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姜维为何刺杀费祎投降钟会导致蜀国率先灭亡?

SH_副村_妖精-刺刺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是姜维刺杀了费祎,题主大概是看了马伯庸的小说吧。


在马伯庸的小说里,费祎是个混蛋,但从历史的记载来看,这是一个好人,他的死是一场悲剧。费祎是死在刺客手里的,这种死法在三国时代比较多。比如,孙策作为江东孙氏的实际奠基人,他就是被仇家的门客在打猎时刺杀的。但费祎的死法又有不同,费祎是在元旦宴会上被人杀死的: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楯在坐。祎欢饮沈醉,为楯手刃所害,谥曰敬侯。(《三国志·费祎传》)用现在话说就是费祎他们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他就翻了车。

图:费祎墓

行凶的人叫郭循,当时的职位是大汉的左将军。这是个高级军职,按照现在的军衔制来看,至少是中将级,而且这个职位还有点特殊意义:刘备入蜀的时候,正式官职就是左将军。郭循不是蜀国人,他和姜维一样是魏国的降将,而且就是姜维在西平之战中把他俘虏和劝降过来的。所以,郭循刺杀费祎背后是否有姜维主使,这是人马上就会联想到的问题,甚至《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做了这个方面的暗示:“(延熙)十六年春,祎卒。夏,维帅数万人出石营”。(《三国志·姜维传》)陈寿的意思是费祎一死,姜维一点都不伤心,马上就带人打仗去了,把费祎的是和姜维的出兵联系在了一起,再加上两个人共同的魏国背景,你看是不是他干的?一般人都会怀疑姜维,但是动机呢?

陈寿认为动机在姜维和费祎对北伐的态度不同,简单说就是姜维准备遵照诸葛亮的计划继续进攻陇西地区,直至占领或者变为缓冲区;而费祎则主张保境安民,与民休息,反对大举出动部队(不是反对北伐,是反对大规模北伐),所以费祎活着的时候,姜维能动用的部队只有自己直接统辖的虎步中军和自己整编的羌胡骑兵,总兵力不超过一万人。费祎死后,姜维才能够动用3—4万人马,大规模和魏国在陇西一带交锋。所以陈寿认为费祎死后,姜维获得了蜀国军权是最大的受益者。

这个说法是可疑的。首先,后主刘禅不认为姜维是主使者并且把军权全部委托给他,这就是最大的疑问。如果当时的蜀国第三号人物姜维主使了对当时蜀汉二号人物费祎的刺杀,那么蜀国第一号人物刘禅绝对不敢也不可能把军权交给他。他回过头来灭了朕怎么办?如果姜维真的能暗杀费祎,那么他肯定有这个能力。

因为郭循的刺杀目标首选不是费祎而是刘禅,费祎只是个替死鬼。这恰恰说明这个事情是他的个人行为。因为刘禅是诸葛亮死后姜维最大的后台,姜维录尚书事的职衔也让他可以和刘禅直接交流,如果说费祎死姜维可以获益的话,那么刘禅死姜维则必然倒霉——由于长期领兵在外,姜维和朝廷中的大臣几乎没有交情,这时刘禅一死,继任者无论是谁都只会对姜维更加猜忌、忌惮,甚至有可能因为他和郭循的关系把姜维当替罪羊,直接给他扣一顶弑君的帽子,彻底废了他。

况且,费祎去世后,姜维看上去获得了蜀汉军权,但是实际上日子过得比以前更险恶了。费祎是君子,他对姜维的限制和控制实际上也是一种保护,不希望姜维大规模北伐得罪蜀汉政权内的各个已经退化为自保派的势力,从而保全自己,等待时机;而之后上位陈袛却是小人,他对姜维的利用更多是让你做事,做的越多错的越多,整你的机会就越多,即使整不了你,你也不可能威胁到我的位置。也就是说姜维的地位,由费祎的副手、同事,降成陈袛手中的木偶。

所以,郭循刺杀费祎只可能是他的个人行为。为什么?为了他在魏国的家人。郭楯刺杀费祎后自己也被杀,他在魏国的儿子立即被封了侯爵,这就更决定了他的行刺动机——封妻庇子。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孙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千古名将英雄梦


这个问题暗藏的几个要点都是错的,费祎并不确定是姜维派人刺杀,姜维投降钟会也非本意,蜀汉的灭亡也非姜维引起。诸葛亮逝世后,先前已和后主刘禅说好,蒋琬继任,蒋琬之后费祎继之,费祎之后又有董允,人称蜀汉四相。姜维初期并不如演义般那么位高权重,他虽受到诸葛亮的赏识,也是一步步走上来的,初归降时,封仓曹掾,加奉义将军,负责仓谷之事,杂号将军。一段时间后提升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四征将军之一。诸葛亮死这一年,加封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不知何故,本是四征将军降为杂号将军。可能刘禅当时已有休养生息的意思,故意降低军队职务,这从下文也可看出。


直到蜀汉废丞相,蒋琬为大司马,开府,姜维为大司马府的司马,类似当时魏延之于诸葛亮,职务不大,权力极大。(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经过几次小打小闹的北伐,姜维在243年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跃至四镇将军,开始军权在握了。蒋琬去世,姜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卫将军是亲信才能担任,比二千石,刘禅的心机在换相的事上可以看出,诸葛亮死后废丞相,蒋琬死后就废大司马,姜维后来的卫将军又加假节,在军队中极高的职务。直到费祎死亡。


费祎之死疑云重重,253年,魏国降将郭修在宴席上刺杀蜀汉执政大臣费祎,而郭修之所以会来到蜀汉,在于249年姜维北伐,这一仗几乎没有收获,只在西平抓到一名官员郭修,郭修投降几年后便刺死了费祎,有人据此认为是姜维密谋指使,这是从利益分析,其时尚有一位更大的得利者,就是在行政上取代费祎尚书令的陈祗。他的当权,也引出了后来乱蜀的宦官黄皓。大将军姜维在费祎死后大体掌握了蜀汉军权,于是全力北伐,有胜有败。262年为避黄皓之祸及朝中政敌,姜维率军到沓中屯田避祸。(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曹魏司马昭得知姜维率兵远离汉中和成都的消息后,马上抓住时机,派出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伐蜀,钟会率十万军为主力直取汉中。姜维被邓艾诸葛绪堵住,回援不及,汉中失守,遂退守剑阁,钟会军无法前进,正想退兵,谁知邓艾兵行险招,率兵偷渡阴平,直取江油,大破诸葛瞻军,攻下绵竹,威胁成都。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投降。并命令前线军队放下武器向钟会投降,投降并不是姜维的本意,前线众将士听得成都已降,大哭大喊,拨刀斫石恨恨不已。姜维便假意投降,挑动钟会邓艾内斗,打算乘势复国,失败被剖心。


南方鹏


题主的意思是1、费祎是姜维杀的 2、姜维投降钟会属于主动投诚 3蜀汉的灭亡完全是因为姜维投降造成的。

这种惊天了阴谋论把姜维弄成了魏国的大忠臣,还是那种潜伏的大特务。

(《三国演义》姜维)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确乱了一段,魏延和杨仪马上就产生冲突,魏延在冲突中死亡,杨仪则是在日后屡次大发牢骚,后来也落个自杀的悲惨收场。他俩的死都与费祎有关,二者都与他说了真心话然后被他告密。魏延是莫须有的造反,杨仪发过投降魏国待遇更好的牢骚。

姜维和魏延没有太深的感情和杨仪的交情也不深。没道理为了替这俩人报仇而刺杀费祎。费祎唯一让姜维感到不快的是钳制其兵力,费祎比蒋琬还要保守,给姜维的军队不足万人。

(《三国》中年轻版姜维)

历史上费祎的死是这样记载的:“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郭循是正史上记录的罪魁祸首。此事发生在他开府的第二年年初,开府就相当于有更大的自主权力,退一步讲假如有阴谋论,矛头也不能完全指向姜维,刘禅也是“犯罪嫌疑人”。我还是认为这种事姜维做不出来,他还是比较识大体的,而且他并不精通内部权力争斗。

(《三国演义》老费祎)

姜维投降钟会是迫不得已,他疏略汉中防线也让他自食恶果。魏军三路大举入侵,姜维一支军队疲于奔命,摆脱邓艾的纠缠去找钟会对峙,然而他又没料到邓艾偷渡阴平,兵峰直指成都。

刘禅投降比姜维要快,姜维全军上下最初不信,确认后顿足捶胸、砍石泄愤,如果硬赖,赖谯周也赖不到姜维。况且蜀汉积重难返、回天乏术,此时的蜀汉犹如蜂窝一般坑坑洼洼,再难缝补,姜维对蜀汉的败亡有一定的责任,但是不是唯一一个也未必是最大的一个。


泊图泊途


首先,姜维使魏国降将郭修刺杀费祎没有任何史实证据,所以不能凭推测下结论,所以费袆之死与姜维有关是不能成立的。至于姜维投降钟会经过及蜀国之亡得从魏军攻蜀说起

景耀六年,姜维上表后主说:“根据侦察材料显示,魏国大将钟会在关中集结军队,有大规模军事行动迹象。主上当立即派张翼、廖化率兵到阳安关和阴平桥头驻守,以防未然。”时黄皓坚信鬼巫(算命先生)之说,认为敌军不会主动前来进攻,于是禀告后主刘禅不必派兵防守;而朝中大臣全都不知道这件事情。

魏国司马昭因患蜀将姜维屡次入侵,议欲派刺客入蜀刺杀姜维。从事中郎荀勗说;“明公以正义之师伐之,无有不胜,而以刺客除贼,非上策也!”司马昭说:“此言最善。”遂遣征西将军邓艾率军三万自狄道取甘松、沓中,并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兵三万自祁山取武街桥头,切断姜维退路;拜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钺,都督关中人马,并调遣青、徐、兖、豫、荆、扬等处精兵,总兵力共十几万,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径取汉中。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犒赏)将士,陈师誓众。将军邓敦谓蜀未可取。司马昭立斩邓敦以徇(示众)。三军凛然。于是,大军出发。

及至钟会大军即将进入骆谷,邓艾即将进入沓中。后主刘禅才急忙派右车骑将军廖化前往沓中救助姜维,派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往阳安关援助。姜维已被邓艾打败,退到阴平驻守。钟会围攻汉、乐二城。蜀将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战死。钟会闻阳安关被魏军攻克,于是长驱直入。姜维闻阳安关已被攻破,于是从阴平撤退,与蜀将廖化、张翼、董厥等合兵退守剑阁以拒钟会。剑阁这个地方,是通往蜀中咽喉要道必经之路,地势险要,古来就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入”之说。钟会兵到关下,攻之,不能克。写信给姜维劝降。姜维没有回信,列营守险。钟会不能攻克,而军粮运输路途险远,军中缺粮,于是与众将商议退还。

魏将邓艾进至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率三万人马从剑阁之西由一条斜道景谷道凿山开道而进,翻越了七百里无人行走的极为艰险的崇山峻岭。将士攀木缘崖,魚贯而进;粮运将匮,频临危殆。终于到达江油。蜀江油太守马邈投降。在这危急关头,蜀后主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拒邓艾,军至涪县。邓艾长驱而进,击破诸葛瞻前锋。诸葛瞻退保绵竹。艾以书诱瞻说:“公若降,必表为琅琊王。”瞻看毕勃然大怒,扯碎其书,立斩来使,出兵与邓艾交战,阵亡,时年三十七岁,其长子诸葛尚也同时殉于国难。蜀军离散。邓艾长驱至成都。蜀后主刘禅投降,传敕令教姜维、廖化、张翼、董厥等同诣钟会军中投降。至此,蜀国灭亡。

关于诸葛瞻败亡一事,看法是这样:邓艾悬军袭蜀,利在急战;而诸葛瞻应采取守势,不应该与魏军硬碰硬发生正面冲突,釆用拖的办法,就像司马懿用缩头乌龟战术对付诸葛亮一样。如当年刘备进攻刘璋,益州从事郑度对刘璋说:“刘备悬军袭我,然兵不甚多,士众未附,军无辎重。如能尽驱巴西梓潼之民过涪水以西,把各城内仓库存粮及民间粮食一皆烧除,然后深沟高垒,不与交战。刘备欲战不能,长久屯兵坚城之下,时间一长,辎重粮食就会耗尽,不过百日,彼兵自走,我乘虚击之,刘备可擒也。”《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亦记载了这段话。刘备闻知这一消息非常害怕。可惜刘璋不听。虽然如此,刘备围雒城(今四川广汉)长达一年攻不下来,刘备重要谋臣庞统就在雒城下指挥作战时为流矢所中而卒。而邓艾当时情形比刘备当时情形严重得多。刘备虽然辎重匮乏,军用物资还可从水陆运送,荆州通向蜀中通道并未被切断,而邓艾军士只有随身携带的少量粮草,后路姜维固守剑阁。如果诸葛瞻用当年郑度之谋,坚壁清野,把老百姓全部撤到雒城以西各城中,自己集结重兵固守雒城,坚守不战。当时的四川不像现在四川,有近两亿人口,地大物博。当时偌大的四川地区不过二十八万户人家,总人口才九十四万,属于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资粮有限;尽管邓艾打下江油,毕竟城小资限,亦难以长久维持一支三万人的部队。邓艾求战不得,野地里抢不到粮食,后路又被姜维切断。随便你一支钢铁般的军队,一旦断了粮,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难道那时魏国司马昭能派出飞机空投粮食给邓艾!如果诸葛瞻那怕有他父亲诸葛亮一半的本领,参照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在长平坚守拒敌的办法,以马服子赵括拒秦将白起及西楚大将龙且在齐地维水拒韩信的败亡为戒,不硬打硬拼,坚壁清野,坚守不战,则三万魏兵将在蜀国腹地丧身,所谓“偷渡阴平奇谋”不过笑柄而已。

钟会厚待姜维等人。钟会对长史杜预说:“以伯约比中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遂同入成都。会与维情好甚欢,出则同车,坐则同席。钟会心存异志,因邓艾制专断行事,于是密告朝廷说邓艾有反状,皇上于是下诏书用囚车押送邓艾回京师。会于是独统大军,威震西川,遂意谋反。钟会欲使姜维率兵五万为前驱出斜谷,自率大军随后继进。到达长安后,令骑兵走陆路,步兵走水路由渭水进入黄河,认为五天就能到达孟津,和骑兵会合,然后旦夕可以收服天下。就在这时,忽有细作报知钟会,说司马昭自率大军已至长安。会大惊,说:“如果只是收拾邓艾,相国知道我的兵力足够了,现在来了大批军队,必然是为了对付我。今当立即出兵。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还不失可以成为刘备。”遂请姜维商议。

钟会悉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及蜀之故官,为太后发哀于蜀朝堂,假传太后遗诏,说是派钟会起兵废掉司马文王,把假诏给诸将在座传看,并逼迫他们一一在上面签字。更使亲信代领诸军。所有文武百官,全都关在宫中,严兵围守。姜维欲使钟会尽杀魏国诸将,然后杀钟会,尽坑魏兵,复立汉主,阴图复国。而钟会则想让姜维带兵作战。二人各怀心事。姜维让钟会诛杀诸将,会犹豫未决。维密书与刘禅说:“愿陛下忍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随后引起了一场兵变,钟会、姜维都在这场兵变中被杀。

《三国演义》是这样描述这场兵变的:众官被监禁之后,姜维对钟会说:“我见诸将不服,请坑之。”钟会说:“我已令宫中掘一坑,置大棒数千,如不从者,打死坑之。”时有钟会亲信将领丘建在侧,而丘建原来是护军胡烈的部下,把这消息偷偷转告给被囚禁中的胡烈。胡烈大惊,泣告丘建给他儿子胡渊送信。这时胡渊正在外面领兵,闻讯后立即联合诸营将领率兵去打钟会、姜维。钟会中箭被杀,姜维自刎而死。

但历史上真实情况要比《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更为复杂一些。据《三国志·钟会传》记载,事情是这样的:丘建对胡烈被监禁甚表同情,向钟会请示,希望能允许每个被监禁的官员有一名亲兵进去传送饮食,钟会应允。胡烈借亲兵进来的机会,编造了一套谎言,让亲兵出去传播,同时又把这谎言写在给儿子胡渊的信上,由亲兵送出交给他儿子。这谎言是:“丘建说(其实丘建并没有说过):钟会已经挖了大坑,准备了几千条白棒,要召外兵前来,将诸官一个个打死,埋入坑中。”这个谣言很快传开,一夜之间,内外皆知。次日,年仅十八岁的胡渊带领其父胡烈本部人马,约会各路将士打进宫来,被监禁的魏国将官也冲出来参加战斗,钟会、姜维同被乱兵所杀。可见,棒杀诸官之说原来不是钟会说的,而是胡烈编的谎言,他利用这谎言挑起事端,使众官脱险。

《三国演义》又说:在胡渊等部来进攻时,钟会派姜维领兵去杀众魏将,姜维方欲行动,忽然一阵心疼,昏倒在地;作战时,不幸心疼加转,仰天大叫:“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而据《三国志·钟会传》记载:姜维和钟会都是在作战中寡不敌众被杀;姜维还亲手杀死了五、六人,既没有“心疼”,也没有“自刎”。《三国演义》在这里特别强调他的“心疼”,无非是告诉读者:姜维的败亡,不是因为斗志不高,武艺不强,而是命中注定,命该如此,魏国将官们也是命不该绝,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就是说“人定不能天”,你人有千算,天教一算。天意就是如此的,随便你好厉害,都是没有办法的。就像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道”中,说“夜观天象,曹贼未合身亡”;及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都是如出一辙。《三国演义》中这一类迷信观念还不少。

此外,《三国演义》说姜维亡年五十九岁,显然是不正确的。《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姜维是在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降蜀,时年是二十七岁;死于魏咸宁元年(公元264年),屈指算来,姜维亡年应为六十三岁。

那么,姜维的复国计划究竟是不是异想天开呢?古往今来人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是客观的看,姜维的复国计划是不现实的。因为,跟随钟会入蜀的十几万将士都是中原人,家小都在中原,既然平定蜀汉,大功告成,就想回到中原去,不会再来跟你钟会造反,何况司马昭自领大军抵达长安地区,就是专门用来对付钟会反叛的;而蜀中原来将士见国家破亡,震慑于魏军之强大,斗志已经丧失,大多不愿作无为的牺牲再跟姜维造反。正如司马昭说:“夫蜀已破亡,遗民震恐,不足与共图事;中国(原)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会若作恶,只自灭族耳。”(《资治通鉴》卷七十八魏纪十元皇帝下咸熙元年)蜀国的灭亡是大势所趋,从当时情形看,不是任何奇计能够从根本上扭转的。不用说姜维的计谋难度太大,成功率很小;即使暂时侥幸取得成功,也难以长久支撑下去的。任何奇谋巧计都应以实力为后盾,否则便会像泡沫一样,很快便破灭了。

姜维的连年北伐,亦遭到许多朝臣和将领的非议。如散中大夫谯周写过一篇《仇国论》,中说:当今形势,“可为文王(像周文王休养民生),难为汉祖(汉高祖刘邦)”“如果极力穷兵黩武,便


叶公好龙177224125


请问题主先来个证据来说明费祎是姜维派人刺杀的吧,那倒不如说姜维是魏国打入的间谍吧。后来姜维放弃汉中,不守阴平,让邓艾从阴平进来,导致蜀汉灭亡。

个人觉得吧,讨论历史,不能全靠想象,全靠阴谋呀,那么历史人物就没有一个正常死亡的,全都有阴谋了,比如孙策是孙权害死的,周瑜是孙权害死的,关羽是刘备害死的,刘备是诸葛亮害死的,之类的。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来讨论一下姜维是否有可能刺杀费祎。一般认为,费祎被姜维所刺杀的理由或者动机就是两个,一个是郭修是魏敌将,姜维也是魏敌将,所以两个人是串通好的,第二个是费祎一直控制姜维的兵力,妨碍姜维的北伐。

但我想说的,这两条,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政见不同,这个是客观存在的,不仅费祎如此,蒋琬也是如此,他们都认为他们不如诸葛亮所以,更愿意守成,而不愿意出征,难道蒋琬的死也是有阴谋的吗?显然不能,另外,不能因为郭修和姜维是敌将,就觉得两人是一伙的,从姜维的北伐,到后面蜀汉投降之后,还设计联合钟会反魏,就可以看出姜维没把自己当魏国人看,而是蜀国人。

再者,姜维与费祎的关系还是不错的。都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诸葛亮临终前是秘密把他们召集在一起安排后事的。除了在出兵问题上面,我们看不出他们有什么矛盾,如果是因为出兵问题,姜维就动了杀机,这一点,只能是牵强附会,阴谋论之。

我们再来看看郭修刺杀费祎案的两个当事人。先看郭修,我们知道郭修是俘虏过来的,被封为左将军,但他人在蜀营身在魏,是不甘愿的,一直想刺杀刘禅的,也一直找机会,每次都是偷偷的云靠近刘禅,可惜刘禅毕竟是皇帝,旁边有很多大臣在边上,不好靠近,所以他另选了一个人选,就是当时的二号人物费祎,在费祎一次岁首大会喝得烂醉的时候,成功得手。

我们从郭修的选择来看,他的第一目标是刘禅,请问,难道姜维是串通他来做掉刘禅吗?做掉之后,是自己当蜀王,还是举国投降魏?如果真这样,在投降魏国之后,何必在那么一出呢?所以郭修的目标是刘禅,费祎只是刘禅不能得手而另外选择的,所以显然,郭修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刺杀蜀国重要人物。

我们在来看费祎这个人,这个人比较粗细条,不怎么会妨人,在三国志的张嶷传里,张嶷曾经拿东汉的岑彭,来歙的例子(这两人是东汉打蜀王公孙述的两路大军的统帅,均被公孙述派人刺杀)来告诫费祎瑾防被刺客刺杀,费祎不听,果然被郭修所刺杀,另外在三国志的诸葛恪传里,在诸葛恪被孙峻设局刺杀的时候,也同样以费祎为例,说他是【斯乃性之宽简,不防细微,卒为降人郭脩所害】

另外,我们再举孙策的例子,孙策也是因为轻骑轻出,得罪的人又多,所以郭嘉也认为他迟早会被刺杀的,难道能因为孙权是受益者,所以认为是孙权策划了这一行动吗?不能够吧。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牵强的动机,还有受益者就认定谁是背后的主谋。如果按这样算的话,那么三国里面的人物都将死于阴谋了。比如张颌的死是司马懿设计的,关羽的死是诸葛亮和刘备共同设计的。凡事,还是多讲些根据吧,不要捕风捉影,莫须有,阴谋论之吧。


历史简单说


这问题问得……姜维没有刺杀费祎,投降钟会也是刘禅命令他投降的,不是他主动投降祸害蜀汉的。

费祎在历史上确实是被魏国的降将郭修刺杀的,但没有任何史料证明姜维是幕后黑手,现在流行的说法出自马伯庸的小说《风起陇西》,虽然马亲王这本书写得很不错,但并不是真实历史。

费祎跟姜维也确实有矛盾。费祎主政时期,维持蒋琬的休养生息政策,名言是“丞相尚且攻不下,何况我们”,不肯用力攻击魏国,姜维想要攻魏,费祎每次给他的兵不超过一万人,所以姜维饱受费祎压制,确实是不太对付。

费祎此时的休养生息政策其实不合时宜,蒋琬时代在诸葛亮多次出兵之后,自身才具又明显逊于诸葛亮,魏国又无隙可乘之时,选择休养生息,是正确的选择;费祎时代则魏国兴势山之战惨败而归,关中华夷震动,这个时候是北伐的最好时机,结果被费祎的龟缩政策错过了,后来姜维再努力九伐中原,也没有这么好机会了。

但确实没有任何证据指向姜维刺杀了费祎,如果真是他杀的,不可能不被追究,历史上的姜维并不是诸葛亮的弟子,地位也并没有那么稳固,不敢造次的。

至于投降,则是刘禅先投降,后命令姜维投降,姜维才投降。就这样他还不乐意、不甘心,一心图谋假投降于钟会,说动钟会谋反,然后再杀掉钟会,重新占据蜀中呢,最后事败时还以身殉国,无可非议。

姜维一直在剑阁抵挡钟会,而且几乎成功,钟会十几万大军攻不下剑阁准备撤退了。不料邓艾偷渡阴平,刘禅扛不住先降了,然后还命令姜维投降。这种情况怎么能怪姜维呢?


文史宴


题主谍战剧看多了?照你的逻辑莫非剧情也可以这样上演:姜维其实是魏国超级间谍,先假降蜀然后等诸葛亮挂后刺杀费祎搞垮蜀汉然后投降钟会。这样也可以说的通嘛。

看这题主发问,我有两个感觉:要么不懂历史,要么纯粹诬蔑姜维!

首先,不论正史野史毫无姜维主谋魏降将刺杀费祎之事,虽然费祎主政时政策与诸葛亮不同,与姜维兵马伐魏不过万,处处挚肘姜维,但历史得有证据,不能想当然的说姜维刺杀费祎。

我一直认为姜维是个悲剧英雄,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的是诸葛亮的知遇之恩,若没有诸葛亮,姜维在魏很可能默默无为一辈子,说不定连个太守都干不上,是诸葛亮发掘了他,诸葛亮是伯乐,正是诸葛亮的识人之处,使姜维成了后三国时代瞩目的最为优秀的统帅之一!

姜维对蜀汉忠心耿耿,一片丹心昭炳日月,在后主己投降邓艾之后,命令姜维投降,姜维仍念念不忘复兴汉室,‘愿陛下忍耐数日,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但回天乏力,最终没有成功,虽然国人有‘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我想若是姜维复国成功,姜维恐怕又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了吧。

东汉再到蜀汉,一直都有阉宦专权弄权,姜维做为外来派系在蜀汉朝廷处处受到排挤,但仍对蜀汉忠心不二,只有他真正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不忘统一大业,九伐中原。



当初姜维入蜀,魏拿其母要挟,其母当时给维写信并附有当归,姜维收到后回信并附有远志,这意思相当明显,英雄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忠孝不能两全在姜维身上最能体现出来。

试问,就这样一个伟大的英雄怎么会主动投降魏国?


圣殿骑士100



关于刺杀经过,《三国志.蜀书.费祎传》里记载得很简略: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座,(费)祎欢饮沈醉,为循手刃所害。

姜维和费祎的矛盾是明显的,《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说“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其有也,每欲兴兵大举,费祎常制裁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说白了就是,鹰派姜维有雄才大略,但总有费祎在上面压着,不给他太多的兵力,让姜维打不尽兴,严格把姜维的北伐限制在对魏国边境的骚扰上。

当然,费祎也有自己的理由,《汉晋春秋》里就记载过费祎对姜维的劝说,翻译成白话就是:以诸葛孔明丞相的能耐,尚且不能克服中原,何况我们这些庸才常人,倒不如采取守势,老老实实治内政,那种寄希望于冒险出击,成就功业的念头,太危险,要不得,万一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另外,还有一种阴谋论,当然是仅供参考,就是这个郭循,根本不是真正的郭循,而是由姜维以手下豢养的死士冒名顶替的。郭循是那年归顺蜀汉的?《三国志》上找不到,宋代《资治通鉴》里有,事在嘉平四年,也就是蜀汉的延熙十五年,“汉姜维寇西平,获魏中郎将郭循”,也就是公元252年,正是费祎开府,被升任大将军的那年,姜维出兵,俘虏了郭。然而诡异的是,这一年,并没有姜维在魏国边境用兵的记录,延熙年间,姜维出兵的时间,一是十二年,一是十三年。如果再联想到“姜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的记载,不难得出这样一种假说,这一年,郭循被俘,旋即消失在历史的帷幕后面,接下来活跃在历史上,完成刺杀的郭循,是另一个人。

更蹊跷的是,《魏氏春秋》有记载,说这个郭循在归降,封了中郎将之后还不老实,想着刺杀后主刘禅,但因为刘禅左右防备严密,没有得手,退一步杀了费祎。这个说法很有问题,注解三国志的裴松之也提出来过,你一个降人,一次刺杀不成,肯定就是暴露了,应该拿下正法,怎么还让他保持官位和自由,直到他另一次刺杀得手呢?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头一次所谓针对刘禅的谋杀,是杜撰的障眼法,刘禅本人也是姜维等蜀汉鹰派的支持者,理由是,北伐一旦启动,就连续持续了五年,这种事没有皇帝本人的首肯,是不可能的,对于费祎的死,刘禅也是默认支持,甚至在事前就得悉的,否则,一把手费祎被姜维推荐的郭循刺杀,调查肯定会查到姜维头上,姜维怎么能够在费祎死后三个月就顺顺当当地带兵北伐呢?

写到这里,肯定有人要问,费祎是后主刘禅的亲家,不赞成他的鸽派战略,直接把费祎削权就好,为什么非要置人于死地呢?三国演义把刘禅描绘为一个无能的昏君,但事实上,他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并不任人摆布,自从诸葛亮之后,他就着手开始削弱权臣手中的权力,收归到自己身上,绝对不允许出现第二个“相父”,蒋琬在时,他提拔费祎,费祎成了大将军,他又提拔姜维为卫将军,与费祎“共录尚书事”,姜维当了大将军,他又提拔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费祎肯定是有野心的,《三国志.蜀书.费祎传》里有个小事,很说明问题,说延熙十四年,费祎听了风水先生的话,离开成都去了汉寿,因为“汉寿”有“望气”,能保佑他当丞相,这种野心外露,很可能让刘禅听到了不爽,费祎遇刺后,史书上也没有任何关于刘禅表示悲痛的记载。

再多说一句,费祎这个人,固然是能吏,但他在为了推行自己的鸽派政策时候,也不是问心无愧,光明正大,实际上,上一代鹰派武将首领魏延的死,就是费祎一手导演的。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弥留之际,对身边三个最信任的人,费祎,杨仪,姜维布置身后事,说自己死后,全军撤退,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将令,就不要管他。杨仪就派了费祎去试探,魏延的态度很坚定,伐魏是大事,不能因为丞相死了就终止,魏延希望费祎给自己带个话,转告杨仪,希望能让杨仪考虑下自己的建议,还和费祎一起联名昭示全军,继续北伐,费祎倒好,扭头一走,完全没有把话带到,杨仪撤军,这个误会就深了,杨仪和魏延的御状一起告到刘禅哪里,彼此都说对方要叛变,结果就是魏延被杀,等真相到达刘禅哪里,一切都晚了。简而言之,费祎假借杨仪之手,除掉了魏延,也除掉了自己推行鸽派战略的一个重大阻碍。

后来,费祎对杨仪也不地道,根据《三国志.蜀书.杨仪传》,杨仪本来以为自己全军而退,又诛杀了不听话的魏延,诸葛亮的位置是自己的,但刘禅却扶植了蒋琬,于是每天怨气冲天,大家都躲着这个负能量球“惟后军师费祎前往慰省之”,也就是说只有费祎去探望他,杨仪面对费祎,倒苦水,说早知如此,自己率领全军投降曹魏得了!!!没想给到,费祎转手就把这话当做罪状上报了刘禅,所谓“密表其言”,导致杨仪被削职为民。费祎肯定不知道,自己在无形中,开启了一系列仇杀的序幕,借刀杀人者,最终也死于他人刀下。


晴天有时下猪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时,等同于将蜀国的未来交托给了姜维,也可以说姜维剩的孔明信任,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也曾明言费祎是贞良死节之臣,所以从道德角度来看,姜维也是不太可能刺杀费祎的,而且历史上他是被曹魏降将郭循所杀,虽然他是姜维的参谋,但却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件事与姜维有关,所以这样下定论是不尊重历史的不严谨行为。


而说姜维投降钟会就更加不严谨了,史料记载,姜维在剑阁,一直拼死作战,从没有投降之说,而是后主刘婵先行投降了,蜀汉已经到了没有皇帝可以保护的地步所以说姜维已经不得不降了。

而当时攻打蜀汉的是邓艾和钟会两员大将,而邓艾攻破了成都作为平蜀第一功臣,如果姜维果真想投降的话投靠邓艾明显更为有利,但他却投靠了钟会,或许他还有想要离间邓钟二人,恢复蜀汉的决心吧,虽然结果并没有成功,但其赤胆忠心还是日月可鉴的



历史不堪入目


提问者你问题不能这样提,你这样听很容易诱导别人认为蜀国灭亡就是姜维有意为之。这个对忠于蜀国的姜维来说,这是不公平的。姜维他是绝对忠于蜀汉的。

姜维的人品也是没得说的,卻正对他的评价是不置产业,钱是有多少花多少,不参加娱乐活动,一生清廉。


关于姜维刺杀费讳这个事情的确有疑问,因为费祎这个人只会打仗也不行,所以郭降人刺杀他图什么呢?姜维被蒋琬和费祎两个人压制了20年,每次给他的兵不足一万,确实没有办法干成事情,没有办法建功立业。所以费祎一死,姜维就北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有可能是姜维指使干的。但是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

蜀汉的灭亡的确是源于姜维的防守策略有问题,姜维连年征战,蜀汉的民力消耗严重,再加上阿斗对他的不信任,北伐基本上都失败为主。到了最后汉中都没有办法采用前期刘备采用的方法节节抵抗。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兵力了,所以姜维设计了游击的方式来缓解兵力紧张,导致汉中门户大开。


其实到后期的时候,灭亡是时间问题。守得住只不过是推迟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