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并轨恰逢其时

摘要:利率攸关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走向,也决定了其市场化推进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如何走好市场利率化“最后一公里”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本报记者 刘波报道

在年初的工作会议上,央行明确表明要将“稳妥推进利率两轨并一轨,完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作为今年需要落地的重点工作。

实际上,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到2015年10月取消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一直在稳步推进。

20多年的渐进之路,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然到了至关重要的“最后一公里”。不过,黎明在望并不意味着可以顺其自然,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导致其成为最为复杂、利益冲突最为显现、风险问题最为交织的“深沼泽”。

对于当前利率市场化进程,各界普遍认为,尽管我国利率市场化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国内利率双轨并行的情况依然客观存在。不过,在当前存款利率处于下行背景下,放开利率管制是缓解银行存款成本抬升压力的有利时机。所以在此背景下推进利率“双轨并轨”恰逢其时。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并轨恰逢其时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体系中,存在着受管制的存贷款利率和已完全市场化的回购利率两种体系,所以被称为“利率双轨制”。

利率市场化是主张政府不再对市场上的资金价格进行直接管制,转变为间接调控的过程。通过把调控权让渡于市场,让利率从过去的被动接受执行,变为主动决策调整,从而充分发挥其作用,推动金融进步和经济发展。

其实质是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中的金融机构凭借对金融市场走势判断及对资金的需求情况,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和市场化利率。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利率市场化并不是要政府彻底放弃对金融的宏观调控,而是由直接管制转变为间接的手段,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影响资金供求格局,进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由423元(1979年)上涨至64644元(2018年)。在短短40年间上涨150余倍,成功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可谓世界经济的奇迹。但同时不可否认,与同年人均GDP61687美元(约合人民币412180元)的美国相比,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依旧不小。

尤其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积极转变增长方式也是必然的。

专家认为,当下,我国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正是发力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原有的利率体制就成为深化改革进程中的“瓶颈”,作为改革切入的“痛点”,利率市场化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和重要。若想让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让利率杠杆更好地发挥作用,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是政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经营机制的根本性转变,使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其次,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进而达到规避利率风险,为商业银行资产增值、保值提供广大试验土壤;再者,通过促进金融市场主体的发育和充分竞争,有助于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最后,利率市场化是建设金融市场体系的关键和基础,完善发达的金融体系是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利率市场深化改革,无疑会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并轨恰逢其时

从美国经验看利率管制放开

中银国际发布的《行业深度报告》显示,美国完成利率市场化大体经过准备期、发展期和完成期三个阶段。

1970年之前,美国也处于管制阶段,即使在1968-1970年美元危机爆发的关键时刻,美国银行业整体的存款利率水平也几乎不受市场利率变化的扰动。但由于美国国内经济增长陷入低谷,叠加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导致通胀率居高不下,市场利率大幅抬升,倒逼监管对存款管制进行放松。

1978年,美国对存款利率管制开始放松,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发展期。随着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的落地,美国存款管制的正式放开拉开帷幕。

1981-1983年,美国市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间的利差快速抹平,从1981年峰值时接近6个百分点的差异,收窄至1%-2%。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当时正处于市场利率下行期,因此存款管制的放开并没有使当时存款利率抬升,而是与市场利率同步下行,只是下行的幅度慢于市场利率,从而导致了“两轨”的趋近。

1986年之后,美国利率市场化进入完成期。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成,货币市场利率与存款利率趋同的特征较为显著。而存贷利差作为商业银行盈利的基础,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波动,不过随着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存贷利差开始稳步提高,较利率市场化之前的利差水平有显著差异,有利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

相关从业人员何先生告诉记者,借鉴美国存款利率管制放开的经验,当存款利率出于下行期,放开利率管制是缓解银行存款成本抬升压力的有利时机。而目前国内市场利率正值下行期,所以在此背景下推进利率“双轨并轨”恰逢其时。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何先生认为,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宏观概念,它涉及千家万户。利率影响市场投资行为,利率管制的放开,将会给金融市场带来很大影响。

“从国内金融体系稳定和维护国内金融秩序稳定的角度来说,利率市场化不宜过快,需要逐步稳健进行。”何先生说道。

2003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发布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这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框架明确了稳步进行利率改革的进程。

随后,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5年10月2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到目前为止,我国利率市场化从扩大利率的浮动范围、放开贷款利率,逐步过渡到开放存款利率。从开放国债市场、推动国债改选利率市场化到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以及大力发展和开放商业票据贴现市场化等几方面分阶段实行。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并轨恰逢其时

利率市场化带来机遇和挑战

面对多次金融危机,中国之所以能安然渡过,利率管制、金融系统相对封闭是众多因素之一。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自由化的逐步实现,中国面对危机的应对难度无疑会有所增加,这也为中国金融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某财经大学国际金融学院的林教授告诉记者,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的政策之下,相较发达国家缺乏利率风险意识,对利率风险控制体系建设也稍显不足。而利率市场化,在为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的同时,也增加了本国经济遭遇经济波动传染、国际热钱冲击的风险。

这就要求,在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把首要任务放在创建以控制利率风险为目的的管理体制上,确立控制利率风险的主要地位。

其次,开发高收益和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加大内部控制力度。而开展期货、期权相关的业务,都能够给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这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

届时,不仅是金融业面临机遇和挑战,国有企业亦是如此。林教授分析,过去,一些规模较小、信贷评级较低的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在市场化的利率机制下,贷款利率会被广大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一步步推高。若是如此,以往享有借贷“红利”的国有企业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若以此为契机,激发企业活力来应对未来激烈的竞争与风险,无疑会成为今后保证经济平稳增长最重要的着力点。

中国产经新闻

新增长时代的思想力

Thinking Power in the New Growth Era.

新闻拼盘 品味中国

News Collection, Experience & Taste China.

订阅:cien_offical

微博:@中国产经新闻

投稿[email protected]

讲述,你在产经一线的故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 “阅读原文” 阅读中国产经新闻数字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