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芳:揭開南召聖人垛之“聖人”的神祕面紗

原文出處:http://www.nanzhao1.com/bencandy.php?fid=41&id=444927

轉載|張志芳:揭開南召聖人垛之“聖人”的神秘面紗

八百里伏牛山被南召喬端~鴨河、朱陽關~夏館斷裂,自北而南分為三列。北列鴨河以東山脈中,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四座,依次是觀山(1886.9米)、石人山即堯山(2153.1米)、大聖人垛(1585米)、小聖人垛(1577.2米)。

大聖人垛位於南召縣與魯山地理分界線上,是南召北部群山之首,方圓20—30公里不等,風光無限,用生花妙筆也難以描摹出她的芳容。

然而,該山周邊山高路遙,交通不便,只有當地的放牧人、上山採藥者、驢友們踏上過這片神秘的土地,有的山巒至今還人跡罕至。

很多人都知道,河南省南召縣崔莊鄉倉房村有個聖人垛,可詢問其命名,卻都難以說出它的來歷。

全國的大山不可勝數,以“垛”命名的山峰也成千上萬,然而在“垛”之前冠以“聖人”二字的卻是屈指可數。既然以“聖人”為山垛命名,那麼定有其淵源。

為此,我曾詢問過當地年長的村民。村民們說,明惠帝朱允炆修道時最初來過這裡,但由於山峰太小,承受不了,山頭向東傾斜,山的西邊裂開了一個兩米多寬的大石縫。為了保護他的修行,有三個神人慾頂著向東傾斜的山頭,朱允炆見勢不妙,拔腿就走,那三個神人見朱允炆一走,活活地氣死在那裡。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朱允炆,就在山頂修了一座祖師廟。聖人垛之“聖人”,也許就是指祖師爺朱允炆,或許指那三個神人。這樣說來,也算是沾點“聖人”之氣。

可是仔細一想,小聖人垛並無此種情況,那為什麼也敬稱為聖人呢?

帶著這份疑惑,近日查閱了《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之《山川》部分,除“縣誌又有獅子河源出聖人峰下,至催(應為崔)家莊與黃洋之水合”一句,有“聖人”二字外,其它並無“聖人”之語句。又查清·乾隆十一年《南召縣誌》(校注本),其中《山志》中有“有山曰‘聖人峰’、曰‘壺山’,漢魯陽樊英辭榮逃名之所居也”。但《水志》中又載“獅子河自西北流東南……其長五十里,源出聖人峰下,至崔家莊與黃洋之水合”。而大、小聖人垛在獅子河東北部,且有一大山相隔,其下分別是古路河(古稱鴨河)和九澗河。看來聖人峰並非聖人垛。聖人峰現無此山之名,疑指石人山(今堯山)。堯山因堯孫劉累祭祖立堯祠而得名,石人山(今堯山)古稱聖人峰也不為過。

再看《南召縣誌》(1995年版)的志述:“聖人垛位於縣境北部邊緣,為南召、魯山的界山,距縣城直線距離17公里,站在山南觀此山,猶如兩人站立在群山之中,故稱聖人垛。”《南召縣地名志》則曰:“孤峰突出,望去猶如聖人立於群山之上,故名”。兩者幾乎雷同,前者說“如兩人”,後者說“如聖人”。像人嗎?古代聖賢很多,是哪個 “聖人” ?“聖人”就那個樣子嗎?這樣解釋有望文而臆斷、牽強而附會之嫌。又查《魯山縣誌》(1989—2005年版)《地貌·山地》;“海拔1500米以上共10座,有石人山……大聖人垛、白草垛、蒸饃垛、小聖人垛、摩天嶺。”也沒有聖人垛的命名來歷。

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時,見到“訪古尋蹤·南陽文保公益團隊”寫秋齋主人所寫【南陽訪古之319】妄揣聖垛山(鎮平之聖垛山——筆者注)之“聖”意(下)一文中講述了有關“聖人垛”的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文中說“這則故事出自《河南程氏宗譜·四智箴堂族譜》:李世民和瓦崗兄弟在這裡征戰的時候,一日徐茂公勒住韁繩,回首指著一處地方說:‘誰佔著這一處穴地,五百年後要出兩個聞名天下的讀書人’。程咬金聞聽道:‘俺老程吃盡了不識字的苦,這片地就讓老程後代出個讀書人吧’,於是下馬做了個記號。

“定唐後,貴為魯國公的程咬金真的把其祖父的遺骨從安徽篁墩遷到了這裡。而五百年後的北宋中葉,程家也果真出了兩個大人物,長子顥(1032—1085年),次子頤(1033—1107年),史稱:二程。‘二程’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後來為朱熹所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

“程氏121世、五經博士佳英因避亂率族舉家逃亡之伏牛山中,山居九年不歸,世人稱其九春翁為聖人,死後葬於此原無名山垛之下,而名聖人垛。”後又見到南召皓首翁《聖人跺名由程家起》一文中也記述了這個故事。

由此推斷,編纂上文中五種志書時,手頭都沒有《河南程氏宗譜·四智箴堂族譜》上的這個資料,以至於妄揣“聖人垛”的命名。

說來事也巧合,聖人垛下有一個較大的村莊叫做程家莊,也是南召縣崔莊鄉一個行政村的名稱。詢問該村程氏的來源,他們說自己是程咬金的後世傳人,現已傳至134代。再問132、133代人是否知道這個故事,他們卻不知曉。問其家譜,卻說家中所存是後續家譜,也沒有這樣的記載。儘管未能找到《河南程氏宗譜·四智箴堂族譜》得以印證,但這也算是對聖人垛之“聖人”的一個最為確切的解釋吧。

張志芳

2019年4月1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