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面對腎源短缺,各國都有哪些應對措施?

#Cover:面对肾源短缺,各国都有哪些应对措施?

腎源稀缺是全世界都在面對的問題。美國有 9.5 萬人在腎移植等待名單上排隊,一年大概只有五分之一的人能夠進行移植手術,十分之一的人要麼死亡,要麼因為太過虛弱而無法接受移植。歐洲的情況同樣嚴峻,2013 年,歐盟國家腎移植等待名單上去世的人數超過 4000。

雖然各國都渴求腎源,但不同國家地區腎的捐贈情況不盡相同。根據《經濟學人》的說法,歐洲北部的國家活體捐贈的情況更為普遍,南部的國家則主要是死後捐贈。

西班牙是全球器官捐贈率最高的國家。它在 1979 年出臺了“默認同意”的法案,這意味著所有人都是潛在的器官捐獻者,除非本人表態不願意捐贈。在護理器官捐贈者這件事上,西班牙也比其他國家行動得更早,比如,它會對受到腦損傷的病人進行器官保護治療。而其他一些國家往往採取姑息治療,這樣一來,器官就無法得到良好的護理。

#Cover:面对肾源短缺,各国都有哪些应对措施?

鑑於腎源的短缺,越來越多國家採取了和西班牙一樣“默認同意”的方案。這些國家多在歐洲和南美,包括奧地利、比利時、捷克、瑞典、芬蘭、法國、意大利、希臘、盧森堡、荷蘭、波蘭、西班牙、斯洛伐克、俄羅斯、亞美尼亞、白俄羅斯、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土耳其、厄瓜多爾、巴拉圭、智利、克羅地亞、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新加坡、突尼斯。

英格蘭從 2020 年開始加入上述國家的行列。屆時英格蘭所有 18 歲以上成年人都將被視為同意捐獻器官者。按照英國衛生部的說法,此舉有望每年多拯救大約 700 人的生命。

英國上世紀 70 年代引入器官捐獻全國志願者註冊機制,但受宗教因素、對死亡的忌諱等多種原因影響,多數英國人不願捐獻器官。數據顯示,只有三成英格蘭人登記同意捐獻。從“告知同意”到“默認同意”,背後有一個具體案例的推動。

2016 年,9 歲的 Max Johnson 因為患有擴張型心肌病需要進行心臟移植來維持生命。九個月後,他終於等到了因車禍去世的 Keira Bell 捐獻的心臟。經歷漫長等待的 Johnson 及其家人明白一個合適的器官對患病者的重要。因此,逐漸恢復健康的 Johnson 在他母親的幫助下,發起了支持默認同意的“選擇退出制度”(opt out)運動。

英格蘭和西班牙不同的一個地方在於,即使實行了“默認同意”,潛在捐獻者的家人都有權在最後時刻拒絕捐獻至親的器官。數據顯示,最近五年內,英國超過 500 個家庭拒絕捐獻死去親人的器官,儘管死者本人生前同意捐獻。對於親屬仍然握有決定權的做法,一些人視為是最後一道有必要存在的保險,而另一些人則視為干擾。

伊朗則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可以合法買腎的國家。伊朗政府稱,1999 年腎交易合法化高效地終結了腎移植的等待名單。在這裡,需要腎的人被推薦給器官移植病人聯合會,機構會為他們尋找合適的捐贈人;捐贈可以得到政府 1200 美元左右的補償以及來自接受者 2300-4500 美元的報酬;捐贈者的醫療保險可以延期一年,以後在公立醫院看病享受折扣;所有移植費用由政府承擔。

在德國(採取的是“告知同意”原則,衛生部長有意修改為“默認同意”)和愛爾蘭等國家,活體捐贈者必須與捐贈對象有血緣關係。而在美國,捐贈者可以自由選擇捐贈對象。在英國,這種所謂的“非直接”捐贈在活體捐贈中佔到了 10%。

在過去,人們通常認為,年老的人不適合捐贈器官,這種看法逐漸改變。在美國,2014-2018 年間,65 歲以上捐腎者的數量翻了一倍,50-64 歲的捐贈者數量增長超過四分之一。

捐腎後,捐贈者一般需要在醫院裡住上兩天,恢復時間在一個月左右。在擁有著較高活體捐贈率的荷蘭,捐贈者享有三個月的療養津貼,如果需要請人到家裡看護寵物,這個費用也可以報銷。而在美國,只有條件在一定基準以下的捐贈者才可以獲得費用的報銷。

有的時候,即使願意為親屬捐贈,腎也可能不匹配。活體配對因此變得愈發普遍。新加坡 2009 年實行活體配對腎臟交換移植計劃。活體配對腎臟交換移植主要由兩種方式完成。腎臟和患病親友不匹配的捐贈者可直接同另一對有相同處境的病患和捐贈者進行一對一交換。或者,病患也可接受由素未蒙面的自願捐贈者移植腎臟,親友則需將腎臟捐贈給另一名病患作為交換。2016 年,新加坡出現了首個活體配對成功的案例。

題圖來自:sketchpor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