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退出中國”是怎麼回事


亞馬遜“退出中國”是怎麼回事

最近網傳亞馬遜“退出中國”,而亞馬遜卻否認“退出”,到底怎麼回事?這其中又折射出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市場正經歷怎樣的境遇呢?


“退出”還是“轉型”

4月18日,亞馬遜宣佈,將於2019年7月18日停止為亞馬遜中國網站上的第三方賣家提供賣家服務。4月18日下午,第三方賣家已經收到了亞馬遜方面的通知。一時間,亞馬遜要“退出中國”的說法在網上廣泛傳播。

隨後,亞馬遜面對媒體明確表態“不會退出中國”。公告指出:“為了深化戰略轉型,我們持續利用亞馬遜全球資源,優化運營效率,提升客戶體驗,以集中資源推動海外購業務的快速發展,亞馬遜始終對中國市場有著長期承諾。”

具體而言,亞馬遜退出的是指在國內的自營業務以及第三方店家服務,這也是電子商務領域最為重要的一塊。亞馬遜要堅持的是亞馬遜海外購、全球開店、Kindle、雲服務等業務,這些業務將不受此次業務調整影響,仍在中國運營。

儘管亞馬遜仍聲稱“深愛著中國市場”,可是它已經事實上和中國電子商務的主戰場揮手告別了。

有評論文章指出:“亞馬遜砍掉電商,大力推動Kindle和雲計算業務在中國的穩健發展,算是認清自身優勢的務實之舉。”“屏閱讀”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是失敗的產品了,只能是個“雞肋”。而云計算業務方面,在國內的老大還是阿里,阿里雲佔據國內一半左右的市場。

事實上,可以和亞馬遜對標的公司是eBay,當時也是通過收購進入中國市場,然後不斷轉型、退出,最後完全退出。

1999年8月,易趣在上海創立,主營電子商務,由邵亦波及譚海音創立。2002年,易趣與eBay結盟,更名為“eBay易趣”,並迅速發展成國內最大的在線交易社區。2003年6月,eBay以1.5億美元全資控股易趣。2012年4月,易趣從eBay業務中剝離,被出售給Tom集團。如今這個網站依然存在,卻早已被消費者淡忘。

如今,亞馬遜邁出了在中國市場收縮戰略的第一步,如同eBay當年一樣,未來何去何從,讓我們拭目以待。


錯過了“黃金十年”

2004年,亞馬遜以大約75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中國圖書電商卓越網(Joyo.com),開始進入中國市場。當年亞馬遜本來打算通過收購李國慶的“噹噹網”進入中國,但被噹噹網拒絕。彼時,中國的電商市場剛剛興起,淘寶才成立一年半,京東也剛開始佈局在線銷售業務。應該說,亞馬遜進入中國的時機是非常不錯的。

2007年,卓越網與亞馬遜完成系統對接,更名為“卓越亞馬遜”。2011年,卓越亞馬遜升級為“亞馬遜中國”。據方正證券分析,2009年亞馬遜在中國互聯網零售領域的市場份額還有8.4%,到了2010年就跌至3.7%。

亞馬遜收購卓越網後,光是“把名字改過來”就用了7年時間。而它的中國對手已經茁壯成長,並且已經有雄厚的實力來通過真金白銀大打價格戰、搶奪地盤了。

在此期間,國內電商巨頭“造節不斷”:“4·18”“6·18”“雙十一”,電子商務已經成為全民狂歡的消費盛典,卻不見亞馬遜的身影。

亞馬遜雖然能夠主宰美國電子商務市場,但在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市場,它卻不敵阿里巴巴、京東等競爭對手。

根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歷年發佈的國內《中國網絡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自2012至2018年上半年亞馬遜中國市場份額逐年下滑,依次為2.3%、2.7%、1.5%、1.2%、1.3%、0.8%、0.6%。

該報告還顯示,2018年上半年國內B2C網絡零售市場,排名前6位依次為天貓(55%)、京東(25.2%)、拼多多(5.7%)、蘇寧易購(4.5%)、唯品會(4.3%)、國美GOME(1.2%)。這6家企業佔據了超過95%的電子商務市場份額。

在錯失中國市場發展機遇多年後,亞馬遜重新找到了在中國市場發揮的空間——跨境電商。自2014年以來,亞馬遜中國就持續聚焦併發力跨境網購,打造了以“亞馬遜海外購”和“Prime會員服務”為核心的獨特跨境業務模式。

不過,就目前國內跨境電商市場來說,亞馬遜也並沒有搶佔到主要市場。根據第三方數據分析機構艾媒諮詢發佈的《2018-2019中國跨境電商市場研究報告》,“網易考拉”以27.1%的市場份額排名首位,第七次蟬聯2018年跨境電商市場份額第一,“天貓國際”和“海囤全球”分別以24%和13.2%的市場份額位列其後。

2011年以後,中國互聯網人口紅利進入爆發期。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讓人目眩:僅就“雙十一”的銷售總額來看,2011年淘寶商城和淘寶網的支付寶交易金額僅為52億元,而到了2018年,光是天貓平臺的總成交金額就達到了2135億元。

毫無疑問,亞馬遜錯過了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發展的黃金時期。

多家外資零售商水土不服

水土不服的並非僅有亞馬遜,近兩年多家外資零售企業因為在華業務長期萎靡而退出市場。

2008年,英國最大服裝零售商馬莎百貨首次進入中國,便在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市場開設門店,最高峰時門店數量達到15家。2012年末,馬莎百貨進駐天貓商城。到2015年,馬莎對中國的開店策略進行了一次調整,宣佈減少上海門店數量,轉而進入北京、廣州等其他重點城市,並於當年12月在北京世貿天階開出了面積1500平方米的旗艦店。然而不到一年,2016年11月,馬莎百貨宣佈將退出包括中國在內的10個虧損的國際市場。在關閉中國內地門店、打包出售港澳店鋪後,2018年年初,馬莎百貨把天貓旗艦店也關掉了。至此,馬莎百貨徹底退出了中國市場。斷碼嚴重、不符合中國消費者審美、本土化不足等,都是馬莎在中國10年間飽受詬病的地方。

遭遇同樣命運的還有梅西百貨。2018年6月9日,美國連鎖百貨公司梅西百貨表示將結束與中國馮氏零售集團的合資企業,其中國官網停止運營。作為全球知名的連鎖百貨品牌之一,梅西百貨在馮氏集團的牽線搭橋下,於2016年攜手天貓國際進入中國市場,上線初期就收穫30萬粉絲。其實,早在2012年,梅西百貨就曾以1500萬美元入股中國電商平臺佳品網,但是在其入股後不久,佳品網就傳出破產、裁員,走向沒落。這次關閉線上官網已經是梅西百貨進軍中國電商行業的第二次失敗。

此外,2018年11月1日英國快時尚品牌Topshop和Topman發佈天貓店的關店公告,這意味著試圖曲線進軍中國市場的這一英國品牌,在實體店尚未開出之前就打起了退堂鼓。2018年11月中旬,另一英國的快時尚品牌“New Look”亦宣佈退出中國市場,並悉數關閉在中國市場的120家門店。

不過,從整體來看,外資企業仍是中國市場的重要力量。

據中金所最近發佈的研報數據:2212家上市海外跨國公司在中國2018年收入已經達到1.8萬億美元(約12萬億元人民幣),約為中國非金融上市公司(含A股和海外中資股)年收入(約47萬億元人民幣)的四分之一,近10年年化複合增速為11%。

報告還指出,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和勞動力優勢是許多跨國公司進入中國最重要的原因,而隨著中國消費升級與產業升級的演進,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選擇在中國擴張先進製造產能、建立研發中心或擴張中高端零售門店。海外跨國公司中,消費與科技等“新經濟”行業的佔比逐漸上升,2018年達到55%。

電子商務引發的反思

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發展迅猛,從快遞行業的增長數據可以窺見一斑。近幾日,國內上市的順豐與圓通、韻達、申通相繼發佈3月份經營數據。其中韻達、申通、圓通均實現了業務量超過30%的增長。業務量方面,韻達繼續緊追中通,日均業務量已超過2500萬單。

電子商務高速發展的同時,傳統零售業面臨凋零,引發各行各業人士的反思。

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長羅培新近日發文,提醒社會:互聯網帶來的便捷生活,對於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來說,恰似一帖毒藥,正在解構他們認知自然、體驗社會的方式,全社會都應當警醒。他指出:“日益凋敝的街區,不復昔日的繁榮,道路上穿行的是大量的外賣車輛,這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嗎?我們需要反思的是,互聯網發軔於美國,歐美國家的網絡基礎設施,未必不如中國,他們為什麼沒有大力推進電子商務?在這些國家,商業街區,依然人流如織。”

在一些大型電商傳出裁員、亞馬遜收縮中國市場之際,董明倫(DougMcMillon)帶領的沃爾瑪卻繼續穩坐全球500強之首,這又是如何做到的?

董明倫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指出:“電商和實體門店應該是攜手共同發展的。我們發現,如果在一個沒有實體門店的市場,電商發展的步伐就會受阻,只有把電商和實體門店結合在一起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當下,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的融合,正在催生能夠分析人類並跟人類展開交流的算法,這些算法的執行能力將很快超越人類,未來計算機將會在很多行業裡取代人的位置。正當人們普遍擔心失業問題時,蘋果公司的CEO庫克卻更擔心人們像計算機一樣思考,沒有價值觀,沒有同情心,沒有對結果的敬畏之心。

已故著名物理學家霍金,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科技本身是不夠的,一定要讓科技與文化、人文結合起來,才可以讓它理智。”(作者:劉暢;圖/全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