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為何一定要殺掉已經投靠自己陣營的上官婉兒?

李隆基為何一定要殺掉已經投靠自己陣營的上官婉兒?

神龍政變

公元705年2月20日,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五人,聯絡羽林軍首領李多祚、李興宗等人開始發難,先是稱麟臺監張易之、司僕卿張昌宗倆人謀反,率領禁軍誅殺了他們。

武則天的男寵被誅殺了。這一下大家都沒有回頭路可走了,只好跟著張柬之一條道走到黑了。於是在殺完二人後,直接包圍了集仙殿,武則天正在養病,看到這麼多禁軍衝進自己的寢宮,馬上就明白了是怎麼回事。

就這樣,在自己昔日大臣的武力逼迫下,被迫禪讓帝位與太子李顯,隨後徙居上陽宮養老去了。這就是歷史上的“神龍政變”。

李隆基為何一定要殺掉已經投靠自己陣營的上官婉兒?

李顯

中宗李顯復位後,他先把弟弟相王李旦加為安國相王,拜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又給妹妹太平公主加了鎮國太平公主的稱號,以表彰二人的擁立之功。

張柬之、崔玄暐等人也加官晉爵。復國號為唐,一應典制,悉復唐永淳前舊,唐朝規復。

武則天時代,才女上官婉兒,很得武皇器重,負責宮廷的文書工作。這一回更是升了一級,教她專掌制命,負責起草皇帝的詔令,掌握生殺大權。

李隆基為何一定要殺掉已經投靠自己陣營的上官婉兒?

張柬之

張柬之等五人雖然有擁立之功,但此時韋后開始干預朝政,他們就被逐漸的邊緣化了。由於韋后同武三思關係曖昧,所以武氏家族中人及其羽黨仍當權用事,“為天下所患”。

武三思等這陣風頭一過,開始了瘋狂的報復。他勾結韋皇后,“內行相事,反易國政”,張柬之等五人被武三思和韋后譖毀,全部被貶官。敬暉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殺害,張柬之在新州憂憤病死,崔玄暐在嶺南病死,桓、袁二人則被朝廷派遣的使者殺害。“神龍政變”五位功臣,竟無一善終!

李隆基為何一定要殺掉已經投靠自己陣營的上官婉兒?

韋皇后

剪除這些神龍政變的功臣以後,韋皇后又開始栽贓謀害太子。 李重俊被逼無奈,發動兵變,誅殺武三思父子。而後攻打宮城,意圖衝進宮中,誅殺韋皇后等人。不料被阻於玄武門外,因士卒倒戈而失敗,立即被部下殺死。

去掉了太子這個絆腳石,韋皇后更加肆無忌憚了。他們開始謀更大的職位了。

一個已經做到皇后的人,再往大里奔,只能是皇位了。而安樂公主則一心想當皇太女。於是母女倆一拍即合,倆人不顧天倫道義,合謀毒死了李顯。

李隆基為何一定要殺掉已經投靠自己陣營的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

此時除了韋皇后母女的勢力,還有一夥勢力也很大,那就是太平公主。上官婉兒一看,自己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於是又暗送秋波,向太平公主頻頻示好,此時看她的表現,應該屬於政治投機,變成了騎牆派。

李顯突然駕崩,韋皇后開始佈局,先是決定秘不發喪,立即將禁軍的指揮權都安排了自己的人,控制住了局面。然後令上官婉兒,立即起草皇帝遺囑。這麼重大的事情,她當然拿不定主意,找太平公主支招,倆人琢磨半天,最後才完成皇帝遺詔。

這份遺囑照顧了各方面的關係,立李重茂為皇太子,李旦輔政,韋皇后攝政。

但是這份遺囑,卻遭到宰相宗楚客、韋溫的否定,他們更改詔書內容,勸韋后效仿武則天,擇日稱帝。

李隆基為何一定要殺掉已經投靠自己陣營的上官婉兒?

李隆基

臨淄王李隆基得到消息,一看李唐王朝又要出現一個武則天。那豈不是又要變天了?這事絕對不能答應。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於7月21日發動唐隆之變。

他以禁軍官兵攻入宮中,殺死韋后、安樂公主及所有韋后一黨,擁立其父李旦。

聞聽兵變,上官婉兒出宮,率領宮人迎接士兵。為了表明自己是一夥的,她展示了遺詔的原稿,把他拿給帶兵的劉幽求觀看。劉幽求拿著遺詔,去請示李隆基,並且求他開恩。但李隆基不許,下令殺之。

李隆基為何一定要殺掉已經投靠自己陣營的上官婉兒?

太平公主

唐隆政變發生時,太平公主坐鎮公主府,並不在現場。在兵士口中,得知了上官婉兒,已被亂兵所殺,心裡非常哀傷。但事已至此,已經無可挽回了,只能去做做善後工作了。她派人去弔祭,並拿出大筆的安葬費。

開元初年,李隆基下詔,派人將上官婉兒的詩作收集起來,編成文集二十卷,並令宰相張說作序。不管怎麼說,上官婉兒的作品得以流傳後世,李隆基這種做法還是值得肯定的。

李隆基為何一定要殺掉已經投靠自己陣營的上官婉兒?

禁軍

關於李隆基為何固執己見,不放過上官婉兒,一定要殺死她?後人有很多的猜測。

一個是從武則天開始,到韋皇后,包括安樂公主在內,女人一旦染指政治,她們內心的魔性就會激發出來。所以李隆基覺得,女人染指政治,是不祥之兆,因此一個都不能留。

還有一種說法,雖然這上官婉兒,似乎是自己陣營中的人,但她不是自己的人,是太平公主的人。她要留下來,日後相助太平公主,就會尾大不掉,對自己構成威脅。所以,還莫不如趁此混亂之際,做到未雨綢繆。

凡此種種,到底哪個是真實的原因,李隆基自己不說,只能成為一樁歷史的懸案了。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