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芳:揭开南召圣人垛之“圣人”的神秘面纱

原文出处:http://www.nanzhao1.com/bencandy.php?fid=41&id=444927

转载|张志芳:揭开南召圣人垛之“圣人”的神秘面纱

八百里伏牛山被南召乔端~鸭河、朱阳关~夏馆断裂,自北而南分为三列。北列鸭河以东山脉中,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四座,依次是观山(1886.9米)、石人山即尧山(2153.1米)、大圣人垛(1585米)、小圣人垛(1577.2米)。

大圣人垛位于南召县与鲁山地理分界线上,是南召北部群山之首,方圆20—30公里不等,风光无限,用生花妙笔也难以描摹出她的芳容。

然而,该山周边山高路遥,交通不便,只有当地的放牧人、上山采药者、驴友们踏上过这片神秘的土地,有的山峦至今还人迹罕至。

很多人都知道,河南省南召县崔庄乡仓房村有个圣人垛,可询问其命名,却都难以说出它的来历。

全国的大山不可胜数,以“垛”命名的山峰也成千上万,然而在“垛”之前冠以“圣人”二字的却是屈指可数。既然以“圣人”为山垛命名,那么定有其渊源。

为此,我曾询问过当地年长的村民。村民们说,明惠帝朱允炆修道时最初来过这里,但由于山峰太小,承受不了,山头向东倾斜,山的西边裂开了一个两米多宽的大石缝。为了保护他的修行,有三个神人欲顶着向东倾斜的山头,朱允炆见势不妙,拔腿就走,那三个神人见朱允炆一走,活活地气死在那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朱允炆,就在山顶修了一座祖师庙。圣人垛之“圣人”,也许就是指祖师爷朱允炆,或许指那三个神人。这样说来,也算是沾点“圣人”之气。

可是仔细一想,小圣人垛并无此种情况,那为什么也敬称为圣人呢?

带着这份疑惑,近日查阅了《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之《山川》部分,除“县志又有狮子河源出圣人峰下,至催(应为崔)家庄与黄洋之水合”一句,有“圣人”二字外,其它并无“圣人”之语句。又查清·乾隆十一年《南召县志》(校注本),其中《山志》中有“有山曰‘圣人峰’、曰‘壶山’,汉鲁阳樊英辞荣逃名之所居也”。但《水志》中又载“狮子河自西北流东南……其长五十里,源出圣人峰下,至崔家庄与黄洋之水合”。而大、小圣人垛在狮子河东北部,且有一大山相隔,其下分别是古路河(古称鸭河)和九涧河。看来圣人峰并非圣人垛。圣人峰现无此山之名,疑指石人山(今尧山)。尧山因尧孙刘累祭祖立尧祠而得名,石人山(今尧山)古称圣人峰也不为过。

再看《南召县志》(1995年版)的志述:“圣人垛位于县境北部边缘,为南召、鲁山的界山,距县城直线距离17公里,站在山南观此山,犹如两人站立在群山之中,故称圣人垛。”《南召县地名志》则曰:“孤峰突出,望去犹如圣人立于群山之上,故名”。两者几乎雷同,前者说“如两人”,后者说“如圣人”。像人吗?古代圣贤很多,是哪个 “圣人” ?“圣人”就那个样子吗?这样解释有望文而臆断、牵强而附会之嫌。又查《鲁山县志》(1989—2005年版)《地貌·山地》;“海拔1500米以上共10座,有石人山……大圣人垛、白草垛、蒸馍垛、小圣人垛、摩天岭。”也没有圣人垛的命名来历。

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见到“访古寻踪·南阳文保公益团队”写秋斋主人所写【南阳访古之319】妄揣圣垛山(镇平之圣垛山——笔者注)之“圣”意(下)一文中讲述了有关“圣人垛”的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文中说“这则故事出自《河南程氏宗谱·四智箴堂族谱》:李世民和瓦岗兄弟在这里征战的时候,一日徐茂公勒住缰绳,回首指着一处地方说:‘谁占着这一处穴地,五百年后要出两个闻名天下的读书人’。程咬金闻听道:‘俺老程吃尽了不识字的苦,这片地就让老程后代出个读书人吧’,于是下马做了个记号。

“定唐后,贵为鲁国公的程咬金真的把其祖父的遗骨从安徽篁墩迁到了这里。而五百年后的北宋中叶,程家也果真出了两个大人物,长子颢(1032—1085年),次子颐(1033—1107年),史称:二程。‘二程’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程氏121世、五经博士佳英因避乱率族举家逃亡之伏牛山中,山居九年不归,世人称其九春翁为圣人,死后葬于此原无名山垛之下,而名圣人垛。”后又见到南召皓首翁《圣人跺名由程家起》一文中也记述了这个故事。

由此推断,编纂上文中五种志书时,手头都没有《河南程氏宗谱·四智箴堂族谱》上的这个资料,以至于妄揣“圣人垛”的命名。

说来事也巧合,圣人垛下有一个较大的村庄叫做程家庄,也是南召县崔庄乡一个行政村的名称。询问该村程氏的来源,他们说自己是程咬金的后世传人,现已传至134代。再问132、133代人是否知道这个故事,他们却不知晓。问其家谱,却说家中所存是后续家谱,也没有这样的记载。尽管未能找到《河南程氏宗谱·四智箴堂族谱》得以印证,但这也算是对圣人垛之“圣人”的一个最为确切的解释吧。

张志芳

2019年4月1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