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達智橋衚衕與楊椒山祠!

在北京市西城(原宣武)區西北部,有一條達智橋衚衕,東起宣武門外大街,西至校場五條。這條衚衕的名稱,與咱們之前說過的壽比衚衕、奮章衚衕、闢才衚衕等屬於同一類,都是被美化了的地名兒,因為它的原名叫“韃子橋衚衕”。北京但凡帶有橋字的地名,基本上都有、或曾經有過橋,有橋當然有河(沒河修橋幹什麼呢?有人說過街天橋也是橋,底下就沒河,那就屬於抬槓了),達智橋衚衕也不例外。

話說達智橋衚衕與楊椒山祠!

在清朝中後期,宣南地區會館雲集,所以這一帶是仕宦名流活動之所,但是在更早的明朝以前,這裡根本沒有衚衕,而是一條小河,這條小河自西向東,在如今的宣武門外大街與另一條從北向南流的河匯合,兩條小河的交匯處建有一座小橋。起初這座橋叫什麼不知道,總之到了清朝人們叫它韃子橋。因為從清初時這裡曾經駐紮著滿蒙的旗兵,當年的漢人管元清的官兵都叫韃子,元朝是蒙古韃子,清朝是滿韃子,久而久之附近居民就把附近的這座小橋稱為“韃子橋”,進而也就成了這塊地方的代稱。再後來人口漸多、於是將河溝填平,逐漸形成衚衕,索性就叫“韃子橋衚衕”。

話說達智橋衚衕與楊椒山祠!

1912年清政府已經倒臺,民國政府覺得此名實在不雅,於是美化為“達智橋”。解放後的1965年,北京曾經大規模整頓過地名,從那時起正式定名為達智橋衚衕。清朝,內城被八旗佔據,漢官極少有住在內城的,您看紀曉嵐名氣不小吧?他的宅子不就在外城的虎坊橋附近嗎?達智橋衚衕離宣武門很近,所以這一帶也是名流雲集,再加上剛才咱說的,宣南是會館雲集的地方,達智橋衚衕就曾經有個河南會館,據說這裡原來是座接待寺,是明代古剎,清光緒年間改為河南會館。這座會館規模還不小,從上斜街延續到達智橋衚衕,有150間房子,內設中州鄉祠、洛社、池北精舍、月牙池、聽濤山館、精忠祠、報國堂等,還附帶一個嵩雲草堂。嵩即嵩山,在河南境內,亦可代指河南,據傳嵩雲草堂是當年袁世凱住宅(袁世凱就是河南人)。

話說達智橋衚衕與楊椒山祠!

後來嵩雲草堂被改為嵩雲中學(也稱河南中學),解放後草堂的前半部改為民宅,後半部是204中學,現在204好像也沒了,是併入十四中了還是哪兒,不太清楚。更為值得一提的是,達智橋衚衕內有座楊椒山祠,楊椒山即楊繼盛,明朝著名言官、諫臣,一代忠烈之士,是筆者本人最為佩服的中國古代文人之一。楊繼盛,字仲芳,號椒山,直隸容城(今河北容城縣)人,做過諸城知縣、南京戶部主事、刑部員外郎,嘉靖年間調兵部武選司員外郎。在北京任職期間,楊繼盛就住在達智橋衚衕。楊繼盛先生為人正直、不畏強權、忠言直諫,讓他名聲大噪和最被後世推崇的,是他彈劾嚴嵩事件。

話說達智橋衚衕與楊椒山祠!

對了,還有一個事兒,您知道城隍吧?過去的人都信城隍,認為死了之後得先去城隍爺那兒報道,您知道北京的城隍爺是誰嗎?正是楊繼盛!而且很多的地方沒有城隍奶奶,但北京有,就是楊員外的夫人張氏。因為楊繼盛英勇就義後被棄屍於市(年僅四十歲),其妻張氏自縊殉夫,京城百姓敬而憫之,以楊繼盛的故宅改為廟以奉祀,尊為城隍,並以其妻配祀。楊繼盛因為號叫椒山,所以後世將其故居改為楊椒山祠。楊椒山祠在達智橋衚衕12號,正門有石刻匾額“楊椒山先生故居”,正堂內有楊繼盛的塑像。楊先生在世時,他給住宅起名松筠庵。清乾隆年間改為祠堂,又將他當初起草疏稿的書房稱為“諫草堂”。

話說達智橋衚衕與楊椒山祠!

當年彈劾嚴嵩的奏疏,請海鹽布衣鐫石名手張受之刻石,嵌在諫草堂的壁上。張受之素敬其剛直正氣,摹椒山真跡,精刻於石,諫草刻就,死於松筠庵內。道光年間在祠之西南隅建一“諫草亭”,亭內有椒山先生親手種植的榆樹一株及石碑一塊。戊戌變法時,以康有為、譚嗣同為首的公車上書事件,那篇萬言表,便是在當年的松筠庵內起草的。楊椒山祠現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很早以前去看過一次,說實話挺破敗的,有的也被民居佔用,衚衕裡也挺亂,早已沒有清代時名流雲集、車水馬龍的景象了。

話說達智橋衚衕與楊椒山祠!

不過最近應該治理維護了,前些日子電視裡有一檔專門調解“拆遷”問題的節目,聽說其中還涉及到了楊椒山祠文物騰退的事兒,我沒怎麼看,也不知道後來結果如何。楊椒山先生在臨刑前還留下幾句詩:“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國,留作忠魂補。”這是與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裡“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並駕齊驅的千古名句,他的人也是與文天祥一樣的忠烈之士,佩服、佩服!

話說達智橋衚衕與楊椒山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