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职业景区运营人


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1、“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的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庄子.齐物论)上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而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老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原关系,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在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自然界自然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在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中,舍弃“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以获得“天人”之亲和。而人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天道”、“地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

3“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

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

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沽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中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名位利禄、政教礼法等都是束缚人、奴役人的藩篱。庄子为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对于人的问题,《道德经》除了讲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还讨论了人自身的和谐问题,即人自身的内在和谐。他首先阐释了生态人的内涵,人之生态首先是:“无乐”、“至乐无乐”。“无乐”即是不为身外的利禄、名声富贵等外物所牵累的一种平常心,是一种放弃名利、一切顺其自然的自然之情。自然之情乃人之常情,无所谓快乐与不快乐,安适、恬静、自然。“无乐”才是人的自然常态,人应恬然淡泊、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诗意般生活在世上。提倡“见素抱朴”、“粗茶淡饭”的节俭生活方式。“知足常乐”,保持内心的安宁平静。提倡个人要与社会无害亦无争。从而在个人与宇宙自然的大范围内实现和谐交互。中国传统美学的这种和谐思想能够对我国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直接的理论借鉴。在稳定中建设和谐社会,这不仅是一个理想,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4、“无为而治”——社会生态观

老子如是理解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其基本涵义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因任自然,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政府的职责在于辅助人民,使其充分自由自在地活动,如此,人民自然平安富足,社会自然和谐安稳。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理想的社会是一个无剥削、无压迫。按着自然规律发展的和谐社会,民众不受干扰,人间无猜忌。无矛盾,无冲突,自由平等,人民各尽其性,各安其事,各得其所,整个社会安泰和美,其乐融融。

【亲爱的朋友,这里期待你的精彩评价......欢迎你留言、互动、点赞、关注、收藏、转发,更多精彩分享给你】


思维技术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基本经典。道德经约5000字,前37章是“道经”。后44章是“德经”。我从三个角度分析一下:

第一:《道德经》以道为核心,贯穿了“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道家思想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宇宙之始,提倡:自然,无为。由此主张政治上“无为”,道德上的“上德不德”,养生上的“清净寡欲”

第二:道家阐述的是宇宙的基本原理,只有在长期的修行,沉思中才能慢慢顿悟。道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道在天,也在人,在身也在心。

第三:道的特征就是:虚无,自然,清净,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道在遥远的宇宙,道也在我们日常的生活。我们的一言一行,一胖一瘦,一成一败都在道中。无为而无不为。

我是自哲学创始人,感谢您点击右上角关注我!





自哲学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是三皇之学,它所讲的道,和河图洛书,和易经里的思想和道理,都是相通的。伯阳立教,影响深远。所谓的百家争鸣,不过是道裂为百。所有的各家,总源头,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我对《老子之道》的读后感

全书围绕着“去人复天”四个字来展开论述。 天,天之道。人,人之道。去人复天,就是要去人道,复天道。 什么是天之道呢?万物皆为道所生,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虽然天下万物皆为道所生,万物的生长收藏也皆为天道使之然,但天道从不将天下据为己有,万物只是循天道自然而然的生活,本自然。

老子所推崇的时代,是上古三皇时期,天人合一,天下是天的天下,而不是人的天下。人与天地和谐并存,没有人道的奇技淫巧。人人天德足全,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质朴、淳厚。 人的欲望也分正欲和奇欲。吃饭,睡觉,结婚,生子,这都是人的正欲,是自然之事。反之就是奇欲。 人生奇欲则不足,不足就会争,有争就会斗,以致于乱,最后就是毁灭。 儒家只是以仁义礼智信来教化人们的,打预防针,防止减少犯法的。最后还是失信则大乱,法家应运而生来救场,对于不守礼之人,以法惩之。法治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人们为出发点的。

总体来说,人在奇欲的道路上没有尽头。那么就需要往回走,往回返,离道远矣。 如何才能去人复天,返璞归真呢?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简单说,扔掉没有必要多余的奇欲,扔掉这些垃圾,回归淳朴,循天之道而自然,随顺人伦而幸福。

《道德经》思想精髓:内圣外王

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就是内圣外王的思想。德教加于夷狄,不仅没有用,反而适得其反,因为他们畏威而不服德,对他们讲以德服人,就是鼓励和怂恿他们去犯罪。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而德教加于百姓,百姓才会敬服自己君主,因为华夏人只讲道理,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对你更好。而刑加百姓,则会激发华夏人的怒火,因为华夏人和那些蛮夷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华夏人只服德而不畏威。



欢迎朋友们转载,微信关注“至道学宫”,一起交流学习进步,让我们一起见证祖国的全面兴盛,迎接伟大中国时代的到来。


用户5368030536


道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主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教祖级人物,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将我们的先祖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的思想智慧,经过立论、辩论、整理,最后形成千古名篇巨著《道德经»。


所以,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说法。

老子代表的道家思想的精髓就是“道”。意思是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老子的“德”,就是指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道的一切根基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法”意思为效法、遵循之意。


体现在,顺自然之理而为,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


就是说,宇宙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皆有道,“道”所对应的就是万事万物的生存、发展、演变的规律,讲究的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许多人将“无为”理解为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甚至一直以来都给这种思想,印上了消极的烙印,这种理解或有偏差。


正确的解释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其结果自然就是正确的。


顺应了这个规律,就会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国家则长治久安,人则自然心存正念。


违背了这种自然规律,或者反其道而行之,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摩擦,走向成功的反面,甚至灭亡。

顺其自然,必须了解事物的本质、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顺势而为,而不是“无为”。


关于“道”,老子在《道德经》里,特别推崇水的道性,认为水乃万物之灵,具有泽被万物而不争成果的秉赋,遇圆则圆,逢方则方,遇山绕道,顺势而为,应景而变,雨雪冰霜皆为水,看似无为而治,实则有道有得。


九曲黄河,关山阻隔、道路曲折,但东流入海的目标从未动摇,虽经百转千回,最终奔向大海的怀抱,并以海纳百川之博大胸怀,容纳万千江河湖海。


这就是“道”的力量。看似柔软无为,实则蕴藏无穷能量。


最为关键的是,水功比天高,却从不与谁争一时之长短,水虽至柔,却能以柔克刚,不仅随时可以变换自己的形态,滴水的力量叠加起来可以击穿坚硬的磐石。


水的自然特性,最接近“道”,最能体现道家思想的精髓。


难怪先哲要发出“上善若水”的赞叹!告诉人们做人、做事要以水的品性为准则。


老子总会不失时机地讲解自己有关“道”的主张。


有一次,孔子向老子问“道”,老子答: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进程,凡一切按照天地人之“道”,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做事者,皆为有道之人,追随者众,最终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看到了国内封建帝制的腐朽与没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不相适应,发出了来自心底的呐喊“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正因为顺应了世界潮流的发展和规律,才会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拥护和追随,历经磨难,终成伟业。


近代,蒋介石,人不可说无才,武器不可为不精良,占尽天时、地利和人气。


但是,他逆历史潮流而动,违反天道,不能顺势而为,尽管他使尽了招数,杀了许多不同政见的民主人士,仍然改变不了兵败如山倒的结局。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维和性格,教会我们效法“天道”,尊重人的本性,更尊敬自然的法则。


十 九 大 报 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倡生态文明。


“道”,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和喧嚣变革的年代。


无论是职场、社交和婚姻生活,无不有道的存在,学习国学、道家思想,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对我们做人,做事,立业,持家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荒海拾书


说到道家的思想精髓,“道”“无为”算是最核心的内容了。很多人理解有偏差,或者不全面,于是便有了道家“消极无为”的说法。这里误解很大,此“无为”不是消极的“无为”。不能用简单的“消极”“积极”来进行解释,因为他已经超出了消极积极的范畴。解释之前我们看看“无为”是怎么提出来的。

“无为”的提出来,还要从认识“道”开始。那么先看看什么是“道”,“道”是老子提出来的,用来解释万物本源的东西,是理解万物演化机制的东西。它是万物演化的根本,那么老子是怎么得“道”的呢?他通过不断的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这种对立关系。老子全篇都在讲这种“对立性”,以及这种“对立性”的演化关系,随便翻翻道德经,就能看到“黑白”“长短”“高下 ”“有无”“欲不欲”“有为无为““上中下”“争不争”“左右”这种“对立”关系,以及这种“对立”关系的形成。那么这种“对立关系”怎么来的,就是从“道”演化来的。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中的“二”,太极生两仪中的两仪“阴阳”。计算机中1和0。参照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来理解1和0是怎么作用的。通过“有无”的作用,也就是电路的闭合开启。在1和0的基础上开开关关,加加减减,来决定整个硬件设备的状态参数。实现计算机设备各项功能参数,那么1和0就是整个计算机基础的表述。那么阴阳就是对万事万事的最基本对立关系的表述,通过这种最基本的对立关系的相对变幻,来衍生万事万物。

那么这种“对立关系”,又怎么和“无为”撤上联系的呢?因为这里的“无为”是超出“对立关系”的无为。这种“无”,说的是“混沌”,无状态,1和0之前的状态。一种没有参照物的状态,一种超出语言范畴,看似什么也没有,确是演化万物的根本,说的就是这种绝对的存在。“不以人为意志转移而改变的客观真理”。“揭示的是推演万物存在的根本机理”,老子想要说的就是教我们认识这种真理的存在,加以认识并利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这也是道家思想的精髓所在。


朴之无名


我已经准备好了,很多人会往我身上拍砖,道家思想的精髓不是道,老子五千言是在表述道,都不是道本身。但老子明确告诉我们他是在表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这层表述是假的,老子讲得很清楚,表述是假的,这层意义【否定自己的表述】反而成为【我认为】是道家思想最大的精髓。

有多少人读【老子、庄子】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表述,但这些表述都不是道,还是在对道的一贯的表述,不管有多少人,有多少的表述都是假的【都要否定自己的表述那不是道,是道的表述】,对道的前赴后继的表述,丰富了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无论你摘取什么样的词汇【无为、有为、柔弱、处下】,这些词汇也是表述,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要绝的不是【圣、智、仁、义】而是对【圣、智、仁、义】的表述当作真的。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人们表述出【孝慈、忠臣】,这些表述都是【道、德、仁、义、礼】表述的继续贯彻。失道而后有德、失德而后有仁,失仁而后有义,失义而后有礼,礼都行不通了,也就会继续被人抛弃掉,贯彻下去,后边枝节上的表述,都是要被否定的,包括道的表述也是被否定的。在这个否定的表述中,道法才能通向道。在这个否定的表述中,【圣、智、仁、义】的表述才能通向【圣、智、仁、义】。

大道废,有仁义,大道不见了,只剩下了道的表述,虽然更高层次的道不见,当人们还能执行低层次的仁义。失仁义而后有礼,仁仪也不见了,只剩下了仁义的表述,礼出现了,人们还能执行礼。智慧出、有大伪,真正的智慧不见了,抱着智慧的表述当作真的,大伪就出现了。老子不是否定智慧而是否定把智慧的表述当作真的,就失去了真正的智慧。

老子要否定的不是表述,而是把表述直接当作真了。因为是非表述不可,道可传而不可受,可传的是道法,而不可受的是道。


认知框架


要谈道家思想的精髓,就不得不提中国文化之源的易经(这里是泛指,从河图洛书伏羲八卦开始),不然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伏羲创八卦的时代是原始社会,丛林原则起主要作用。崇尚自然,尊重自然,自然主义是当时的时尚。后来老子的天地不仁,一阴一阳谓之道,道法自然,应当是继承了原始易经思想的精髓。但是,老子尚阴,偏离了阴阳的既斗争又平衡的精神,过份强调柔弱胜刚强。将道比作水的性格,忘记了风雷动大自然的残忍。一方继承了道法自然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也偏离了方向。成为道家思想的致命弱点。忘记了天地不仁的斗争精神。

孔子尚阳,主张入世,主张进取。承认天之道,德是道之行的易经原理。但重点却转入了,伦理道德的论述,过分强调仁义礼智信的教化。孔子伦理的论述,有人文主义的萌芽,是一大进步。同样背离了,天地不仁,道法自然的易经本义。同样成为儒学的致命弱点。

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都有斗争精神不足的问题,缺乏阳刚之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弱点。也都背离了原始易经思想精髓。在学习传统文化时没有必要护短。丛林原则,实力说话,仍然是当今世界的基本原则。道德说教,只是统治的辅助手段。中国的兵家,六韬也好,孙子兵法也好,对战争有所论述,起到了辅助的作用,但都主张后发制人。

从周易的卦辞和爻辞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应当考虑,古人所处的时代和思想方法。不应当用现代人的思维方法,去要求古人。我的看法是,从伏羲八卦到周易,是崇尚自然主义的时代,其思想精髓更加可贵。周易既继承了古易经的思维方法。同时也开始转向,开始注意人文和伦理的东西。周易既是继承,也是背叛。孔子的易传更是如此,完全转向了人的道德修养。甚本舍去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主旨。

中国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文化早熟,不仅较少的受宗教的影响,各种论述都达到了极致。学习研究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也不是为了辩护,而是为了传承和发扬。

先天八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倡的是自然主义。自然主义,人文主义,科学主义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三个阶段,各有各的作用和地位,不可能互相替代。


老梁139490047


我觉得道家的精髓是有了‘’道‘’这个概念,其次才演化出了更多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会回归到它的本源,而这个本源即是道,老子不知道怎么来描述它,只能勉强给他取名为‘’道‘’。牛顿曾认为,世间万物的背后像是有一只手推动着它前进,他认为有个‘’第一推动‘’。我觉得这个‘’第一推动‘’即是‘’道‘’。

道虽然看不见听不着,但是确是存在的,而且是无处不在。就像电磁场一样,看不见,但就是存在。所以《老子指归》中说‘’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当然道这种东西,以人类现在的科技是难以检测出来的。《抱补子》中说它‘’‘因兆类而为‘’有‘’,托潜寂而为‘’无‘’。它附着于天地万物之上便成为‘’存在‘’,寄寓于幽暗之中就转化为‘虚无‘。这非常像现代物理学所说的波粒二象性。‘’道‘’更像是一个程序,生成万物,推动万物,而本身是不动的。有点类似《黑客帝国》中的矩阵,当然这是我的猜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从电影中找答案。

老子认为,知道‘’道‘’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德性。所以他先写了道篇,后写德篇,编成了《道德经》。懂得道后,还要以德來推行,这样才能叫完整。修道之人,如果只管自己修行,而不帮助别人,不教导别人,是不能成为一个得道的人的。

根据‘’道‘’这个最高准则,后来才有了顺应自然,以柔克刚,无知无欲无为,不争等概念。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作为,老子所说的无为

是指要人们以‘’无为‘’的逻辑方法去寻找事物变化前的形态,如果能运用‘’无为‘’的方法,就可以避开不利的情况,使不利转化为有利。

顺应自然是叫人们不要过多的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保持宁静纯洁的天性。因为人们如果一味的追求外在的享受,心灵就会日趋空虚,从而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情。老子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应该同步发展才是最好的。

不争是指人应该像水一样,不与万物相争,正因为不争,所以不会招来怨恨。



奥义奇谈


道家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流派。虽然说儒家学派长期以来占据中国文化的主流,但是道家文化始终和儒家文化一起,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忽隐忽现。可以说,道家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气质。我们的内心深处,一定是端坐着一个孔子,他告诉我们,人生当努力有为,也一定会端坐着一个老子,他会告诉我们,做人别太累,追逐梦想追逐声色犬马全都没有意义,不如无为而为,不如荡舟五湖烟海之中,做个快乐的闲人。

所以,你年轻时候肯定是儒家,年老时候肯定是道家,你得意的时候肯定是儒家,你失意的时候就会想起道家。在中国文化的组成中,儒家是坚硬的,道家是柔软的。这是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底色。

那么,道家思想的精髓到底是什么呢?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就像是道家的追求一样,简单简便简洁,我尽量说的通俗一点!

1.小国寡民的乌托邦的政治思想。其实,道家思想是很厌恶政治的,它不像是儒家思想一样,非要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认为这样很累,不符合自然规律。儒家追求小康社会、天下大同,实现王道理想。而道家特别是老子,则追求最好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大家没事就在家里呆着,也不要出来乱跑,在家里修身养性是很美好的状态。所以老子说理想的政治形态就是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把兵器都收起来,把那些新发明的武器、工具都弃之不用,完全回到一种原始的田园牧歌的生活。所以,道家思想在政治上在国家的治理上,就是无为。无为就是不要瞎折腾,就是要像炒小鱼一样,别去乱翻。所以道家认为,一个明智的君主,治理国家的原则有三条:第一是守柔处弱,你就别逞强就示弱,二是不争,你不和别人争,别人自然就不和你争,三是为无为,事无事。就是一切按照天地之道来,不去做那些没有意义的违反天地大道的事情。

2.道家反对有所谓的智慧。道家认为,人变聪明了,这个世界就会坏掉。所以他反对提倡什么仁义礼智,认为这就是世界坏掉了之后,为了补救这个世界,才提出来的。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出了事情采取补救呢?不如从源头上去解决。如何解决,就是反对一切的聪明智慧。所以庄子就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你的人生却是短暂的,你干嘛整天累得像条狗去学习呢?你非要去学,那么你是个大傻子。这一点,和儒家是完全不同的。儒家强调为学日益,说学习就要每天下功夫,增益你人生的智慧,而道家认为这个是错误的,要为道日损,就是要减少你的知识,减少你的欲望,减少你的社会活动,这样你才能无限接近于道。也就是说,儒家的人生做的是加法,道家的人生做的是减法!

3.道家追求的是个人的绝对的逍遥和自由。我们知道,儒家特别重视人在集体中的作用,他的最高理想就是立德立言立功,生而为人,你得为社会国家天下做贡献,你是一个单位人集体人,你并不是你自己。而道家与此完全相反。道家特别重视个人的价值,我只要自己开心,自己逍遥,我不去求任何人,别人也别来求我,我不去干涉任何人的自由,别人也要保证我的自由。而道家认为的人的绝对自由是什么呢?是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用庄子的话说就是无所待的逍遥游。所以,儒家往往追求做官,道家追求隐居,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4.道家追求完全超脱生死。儒家对生死很看重,但是道家认为,人就是和草木一样的,春天来了,咱们就疯狂生长,秋天来了,咱们就静静地离去,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所以,庄子的老婆死了,庄子在那儿敲锣打鼓地兴高采烈,好多人认为庄子肯定外面有人了,所谓升官发财死老婆,人生三大喜事。这就完全不懂道家哲学,完全误解了庄子。

道家思想的精髓还有很多,限于篇幅的关系,就说这么多!


好玩的国学


道家思想的精髓?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对该思想的不同解读产生道家各个门派。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精髓是,自然。老子的观点,从道派生出的万事万物,蕴含着阴阳之理,阴阳相互作用使万物得以存在,从道到天,地,人的最终都归于自然。自然法则就是道的法则。道的法则也就是自然规律的法则,因此说,道家思想的精髓就是自然,自然是所有万物的归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