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哲学(一)——建立基本框架

说到悲观可能人们对此都很不屑,正能量的东西让大家都觉得人不应该悲观,但大家又都说不清楚悲观到底有什么不好。其实无论悲观也好,乐观也罢都仅仅是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或角度,人们只是凭借主观上的感受就为这两种本来是并列的方式赋予了好与坏的标签,悲观就这样渐渐走到了人们精神世界的阴影里。由此,悲观与乐观就从中性的“方式或角度”变成了人们精神世界中的两个相互对抗的力量。这种对抗是由人性的无常所致,而对抗的进一步发展割裂了事物本应该存在的联系,也将两个本不应该存在联系的事物联系了起来。我们现在都很认可、很推崇正能量,正能量的存在本身就将乐观和悲观彻底割裂,在传递正能量的时候,我们会通过不同的事例、不同的论述去说正能量。可是这些事例中的悲观的东西就都被剔除掉了,以致我们所看到的正能量都是模型。“某人见义勇为”、“某人敬业奉献”、“某人大爱无边”。这哪里是某人,这分明就是完美无缺的神。

说到这里上面的例子还包含着一种对立的认知,那就是人们会主观的把消极和悲观这两个词联系起来。一说到悲观人们立刻就会想到“这个人一定很消极”;一说到消极人们会自然联想到“这个人怎么这么悲观”。法制节目里只要少年犯罪,他一定是父母离异。节目是为了说明事实,可大众就开始歧视父母离异的人。其实消极和悲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角度有悲观和乐观之分,而人们的心理感受有消极和积极之别。比如:我们听到过的一句话是“乌鸦报丧”,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消极心理感受,但不能说这个人一定是悲观的。从上辈人那里,我们听到过太多的“讲究”:“正月不理发”、“结婚的时候下雨不好”,“结婚的时候下雪不好”等等。弄得你不敢信、不敢不信、不敢说对、也不敢说错。更尴尬的是当一件事情当中两个人的讲究正好相对时,人们也几乎都是宁可牺牲关系(真实的表现是表面没事,心生积怨),也要遵从自己的“讲究”。于是由悲观、乐观,消极、积极这两个方面、四个因素就构成了四种排列组合即:乐观而消极,乐观而积极,悲观而消极,悲观而积极。

人们惯性的思维可以很自然的接受两种情况:一是积极乐观,一是消极悲观。为什么能接受这两种情况?因为我们从小就被这样两种情况的人所影响着。电影里、文学作品里所有的英雄都是“积极乐观”的,而所有的坏人都是“消极悲观”的。由此看来,这两种情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实并不存在,它们的“存在”只是寄托了人们的一种愿望或幻想,或者说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作品中凸显某一主题而构造出来的模型。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其他两种情况——乐观消极、悲观积极,可是人们就不那么能接受了。首先说乐观消极,这种情况看似是极其矛盾的,乐观了怎么可能消极?但这却是真实存在的,因为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独立于心理的感受。一个人可以乐观的面对万事万物,但是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环境,他又会对万事万物都失去兴趣、失去希望。在乐观的外表掩盖下,消极的心理感受被他本人及周围的人忽视了,有时候这样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甚至使人付出惨痛的代价。

如今是一个创业的时代,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成功人士在讲台上高谈阔论、慷慨激昂。那感觉充满了正能量,让无数年轻人热血沸腾。可但凡是成功之人谁不是苦难中摸爬滚打过来的,这个过程中人性一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内心积淀下来的难道仅仅只是正能量吗?只不过那些吸引你的光环让你“看不见”对方心理感受的存在罢了,大的企业选址、择吉日难道成功人士能乐观积极到随便选吗?如果总是要讲究一下的,那还算是纯粹意义上的积极吗?所以,最终你是把他表现出的乐观和你在某一时刻的积极感受联系在了一起而得出一个认识——乐观积极。所以,乐观的消极绝不是不存在,而是你看不见也不愿意承认它的存在。

人们的意识对外看的是“天”、“地”、“人”、“事”、“物”,对内看的则是“生”、“死”、“名”、“利”、“情”。两组元素之间有着成千上万种联系,每一种联系拿出来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咸。悲观的使命是将每一种联系中的酸甜苦辣咸看清楚、看准确,看准确就是将看清楚的事实剔除人性因素的影响。看清楚之后的认识决定心理,心理决定表现,而表现才分消极和积极,因此表现不可能直接帮助人们看世界。这就是悲观和消极、乐观和积极的区别。

悲观可以让人们更加冷静而准确的认识世界,而不会因为某种欲望得到满足而冲昏头脑,即人不会“大喜”。另一方面在足够准确的认识世界的时候,人们能够继续保持着积极的心理感受,不会因为欲望没有被满足而失去认识世界的动力,即人不会“大悲”。两者的完美结合——积极的悲观,就是人生的大智慧。同时,不大喜不大悲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自我实现——悲观哲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我们以“半杯水”为例做个说明,这是个很多人在论述悲观和乐观时都会引用的例子。大多数人引用这个例子时是这样说的,“人应该积极乐观,不应该悲观,要把什么事情都往好处想,当乐观的人看到了半杯水,他会说‘还有半杯水’;而当悲观的人看到半杯水的时候,他会说‘只有半杯水了’”。大部分情况是半杯水的例子到此就结束了,可总觉得它只是陈述了一下事实却没有任何议论的内容,反而留下了很多疑问。

首先,这个例子只能说明人们在盲目的肯定乐观,但问题是当人们在盲目的肯定乐观的同时也就盲目的否定了悲观。人们并没有阐明乐观的存在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更没有阐明不应该悲观的原因。

现实中的事物千变万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能不能单凭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情做出相反的评价,就给两人以乐观还是悲观的定论?这样做本身就割裂了现实和人们的意识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一种臆断。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情况往往是以定势思维或者以貌取人等形式出现的,这里面主观的因素要多一些。

其次,人们并没有给出应该乐观的理由。这其中有两个点:一是人们把乐观这个词概念化,并把这个概念化的词语赋予了价值判断与“好”联系起来;二是人们把乐观和“消极的存在”两者间的关系割裂了,这造成了乐观的绝对意义被放大。这两点就如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它改变了原有的时空关系,是一种人为的、无中生有的镜像。

乐观的概念化就像我们在听到电影中英雄人物名字时的第一反应一样,我们只是主观的、机械的把一个名词和一个表示价值判断的词二者联系起来。如今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逐渐鲜活,打破了之前好人一味的好而坏人一味的坏的设置。这样的人物所表现出的人性才更加凸显、更加真实,自然也才更能打动观众。

再次,“还有半杯水”和“只有半杯水了”这两种说法给人的感觉确实不一样,但这两种说法影响的是人们的应激反应、情绪或感受,这和人们的认知角度并无直接关联。这句话倒过来也是成立的,即人在某一特定情境下的情绪和感受使得人们产生了这样两种说法,而不是人们的认知角度使得人们产生这样两种说法。

当人们闻到难闻的气味时大多会面露难色,可这只是一种应激反应而与看待问题的角度并无直接关联;再就是当一个人由于自己的经历所决定导致恐高等心理,这样的情况也和看问题的角度没什么关系,甚至和消极都没关系。因此,看问题的角度及心理的感受二者各自的内涵界限是清晰的,二者之间的界限也是很清晰的。是我们主观上混淆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以致造成了乐观积极、悲观消极的定式匹配及乐观和悲观之间的对抗。

所谓悲观是把水看成是客观的在世存在,我们不会因为还有半杯水而高兴,因为毕竟已经失去了半杯水;同时我们也不会因为只有半杯水而苦恼,因为毕竟还有半杯水。高兴、苦恼这都是人们欲望满足与否的表现,可是当我们以悲观的角度看问题的时候,似乎高兴和苦恼这样的反应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么人们欲望的满足也就没有更多价值了,欲望的满足应该回归至人们存在的必要条件这一层面上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另一种反应——厌倦也就再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至此,人的在世存在剔除了人性因素的影响,人在这一刻取得了哲学意义上的完全自由。在这样的状态下,积极所起的作用是让人们继续以一种热情去探索更深层的矛盾,让人们继续向更高的自由境界跃迁,而这个过程本身就让生命充满了无限魅力。这就是所谓积极的悲观,即“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不以己喜,不以己悲”。悲观哲学是人们剔除了人性因素之后对这个世界认识的基本框架,它定义了人类的全部精神世界的内涵和外延。

悲观的人会认为这个世界不存在快乐,也不存在痛苦,人们之所以感受到了快乐,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痛苦的存在;同样人们之所以感受到了痛苦,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快乐的存在。悲观的人内心世界的非人性因素会占绝大部分,人性因素往往会逐步减少,人性回归原初之我,腾出来的内心空间就由虚无来填充,最终人们的内心深处将只有悲观和积极。其实,积极的悲观限定了人性存在的范围,在这样一个人性膨胀的世界里,积极的悲观似乎取得了现实意义。人性不是无中生有的东西,因此悲观哲学研究的第一个内容就是将人性重新放归原初之我,之后乐观才取得了和悲观并列存在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