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並軌恰逢其時

摘要:利率攸關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走向,也決定了其市場化推進的複雜性和艱鉅性。我國利率市場化已到了最後的攻堅階段。如何走好市場利率化“最後一公里”成為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本報記者 劉波報道

在年初的工作會議上,央行明確表明要將“穩妥推進利率兩軌並一軌,完善市場化的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作為今年需要落地的重點工作。

實際上,從1996年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到2015年10月取消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一直在穩步推進。

20多年的漸進之路,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然到了至關重要的“最後一公里”。不過,黎明在望並不意味著可以順其自然,否則可能適得其反,導致其成為最為複雜、利益衝突最為顯現、風險問題最為交織的“深沼澤”。

對於當前利率市場化進程,各界普遍認為,儘管我國利率市場化取得了長足進展,但國內利率雙軌並行的情況依然客觀存在。不過,在當前存款利率處於下行背景下,放開利率管制是緩解銀行存款成本抬升壓力的有利時機。所以在此背景下推進利率“雙軌並軌”恰逢其時。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并轨恰逢其时

什麼是利率市場化

利率體系中,存在著受管制的存貸款利率和已完全市場化的回購利率兩種體系,所以被稱為“利率雙軌制”。

利率市場化是主張政府不再對市場上的資金價格進行直接管制,轉變為間接調控的過程。通過把調控權讓渡於市場,讓利率從過去的被動接受執行,變為主動決策調整,從而充分發揮其作用,推動金融進步和經濟發展。

其實質是把利率的決定權交給市場,由市場中的金融機構憑藉對金融市場走勢判斷及對資金的需求情況,自主調節利率水平,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和金融市場利率的市場化形成機制和市場化利率。

有關專家告訴記者,利率市場化並不是要政府徹底放棄對金融的宏觀調控,而是由直接管制轉變為間接的手段,如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影響資金供求格局,進而間接影響利率水平。

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必要性和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均GDP由423元(1979年)上漲至64644元(2018年)。在短短40年間上漲150餘倍,成功躋身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可謂世界經濟的奇蹟。但同時不可否認,與同年人均GDP61687美元(約合人民幣412180元)的美國相比,中國與發達國家間的差距依舊不小。

尤其隨著人口紅利衰減、“中等收入陷阱”風險累積、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等一系列內因與外因的作用,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積極轉變增長方式也是必然的。

專家認為,當下,我國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正是發力金融體制改革的關鍵之年,原有的利率體制就成為深化改革進程中的“瓶頸”,作為改革切入的“痛點”,利率市場化問題顯得日益突出和重要。若想讓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讓利率槓桿更好地發揮作用,利率市場化改革就是政府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有利於促進金融機構經營機制的根本性轉變,使商業銀行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其次,有利於促進金融創新,進而達到規避利率風險,為商業銀行資產增值、保值提供廣大試驗土壤;再者,通過促進金融市場主體的發育和充分競爭,有助於進一步改善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狀;最後,利率市場化是建設金融市場體系的關鍵和基礎,完善發達的金融體系是貨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利率市場深化改革,無疑會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堅實基礎。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并轨恰逢其时

從美國經驗看利率管制放開

中銀國際發佈的《行業深度報告》顯示,美國完成利率市場化大體經過準備期、發展期和完成期三個階段。

1970年之前,美國也處於管制階段,即使在1968-1970年美元危機爆發的關鍵時刻,美國銀行業整體的存款利率水平也幾乎不受市場利率變化的擾動。但由於美國國內經濟增長陷入低谷,疊加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爆發,導致通脹率居高不下,市場利率大幅抬升,倒逼監管對存款管制進行放鬆。

1978年,美國對存款利率管制開始放鬆,利率市場化進程進入發展期。隨著1980年《存款機構放松管制和貨幣控制法》的落地,美國存款管制的正式放開拉開帷幕。

1981-1983年,美國市場利率與銀行存款利率間的利差快速抹平,從1981年峰值時接近6個百分點的差異,收窄至1%-2%。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當時正處於市場利率下行期,因此存款管制的放開並沒有使當時存款利率抬升,而是與市場利率同步下行,只是下行的幅度慢於市場利率,從而導致了“兩軌”的趨近。

1986年之後,美國利率市場化進入完成期。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完成,貨幣市場利率與存款利率趨同的特徵較為顯著。而存貸利差作為商業銀行盈利的基礎,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表現出較大的波動,不過隨著利率市場化完成後,存貸利差開始穩步提高,較利率市場化之前的利差水平有顯著差異,有利於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提升。

相關從業人員何先生告訴記者,借鑑美國存款利率管制放開的經驗,當存款利率出於下行期,放開利率管制是緩解銀行存款成本抬升壓力的有利時機。而目前國內市場利率正值下行期,所以在此背景下推進利率“雙軌並軌”恰逢其時。

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

何先生認為,利率市場化是一個宏觀概念,它涉及千家萬戶。利率影響市場投資行為,利率管制的放開,將會給金融市場帶來很大影響。

“從國內金融體系穩定和維護國內金融秩序穩定的角度來說,利率市場化不宜過快,需要逐步穩健進行。”何先生說道。

2003年2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在發佈的《2002年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公佈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總體思路: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先長期、大額,後短期、小額,這份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框架明確了穩步進行利率改革的進程。

隨後,2013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2015年10月24日起,中國人民銀行規定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

到目前為止,我國利率市場化從擴大利率的浮動範圍、放開貸款利率,逐步過渡到開放存款利率。從開放國債市場、推動國債改選利率市場化到放開同業拆借市場利率以及大力發展和開放商業票據貼現市場化等幾方面分階段實行。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并轨恰逢其时

利率市場化帶來機遇和挑戰

面對多次金融危機,中國之所以能安然渡過,利率管制、金融系統相對封閉是眾多因素之一。隨著利率市場化,金融自由化的逐步實現,中國面對危機的應對難度無疑會有所增加,這也為中國金融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某財經大學國際金融學院的林教授告訴記者,由於我國的商業銀行長期處於利率管制的政策之下,相較發達國家缺乏利率風險意識,對利率風險控制體系建設也稍顯不足。而利率市場化,在為推行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條件的同時,也增加了本國經濟遭遇經濟波動傳染、國際熱錢衝擊的風險。

這就要求,在實行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我國商業銀行應把首要任務放在創建以控制利率風險為目的的管理體制上,確立控制利率風險的主要地位。

其次,開發高收益和高附加值的中間業務、創新金融產品,加強金融市場的監管,加大內部控制力度。而開展期貨、期權相關的業務,都能夠給商業銀行提供更多的風險管理工具,這將是我國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必由之路。

屆時,不僅是金融業面臨機遇和挑戰,國有企業亦是如此。林教授分析,過去,一些規模較小、信貸評級較低的中小企業存在融資難的問題,在市場化的利率機制下,貸款利率會被廣大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一步步推高。若是如此,以往享有借貸“紅利”的國有企業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若以此為契機,激發企業活力來應對未來激烈的競爭與風險,無疑會成為今後保證經濟平穩增長最重要的著力點。

中國產經新聞

新增長時代的思想力

Thinking Power in the New Growth Era.

新聞拼盤 品味中國

News Collection, Experience & Taste China.

訂閱:cien_offical

微博:@中國產經新聞

投稿[email protected]

講述,你在產經一線的故事

長按二維碼關注

點擊 “閱讀原文” 閱讀中國產經新聞數字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