,半島地形奇差,再加之朝鮮半島的縱深很大。打起來真的很困難。

但是如果把進攻方向倒過來,選擇從海上攻擊朝鮮,比如從日本侵略朝鮮半島,那就比較容易了。當日軍從釜山登陸後,可以沿著海岸線一路北上,直接殺到半島北部。



第三、經濟上不划算

中國是一個陸權國家,並且是一個內向的封閉型國家,沒有什麼海權意識。中國人衡量一個地方值不值得打的標準很簡單:就是這個地方適不適合種地。

朝鮮半島的地形前面提到了。多山地貌,產的糧食能勉強能養活半島的土著。有時候遇到災荒年,中原王朝還得救濟他。這種給中原王朝增加負擔的地區,打下來也只是浪費糧食。費力九牛二虎之力打下來也沒什麼好處,統治成本太高。

因此在元、明、清三代,朝鮮才會在被中原王朝列為不徵之地。



第四、朝鮮一直都對中原王朝很順從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經濟上不划算,不值得佔領的地區有很多。比如大明建立時,西域和雲貴原本也都屬於不徵之地。並不是只有朝鮮才獨享的待遇。但經濟上不划算,被列為不徵之地,同時還對中原王朝足夠謙遜的地區,那就只有朝鮮一家了。

比如說,朱元璋早期也不想徵雲南。但是鎮守雲南的蒙古梁王給臉不要,死不投降,惹得朱元璋大怒,於是傅友德、藍玉、沐英興兵征討雲南。並在征服雲南後直接納入版圖。這就是作死導致的結果。

相比於不知死活的蒙古梁王,朝鮮開國君主李成桂那簡直就是個明白人啊。當年高麗王讓他征討大明,他表面上答應的很好,但暗地裡卻回朝奪權,還認了大明為宗主國。這種主動跪在地上拜大哥,心甘情願當小弟的藩屬國,大明好意思出兵打人家啊?



同樣的情況還有大唐、大元、大清三代。當年的新羅對大唐十分恭順,大唐在打完不聽話的高句麗後,也就把新羅列為了藩國;

高麗對大元也是如此,稱臣納貢這只是最起碼的,高麗還要給蒙古人定時定點的送點人參和送美女過去。並且所有的高麗王子都要到大都接受奴化教育。這樣的傀儡王朝,打與不打都是一回事。

最後是清朝。大清是真的瞧不上朝鮮。當年皇太極親征朝鮮,活捉了朝鮮國王,但是皇太極最後也只是逼其稱臣納貢,斬斷朝鮮與明朝的關係。並沒有直接吞併朝鮮。後來甲午戰爭前夕,袁世凱向李鴻章建議吞併朝鮮半島,自己納入清朝版圖,否則日本必然會吞併朝鮮。

但是最終滿清高層以“嫌麻煩”為由,拒絕袁世凱吞併朝鮮的建議。



綜上所述,中原王朝對朝鮮的態度,其實只取決於一點——服與不服。

順從於中原的朝鮮半島政權,如新羅、高麗和朝鮮,中原王朝都不徵,維持中原王朝與半島的宗藩地位。

不順從中原王朝的半島政權,如衛氏朝鮮和高句麗,中原王朝就要以武力打壓,直至消滅這些政權為止。

但是消滅了這些敵對政權也沒用。因為古代的朝鮮半島太窮了,中原王朝佔領朝鮮,是很不划算的一件事。並且朝鮮的地形地貌也很不利於中原王朝長期佔領。因此在元朝之後,中原王朝也就不再征討朝鮮了。改直接佔領為稱臣納貢。並一直維持到了甲午戰爭前夕。


Mer86


朝鮮是朱元璋所贈與的國號。在明清時期,不論誰在中元主政,朝鮮都作為附庸國而存在,從努爾哈赤一直到最後滿清入主中原,建立清朝,清政府都沒有打下朝鮮半島。為什麼朝鮮這個國家能在東北亞的局勢當中較為平穩的度過500多年的時間呢?就現在而言,朝鮮半島的地理位置是十分優越的,有多處天然海港,但是在農業文明時期,這些海港雖然有利於國外貿易,但是農業和土地才是那個時代的經濟根本,也就是說在農業文明時期,朝鮮半島無法創造更多的財富。



在朝鮮半島平原多處於狹小的河谷地帶,地形不利於大面積的種植和耕作,即便在某些地區,土地肥沃。這也使得朝鮮半島無法出現一個富裕而強大的國家。與此同時,這種地形也給征服者帶來一定的難度。不論是中原王朝,還是在北方所興起的遊牧部落。最多也只是讓朝鮮半島的政權俯首稱臣。 中原王朝遊牧部族對朝鮮半島的征服不是花費巨大的代價,如隋朝最終失敗就是如唐朝一般,雖然征服朝鮮半島,但所耗費的人力,物力以及資源和財富都是不划算的。



而且無法在此地建立長久的統治。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人都將朝鮮忽略掉了,其實恰恰相反,所有的政權都對朝鮮十分重視,只不過受制於現實的自然環境,採取了最保守的征服手段,那就是稱臣和親控制朝政。其實清朝在入關之前也曾出兵朝鮮。一方面掠奪朝鮮的物資相對於掠奪明朝更為方便。畢竟朝鮮的軍力很弱,不會有明顯而頑強的抵抗。另一方面,逼迫朝鮮脫離明朝的管束,向清朝稱臣。



每一次朝鮮都以慘敗告終,另外,朝鮮也算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在漢族進行武力征服的那個年代。朝鮮一定會被滅掉的,比如說隋朝唐朝。甚至包括漢朝時期。 但是當中原王朝建立了自己的朝貢體制之後,十分享受萬國來朝的尊榮,朝鮮就這樣被留了下來,實際上朝鮮早已經被皇太極所征服,成為清朝的屬國。



而清朝末年,袁世凱也曾建議中央把朝鮮變成自己的一個省。這也是解決與日本在東北亞糾紛的一種方法。但是這一提議並沒有得到重視。 甚至朝鮮的內部人士也希望能夠加入清政府,成為清政府的一個省。再加中日戰爭之後,清朝被迫承認朝鮮獨立,實際上將其轉給日本控制。最終日本吞併朝鮮,將其作為稱霸東亞的戰略支點。


世界史圖鑑


也不是納入過,但實在是投入和回報不成正比。

朝鮮最早的王國政權,其實跟朝鮮人還真沒什麼關係。朝鮮半島的第一個王朝是箕子朝鮮,建立者箕子是商紂王的叔叔,貨真價實的中國人。第二個王朝衛滿朝鮮建立與漢初,建立者衛滿是原來劉邦手下燕王盧綰的手下,也是中國人。


後來漢武帝滅了衛滿朝鮮,直接把今天的北朝鮮和大部分南韓地界加起來劃分成了四個郡,即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到前82年,真番、臨屯二郡與玄菟郡的東部地區被併入樂浪郡,分別設東部都尉和南部都尉,玄菟郡治西遷至高句驪縣。之後的東漢、曹魏與西晉皆保留了樂浪郡與玄菟郡。

313年,高句麗攻佔樂浪郡,自此朝鮮半島徹底失去了中原王朝的直接統治。

公元676年,新羅在大唐的幫助下統一了朝鮮半島,從此朝鮮地區的王朝開始了給中國當萬年附屬國的歷程。

其實在唐高宗消滅高句麗時,也是佔據了原來的樂浪郡區域,其中包括了今天的平壤地區,但是因為採取了高壓政策引起了當地的激烈反抗,再加上新羅的不斷滲透,還有就是這地方窮的雅痞,沒什麼經濟價值,高宗也就讓給了新羅,只保留江東一處。

至於為什麼後來沒有在吞併朝鮮,一方面是因為朝鮮多山地,大軍平叛的話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因為這裡實在沒什麼經濟利益可言。還有就是朝鮮的王朝自己主動願意當兒子獻殷勤,給中國當附屬國,而且可以說是所有附屬國中最乖巧的一個了。有這樣的好事,不用統治還可以拿好處還能被人當爹供著,何樂而不為呢。



再者朝鮮半島的海上屏障作用,也是在近代才表現出來,明朝以前,中國根本受不到來自黃海海域的威脅,朝鮮半島也就沒有那麼大的軍事價值。


火器工坊


中國其實一直都試圖將朝鮮半島納入版圖之中,這一戰略考量一直到清朝甲午戰爭之後,才徹底宣告破滅。

兩漢唐朝都佔據了朝鮮半島的北部,但最後高麗在安史之亂唐朝陷入衰落後,才逐漸北上完成了朝鮮半島的統一,而兩宋時期中原王朝金甌尚且不完整,自然難以伸手朝鮮半島。

到了明朝,初期時因為北元還未覆滅,蒙古南下的威脅仍在,尤其是遼東方面除了北面的蒙古部落以外,東面為女真諸部,南面為“事元”的高麗,可謂“三面受敵”,在這種情況下,明太祖決定對高麗採取招撫政策,尤其是在李成桂因為不願意“犯天闕而篡位”後,明鮮的宗藩關係由此奠定了基調,因為相對於蒙古、女真而言,東北亞的大陸地緣上,朝鮮是唯一一個擁有文化可以成為明朝(中國)長期盟友的勢力。

能二打二,自然不會選擇一打三。

而兩者的關係在日本入侵朝鮮的“壬辰戰爭”之後,更趨於穩定——萬曆皇帝之所以在幾乎憑明朝一己之力驅逐日軍後,得到併吞朝鮮的千載機緣,卻坐懷不亂,並未鯨吞朝鮮,則主要出於三點考量。

首先是永樂年間,明朝也藉助為安南平叛之名進兵安南,平定亂局之後,卻改為徹底吞併,結果導致安南人不服統治,發動此起彼伏的反叛,最終明朝在浪擲白銀百萬兩後,於宣德年間無奈棄地,竹籃打水一場空,莫過於此。

其次對當時的明廷而言,朝鮮三千里,相當於兩個省的地盤,而當時朝鮮王國歲入不過五十餘萬兩,而明朝廣西就已經收解稅銀百萬兩(包含地方),但卻需要設置兩省。

最後朝鮮又地處遼東,還需要設置新的邊鎮,算下來防務成本加行政成本,還要鎮撫因為吞併而造成的叛軍,而朝鮮除了貧瘠的山地、礦藏、人參和貂皮鹿茸以外,也沒有什麼特產,綜合算來,對於當時的明廷而言,無論短期還是長期,付出遠遠大於所得。

萬曆又是一個因為邊釁四起,國庫赤字,而四處找尋財稅增長點的皇帝,在吞併朝鮮明顯是一個虧本的買賣情況下,是肯定不會同意這種“好大喜功”之事,可以說晚明是因為財政枯竭,而最終放棄了吞併朝鮮王國。

在明朝之後,清朝則也有過吞併朝鮮的考量,在還是後金時,雖然在丁卯之役、丙子之役清廷兩度征服朝鮮,但在本身缺乏行政人才和經驗的情況下,同時為了對明朝用兵,最終選擇了讓朝鮮臣服,替他們管理半島來提供糧餉。

此後清廷從順治到乾隆年間,為了應付南明、三藩、準格爾汗國、大小金川以及西南戰事也無力對雖然一直心存芥蒂,但其實恭順的朝鮮用兵。嘉慶之後,清朝國力衰退也很難再支撐起滅國之戰。

到了晚清光緒年間,隨著條約時代來臨,在西洋各國的衝擊之下,清鮮之間徒有虛名的宗藩關係跟國際法格格不入,再加上日本對朝鮮的窺覷更是讓清廷感到芒刺在背。

這最終使清廷產生了關於“朝鮮地位”的爭論,其中將朝鮮郡縣化這一論調得到了大部分時人的支持,包括曾經“督護”朝鮮的袁世凱、著名近代實業家張謇都持這一進取立場,甚至此後包括慈禧、光緒也都支持過這一行動。

不過隨後的甲午戰爭將晚清攢下的底子都搗的稀巴爛,糊牆一輩子的李鴻章一夜回到洋務前,也就再也談不上什麼吞併朝鮮半島了。

- END -

看見我們,發現世界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真實星球


真實星球


沒有什麼從不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漢就曾在朝鮮設了四個郡,那時候就是大漢的正規行政區域了。



只是後來由於路途太過遙遠,並且在地理位置上比較特殊,朝鮮逐步的脫離了中原王朝的管轄。而特殊的一點就是遼東半島,遼東半島屬於漁獵地區,這和中原的農耕文明是不同的,遼東半島的民族性又各不相同。遼東半島處於中原農耕文化和漁獵文化衝突的地區,而朝鮮半島就正好處於遼東半島身後,完美的躲避了多次中原文化的侵入。



朝鮮半島在三國後期,晉朝時代就完全脫離中原朝廷的管轄。並經過該地區的長時間戰爭,逐步的形成了一個統一朝鮮半島的王朝,但是幾乎每個王朝對中原朝廷都是很順服的,稱中原朝廷為宗主國,自以附屬國自居,而歷代中原朝廷也對朝鮮這個附屬國小弟很是照顧,特別是明朝,朱元璋就規定朝鮮為永不征討之國。大明後期萬曆年間,朝鮮在遇到日本入侵時,大明還直接出兵援助朝鮮,經過幾年的戰爭,打服了日本,並順利的幫助朝鮮復國。

朝鮮在明清時期對待中原朝廷那是非常的尊重和順服的,無論國內大事小情幾乎都會請示中原朝廷,大到皇帝登基,小到皇帝娶媳婦生孩子等等。朝鮮王朝對中原朝廷的記錄也是比較完整和詳實的,甚至有些史料比我們國內的史料還更真實和可靠,比如朝鮮王朝的史料記載就清晰的記錄了孝莊太后曾下嫁給多爾袞,而這個史料在國內是沒有的。



朝鮮王朝在清末期曾經有幾乎被大清直接吞併,直接納入大清版圖,那是因為袁世凱鎮守朝鮮期間,他極力提倡納朝鮮入大清版圖(他認為朝鮮早晚要被日本吞併,不如直接納入大清),這個戰略思路是相當的清晰和明智的,只是大清高層嫌麻煩不願意接納朝鮮半島才作罷。


沉墨I方之城


誠邀,如題。樓主此話有些無理,其實朝鮮也算得上是中原王朝的“傳統領土了”。


小編此話可不是隨便說說,實際上朝鮮與中國的確淵源頗深。據說朝鮮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就是商紂王叔父箕子帶五千人去朝鮮半島建立的國家,到了東周燕昭王時期,箕子朝鮮歸附燕國,後被燕國人衛滿所滅。後衛滿朝鮮在107年被西漢所滅,西漢在此設立朝鮮4郡,屬幽州管轄。朝鮮正式脫離中國是在宋朝(半獨立)和明朝時期,是時李朝建立,朱元璋確定朝鮮為中國的藩屬國,朝鮮這才脫離了中原王朝的領土範圍。



那麼明朝時期,朝鮮為什麼會脫離中原王朝呢?

其實朝鮮與中國的聯繫本就不牢固,僅僅靠著遼東走廊維繫,然而明朝時期,遼東走廊受到蒙古韃靼和後來崛起的女真人的威脅,很容易就被切斷了。再加上朝鮮是異域異族,中央王朝沒心思去統治這樣一個蠻夷之地,是以朱元璋就放棄了朝鮮。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歷史上朝鮮與中原王朝雖然關係密切,但不得不說不管是歷史上還是今天,始終都沒有出現朝鮮可以毫無顧忌完全放鬆的加入中原王朝,或者說被中原王朝納入中國版圖的條件,也就是說把朝鮮納入中國版圖,說起來汪洋恣肆,其實就是一廂情願的自說自話。(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什麼條件都不考慮,就要歷史上的中原王朝把朝鮮納入中國,憑什麼啊?難道說人家天生就該是兒子輩的,說納入就納入了,歷史上朝鮮與中國關係最密切的莫過於商朝貴族萁子建立的箕子朝鮮。

就算是這樣,箕子當時在商朝那就是政治犯,被迫害的那也算,與中原王朝的的關係避之唯恐不及,還要他把在朝鮮建立的國家交出來,下一步就是把腦袋交出去唄,只要腦袋沒病,這種事情發生的幾率還是比較小的。


唐朝的時候朝鮮地區的高句麗、新羅的確與唐王朝關係密切,但那是兩個平等的主權國家的正常交往,即使人家覺得你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軍事等等方面全部佔優,那也不是說人家就要被納入到你的版圖。

一句話寧做雞頭不當鳳尾,真要是先進就等於可以把別的小國小王朝納入版圖,美國是不是應該把與他關係親近的所有國家都納入版圖嗎?這不就是強盜邏輯嘛,山大王都比官府的二把手活的滋潤痛快。

再說到清朝宗藩體制下的朝鮮,那時候朝鮮的確唯清朝馬首是瞻,但這並不等於說朝鮮願意成為清王朝的一部分,即使袁世凱當太上皇當了好多年,但是外來的和尚,早晚還得回到自己的廟裡,自古以來,就沒有形成過中原王朝把朝鮮納入版圖的條件。


歷史三日談


我覺得朝鮮一直未入中國版圖,主要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中原王朝實力不夠。在早期,中國版圖並沒有像今天那麼大,人口也沒那麼多,控制力有限。

從整個中國古代來看,對中原王朝的威脅主要來自北方遊牧民族,如匈奴、突厥、蒙古等。

所以,大多數時候,中原王朝注意力都在北方遊牧民族上面。

而且,中原王朝不是沒動過朝鮮的心思,但強大起來後也是想向外擴張的。隋唐都攻打過朝鮮,也取得過一定成效,但最終均以失敗告終。

只有元朝,才短暫地將朝鮮半島納入版圖。

第二,文化因素的影響。總的來說,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原王朝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一般情況不主張主動使用武力。

面對朝鮮這樣的國家,只要求對方服從自己就好。

像對匈奴、突厥、蒙古等戰爭,沒有一個是中原王朝主動挑事的。

第三,歷史傳統的影響。到了後期的明、清時代,考慮到歷史及其他因素,征伐朝鮮實在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朝鮮既願意主動歸順,中原王朝有了面子,也就不必強行將其納入版圖了。

一家之言,敬請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