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樣板戲嗎?感覺怎樣?

好客232964104


小時候經歷過那個“全民看樣板戲”的年代,自然而然看過好多次。

看“樣板戲”,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京劇,我的最早京劇知識啟蒙就是來自“樣板戲”。後來才知道,樣板戲遠遠不是京劇的全部,京劇還有巨大的傳統戲資源,那才是京劇的本源。不過,童年時期有過許多次看“樣板戲”的經歷,畢竟還是為我的京劇興趣奠定了基礎。其中的某些精彩唱段,我非常熟悉,例如紅燈記裡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臨行喝媽一碗酒”、“血債要用血來償”。

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的若干舞姿與唱段(“北風吹”等等),也在我心中留下深的印象。

總之,“樣板戲”對我最初的音樂、舞蹈興趣起了不小的作用,其中某些精彩的詞句(“智鬥”唱詞、《智取威虎山》裡一些俏皮話等等),也對我的語文知識有所啟發。紅燈記裡宣傳的抗戰精神對我有著思想啟蒙。

改革開放後,再看“樣板戲”,其中的公式化的特徵就太明顯了,劇中不少主要人物大多是性格刻畫單薄的宣傳工具,缺少了鮮活的生動性。

戲曲發展中,百花齊放才是春。現在再看待“樣板戲”,不必再以當年“樣板”眼光去仰視它們、視為金科玉律,而是報以平常心,揚其所長,去其所短。


曉帆輕舟


上世紀60~70年代,我不止一次的看過現代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龍江頌》、《海港》,舞劇《紅色娘子軍》,鋼琴伴唱《紅燈記》,交響音樂《沙家浜》等樣板戲,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如上所述的前3部,尤其是《沙家浜》,我還看過劇本。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我父親是大隊業餘劇團的團長,導演,會拉二胡,京胡,有時他會把劇本帶回家裡。

由於看過電影(紅、沙、智3部),常聽(廣播)京劇選段,時間久了,便學會了好多段,迄今扔能唱出好幾段,如李玉和“臨行喝媽一碗酒”,智鬥一場中阿慶嫂與刁德一、胡傳魁的對唱,少劍波“把剝削根子全拔掉”,等等。

樣板戲堪稱紅色經典,傳播的滿滿的都是正能量,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百聽不厭。曾有文章介紹說,江青、于會泳等對京劇唱腔的改革和創新付出了許多心血。


仕林外傳


實事求是的說,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也是毛主席時代的京劇改革誕生的京劇經典,不可否認,硬要否定那就不是實事求是。這樣的的結論是斷然的。文化大革命已經過去幾十年了,時間過去愈久逾證明京劇樣板戲是經典。最近看到一篇回憶文章,作者好像仍然有什麼顧慮,文中主要談六幾年抽一批人到北京加工提高創作京劇《奇襲白虎團》(以下稱白劇),當時可能山東京劇團還沒有排此劇,全是一流演員出演,其中拍京劇電影《穆桂英掛帥》佘老太君的演員演《白》中的阿媽妮,可惜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就不排了,多年後說提起那劇演阿媽妮的演員還張口就唱那段唱腔,可見唱腔設計的有多美。該文主要回憶《白》劇主要作者于會泳的創作手稿、配樂的設計唱腔設計,好像說過去現在將來對京劇都有長遠的意義,還說于會泳對《智取威虎山》、《海港》、《龍江頌》等京劇都有貢獻,還獨自創作完成《杜鵑山》(指音樂,配樂、器,唱腔設計等),看到此文我感到作者富有實事求是之勇氣,該給予稱道讚揚。其次不要一味一邊倒下去。三要堅持改革創新,吸收京劇樣板戲成功的經驗,不然京劇就沒有希望,或者說希望不大。


林風澗泉


在樣板戲流行的年代,全國人民都看過,不僅看過,還看許多遍,甚至大都能唱幾句。


其實樣板戲,像《白毛女》《紅色娘子軍》《智取威虎山》等等,都是由小說、電影改編過來的,又哪裡是文革的產物。改編成了京劇與芭蕾舞后,成了樣板戲,到處演,到處放映,當然的確有看夠的感覺:再好吃的飯,天天吃也會夠的。所以後來再放樣板戲,還真引不起人們興趣了。

但樣板戲的藝術是一流的,三觀也是正確的,而且在文藝與戲曲史上都是一場革命:人民成為舞臺的主角。 說文革只有八個樣板戲是不準確的,後期各種文藝作品遍地開花,只是內容偏左,但也確實出現不少優秀作品流傳到今天,成為紅色經典。


樣板戲則是經典的經典,因為那是十年磨一戲,所以將來看這十年,如果能有這八個樣板戲成為經典而永久流傳,那倒是不小的文藝成就了。

現在全國人民雖然不再一起看樣板戲,但樣板戲的魅力卻經久不衰,喜聽與唱的人依然很多,因為她太美了!太陽光了!太精湛了!太正能量了! 巧的是,我剛剛訂了兩個月後在北京大學演出的上海芭蕾舞團的《白毛女》演出票,很期待這一場藝盛宴的到來,感覺一定美極了。


訂票後寫了一個微博,以見對樣板戲的感情有多深:

【藝術盛宴】女兒問北大有上海芭蕾舞團《白毛女》的演出看不看,時間是三個月之後。不假思索說看。我們這代人大都有白毛女情結,少年時代不知看過多少遍《白毛女》的電影、話劇、舞劇、畫書、劇本,插曲都是經常唱的、口琴二胡吹奏的,前一陣還寫了一篇痛斥為黃世仁翻案的網文。時代越久遠,這部作品的意義越突顯:婦女的解放,人的解放,多麼偉大!而那個不平等的社會又是多麼萬惡!難忘上次有國家大劇院觀看上芭的《天鵝湖》,美的驚豔絕倫!


大洲文苑


滿滿的正能量!

在世界文藝史上,歷來都是西方的舞臺上是國王,貴族,傳教士,牧師,商人,決鬥士,佳人的舞臺。

在東方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的舞臺!

從宣傳的理念上,也只是求清官處置地主不要對農民太嚴酷了。從思想上宣傳的是封建道德,因果報應的消扱思想來麻痺人民。

這一切隨著紅色樣板戲的出現都打破了。

八個樣板戲選的是各個歷史時期的底層社會人民追求翻身做主人的歷史,這些題材最接近人民,最接近百姓,這些人中有我們每一個人的先人。

《白毛女》是抗日戰爭時期農民被地主壓迫,不得不逃進山洞,靠野菜生存。

《紅色娘子軍》的吳清華是一個女奴,最後成長為娘子軍的領頭人。

《杜鵑山》描寫的是農民起義軍在黨的領導下,從失敗到勝利的過程,黨代表柯湘,父母兄弟姐妹被殺,完全是一個孤兒,丈夫又被毒蛇膽殺害,而雷剛也是孤兒,杜媽媽收留了他,階級的壓迫使他們走到了一起。在那種情況下,要麼任人宰割,永遠成為奴隸,要麼拿起槍,求的生存,別無他路!

《紅燈記》描述的是三個不同的家庭組合在一起。李奶奶的丈夫,李玉和的家人,李鐵梅的父母,在求生存的鬥爭中都犧牲了,他們認識到,只有團結起來,與侵略者鬥爭才是唯一的出路。

《沙家浜》是在反對日偽蔣聯合反共環境下,我新四軍傷病員和地下工作者,組織群眾反對投降爭取民族獨立鬥爭的一段故事。表明了階級鬥爭,民族獨立解放過程中,我黨獨立自主的路線圖。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抗擊日夲侵略者,汪精衛靠不住,蔣介石靠不住,地主階級靠不住,土豪惡霸,土匪頭子靠不住,只有窮苦的貧農才是唯一的依靠的力量,因為他們除了一雙手外一無所有,革命尚有一線希望,投降只能死路一條。百姓懂得了這個道理,所以支持共產黨。

《平原槍聲》說的是北方的八路軍,在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後,把部隊化整為零,好孫悟空鑽進鐵扇公主肚子裡一樣,深入敵後,發動群眾,建立政權,用人民戰爭形式,來與日寇鬥智鬥勇,這裡面也有一個陣線問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搞統一戰線,反對共同敵人,同樣接受黨的領導,服從命令,獨立自主地與日寇拼死博殺。

《智取威虎山》在中外歷史上從來都是官匪一家,上層人物又與官匪一起剝削人民,欺壓人民,幾千年來土匪這個頑疾從來沒有解決過,為霸一方與官商,地主有錢人勾結在一起欺壓百姓。站在土匪惡霸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對立面的是中國共產黨和她領導的窮苦百姓及人民解放軍,他們團結在一起,經過二十八年的欲血奮戰,一舉端了這個千年難除的老窩。主人翁都是窮苦出身的小人物!

《奇襲白虎團》中的主人翁同樣是嚴偉才一樣的翻身農民,拿起刀槍,與世界霸主的美國帝國主義進行殊死博鬥,打出了中國人的志氣。

《龍江頌》則是在推翻三座大山後,中國農民走集體化道路,犧牲小我,成就大我,團結一致戰天鬥地改造自然的火紅年代,突出的同樣是最基層的人物。

《海港》則是彰顯國際共產主義精神,以我心換他心,支援非洲窮弟兄,至今我們還在享受當年我們的先人為我們種下的參天大樹的萌蔭,中國成為窮兄弟的領袖,這是我們今天想不到的。

……

各個歷史時期的小人物,在黨的領導下,走出的一條求自身解放之路。其亮點突出的都是普通再普通的平民百姓!僅這一點,任何歷史時期的文藝舞臺都不能比!這是一股不可抵擋,讓人不能忘懷的力量所在!



狼煙一九三一


這個問題問得好。

樣板戲我看過,感覺非常好。

但願更多的人都看看樣板戲,讓它帶給您無與倫比的妙處。

大家都知道,樣板戲產生生文革時代。

十年文革,共有八部樣板戲面世。

它們分別是《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杜鵑山》,這就是傳說中的八個樣板戲,可謂十年磨一劍。


樣板戲雖然是文革時的產物,有高大全的時代特徵,更有階級鬥爭一抓就靈的官方運作方向,但它是用心打造的藝術精品,是與當前肥皂劇與抗日神劇等等不可同日而語的。


所好樣板戲的每句臺詞,每個場景,每場衝突,都經過藝術家們的精心打造,以至時間過去這麼多年了,它仍然散發著誘人的藝術芬芳。

樣板戲不僅具有革命的情懷,更有崇高的藝術特徵。

在《紅燈記》的劇情裡,我們看到的是李玉和李奶奶為信仰義無反顧地赴死。

在《沙家浜》的劇情裡,我們看到的是阿慶嫂為了救護新四軍的傷員與敵人鬥智鬥勇。

在《智取威虎山》的劇情裡,我們看到的是楊子榮為消滅盤踞在林海雪原裡的匪徒,隻身闖入匪窩,見證了一個孤膽英雄的超人氣魄。

在《白毛女》的劇情裡,當我們看到為富不仁的地主黃世仁為了收租逼債,搶走了佃戶楊白老的女兒喜兒時,不由激起對舊社會的反抗意識。


其實,文革中的樣板戲遠不止這些。傳說中的八個樣板戲是一個誤解。在這個時代裡的樣板戲很多,如《龍江頌》,《奇襲白虎團》,以及《平原作戰》等等,這些樣板戲都是經典之作,很值得一看。


騷客文化


如果不是文革時期搞一花獨放、藝術枯竭,從藝術角度看,樣板戲自有他的藝術價值,甚至可以說是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因為藝術貴在創新,樣板戲將中國的國粹京劇加以改良,賦予其現代氣息,合乎當代人的審美需求,這種改良可以延續京劇的生命,總的來說是好的。但是,樣板戲被四人幫利用作為打壓其他門派藝術及其老一輩藝術家的手段,成為當時中國藝術的壟斷,滅殺其他藝術。再好吃的東西,讓你天天吃,而不許吃其他的東西,久而久之,審美疲勞自然產生。使得中國百姓由喜愛到厭惡,所以當時老百姓諷刺這種情況為:八億人民八個戲,弄得大家倒胃口。其實,這不是樣板戲不好,而是當時的政治氣候不好。時光飛逝,四十多年過去了,六十多歲的我時常利用現代電子及網絡技術,搜尋下載樣板戲。我敢說,現在已經拍不出當年樣板戲那樣的好劇好片了,它畢竟有它的生命力,依然值得我們這一輩人懷念。樣板戲在中國戲曲史上必定會留下它應有的璀璨。


玉笛道人


樣板戲如數家珍,也是我們這代人難以割捨的情懷。

李玉和李鐵梅、楊子榮少劍波、郭建光沙奶奶、洪常青吳清華、嚴偉才崔大娘、方海珍韓小強、江水英李志田、大春喜兒、柯湘雷鋼等劇中人物,耳熟能詳,而且其唱段膾炙人口,我現在還經常哼唱朗朗上口的"共產黨員時刻聽從黨召喚……"、"朝霞映在陽澄湖上……"、"臨行喝媽一杯酒,渾身是膽雄赳赳……"等,自娛自樂。



我以為,樣板戲一反京劇過去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獨霸舞臺之勢,將工農兵"高、大、尚"正能量形象以京劇形式展現在廣大觀眾面前,使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影響了我們幾代人。


樣板戲雖然是特定年代的產物,但是,只要深受老百姓的喜愛,這就是經典中之精品。


老夥計610322


現代京劇樣板戲是京劇脫胎換骨的一次大革命。它把千百年來戲曲舞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統治專利打破了。歌頌工農兵英雄形象的現代劇蹬上了大雅之堂。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並打造了八個樣板戲精典,這就是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和交響樂沙家浜。藝術是屬於世界人民的。毛主席說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就是這個道理。比如說京劇現代戲在保留傳統的情況下又吸收了西洋樂器和交響樂伴奏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不但中國人喜愛,就連洋人都喜歡中國的樣板戲。在吐字形腔上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古裝戲咬音嚼字聽不懂。現代戲唱詞都用普通話。比如紅燈記鐵梅唱詞按傳統唱法,兒腳根站穩日盤石堅。許多青年聽不懂。一些老戲迷能聽的懂,也聽著彆扭,什麼原因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潮流。改革普通話唱,兒腳跟站穩如盤石堅就很好聽,大家都能解受。咱們在說說芭蕾舞劇。它本是外國人的藝術。咱們把它吸收過來變成自己的,讓中國人接受認可。本來芭蕾舞劇以表演音樂體現劇情,列如,天鵝湖,巴黎聖母院,等廣有表演舞蹈沒有邊歌邊舞的形式。我們引進了這一藝術,增加了歌唱就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了。這也符合我們的國情,因地制宜接地氣也確實受到廣大愛好者的歡迎。所以說藝術必須不斷創新貼近生活才能長盛不衰,永葆青春魅力。


sj老頑童


文革時期的樣板戲堪稱經典中的經典,八大樣板戲把中國京劇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巔峰,可謂空前絕後,無法超越。

八大樣板戲到底是哪八大?當時,樣板戲前面,還要加上”革命”二子。”革命樣板戲”這個稱呼被叫響,始於1967年5月至6月。當時,江青扶植的舞臺藝術作品會集北京,在六大劇場反覆上演。同時,《人民日報》等“兩報一刊”多有報道和評論,稱其為“革命樣板戲”,或者臨時稱其為“八個革命樣板戲”,並列出如下名單:“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後來,還有《杜鵑山》、《龍江頌》、《平原作戰》、《磐石灣》、現代舞劇《沂蒙頌》等紛紛搬上屏幕。”八億人民八臺戲”之說有誤。

每年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八大樣板戲都要在全國各大影院全部上映。每到這個時候,最幸福的中小學生,學校組織全部包場,五分錢一場,簡直像過節一樣。樣板戲深入人心,真正做到了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當時,就連生產隊都有自己的李鐵梅、楊子榮、郭建光、阿慶嫂。

說到樣板戲,不得不提到一個重量級人物,此人就是樣板戲的倡導者和直接推動者江青。1964年~1966年間,樣板戲最終修改定型是在江青發表《談京劇改革》後,江青曾組織、參與、經手過這些作品的改編、排練等後期加工的部分工作,於是被打上了“江記”標誌。由於這些作品描寫的都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武裝鬥爭和經濟建設的現代生活,被賦予了更積極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與傳統京劇宣傳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相比,開創了一個嶄新的藝術舞臺,賦予傳統京劇以時代精神。

芭蕾舞劇以及交響樂京劇演唱,把西洋藝術與中國傳統藝術相結合,雖然略顯生硬。但是,這種有益的探索深受當時民眾的喜愛。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每演一場,絕對是萬人空巷,一票難求。

現代京劇以西洋美術入景,伴奏樂器也大膽引入西洋樂器,《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的音樂完全顛覆了傳統京劇,把這門國粹藝術推到一個嶄新的高度。同時,傳統京劇與電影藝術相結合,為京劇開闢了更為廣闊的平臺和傳播途徑。並引發傳統京劇變革,改變傳統京劇節奏拖沓、動作拖泥帶水,讓更多的年輕觀眾接受和喜愛。

但是,樣板戲畢竟是文革的產物,是文革的一部分。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樣板戲成為以徹底摧毀傳統文化為目標的,剝奪了作家、藝術家創作自由的,用自封的“無產階級創作原則”約束文藝創作的運動。“樣板戲運動”,就是指這個為“文革”作“輿論準備”的,這是後來”革命現代樣板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重要原因。

即便如此,樣板戲的影響迄今仍在。而且,對傳統京劇的改造和傳播,不可否認的吸取了樣板戲的積極一面。但是,無論怎麼改造和傳播,京劇在樣板戲時代的輝煌恐怕難以再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