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行情啟動的主線“改革牛”能否持續發力

國有企業改革經歷了40年的歷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理解國有企業改革40年的歷程,必須要了解國有企業改革進程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也需要從歷史的和邏輯來理解國有企業改革所遇到的問題和發展方向。這樣才能對國有企業下一步的改革與發展得到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和發展路線圖。

一問

國有企業改革40年

取得了哪些成就?

40年的發展歷程中,國有企業對於中國改革開放偉大進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些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可以從推動改革開放三個方面來概括:

第一,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為中國改革開放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國的改革開放進程,是在全球化進程中展開的。參與國際競爭,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必須有先進完整的工業體系,企業必須擁有參與國際競爭所需要的硬件條件與管理水平。在上個世紀90年代,外資大規模進入我國的進程中,國有企業的硬件條件與管理水平,與外資對接,促進了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化,而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主要成員以後,我國國有企業,在基礎設施、能源、交通和通信等工業基礎領域的投資發展與管理的提升,促進了我國工業深入融合到全球化進程。

第二,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為我國經濟結構轉型提供了大量的公共服務。我國的改革開放就意味著內部經濟結構的調整,任何經濟結構的調整,無論是增量的調整還是存量的調整,都會產生大量的社會成本,需要公共服務與配合,在發達國家中,這樣的公共服務由政府提供,但是在發展中國家由於政府機構建設的滯後,公共服務往往面臨著極大的成本缺口。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同樣面臨這一問題。但和別的發展中國家不同,我國的國有企業在改革進程中, 從增量上而言,鄉鎮企業的崛起,民營企業的發展,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我國非公經濟的發展,如果離開國有企業提供的技術和人力資源,是沒有辦法取得這麼長足的進展的。從存量改革上而言,承擔大量的教育醫療成本與人員社會保障成本,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就不會這麼順利取得輝煌的成果。

第三,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助推我國工業化進程提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從世界經驗上而言,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是從資源投入型到技術引領型,從以製造業為主變為發展服務業為主,也就是從高速度增長型到高質量發展型。在這個發展階段,私人資本的投入往往是不足的,因為會面臨邊際收益遞減的問題。我們國家經濟增長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我國工業化也進入了新時代,我們面臨著如何在後危機時代,使我國經濟實現從高速增長型向高質量發展型轉型。實現從資源投入型向技術引領型轉型,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 必不可少,也必將成為我們國家經濟轉型結構改革的主力軍。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一定會助推我國工業化進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由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二問

國有企業存在的原因?

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與改革進程為什麼還需要國有企業?回答這個問題,從工業化進程這個角度看或許比較清晰。實現工業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在中國百年工業化進程之中,離不開外部發展環境,尤其是緊密聯繫的國際市場。國際市場是失靈的,比較優勢的原理在一定範圍內是有效的,但是在一個既定的國際秩序框架下,沒有辦法促使一個國家完成工業化進程,反而形成了國際市場上的中心與外圍國家,導致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被打斷,甚至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對於所有在工業化進程中的後發國家而言,如果僅僅是靠私人資本的競爭,顯然不足以完成一個大國的工業化。尤其對中國、印度這樣的大國而言,僅僅依靠私人資本,在每一個既定的全球環境下,顯然工業化進程困難重重。

從歷史的進程而言,人類社會300年以來的工業化,只有幾個國家可以實現趕超,一個是日本,一個是德國,另外一個就是中國,儘管中國只是初步完成了工業化進程。

理解了工業化進程和國有企業存在的邏輯,要對計劃經濟有新的認識。對計劃經濟的理解不僅僅是一個計劃的問題,而是在工業化進程中,從國家產業安全的角度來進行理解,計劃經濟更多的是一種戰時經濟, 它的基本任務是對外保證國家的國家安全、產業安全和經濟安全,對內搭建起來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從而為參與國際化競爭打下一個基礎。如果沒有國家安全、產業安全和經濟安全,一個國家的工業化,是不可能完成的。從歷史經驗而言,洋務運動的失敗和國民政府黃金十年發展的失敗,就是由於工業化不能保障國家安全, 導致工業化進程被打斷。就成功經驗而言,中國和印度,在保障了國家經濟安全之後,非常重要的經驗是, 中國的製造業和印度的製藥業,都充分利用了比較優勢的原理,實現了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產業鏈突破。

今天我們回顧中國國有企業40年的改革經驗,不應該忘記中國前30年的工業化進程和國有企業建設與發展。中國國有企業前30年的發展為國有企業改革和走向世界打造了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保證了國家的安全, 尤其是軍事工業體系的發展,成為我國進行技術引領和產業進化的保障。例如,中國國有企業的起點,156項是整個當前中國工業化的種子工業。大三線建設、小三線建設平衡了地區工業佈局,四三方案,平衡了我國輕重工業之間的比率,為我國解決吃和穿的問題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我國工業參與國際競爭、參與國際產業分工打下了堅實基礎。因此,今天回顧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回顧國有企業存在的邏輯,要把國有企業的發展,從70年一體的角度來理解,才能得到正確的圖景和相對客觀的答案。

展望未來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我們還是要回到國有企業存在的基礎性問題,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些基礎性問題包括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個基本問題是我國的產業安全是不是得到了保障?國際市場上是不是市場是完全有效的?從當前的中美貿易摩擦來看,我國的產業安全體系,仍舊面臨一定風險和挑戰。從美國違背國際貿易準則,利用國內法制裁中興通訊可以看出來,國際市場產業的發展和安全仍舊需要國家的力量;同時歐盟也修改了相應的法律阻礙按照市場化原則進行的併購,這些現實情況都充分表現了,在後危機時代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背後是國際規則之間的競爭,作為國家間競爭的主角,我國國有企業發展與壯大,依然非常必要。

第二個基本問題是我國的工業化進程有沒有最終完成?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技術、人力、資本三個角度來進行觀察。先進的技術、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充沛的資本是一個工業化完成的基本標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通過科技與人力資本和金融資本的結合,可以使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從這三個指標上來看,我國的工業化進程還沒有完成:就技術而言,我國工業化進程的技術,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就原創性技術而言,仍舊與發達國家有不小的差距。這些技術差距,甚至威脅到了我們國家的產業安全,制約了我國工業化進程的發展速度和空間。例如製造業的核心技術之一發動機,不掌握先進的發動機的技術,制約了我國航空工業和汽車工業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例如芯片技術,智能製造的時代芯片技術的缺失,導致我國每年在芯片進口上的支出遠遠超過了進口原油的支出。不掌握關鍵技術,就會導致我國產業安全得不到保障。另外從人力而言,我們國家沒有進入中等收入橄欖型社會,人力資本的開發程度比較低, 仍舊是低工資低福利,還沒有達到工業化高度發展所需要的人力資本充分開發的階段。從資本的角度,我國的產業資本,總量不足結構有待優化,工業資本還不足以打造國際產業鏈,實現工業資本集聚。在國際市場失靈中國國際工業化進程沒有完成的背景下,把國際市場失靈所帶來的一些後果降低,仍舊需要在一些市場失靈的環節,建立國有企業,對外保證我國工業化的產業安全,對內提升全體人民的福利。

第三個基本問題就是國有企業下一步發展方向是什麼?國有企業的存在的邏輯依據是糾正市場失靈。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國的國有企業,是擔負著一定公共服務的職能,具體而言,對外提升我國企業的競爭力,向國際產業分工的上游突破,對內而言,我國國有企業擔負著創新引領的技術進步任務、擔負著提升廣大人民福利的責任、擔負著工業資本積累的使命。並且隨著經濟發展的要求,引導我國經濟發展從單純規模經濟向規模與效益並重的範圍經濟發展。

三問

國有企業改革未來的突破方向?

任何企業的發展都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而是面臨著具體的發展環境,就我們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和企業發展環境而言,我國面臨的發展環境是一個充滿變數的全球化環境。在應對金融危機所需要的結構性改革尚沒有最後完成,大國之間貿易摩擦頻頻發生,以及未來國際產業分工的技術突破方向不明的條件下,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也面臨了新的挑戰。

在全球化進程中,我國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的主要任務,仍舊是打造發展所需要的安全環境。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在國際產業分工面臨大的變革的階段,我國企業的發展需要走創新引領道路,發展軍民融合是國有企業下一步的突破方向。工業革命以來300年的大國工業發展歷史,尤其是二戰以後,美蘇工業發展正反兩面的經驗,都充分體現了軍民融合發展對於大國工業化進程的決定性促進作用。例如當今信息時代所使用的互聯網技術,就是美國軍方的軍事技術。隨著軍事技術的民用化,大大提升了社會的生產效率,產生了許多新行業和新業態,實現了工業發展的創新引領。進入21世紀軍民融合有了新的突破方向,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太空領域的軍事技術的軍民融合,這個是可以從馬斯克的公司看出端倪;另外一個是海軍的發展,隨著我國深度參與國際市場,我國的能源資源進口、商品銷售嚴重依賴於國際海運和海洋安全,這就需要我國在這個方面進行大規模的資本投入,保障我國經濟安全,同時也有助於“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保障我國在各國的投資安全和經濟利益,這就需要我國軍事工業在和平時期走軍民融合的發展道路。

就國有企業的佈局而言,應該更加重視國有企業區域佈局,這和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有關。在中國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和北方地區,由於國內市場競爭的激烈,按照比較優勢原理,我國的工業發展所急需的技術、人力和資本,向東部地區集中。中西部地區市場發育不全面,人力資源不足,工業資本積累滯後。在工業的區域佈局而言,市場是失靈的。一個大國的工業發展地區之間的不平衡,會引發經濟與社會問題,因此,在下一步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進程中,需要更加註意國有企業的區域佈局,尤其是東北、西北和華北三北地區國有企業的佈局,更加註重在這個區域間,國有企業為整個地區工業化發展提供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國有企業為培育市場提供相應的、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務。國有企業在這些經濟區域為健全工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和補全資金鍊發揮重要作用。更加註重公共服務,培育我們國家,從規模經濟走向範圍經濟,降低整個國家基礎公共服務的成本。

國有企業監管體制應該適應新時代要求,全國範圍國有企業管理應逐步實現分級所有,在發展混合所有制的同時,也要加強國有企業的監督與管理。國有企業的預算納入各級政府預算,國資委納入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進行管理,另外要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負責。實現國有企業信息披露機制,國有企業信息披露機制,可以考慮充分利用區塊鏈的技術,進行更細緻、動態的信息披露,尤其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基礎性的國有企業, 例如水、電和能源這些國有企業建立全國示範性的信息披露機制。建立全國基礎工業物聯網,也牽涉到千家萬戶,是國有企業下一步改革的重點,實現預算硬約束, 為我們國家發展高端服務業做好準備。

國有企業的發展既需要補短板也需要綠色引領, 工業化進程會帶來大量的公共服務深化的問題。在當今時代各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是大氣環境的治理、垃圾的處理以及汙水的處理,私人資本只有在公共投資建立基礎設施的基礎上,才能發揮其效率作用,因此國有企業在垃圾分類、汙水處理以及循環經濟的發展方面應該起到引領作用。另外,國有企業也可以在地下停車場和地下管廊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為將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推向深入打下良好的公共服務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