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曾受過屈辱,漢唐重振雄風,為何宋朝一直被遊牧民族壓著打?

近代有詩云:“昔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其中涉及到中國歷史上四個盛世王朝的五位帝王,他們對中華民族之貢獻非常大。漢朝、唐朝、宋朝,都有屬於自己特色之一面,漢朝雄壯威武、唐朝盛世開明、宋朝則異常發達繁榮。但是,這三大王朝在建國之初都曾受過恥辱,被北方強鄰任意欺負,是一道無法抹去的疤痕。

都曾受過屈辱,漢唐重振雄風,為何宋朝一直被遊牧民族壓著打?

漢朝之恥辱:秦朝建立後,秦始皇大帝派蒙恬領兵30萬北擊匈奴,卻敵700餘里,致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彎弓報怨”。趁著秦末天下大亂,匈奴在冒頓單于帶領下快速崛起,據傳“控弦之士百餘萬”,實力十分強大。漢朝建立後,劉邦率步騎30餘萬討伐匈奴,卻被圍困在“白登山”,形勢萬分危急,以致不得不向匈奴妥協,同意“和親”。劉邦死後,冒頓單于書信呂雉向其“求婚”,“孤憤之君,生於沮澤,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憤,兩主不樂,無以自娛,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公開羞辱漢朝。但是,漢朝並不是一味容忍,而是積蓄力量,隨時準備反擊。漢武帝即位後,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屢次率兵出塞,追著匈奴一頓猛打,為劉邦、呂后雪恥。

都曾受過屈辱,漢唐重振雄風,為何宋朝一直被遊牧民族壓著打?

唐朝之恥辱:趁著隋末天下大亂,李淵在晉陽起兵造反,而後攻入長安,宣佈建立唐朝。李淵起兵時,為了防止突厥南下侵擾,便讓人送錢去突厥,這是唐朝對突厥妥協之最初開始。“玄武門之變”後,秦王李世民強迫李淵退位,自己登基做皇帝,並改元“貞觀”。可是,李世民登基還沒幾天,皇帝寶座還沒坐熱,突厥頡利可汗便親率20萬鐵騎南下直抵渭水河畔,遙望長安,這份“禮物”未免也太大了。此時,李世民因內部不穩定,反對勢力太多,只好與頡利可汗簽訂城下之盟,向其送禮物,突厥這才退兵而去。三年後,李世民地位已經穩定,於是讓大將李靖率兵反擊突厥,3000精銳夜襲陰山,活捉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唐高宗時期,李績出兵西突厥,一舉平定之。

都曾受過屈辱,漢唐重振雄風,為何宋朝一直被遊牧民族壓著打?

宋朝之恥辱:唐朝滅亡後,中原大地陷入藩鎮割據之局面,史稱“五代十國”,後來趙匡胤在周世宗柴榮之基礎上,繼續實行“先南後北”策略,基本上統一了全國。但是,石敬瑭之前割讓了燕雲十六州,北方的契丹直接威脅到中原腹地之安全,大宋皇帝坐臥不安。為此,宋太宗趙匡義決定御駕親征契丹,宋軍起初一路所向披靡,後則在高梁河被契丹名將耶律休哥擊敗,趙匡義被流矢射傷,騎驢車逃亡。宋真宗時期,契丹蕭太后親自南征,20萬鐵騎直抵澶淵城下,開封告急,宋真宗只好與契丹簽訂“澶淵之盟”,約為兄弟之國,每年向契丹送大把白花花銀子,即是“歲幣”。此後,宋朝不但沒能收復燕雲十六州,還一直被契丹、女真、党項、蒙古等遊牧民族壓著打,最後被蒙古滅亡。

都曾受過屈辱,漢唐重振雄風,為何宋朝一直被遊牧民族壓著打?

從上述可知,漢朝、唐朝、宋朝都曾受過北方遊牧民族之羞辱。但是,漢唐很快就能重振雄風,追著匈奴、突厥到處打,宋朝則一直沒能翻身,最後還被蒙古給滅了,這是為何呢?這兩點很重要,一缺鈣,二是策略失誤。

首先,宋朝“重文輕武”,軍人地位低下,典型的“缺鈣”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宋朝的商品經濟非常發達,科技也是世界頂級,但軍事力量卻非常弱小,是典型的“缺鈣”王朝。趙匡胤靠“陳橋兵變”奪取政權,對武將有著本能的排斥感,不希望這幫人掌握大權,以防他們也效仿自己“黃袍加身”,奪取趙家天下。為此,宋朝便奉行“重文輕武”政策,以文制武,極力打壓武將,軍人地位非常低下,“縱使破敵百萬,封狼居胥,不如進士登科”,哪怕武將功勞再大,也不如科舉進士受人歡迎。在此背景下,宋朝社會各階層都向往科舉考試,而主動參軍報國的卻寥寥無幾,因為當兵不能提高自己社會地位。例如,北宋名將狄青,在西北抵禦西夏時立下赫赫戰功,回朝時卻受盡了文官們冷眼,實在可悲。

都曾受過屈辱,漢唐重振雄風,為何宋朝一直被遊牧民族壓著打?

再則,宋朝奉行“守內虛外”政策,邊境兵馬多為老弱,壓根擋不住遊牧騎兵

宋朝建立後,為了避免出現唐朝那種藩鎮割據之局面,便極力強化中央集權,奉行“守內虛外”、“強幹弱枝”政策。軍事上表現為,朝廷將各地強壯兵馬統一編入禁軍(中央軍),拱衛京師安全,地方兵馬大多為老弱病殘,戰鬥力很低,一旦有外敵入侵,幾乎無法抵擋。對於邊境,宋朝也很少派禁軍守衛,而是讓那些三流部隊駐紮。此外,宋朝實行“更戍”制度,邊防部隊經常換防各地,而將官則留在原地不隨部隊調動,為的是不讓士兵與將領拉近感情,以防將領在軍中培植親信黨羽,進而犯上作亂,威脅朝廷。但是,這項政策弊端很大,即是造成兵將互不相識,軍事指揮系統失靈,無法有效應對遊牧民族入侵。

都曾受過屈辱,漢唐重振雄風,為何宋朝一直被遊牧民族壓著打?

綜上所述,宋朝經濟發達、科技頂尖,軍事上卻非常“缺鈣”,一直被遊牧民族壓著打,從建國都滅亡都未能擺脫遊牧民族之戰略壓力。究其原因,“重文輕武”政策以及戰略佈局失當是根本。反觀漢朝、唐朝,軍人地位高,人民樂於參軍報國殺敵於疆場,自然就能重振雄風,追著匈奴、突厥到處打,一雪前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