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养育好孩子?

米儿9102



非常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教育是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大计,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养育好孩子?其实我在之前的一期问答有详细剖析过,小孩的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想要养育好孩子就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这一期我从另一个方面阐述:

人品德行是根本

相信大家对“北大弑母案”已经非常了解,按理说家长是教师,培养出学霸孩子吴谢宇是受万众羡煞的,但事情一出,我们才知道原来这是失败的教育。好的教育让人成为国之栋梁,坏的教育让人沦为社会毒垢。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德行品格的培养首当其冲,当然作为家长你不需要每天对着孩子念念叨叨“宝贝,你要礼让他人;宝贝你要孝敬老人;宝贝,你要乐于助人......”,好的教育在于点点滴滴地言传身教,尤其是父母,一定要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试想,如果父母双方经常地斗嘴争论,经常地家暴,在如此环境之下成长的孩子将来会怎样,他会仇恨这个社会,他会拒绝婚姻,会造成人格的扭曲。倘若人品、性格出现问题,越是能力高本事大,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北大学子吴谢宇的作案手段如此高明,计划如此缜密,简直天衣无缝,想想都可怕。


讲师的自我修养


三天的时间慢慢读完了《自卑与超越》。蓦然回首,十年前我买过一本他的书,那时候居然就被我一直放在书橱里了,现在还在。这本2016版的新书也是买完半年之后才突然想看的。所以什么时候看什么书都是一种缘分,读书是一种终身的学习。2018年本来不准备买什么书了,可是感觉至少阿德勒的书还是会备一套。

我一直是一个内向的人,也有些自卑,最大的自卑也许来自于高考成绩太差没有进到一个好的大学。这成了我终身的遗憾。考研也没有全力以赴,在人生的道路上徘徊犹豫了三十多年,直到半年前重新拾起了笔,生活才慢慢找到了方向。这其中自然有很多原因,家庭、学校、社会,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人交往,孩子的教育,我都做得不到位。一直找不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一直徘徊在生活之外,永远是一个旁观者,激情不足,只有书店和咖啡店还有美丽的风景吸引我,似乎永远都没法用心去投入当下。

我不能说这本书一下改变了我的生活,迅速提升认知什么的,但它至少让我感到宽慰,并且获得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之前对未知是不确定的才美丽等话深深怀疑,现在却觉得未来的确是未知才值得期待,对未来的焦虑突然降低很多很多。如果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去创造美好的生活,那这样的人生根本不值得活。如果生活达到了完美,没有任何挑战,没有任何困难,一眼就望得到边,真的是无聊透顶的一件事啊。

生活的趣味就在于挑战自我。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自卑与超越》是一本心理学的著作,对家长、老师、医生、警察,心理研究者,有自卑情结还有想提升自我的人都是极佳的入门读物。没有深奥的理论,没有晦涩的语言,通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述了如何让一个孩童成为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的人。

在阿德勒的眼中,婚姻爱情友情本质上都是一种合作关系。家庭关系最重要,家庭成员中的互相平等互利合作关系最重要,母亲与孩子的相处和引导最重要,夫妻之间和谐互助的关系最重要,父母对子女的溺爱或者忽视都会引发孩子成年以后的各种心理问题,至少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医生会追问一个人的早期回忆并进行分析了。因为那是一个人长大后对自己生活观的总结,是他(她)对自己早期生活的解读。这个记忆指儿童生命最初的4到5年。

在这里要说一句的是,阿德勒、荣格都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都深受其影响,只不过后因观点分歧而分道扬镳。因为阿德勒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弗洛伊德还为此写过抨击内行型人格缺点的书。不过,现在医学证明,内向的人善于深度思考,行动谨慎,其实还是有许多优点的,与外向的人不分伯仲。

说这个主要是因为书中也提到了梦。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阿德勒没有把性和梦过分连接,而且他在书中多次讲到的是不管是对孩童还是青少年,传授性知识和科学都不要太早,而且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接受程度来讲。而且性是严肃的事情,也不适合课堂讨论,最重要的还是要根据对孩子的观察和发育情况适当引导,过犹不及。

阿德勒认为梦是自我欺骗和自我麻痹,是心灵的自我安慰。梦中出现的场景多反映的是摆脱现实的渴望,是对现实符号化的解读和再创造。我们不能过多依赖梦,最重要的还是努力面对现实,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书中最重要的结论就是合作。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合作,没有对他人和社会发生兴趣,那么十有八九这个人就是失败的,无法在社会立足的。人在社会本质上就是需要贡献力量的社会一份子,如果不能产生价值,也必然会被社会淘汰。个人在社会的碾压和遗弃下自然备感压力,如果不能学会贡献社会自然无法生存。本质上是由生存的严酷所决定的。

因为合作的关系如此重要,一个孩子生命之初最重要的学习对象就是母亲。母亲也是孩子第一个合作对象。比如吃奶就是一种合作,如果目前抱孩子的姿势不对,那必然孩子没法配合,合作必然失败。而且母亲还需要在6、7岁以后把孩子的兴趣引向父亲和其他合作对象,并对周围的生活和他人产生兴趣,以避免恋母情结等的产生,防止影响孩子未来的生活。同时在多子女家庭要保持平等,避免过度竞争,加强合作,不溺爱,不忽视任何孩子的感情。同时也要处理还夫妻关系。所以母亲的责任任重道远。

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漠不关心,原因只有两个,她自己无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合作,她与别人的合作也很糟糕,比如无法处理工作关系,家庭关系中的矛盾等等。也或者她有心理阴影,所有这一切也要看她最初生活的印象,根据回忆来分析。人们常说的因果和报应甚至也可以拿到这里来做对应说明。其实是一种行为方式的复制,没有改进的行为方式的再模仿。

所以,早期的童年生活太重要了。不溺爱,不忽略,让孩子能够学会表达自我和与人合作,这就是最重要的育儿之道了。


慎独164165614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真正懂得此言并认真践行的人不多。要想把孩子教育和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父母应该做出表率。为人父母者,总想自己孩子各方面优秀,故不免责其甚高甚严甚苛。而有此父母,不是以此责己,而是于身甚宽。对于父母,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的言行习惯,无不是父母的烙印。要想孩子有爱心,学会尊重,平等待人,有责任感,遵守规则,有好奇心,有志有目标,坚韧勇毅追求卓越,父母就应以身作则,让孩子耳濡目染。所以说,不是教育孩子难,而是父母为表率难。教育和培养孩子,应从父母自己做起。

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可塑的。作为父母必须认识到,要想教育和培养好孩子,门槛是很高的,那就是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改善自己,做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父母。

做父母的总是认为,自己有权利和责任为孩子做所有的决定。殊不知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为自己做选择,做决定。父母的决定,一旦和孩子的正常需要和正当要求相悖,势必会使孩子对自身的位置和价值产生怀疑,他们就会气馁,就会通过淘气或恼人的方式在家人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定位,甚至自暴自弃。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尊重和鼓励孩子的正常需要和诉求,而不是武断或者是粗暴地拒绝。

教育孩子要有耐心,尤其是在孩子遭遇挫折,或者是感到气馁的时候。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尊重和平等的对待。而惩罚孩子和奖赏孩子,都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和平等对待,所以对他们的人生观和成长是弊大于利。尤其是惩罚,也许会带来暂时的效果,但它往往会使孩子发展出更强烈的反抗和挑战,尤其是当父母习惯用惩罚这种简单粗暴的措施的时候,其效果会越来越弱,甚至适得其反。惩罚,会加重孩子的气馁和挫败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从而怀疑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和自身的价值,久而久之,就会自暴自弃,形成叛逆的性格。在任何时候,孩子都需要得到尊重、平等对待和鼓励。这会使孩子获得一种积极的自我认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认识到自己的特别,认识到自己能行,从而增强自信和勇气,敢说,敢学,敢做,敢于竞争,并获得一种快乐感和满足感。

而奖赏,会让孩子认为不做事情是理所当然,只有能得到好处才做。很显然,这样做是难以培养出孩子的责任感的。

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定位目标。

我认为,不管有什么样的定位目标,家长应该首先培养孩子的尊重意识。尊重,是一种具有精神力量的宝贵品质,它是孩子健康成长、成才,今后立身行事的根本保证。孩子一旦形成了这种意识,他们就会尊重自己,尊重父母,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秩序,尊重规则,尊重规律,尊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或事业。今天,人们都在谈格局,那么一个人的格局从何而来呢?从家庭来说,培养孩子的尊重意识,让这种意识融入孩子的生命和血液当中,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格局,这种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人生的起点和终点,上限与下限,高度与质量。人们常说,人生输在起跑线,其实人生往往输在格局上。


圣山翁唐尧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这是《说文解字》里面对教育的释义,也是我看到过最简洁最完美的养育孩子经典语录。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千年智慧,比之这样那样的家训和著作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并且适用于任何年代任何家庭。

稍微啰嗦一下我自己的观点:养,一要饮食纯正,二要衣着干净,三要心理健全,四要合理运动,这是确保一个智商正常的孩子健康成长的大前提。育,我心里认为是教育,家校共育,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最重要,情商正常,三观正确,父母勤劳善良,无论穷富,孩子都跑偏不到哪里去;一般家庭的孩子大多接爱学校最基本的通识教育,根据自身情况,适度或加度学习,书读的漂亮与否,并不能作为衡量是否养育好孩子的唯一标准。

亲爱的父母,养育孩子,不急不燥用心付出;成功与否,二十年后才能见分晓。


种豆得福



怎样才能养育好孩子?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培养的目标是什么?二、养育过程中的具体方法与方式又是什么?如果目标偏差了,相应的方式也就跟着错了;反过来,养育的方法与方式也会对最终的目标起着反作用。


我个人认为养育子女或教育的目的有三:一、适应社会生活,遵守社会文化规则。二、具有生存能力。 三、会爱与会被爱,会享受生活。

被喂饱的熊是死熊,把孩子当野兽养,莫要把孩子当宠物养!把孩子当野兽养,家长和孩子都应明白,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大自然承载养育的同时,也受着大自然制约;其次才是社会人,是人类群体的一份子,在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里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享受着收获和权利的同时,也须尽心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个世界,有人类的存在和延续,就有人类的幸福快乐,有个体劳作的价值意义。同时,不管人类社会怎样发展,人类仍是地球上的一种动物。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永恒的法则。所以,要想把孩子教育成人才,就把孩子当野兽养。


把孩子当野兽养的结果是什么呢?是把孩子养育成一名有着自然属性的社会人,他们在生活里与自然溶为一体,不逾人类文化社会的基本原则,穷大理,不拘小节,性情开朗乐观,具备人格的独立性,有良好的群体合作意识。孩子们把功名利禄事,爱事情事,国事家事,事事做得乐开怀。活得积极向上,享受生活!


至于养育的具体方式与方法,需要因人而异。《中庸》开篇讲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就是按照每个孩子的自然本性,来协助他成长,修炼他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助其在社会中良性发展。树有其高,花有其艳,草有其绿,植物种类不同,其美各异。孩子各有禀赋,发起自然之性,自有人生一段精美才情呈现。


养育也是一种日积月累的习惯。让孩子按其力所能及,自小参与生活打理,在生活中自然养成孩子的独立性、承担性与责任感,长大自然成人。


心理咨询师韩美龄


教他做人与做事。

教他做人,明是非对错,在思想上明事理,辩是非,这能让他在社会上不犯法,走的很远,不会做错大事,这也是爱他的表现,对他负责任,儿女总要长大,总要离开父母去上大学,去工作,去单独面对社会。学做事,提高办事效率,提高自身能力,在社会上生存的技能和本事,小时候严一点,大了才能干大事,虎父无犬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当然 不能一概而论,女孩嘛富养,儿子嘛穷养。

穷养儿子富养女,做人处事,这是我的浅薄见解,希望帮到你,谢谢。


南疆崇左大小事


我家大宝四年级,二宝7个月。两个孩子都是天使宝宝,很听话。在教育方面,还在探索实验阶段。有心理咨询师微信群,有问题就问问,也可以了解别的家长和孩子的问题。每个宝宝都不一样,方法也不尽相同。唯一相同的是,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温暖的爱。不是一味责罚,不是动辄打骂。是拥抱的爱。愉悦的情感。


狗子狗子3


养和育,养即提供物质方面的保障,育即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至关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