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時,有人說朝廷下令讓旗人去東北種地,旗人誓死不從,這是為什麼?

無心冰冷的唇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大清早上老梁就被閨女從被窩裡給挖了出來,頂著倆烏青眼蹲在電腦跟前開始刷題,轉手就刷到了題主的問題。

老梁扣著鼻屎就想糊題主一臉,知道啥叫胡咧咧吧?就您這問題,這要是被滿清那些個皇帝知道了,棺材板都摁不住他們,他們爬出來非抽死你不可!

說實話滿清他啥也不好,唯有一樣做的不錯,對自己的族人那叫個捧上天。放在手心怕掉了,吞進嘴裡怕化了。自打滿清入住中原,就有了鐵桿莊稼漢的名稱,這指的就是旗人。

那年月只要腦殼頂上貼著旗人的標籤,您這“噗”從一出生,“啪”這一裝棺材板,這輩子都屁股上都會烙著四大字八旗大兵,這就是鐵飯碗,這就是工作證。每個月定時定點的到了衙門口一撅屁股亮出那工作證,這工資可就領上了,接著就可以逗個蟈蟈,玩個鷹,耍個隼啥的,那小日子不錯!

朝廷下令讓這幫人去東北那嘎達種地,老梁就問一下,他們捨得嗎?真不捨得。所以題主這事就拿著個雞毛非要當令箭使喚的胡咧咧。

說道這裡估計就有人要問了:“老梁哪滿清是缺心眼還是咋的?咋就這麼養著這幫廢物?”

其實道理很簡單,滿清入住中原這嘎達,他人口就不多,滿打滿算就一百萬人,這其中還得把滿八旗和漢八旗算上(注:漢八旗是滿人入關之前家養的奴隸),而明末記載漢人有六千萬到一億的人口。咱就按六千萬的算,他旗人一百萬的人口,五對一也就出二十萬的兵丁。這麼多的漢人他能看管的過來嗎?不能啊!

所以這滿清的皇帝就想了一損招,把旗人圈養起來,旗人這輩子就幹兩件事服兵役,生娃子,其他的生活所需滿清政府包了。好嘞,這政策就這麼定下來,可執行了沒幾年,這旗人被養成了那啥,就只懂的生娃子,遛鳥,逗蛐蛐,玩鷹!

打仗您一提這八旗大兵,這就成了廢物點心的代名詞。

不過話說回來,題主這問題也不是空穴來風,也是有依據的,但這依據被您這嘴巴一過濾,咋就誇那麼大呢!

依據

旗人他不事生產,而且是個吃啥啥不夠,幹啥啥不行的存在,最為重要的人,這幫人越來越多,對於滿清政府來說,這白吃白喝的玩意實在是太多了點。而滿清政府到了後期,光給白皮豬們的各項賠款就有好幾億(馬關條約那破紙片子就兩億,八國聯軍進北京玩了你的紫禁城,您還得拿出9.8億來讓人家開心),每天滿清的領導人別的不做,一閉眼一睜眼這就得從口袋裡掏出個十幾萬的雪花銀給白皮豬當零嘴吃。

白皮豬們的零嘴不能停,這一停他們那洋槍洋炮就頂腦殼上嚇唬你,這滿清的領導人沒轍了,轉過臉來就想到了八旗這幫人的口糧來。

於是在光緒三十三年的時候,就下了這麼一道旨意。大體意思是,咱政府已經是個窮光蛋了,你們這幫癟犢子也該自謀生路了,當然你們要自謀生路咱政府可以給你提供優惠政策,比如低價從漢人手裡購買土地,也就是官面說的勸課農桑,讓旗人不要光玩那蟈蟈和鷹了,咱弄個農業玩玩?

這鐵莊稼沒了,旗人傻眼了,這就要鬧事了!

慈禧那老婆娘一看這不行,所以藉著洋務運動,這就開工廠辦學習班,讓那些個滿人進去換換腦子,玩個商業啥的。咱說實話開工廠這玩意,那一定得是個有腦子的人來幹才成,您這旗人玩蟈蟈都玩成廢物了,有幾個能帶上腦子的?想多了吧!您說玩工廠不行,退一步當工人?那就跟不行了,人家每天蹲大太陽下曬個太陽,抓個蝨子多愜意,您一張破紙片子就把人家踢到了工廠裡面,這不要人家命了嗎?所以這一條基本上就被否決了,推行不下去。

不行,咱再還一個,當兵?這其實就是旗人的祖傳手藝,一般來說這應該可行。但旗人一瞅,您這是招兵?不玩弓了,該玩槍了,還天天的跑步,玩體能!

“大哥,都小三百年了,咱旗人就不玩這個了,您讓俺們天天的玩體能,俺們死的心都有。人家以前天天大太陽曬屁股了才起床,您這天還沒亮就玩跑步?您這是誠心玩我們是吧!”

“那咱不當兵了,咱當警察?行不?”

就這麼一頓扯皮下來,京師裡就搞出了禁衛軍和北洋第一鎮的大頭兵,而這禁衛軍還都是一幫子廢物,僅僅比原來的八旗兵好那麼一點點,至於北洋第一鎮還湊活,但比起北洋其他幾鎮還差那幾丟丟。

至於警察,這玩意還是太少!畢竟旗人的人口他增加了不少,不夠!

這剩下的,慈禧這老婆娘想不出來了,這就又回到了原點,政府出政策搞優惠活動,自謀生路,搞農業種地!

滿清最後沒的辦法了,這就給每個旗人發畜生,發種子,發房子,發路費,只要您能找到地,政府還給發買地的錢。

可旗人腦瓜蛋這麼一轉,發現這地都在漢人的手裡,他們都不願意賣。

咋辦?

像清初那會咱搞個圈地運動,弄匹馬拉個繩子,跑一圈,不管裡面的地有沒有主,都是你的?

想多了吧,這會漢人手裡的權利不比你滿人少,你敢這麼幹,慈禧的屁股就相當於坐上了火箭,等著昇天吧!

“那,咱去東北!咱大清的龍興之地哦!就是冷了點!路不好走了點!苦了點!”

“滾!別一點兩點了,俺們北京的旗人不去!”

“對!俺武漢的表示支持!”

“四川的頂一個!”

……

得,全國上下除了奉天一帶的旗人積極響應外,其他的都蹲在家門口等著喝西北風,也不願意出去。

好吧,這事就這麼在一年以後就黃了。慈禧天天的被旗人給罵醒了!不過這事整到最後,沒地的漢人們挺開心,都拉家帶口的去闖關東去了。對於漢人來說這闖關東就三個字,他們是沒有政府支持的,這一路走下來,活著過去的能有一半就不錯了,當然到了地頭這一半人多半還是過上了一段安穩的日子。這是後話,和本文無關,老梁也不提這事,糟心!

說句老實話,滿清這政策不能說不好。但用的方法真不對!

當年咱大華夏對面隔河相望的,那矮地瓜小鬼子們搞明治維新,也有些享受特權的武士不願意改變現狀。那天皇小子做的到是決絕,您不是不想改變嗎?得,拿著刀全給剁了腦袋,扔到大海里喂鯊魚了。

您滿清政府要是有著決心,旗人還能這麼像廢物點心一樣的存在?亂世就得用刀子說話!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分析一下,大體有三個原因

旗人不事生產,全靠朝堂補助發錢,歷代帝王幾次削減旗人數量後,領錢的八旗子弟還是太多,到了清朝中後期,憑藉朝廷收入實在不堪負重,從嘉慶開始,後面的帝王都琢磨著讓部分旗人返回東北老家去開荒種地,可收效甚微,旗人們都不願意去

第一個,東北之地苦寒

東北是清朝龍興之地,按道理講應該加大發展力度,可惜早期清朝害怕苦寒,把人口統統的轉移到了關內,只留一些兵丁駐守。連早期的盛京都成了流放之地,比如立下大功的周培公,康熙把他安排成盛京將軍。再遠一些的地,比如寧古塔,那是正兒八經的流放

東北太冷,女真族自己受不了進了關內,漢家子孫也被強制遷徙,龍興之地全是漢人算啥事嘛。這一遷徙不打緊,享受了中原繁華的八旗子弟,再也不願意回去了

第二個,八旗子弟廢了

對明戰爭中,清朝是勝利者,清朝強勢入關後,自然享受勝利者待遇。跑馬圈地佔據了大量“無主”土地,大量的百姓也變成了包衣奴才,八旗子弟自此再也不用勞作,享受天上掉錢的待遇。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是建立在掙扎搏命以求生存基礎之上,而這些不可敵們的子輩天生有好飯吃,享受到長久奢華之後,八旗子弟們無所事事成天遛狗逗鳥,廢了

廢了的八旗,讓他們去開荒,可能嘛。有道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第三個,認為家裡有礦

清朝佔據天下,八旗各個都是從龍子弟,他們認為,辣麼大的天下都是自己的,怎麼能少的了吃的呢。讓自己去東北開荒,完全是奸人伎倆,皇帝被矇蔽了……

其實,就算沒了朝廷發錢,自家家裡頭還有祖傳的寶貝呢,隨便賣倆,不就有了麼,有祖宗在,不怕

三點原因,八旗們寧願砸斷胳膊揣兜裡,也不願意去幹活賺吃的

感謝閱讀,一家之言,我是不務正業的靈石蘊,喜歡點贊加關注,常聊聊唄


靈石蘊珠寶


清朝就像是一個大國企,其發家之根本——他們的旗民待遇相當於原始股東,只要朝廷不倒,大家子孫長大後都安排工作(旗丁),無需土裡刨食,領受鐵桿莊稼,都有飯吃。

效益好、人數少的時候當然沒問題,到了中晚期,問題出現了,效益差了(老是對內鎮壓、對外賠錢,哪樣都要糜耗巨資),人員多了,人口自然繁衍,數量呈幾何基數式增長,坐吃山空,赤字明顯,不改革是不行的,必須減員增效。

效益的問題不好解決,相對易於操作的是減員降薪,早在肅順掌權的時期就提出過削減旗民薪俸的辦法,得罪了不少旗人,最後,改革沒有進行下去,連自己的腦袋都被慈禧和鬼子六給革掉了。

肅順雖然死了,問題依然存在,今天不面對,明天就能爆發給你看。慈禧掌權多年後,危機一個接著一個,但主要手段仍是增效,靠洋務運動、同治中興發展經濟、提高生產力。

馬關條約,賠款2億兩白銀,當等到庚子國難後,賠銀9.8億兩,分39年還清,朝廷每天一睜開眼,七萬兩白花花的銀子就不見了,增效的腳步跟不上賠錢,慈禧只好撿起政敵肅順扔掉的辦法,開始實行新政,從旗人的鐵桿莊稼上面開刀。

關於旗人的出路,清政府採取了以下四種方式:

一、辦廠勸學。開設各類培訓學校和加工廠,與民族資產階級爭利。

二、擇優徵兵。京師禁衛軍和北洋第一鎮兩三萬號人,包括各地培訓上崗的警察,基本都是從旗人裡的精壯青少年擇優錄取的,本質上其實還是八旗制度的縮小版和升級版。

三、自謀生路。其實一些中下層旗民不用號召,早就開始探索這條道路,尤其是東北地區的旗人,還是有勤勞的傳統,出去開開荒種種地,總有一碗飽飯吃,比半死不活的吊著強。

以上三條均不流行。或者說,起到的作用杯水車薪。

辦廠勸學都需要錢,朝廷本身還缺錢呢,辦了廠子還需要跟民間的工廠搶生意,這種官辦工廠欠缺運營能力,對旗人的就業率提高不大。

參加軍警只是小範圍獲益,無法擴大覆蓋面,擴大後跟原有的八旗制度又有什麼區別?

自謀生路在絕大部分封閉的滿城行不通,旗人閒散慣了,你讓他們去跟漢人做買賣開店種地都拉不下面子,丟不起那人,出租房屋“吃瓦片”倒是能接受,關鍵也沒有那麼多房子。

真正拉開架勢普遍推廣的還有一條——勸業歸農。

朝廷並沒有像題目中臆測的那樣逼著旗人去東北種地,硬來肯定行不通,在花花綠綠的江南已家族傳承二三百年,你現在讓我去東北吃冰溜子,真要強行推廣,估計起義的就輪不到漢人了。作為朝廷來講,旗人駐紮在各地才能對各地區局勢有所威懾,戳在那裡就比不戳強,回東北,豈不是相當於自毀基業?

話雖如此,畢竟在東北和西北地區地廣人稀,清廷各地的督撫也確實上奏過“移旗實邊”的建議,但在各地執行情況不容樂觀,僅在奉天受到過當地旗人普遍歡迎,奉天當地本身很多旗人也愛勞動,當地政府給田地、給牲畜、給種子、給房子、給路費,讓往土地廣闊的延邊一帶整體搬遷,奉天一帶的旗人還是很擁護這項政策的,報名者很踴躍。

同樣的政策,北京一帶的旗人就怨聲載道,死活不肯去長白山深山老林那塊“龍興之地”,朝廷也沒辦法,不能強制拆遷。

除了旗人的觀念很難轉變,他們幾百年的傳統習慣也無法改變,且不說入關之後吃的是鐵桿莊稼,入關之前咱們何曾種過地?讓咱種地咱也不會不是?直到解放後,有漢人看到旗人種田,都跟看光景似的,該插秧的,人家卻撒種子;該撒一粒的,人家撒一把,種上以後就不聞不問了,大有靠天吃飯的意思,能養活家人才怪。

“勸業歸農”這項政策在執行之中,要求地方上籌資買地,再分給旗人,僅這一條,地方上就叫苦不迭,原因很簡單,一是沒錢,二是有錢也買不著地,土地資源在中原和江南都是稀缺資源,漢人都被無地逼著去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四海無閒田,哪兒有多餘的賣給你?

各地督撫手中僅有的官地也多半或早已出租,或用於馬場、操場軍事訓練,算是軍隊產業,各地督撫在操作收回時也阻力重重。

端方曾經提出過類似於“買斷旗人工齡”的建議,給予旗人一次性補償十年薪俸,以後就不發補助了,旗人固然有被一下子推出去的悲苦,但朝廷也根本拿不出這麼多錢,沒有被推廣。

感覺不爽的不只是旗人,當各地在探索買田授給旗人時,又遭遇了漢人的強烈抵制,各地報社(尤其是租界)在報紙上紛紛痛罵這是非法佔田,強買強賣。

看出來了吧,從各級官府,到旗人,到漢人,全都怨聲載道,再加上清政府又沒錢,文宣工作也做不到位,所以這種新政直到清政府倒臺,也沒有得以全面真正的執行。


歷來現實


就好像如今好不容易走出大山,在大城市站穩腳跟的人們,現在突然讓他們回山裡去,有誰會願意呢?

關外東北地區雖然是清朝的“龍興之地”,但是歷經兩百多年的封禁早就已經感情淡薄,而且關外雖然地廣人稀資源豐富,而且土地肥沃,可仍舊需要付諸勞動。對於過慣了靠朝廷養活的旗人來說,自然是太辛苦了。



清末新政雖然只是封建勢力所做出的垂死掙扎,但有一些內容還是值得肯定的,比如對於旗籍民眾的裁撤削減。滿洲依賴於“八旗制度”而崛起,但時移世易,當年這些“功臣之後”越發成為了清朝沉重的負擔——不僅不從事勞動生產,每年還要花費朝廷大量財政支出,而且這失去了維護清朝統治的作用。

所以,裁撤旗人成為了必須進行的項目。但也不能直接就給撤了,始終是“自己人”,要給他們想好去處。



無論是曾經的肅慎還是女真,亦或是後來的滿洲,都是崛起於東北。清末《北京條約》《璦琿條約》雖然使得東北的範圍大幅萎縮,連出海口都喪失了,但剩餘的東北地區仍舊是一塊寶地——地廣人稀,擁有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數不盡的森林、礦產、動植物等。


讓旗人前往東北開墾的提議由來已久,尤其南方各省督撫,“移旗戍墾”一來能夠解決各地旗人的生計,減輕各地的財政負擔;二來使得龍興之地再次興旺;三來移民實邊也是應對沙俄等最好的辦法之一。

然而滿清入關以來,擁有特權的旗人在各地興建的“滿城”過得逍遙快活,依靠朝廷養活,早就已經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讓旗人前往東北,一來當時的東北寒冷,生活自然比不上已經高度開發的關內;二來清末的旗人早就已經喪失了各種先人們的生存技能,前往東北壓根無法生存。

清末,有些非常窮困潦倒的旗人寧願變賣祖先的財產苟且偷生,也不願意學習一技之長謀生。


澹奕


查遍清末新政的檔案,我們沒有發現有鼓勵旗人去東北種地的內容,要不就是無中生有,要不就是故意歪曲。在光緒33年(1908年),清廷頒佈上諭,要求各省督撫、將軍、都統查明駐防之地旗人的數量,和他們的家產,意思是說政府沒錢了,你們無產者旗人以後要自主謀生了,政府可以向你們提供幫助,例如以低價買漢族的地給你們種,就是勸課農桑,讓旗人發展農業。

(旗人)

在著名的影視劇《茶館》裡面,就深刻刻畫了旗人生活的落魄,常四爺和松二爺都是旗人,常四爺一身好武藝,在八國聯軍的時候還殺過洋鬼子,可是無奈,清王朝垮臺了,志向得不到伸展。松二爺呢,整天鬥蛐蛐,視蛐蛐如命,最後不得不變賣家產,他們品德雖好,但都是四九城下層的落魄旗人,到了民國那些仗勢欺人的小吏根本就不把他們放在眼裡。

(茶館)

東北是滿人的龍興之地,在清王朝以前,東北就跟現在的生態保護區一樣不得進行開發,漢人不得進入,但到了清朝晚期就不行了,列強侵略東北,為了保家衛國,只有往東北大量移民了,所以有了闖關東,要說旗人也可以去,他們長期脫離農業生產,由國家財政供養,早已經失去了他們祖先在東北生存的能力,旗人這個時候已經變得懶惰無比,所以光緒33年那個上諭下達後,引來的一片抗議,不得不在後面又恢復政府供養了。

(北京八旗)

參考文獻:

清代旗人的軍餉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第35篇)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這個問題本來就是無中生有的。或者說,是故意歪曲了清末新政。

清王朝定鼎中原以後,無論是京師八旗還是各省駐防八旗,都作為職業軍戶聚居,不參加農工商等社會經濟活動,由政府供養。結果由於八旗人口繁衍日眾,政府難以負擔,旗人生計便漸成問題。

旗人:我家世代都是當兵的,都是吃皇糧的

政府:你家太能生了,我已經養不起了,吃自己好不好

清廷雖然想了諸多辦法,但由於不敢改變恩養政策,八旗生計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八旗從清王朝的支柱變成了包袱,年收入的四分之一要用來“恩養”八旗,而大多數旗人依然窮苦。

光緒三十三年(1908年)八月二十日,清廷頒佈上諭:"著各省督撫,會同各將軍、都統等,查明駐防旗丁數目。先盡該駐防原有馬廠、莊田各產業,妥擬章程,分期區域,計口授地,責令耕種。其本無馬廠、莊田,暨有廠、田而不敷安插者,飭令各地方官於駐防附近州縣,俟農隙時,各以時價分購地畝,每年約按旗丁十分之一,或十數分之一,授給領種,逐漸推廣,世世執業,,嚴禁典售。即以所授田畝之數,為裁撤口糧之準。”

這道勸業歸農的上諭,就是題主所謂的“讓旗人去東北種地”。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裡面根本沒有提到東北,只是讓各地政府先把官地分給八旗旗人耕種,官地不足或沒有的,政府買地授田,不準旗人變賣。

但是,這個上諭是行不通的,不僅僅因為旗人抵死不從,是因為沒有地,也沒有錢買地。

第一、土地問題

新政期間,清政府籌劃旗人生計,需要大量的資金。當時清政府財源枯竭,只好把包括關外在內的一切旗地都准許旗民自由買賣,所得地價錢款,被充作開辦旗人工廠、學校及安置旗 戶從業歸農的費用。清朝政府所控制的旗地本就不敷分配,又因籌劃生計而大量售為民田,這樣一來差額就更大了。如果購地授田,則既沒錢,也買不到這麼多地。

旗人:把地賣給我吧,我想種種

漢民:呵呵,偶們都沒地,只有闖關東了

以山東為例。“山東青州駐防所屬馬廠已經開墾收租,款項用來改練新操”,原來所圈佔的旗地,"或陸續典當,或絕嗣失迷,現正從事調查,其勢已難規復,是授田之舉,東省原有馬廠、莊田已屬無可籌撥……況東省負山帶海,地狹人稠、田畝奇昂,居民無地可耕……赴東三省以苦力餬口者不下數十萬”。漢族老百姓的地畝已不敷耕種,被迫離鄉謀生,更何談購買大量的土地來安置旗人呢?

二、資金問題

各地駐防大員紛紛上奏,聲稱地價高昂,難籌資金,無力購田。如涼州副都統玉岜奏:"購置尚能得所,但價值昂貴,非無米所能炊,值此度支奇絀,司農仰屋,就地實無可籌之款",提出歸農宜緩。察哈爾倒是地廣人稀,已經預留了2000頃地,"以為有此地畝,只須給以牛、糧、籽、種,先省購田價值,較之內地當易"。可即使這樣,安置旗丁就需要一百五十萬兩銀,無處籌措。

讓旗人去種地是因為政府缺銀子了,可是讓旗人去種地先得要一大筆銀子,這是個惡性循環

三、旗人懶惰問題

部分旗人好逸惡勞,不願意靠勞動自食其力。"自計口授田之詔下,頗聞各省駐防旗民競有痛哭流涕,群謀抵抗,不諒朝廷之苦心者”。這是因為旗人"食安好逸,業已習為固然。”四川旗人因成都將軍綽哈布 "奏裁旗餉",到將軍衙門抗議,甚至還打傷了旗官。此外,西安、廣州、浙江等地也發生旗人抗議事件。結果第二年清政府只好又發佈上諭:“所有錢糧、兵餉仍均照常,毋使八旗人等妄生疑慮”。

旗人:我還是喜歡聽戲抽菸玩鳥,不喜歡種地

四、漢人不滿問題

漢族人民對購田授地也極為不滿,慮其有強買民田之擾,抨擊清政府以"化除滿漢畛域為名,強奪漢人膏腴之地,來安置旗丁。”

五、旗人不懂農業技術的問題

旗人幾百年來長期不從事生產勞動(造反前也只會打獵挖參,不會種地),農業生產技術非常生疏,政府又不組織培訓。例如宣統年間,政府曾將內蒙古大黑河十三圈耕地分給旗人,由於不善耕種,所以收成不高,極端貧困。

旗人:射箭我懂,種地咋弄?


總之,清政府的想法雖好,但執行起來困難重重,裡外不是人,實在是一個末路王朝日暮途窮的寫照。

但這個政策並非一無是處,還是有一定效果的。

一、標誌著清政府開始放棄恩養政策,鼓勵旗人自食其力,旗人也從原來只能當兵到有了多方面選擇職業的自由。例如在北京,旗人做小商販,做零工的已經很常見。

坐人力車的有旗人,拉車的也有旗人,一切都在悄然改變著

二、政府無力安置所有的旗人,准許旗人外出自謀生計,改變了聚居不與外界來往交流的舊生活狀態。

三、的確有一部分旗人生活得到改善,這裡真要說到東北了,因為東北搞得最好。一是設立了八旗興業銀行,用以振 興實業、移旗實邊等。二是採取多種措施安置旗丁。如黑龍江省"近年以來,撥地以贍官兵,設學以教子弟,以及齊昂築路、陸防徵軍,凡所以為旗丁謀者固已"。同時,東北旗人有長 期從事生產勞動的習慣。奉天省"本省旗人家有地畝,世為農工,並不專恃餉項,皆自食其力者居多,故籌生計易”。

日本殺了一部分不願意放棄特權的武士,實現了明治維新。大清一個旗人都不敢殺,大家同歸於盡

可惜的是,清政府既缺乏決心(日本為了解決與八旗類似的武士問題,不惜以死亡數萬人的內戰來搞定),亦缺乏能力,只有一部分旗人得到學習或工作的機會,窮途 末路的清王朝已經沒有時間來解決旗人生計問題了。


海軍史研究會員


在清末新政時期,朝廷沒有明確指令讓旗人去東北龍興之地種地。但是,此時旗人和家眷僕從每年的錢糧耗費,已經遠遠超過了朝廷財政收入的承受能力。

因此,旗人的待遇也越來越低,補助不斷削減折扣,朝廷也要求讓他們自謀生計。

過慣了不勞而獲日子的旗人,被人伺候習以為常了,嚴重蛻化,失去銳氣,老爺太太們是吃不了苦的,自然怨聲載道。


還有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就是禁關令瓦解後,經過清代中後期規模宏大的闖關東風潮,大量漢人湧入,東北的土地其實開墾的差不多了。

也就是說,旗人就是回到東北,也沒有多少土地可以種,地方官員沒有太多錢贖買土地,旗人大部分也不會種地。在光緒三十三年(1908年),清廷頒佈上諭,翻譯成白話文,大概就說了三個問題:

第一,清查旗民人口,授予土地,要求必須種地謀生。

第二,給了旗人土地,就要裁撤之前的待遇,朝廷也缺錢,錢糧每年就不發了。

第三,如果不會種地,地方官找人教給旗人,發給種子,然後土地世世代代流傳,不允許私自買賣,以免又伸手要錢。朝廷養著臃腫的旗人確實花錢,就以各種名目為理由,一來同意旗人脫旗,取消待遇。二來也不規定旗人必須練習騎射了。三來在繼承製度上,也非常苛責,減少朝廷的負擔。可見,在缺錢面前,清代朝廷也很無奈。

另外,清末新政在設計上,對於東北地區很重視。特別是日俄戰爭波及東北,影響了清代祖宗陵寢,因此朝廷不斷派出能臣開發和建設東北,這是一個歷史事實。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這個問題不不存在的。

清末不願意去東北的基本上只有和皇族沾親帶故的黃帶子紅帶子的宗室族人,底層旗人別說朝廷讓他們去東北種地了,就是在新政沒實施前底層旗人都有大量因為生活困苦不堪而“逃旗”的。

旗人在明末清初是滿族人定鼎天下的重要武裝力量,而滿語的建立者努爾哈赤又是明朝邊將李成梁家的武將,在建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吸納了明朝的各種優劣政策,八旗制度就是其中一種。清代旗人世襲當兵,不得從事其他行業,底層旗人在清末每月大概一兩五錢左右的軍餉,然而清末不是明末,清末的白銀貶值,購買力不像明末那樣堅挺,旗人一家經常吃不飽,還要經常受朝廷徵召參戰,可謂是苦不堪言,自從肅順當政後貫徹削減旗人錢糧以用國事的政策後,旗人的日子俞加困苦,即使到了後期恭親王執政時,這一政策也沒得到改變,因此在清末才會出現大規模的逃旗現象,即放棄旗人身份,逃離八旗駐地,到其他地方謀生。清末八旗錢糧平均一年要消耗2000多萬兩白銀,卻讓底層旗人生存艱難,可謂庸政。


霧雨丶


首先旗人們認為他們本身就是高貴的民族,比漢人高貴,這個國家本身就是代表旗人的利益的,滿漢一家本身就是當政者鞏固江山的一種宣傳口號,根本就不是真的。其次旗人們吃喝玩樂慣了,要他們騎馬玩耍還可以,而要他們向農民一樣去種地,這不是剝奪了他們民族的高貴和優越感呢?誰還能傻到回東北去種地呢?再就是滿人是個以騎馬打仗打獵為生的民族,對於種地根本就是一竅不通的,哪裡還會同意回去種地?


倭寇的煞星


他們可能還感覺感覺全國就是他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