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中法战争,面对镇南关大捷,李鸿章为何却选择乘胜求和?

洪溅


从1884年8月起,慈禧就一直主张对法国动武,一直到这年的12月,慈禧有些心烦意乱。因为有几件事,让她头痛。

朝堂之上,每天都是主战派对主和派的争吵,主和的以恭亲王奕䜣和李鸿章为主,李鸿章认为:在清朝新式海军还未正式组建完成前,要尽量避免与列强对战,除非是中国军队首先遭受攻击。恭亲王也认为,清朝不应该在沿海防务计划还未完成前,去挑战西方头等列强国家。

主战派自称为“清流党”,以张之洞为首。他们藐视法国为“强弩之末”。说姑息法军会使让敌军贪得无厌,坚称:“取胜之道,在人不在器”。咒骂李鸿章是大奸臣“秦桧”。

正当清廷就对战问题举棋不定时,海关总税务司长英国人赫德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大意是说,法国人不会贸然去打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他们只希望清廷开放在云南红河的贸易权以及航行权。慈禧指派李鸿章全权负责与法国人和谈一事,谁知合约签完后,被带回巴黎时。法国佬一看不对,立刻翻脸,出兵安南。驻守在安南(今越南)东京的清军溃败,慈禧生怕法军会继续进攻,乃至威胁中国本土。一气之下,撤了恭王奕䜣的职,陪他离职的还有四位军机大臣。

慈禧拍桌子瞪眼要李鸿章赶紧想办法解决,于是在1884年,李鸿章与法国海军上校福禄诺达成协议:一、要求中国撤退在安南东京的驻军;二、法军不侵犯中国也不要求清廷赔偿军费;三、将来法国与安南缔结合约时不使用诋毁清政府的字眼。这本是一个秘密协议,谁知被法国人大肆宣传,让远在北京的“清流党”得知,他们十分愤怒,写了足足四十七份弹劾书,要求严惩“卖国贼”李鸿章。

李鸿章很委屈,最终决定隐瞒协议中关于中国军队撤军一事,蒙在鼓里的安南清军每天坚持上班,法军见清军没有撤离的意思,谴责清廷背信弃义,在1884年7月12日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清廷赔偿军费,并要求清政府尽快遵守李——福协定。

8月23日,法军突袭福州,用了不到一小时时间,全歼福建水师。作为李鸿章的女婿,张爱玲的爷爷张佩纶率先逃了出来,作为逃兵,张佩纶不忘向朝廷邀功,说自己替清政府打了一场胜仗。当然,很快他就被“老佛爷”请到察哈尔去看“陀罗海”。

慈禧在1884年8月到11月,支持了三个月的战争,到了12月份她有些动摇。一、安南胜负难料;二法军在东海游弋,严重影响中国漕运安全;三、俄国和日本趁着清军与法军作战之际,重兵压境,对中国的北疆和朝鲜虎视眈眈。

法国这边也希望快点结束与清政府的对峙,因为远距离作战法军有些吃不消,终于在1885年,双方等来一个契机,清政府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也给法军一个台阶下。

事实证明:优柔寡断误国不浅。若是你抗战再持久一点,高卢鸡便会乖乖和你谈条件;或者是签李——福协议约时,不怕清流党叽叽喳喳,福建舰队和马尾船坞也不至于被毁。无能的清政府决策层断送了胜利果实。


民国不晓生


镇南关大捷,当时清军排兵布阵得法,打得确实不错,但仅仅是击溃了法军先头部队而已。法国人初战失利,但还有更多的主力部队可能在后期开赴战场。



清军初期防守成功,但是伤亡颇高,无力支撑后续再战。而法国人只是碰壁之后暂时撤退。后续部队虽然距离遥远,但是一旦投入作战,清军是顶不住的。

这一点李鸿章也是清楚的。与其等到后期被打败再求和,不如趁法国人被打疼了先行签订合约来得实惠。

李鸿章是个务实而精干的政治家,做出的决定应该是当时最合理的选择,这一点无需质疑。

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李中堂不易。


武器装备秀


历史上,越南一直是中国历代的附庸国。直到清朝末年,这个局面才被打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看到自称是中国上层国家的清朝实力薄弱,逐渐向东方扩大了殖民侵略的步伐。那时,法国作为世界一流强国也开始讲自己的目标瞄准了南亚地区。

从1859年开始的三年里,法国在越南境内,就不断的用当地人民以暴力阻碍法国传教的借口,强行出兵占领了了越南南部的三个省,并强迫越南签订不平等条约。自那以后,法国获得了贸易权、布道权和控制越南在越南外交关系的权力。

到了1874年,法国又根据原条约要求越南签订补充条约,事实上,如果新条约签订的话,那么越南就将成为法国的殖民地。

而当时的清政府又忙于处理大量的国内事务,没有考虑到越南的情况,也就仅仅提出抗议,发表声明,宣称越南是中国的附属国,拒绝承认法国提出的各类条约。

然而,法国正在把越南变成殖民地,因此它不理会清政府的抗议,依旧继续在越南北部驻扎法国军队,并建造军事设施。为了抵抗法国的不断侵略,越南请求清朝作为一个主权国给予帮助,并请求驻扎在中越边境的非正规清军-黑旗军,进入越南来对抗法军的侵略。

时间指到1882年,黑旗军在越南境内已经同法军进行交战。不久后,清政府也逐步地向东京(以河内为中心的越南北部)派遣了正规军,准备与法国军队“决一死战”。

另一方面,在北京紫禁城内,以恭亲王和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觉得如今大清正在举行水师建设,此时不应与欧洲列强开战,除非是当大清本土遭到侵略,而越南仅仅是个藩属国,可有可无。

恭亲王与李鸿章的求和观念遭受到主战派成员耻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土被侵,岂能不战?主战派的成员都是些自称“清流派”所谓的杰出学者组成。

这些人满肚子的四书五经,但对外交和军事几乎一无所知,却仍夸夸其谈,纸上谈兵。他们始终认为,只要大清军民一心,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决定战争结果的关键是将士们的决心,而不是武器装备的好坏。

清政府对是战是和始终不能定下决心,这期间还与法国举行了多次谈判,希望通过谈判达到让法国退兵的目的。然而,弱国无外交,清廷的谈判自然以失败告终。

到了1884年6月23号,前期进入越南东京地区的清军最终法军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突,法军死伤过百,清军也死伤惨重。至此,法军以冲突为借口,要求清廷撤离全部驻军,并赔偿二亿五千万法郎(约3800万白银)。

为了迅速达到目的,逼迫清廷就范,法海军还于8月5日、8月23日分两次袭击了我国台湾的基隆与福建沿海的福州,并摧毁了福州马尾船厂和南洋水师的十一艘战舰。法国人的侵略姿态彻底激怒了清朝。慈禧太后震怒,一声令下,清朝军队迅速集结。

与此同时,清军和法军在越南北部的战争仍在继续。在1885年3月,清军将领冯子材率军勇猛杀敌,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镇南关大捷”,导致法国军队在此一役中遭受重创。

法国曾认为,凭借自身实力,可以迅速赢得中法战争的胜利。由于当时法国国内政局的不稳定,国力经不起长距离战争的消耗,于是改变了策略,开始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的途径。

对于清朝来讲,虽取得部分胜利,但总体上来讲并没有很大优势,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仍处于法海军封锁之下。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沙俄在东北边界经常的骚扰,日本也已经垂涎朝鲜,因此,中法战争的早日结束也是当时清朝统治者所想要的。

两国在经过激烈的谈判后,于1885年6月签订了《中法新约》。根据该条约的规定,中国认可法国和越南之间缔结的所有条约(即间接承认越南已成为法国的殖民地),法国在战争后撤出了驻扎在台湾和澎湖群岛的军队。两国都不需要向对方支付战争赔偿,各自撤军,至此清法战争结束。

后人认为,因为清朝统治者软弱无能,中法战争的失败是无可避免的,但是,从客观环境来看,当时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问题,如果战争继续下去,可能产生的后果将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虽然战争没有给清朝带来任何好处,但是清军在战争中的表现使西方列强印象深刻。

另一方面,法国也没有赢得中法战争。法军因在遭受到“镇南关大胜”的沉重打击,直接导致其法国总理茹费理下台。虽然战争的结果使法国得以完成对越南的殖民统治,但事实上,法国在战争前就已经这样做了,但却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承认。

另外,由于法国在当时一直被视为与英吉利帝国齐肩的世界级强国,但在此次清法战争中却与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清朝却打成了这个鸟样,这也令其国际威望大大受损。

因此,中法战争无所谓哪方输赢。更准确地说,两国在战争中花费了巨大的军事开支,却都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事实上,双方都是输家。


小舟侃侃侃


镇南关大捷之后选择乘胜求和,恰恰反应了李鸿章作为一个合格政治家的素质。

首先,战争的目的已经变了。

伟大的战略家克劳塞维茨早就指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镇南关大捷是1883年-1885年,爆发的中法战争中的一次局部战役。

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中法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什么?

法国从1874年就开始企图实现殖民统治越南,并排除清朝宗主国地位,实现独霸越南的目的。所以,和十年后的中日甲午战争一样,中法战争就是满清帝国为了维护延续上千年的藩属国越南,而进行的一场战争。

保护越南,维护宗主国地位,这就是满清选择向法国开战的目的。

然而,1862年和1873年,越南迫于军事压力,分别两次与法国签订《西贡条约》,被迫同意放弃外交自主权。

在中法战争期间,越南又分别于1883年,1884年两次签订《顺化条约》。

尤其是1884年的《第二次顺化条约》,内容包括越南接受法国保护,越南南圻各省沦为法国殖民地,中圻各省成为空有皇权的保护国,北圻虽在主权形式上仍归越王,但由法国官员管辖。

也就是说,根据这个条约,越南阮朝皇室仅在名义上保有大南帝国皇位,已毫无主权行使可言,彻底沦为法国殖民地。

此时,李鸿章为首的清廷发现已经无法挽回法国殖民统治越南的趋势,在南洋水师全军覆没,澎湖被法军占领,台湾遭受严峻威胁的形势下,只能选择乘胜求和,以放弃越南换取台湾的安全。李鸿章说:“台湾郡县也,越南藩服也。以余度之,宁失藩服,毋损郡县。”

实力弱小的人,只能勉强保存自己,绝无可能再去抓住本不属于自身的东西。

1885年4月,清廷也对提请暂缓越南撤兵的主战派张之洞说:“纵再有进步,越地终非我有,而全台隶我版图,援断饷绝,一失难复。”

清醒地认识到天朝上国的地位再难维持,越南早已不是中国版图,这正是当时清廷中枢决策议和的根本原因。

(可悲的是,十年后,不仅失去了另一个藩属国朝鲜,更被迫割让台湾,大痛!)

其次,镇南关大捷只是一次战术上的胜利,并不足以改变中法实力对比。

尽管法国在普法战争中遭到惨败,并被迫偿还巨额战争赔款。但是和衰弱不堪的满清相比,法国依然是一个一流欧洲军事强国。

镇南关大捷是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后,满清难得的一次对外战争胜利,歼灭法军人数历来统计不一,既有300多人,也有2000人,甚至6000人的说法。

但无论是哪种数字,法国的军事实力都没有受到较大影响,

就在镇南关大捷一个星期之后,法国议会就通过了五千万法郎的增兵议案。一周后,另一个一亿五千万法郎的新计划也顺利通过了。

1885年4月14日,北圻法军总数已经达到2.5万人,相比较之下,南下的清军总计不过40多营,合计约13000人。

此外,1885年清廷岁入下降为7708.6万余两,较1881年岁入减少526.2万余两。而这一年借外债却达1359万余两,占岁入的六分之一强。

中法战争是动枪动炮的近代战争,以清朝政府孱弱的财政实力而言,根本无法应付。当时,中央财政甚至提供不了军费,只得谕令广东、四川、江西、浙江、江苏、湖南等省供给。但这几个省份力量也都有限,战争持续几年后,各省纷纷奏报“兵饷不敷”。

所以,无论是财政基础和军事实力,清朝都不足以抗衡法国,这是选择求和的第二个原因。

因此,李鸿章在镇南关战役之后,选择与法方“乘胜议和”,正是清朝中枢权衡各种因素,在清醒认识实力对比之后,所做出的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小奔说史


在中法战争中,清政府虽胜犹败,李鸿章选择乘胜求和,被骂了几百年,殊不知李鸿章的选择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如果在从功利主义出发,未尝不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镇南关大捷,只能说重创了法国陆军而已,如果放在整个的中法战争来看,清政府并没有取得大胜,只是局部的小胜而已。在镇南关大捷之前,法国的海军与清政府的福建水师进行了马尾海战,结果是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灭,而后来大清国引以为为傲的北洋水师还没有建军,福建水师是当时清政府最强的水师。福建水师的覆灭,等于清政府的海上门户洞开,一旦法军从海上攻击清政府,清政府依然束手无策,很可能重蹈二次鸦片战争的覆辙,割地赔款,损失更大。



当时英美等国担心清政府的胜利,会激发清政府反抗外国侵略者的信心。他们不愿意看到清政府取得胜利,于是他们向法国和清政府纷纷施压,以促成和谈。

李鸿章清楚的知道清军到底有几斤几两,担心法军大规模进攻,清军无力抵抗,于是就在英美等国的调停下,选择了和谈。结果是清政府虽胜犹败,依然给了法国在西南的特权。

李鸿章乘胜求和,既有国家羸弱的内因,也有法国强大和英美施压的外因,而作出的无奈之举。客观上讲,李鸿章乘胜求和,时机把握的很好,在客观上尽可能地降低了清政府的损失。各位,你们认为清军继续战斗能够胜利吗?


密探零零发


前言:镇南关胜利固然是大捷,但是只是暂时打退了法军,对于整体战局并无根本战略性扭转。东南台湾、福建岌岌可危,越南法军可能卷土重来。在越南已经接受法国的“保护”背景下,为了一个已经投降的越南,在军事上没有任何优势的条件下,冒险与法国开战,是不明智的,以牺牲越南换取稳定,见好就收,才是上策。


清光绪十年 ( 1884年),围绕越南统治权,中法爆发战争。

就整体而言,整个中法战争分为越南陆地战场,中国东南海域战场。

7月,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法舰6艘侵入福建马尾,随后在马尾海战中,不到1个小时 击败福建水师,整个东南沿海再无海军可用。

当时“定远”,“镇远”皆已完工,但尚未回国,北洋舰队也还没有成军,东南已无海防。随后,法军多次进攻台湾,对福建,广东等沿海造成不小的压力。

在越南陆地战场,老将冯子材在镇南关率领军队击败了法国军队。

但是随后在1885年(光绪十一年)6月9日,北洋大臣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不败而败”。其实这是错误的。

镇南关的胜利在整体上来说也只是暂时的打退了法军,法国在越南南部还有大量的主力。论军队的武器,人员素质,根本无法与法国比较,镇南关战役固然是大捷,但是也是惨胜。虽然有黑旗军的增援,但是根本不能总体扭转战局。很难保证一旦中国与法国再次开战后,已经得到增援之后的法军若是全面开战,中国会不会再一个“镇南关大捷”,若是失败,广西门洞大开,损失更大。

再说东部沿海,中国福建水师全灭,北洋舰队尚未起军,东南海防荡然无存,法国舰队可以四处游荡,台湾,福建岌岌可危。比起越南,东南沿海才是更重要的。

另外越南已经与法国签署《顺化条约》,接受法国的“保护”。法国可以“合法”进入越南,中国为了已经投降的越南,再次冒险,在没有任何优势的条件下与法国一战,未免得不偿失。

中法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在中越边界保胜以上和谅山以北指定两处为通商地点,允许法国商人在此居住并设领事;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中国放弃越南的宗主权,法国退出台湾,中国以牺牲越南为代价,换取台湾地区的稳定,这对当时国力弱小,军事上没有任何优势的中国来说,是比较合算的。


宣子溪


战略考虑后,谨慎决策。陆战虽胜,若海战必大败。况当时越政权早已亲法派掌控,实则为他人白战毫无胜算。日后的甲午一战足已说明清时中法议和是对的,清海军名大力弱不堪一击。不和割地赔款大大的,和则有自知知明双方都有台阶下客观上利于交往。是不?


赶超未来


那时是父传子,家天下,土地、人口、财富、权利都是朝廷的,或者说是皇帝的。以现代人的思想无法理解,如果非要理解可以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一个家族企业,有人来闹事或者收购,家族的人愿意掏钱或者出局,你一个打工的,顶多是参谋一下或者表达不满,大不了换个老板,这就是当时人的思想。但是他要开除你,或者给你降工资,或者强迫你加班,你就会反抗,这就是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