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母故鄉德慶的龍俗風情

龍是中國人最崇拜的圖騰,在嶺南水鄉,民間尊崇悅城龍母,把她奉為西江河神。西江歷來水患嚴重,人們祈求龍母福澤庇廕。美麗的龍母故事二千多年流傳民間,家喻戶曉,在龍母的故鄉德慶縣,昔日有許多有趣而特別的尊崇龍母的風俗。

傳說青蛇是龍母五個龍子的化身,這裡古來便有愛護青蛇的習俗。還相誡不食鯉魚,傳說鯉亦變化為龍,所以舊時無論是浮家泛宅的水上人,抑或居住陸上的善男信女,都有放生鯉魚的習慣。民間還有許多人把孩子拜契給龍母做乾兒,以祈龍母福廕,讓孩子平安長大。

悅城水口建有宏麗的龍母祖廟,供人拜謁,舟楫經過必然鳴笛或鳴金並燃香燭向祖廟遙拜致敬。為了方便鄉人四時祭奉,德慶各鄉皆設有龍母行祠,如城東的永濟宮,州東的金定廟,官圩的聖井宮,梁村的龍山宮,中垌的周東宮,龍窟村的龍慶宮,金林的慶安宮,江村的聖嶺宮,高良的羅都宮,太平的金龍宮,象口的文化宮,梅花山的回龍宮等等,星羅棋佈,清代《悅城竹枝詞》雲:“楊柳水通梅子汛,青旗山北對黃旗。康州四百多村寨,處處行祠賽水妃。”

龍母故鄉德慶的龍俗風情

每年“立夏”後第二個“卯日”起一連三天,馬圩地方有“跑旱龍”競技,鄉間有專門的組織叫“龍船會”,一支支由十幾名青年男子組成的龍隊參加競賽,賽寸先祭龍母。龍體以木片製成,用繩連之,各龍隊健兒託龍頭、抓龍身、舉龍尾,精神抖擻,步調一致,從慢走到快跑,愈跑愈快,中間要跨越路障。龍隊配合著節拍勇往直前,競出凜凜威風,賽出團結一致。圍觀者歡呼雀躍,喝彩助威,好不熱鬧。

德慶民間的“圖騰祭”習俗除了跑旱龍?還有划龍舟、舞龍及趁龍船圩等。舞龍有舞彩龍和香龍兩種,彩龍多在春節,元宵節和龍母誕時巡遊或競舞;舞香龍則在盂蘭節和中秋節舉行。

農曆五月初八是龍母誕辰,豐富多彩的賀誕活動四月底便在四鄉進行。高良、官圩、馬圩三圩地區,五月初一各村裝飾行祠,以三牲粽餈禮拜龍母。據《德慶州志》:“諸村刻木為龍,鱗爪畢具,沿村張旗鼓,備儀採,角黍,延道士,唱《龍船歌》賽龍母神。”清代道光以後,風俗演變為各村以彩旗八音為儀仗,舞木龍到本村行祠把龍母神像接出來,抬著沿村寨巡遊,然後彙集到圩市,稱為“趁龍船圩”。圩市八音齊奏,鑼鼓喧天,村民空巷往觀,商販雲集,熱鬧非凡。人們又將敬奉過龍母的粽餈相贈,稱為“分龍船(餈)”。初二在高良,初三在官圩,初四在馬圩,依次進行。家家門前焚香放炮迎送酬神龍隊,以祈迎祥納福,驅邪消災。

初五日,鄉間青年以划龍舟娛樂,沿溪澗戲棹,此項活動以悅城三江水口的龍舟競渡場面最勁,《悅城竹枝詞》“漫天濁浪湧江間,競渡年年奪幟還。羌有木龍鱗甲長,飛流一鼓轉三灣。”道出了昔日賽龍奪錦的熱鬧景象。

初八日是龍母正誕,四面八方的香客雲集悅城,向龍母神像虔滅頂禮,參拜朝賀。廟內廟外擠得水洩不通,紅船戲班在廟內戲臺演粵劇酬神;陸上彩龍競舞,江中龍舟逐浪,氣氛之熱烈達到最高潮。

農曆八月十五是龍母昇仙的日子,稱為“潤誕”,縣城有舞香龍的風俗,《德慶州志》載: “中秋前後或糊紙為龍,燃燭其中,附以金鼓鐙彩,沿街夜舞,謂之舞火龍。”到了清末至民國,舞香龍已不限於中秋,盂蘭節(七月十四)前後,市民也舞之過節。香龍則變成用新鮮榕樹枝葉紮成,以一街為一龍,入夜即扎即舞,龍身遍插香火,配合八音鑼鼓,沿街翻騰起舞,但見香火閃爍,別具風采。有時兩龍相遇,彼此競舞,乃至數夜不休,煞是熱鬧!

時移世易,德慶民間許多古老的崇龍風俗隨著歲月的流逝已成為過去,唯有每年五月的賀誕活動香火旺盛,至今不滅。而舞彩龍則發展成為民間文娛體育活動,歷久不衰,近年來成立的縣男女舞龍隊經常參加各種舞龍比賽,技藝不斷提高並多次獲獎。

龍母故鄉德慶的龍俗風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