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一千年前的一个80后

〔星历丁酉腊月十四〕

篇外话:最艰难的一代

二孩开放后,突然发现80后真不容易,要养四个父母和两个孩子。也许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出生的最艰难的一代……确实,每个年代出生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处。50后、60后有财富平均、改革开放、创业黄金时代、福利分房,70后有公费教育、毕业包分配、低房价,90后、00后有享乐主义、个性人生。而80后有什么呢?孤单童年,自费教育、高房价、就业竞争,好不容易长大了,又有二胎任务和养老压力。

也许,80后这一代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代,也是唯一一代的独生子女(准确的讲,77年到89年出生的人都属于这一代)。有人说,再过十年,等到80后很成熟的时候,这个社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穷则思变,变则通。这帮受过高等教育但又整体感觉不得志的人群,其实会推动社会的变化。

嗯,谨以此文献给所有的80后,一起自勉。

〔花非花〕一千年前的一个80后​常常会想,湖南人精神中的理想情节和家国情怀到底从何而来?

半夜里辗转反侧,有点睡不着,突然间似乎明白了这份精神的源头。它会不会来自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年间?范仲淹写的一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大多数人,也仅仅是读过这篇雄文,并不太了解范仲淹这个人。

范公谥号文正,拥有古代文官最高的荣誉。以古人勤学为主题的典故里,“划粥割齑”讲的就是范仲淹。

〔花非花〕一千年前的一个80后​范仲淹的童年非常悲苦,早年丧父,母亲拖着这个幼小的孩子一筹莫展。幸好,这对孤儿寡妇等到了幸福的降临。不久后,范仲淹的母亲改嫁到了一个富裕的朱姓人家。对方不仅接纳了她,还毫无芥蒂地接纳了她和前夫所生的孩子,而唯一的要求只是这个孩子要改姓朱,今后就当作朱家血脉来养育。

于是乎这个尚在懵懂中的范家孩子,从此就以朱说这个名字开始了新生。这个新的家庭看起来也很和睦,一切看起来都要变得美好了!

可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范仲淹,竟然对这个家庭有了一个极大的不满——生活能不能不要这样富裕啊?!

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年幼的范仲淹早早就认定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他坚信富裕、安逸的生活会消磨人的意志,而解决之道只有一个,那就是自讨苦吃。

于是,范仲淹选择到山寺里寄宿读书,刻意用苦行僧的生活标准来磨砺自己。他每天的伙食只有稀饭,而为了把稀饭当干饭吃,他总是等稀饭晾凉、凝结之后用筷子划成四块,早晚配着咸菜各吃两块,大约就像今天吃果冻一样吧。所以流传下了“划粥割齑”这个典故,与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齐名。

〔花非花〕一千年前的一个80后​这差不多算是勤学苦读的极致了,但命运偏偏还要给他一点刺激——范仲淹意外得知自己不是朱家的儿子,这些年一直靠着继父的接济度日。

也许是范仲淹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从那一刻起他便下定决心要自立门户,靠自己的双手搏出一片天地。不顾母亲和继父的苦苦阻拦,只带着最简单的行李辞家而去……后面的故事就不说了。

这个一千年前的80后,差不多影响了整个时代,他的思想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仍旧迸发着光芒。

最后,借学生时代的范仲淹赠给晏殊的一首明志诗做个结尾:“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PS:一个文明的重大转折,总是由最艰难的那一代完成。

〔花非花〕一千年前的一个80后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花非花〕一千年前的一个80后​​【随兴而为·遇见美仁芯·花非花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