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九旬老人写村史记录当年“民兵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朝城、南乐军区领导住在莘县王庄集镇刘王店村,指挥苏村阻击战。当时,为安全起见,该村村民把战地医院建在地窖里,让伤病员藏在里面接受治疗。

解放战争时期,该村村民抬担架、运粮食、做鞋袜,70多个年轻人积极参军……该村九旬老人刘先成正在写村史,4个月来已写了20000多字,目前还在补充完善。

村里的民兵接受过军事化训练

聊城九旬老人写村史记录当年“民兵故事”

刘先成讲述往事。

刘先成,1928年生人,1944年冬天,正在抗日完小上学的他被介绍入党,改名刘锷。作为当年的儿童团团长,回忆起当年发生在刘王店村的革命往事,他至今感慨万千。

刘王店的民兵敢打仗,当时那是出了名的,原因是他们都是练家子,有一身好功夫,更重要的是接受过军事化训练。

刘先成说,当时的朝城县长是齐南峰,红军出身,身经百战,实战经验非常丰富,主政一方后先抓民兵工作,拳击、空手夺枪、步枪使用、射击等,还讲解战前思想准备、地形利用等,均按照训练部队的方法操练民兵。所以,在与敌人的交锋中,他们屡屡取得胜利。李家村伏击战的胜利,就是刘王店民兵良好素质的体现。

南乐县的闫村,离刘王店村不足一公里。1942年农历四月份的一天,一小股日伪汉奸共30多人驻扎进该村,抢夺村民财物、粮食。

刘王店村加强防备的同时,民兵队长刘新贞和刘继瑞商量消灭这些敌人。他们决定打场伏击战。全体民兵18人每人一支枪就出发了,当时还是个孩子的刘先成空着手也跟着前往。

李家村地形较好,北边有一条宽20米的河,于是,民兵们就埋伏在河北侧。一个多小时后,敌人手拎肩扛着抢来的东西就过来了。刘继瑞开了第一枪,一个敌人应声倒地。接着,18支枪同吐火舌,大部分敌人被打死,剩下几个扔下东西抱头鼠窜。

这次胜利受到上级的表扬,司令员杨勇说,刘王店民兵敢独自出战,还是第一次截击敌人,是民兵的模范。自此,刘王店的民兵被称为模范班,其他村庄的民兵也随之改称模范班。

刘先成说,刘王店民兵敢于打仗,夜袭余梁海一战也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余梁海村距离刘王店村3.5公里,两村隔徒骇河相望。有消息称,汉奸闻大可要在此修炮楼盘踞,安排一个连的兵力,此举将对住在刘王店的朝城和南乐两县抗日政府形成威胁。抗日部队领导决定由朝城县抗日纵队夜袭余梁海之敌,要求熟悉该村地形的刘王店民兵配合出战。

于是,刘新贞和刘继瑞扮成回村居民打探情况,制服敌方哨兵时得知,该村共有敌军72人。随后,八路军和民兵包围了敌人的住处,抢占了房顶,通过喊话等攻心战,没费一枪一弹就让敌人缴械投降,缴获敌军72支步枪、一挺机枪及手榴弹、弹药一宗。自此,闻大可再也没有往余梁海派兵。

刘先成说,1942年冬,朝城县、南乐县政府同一天驻进刘王店村。之后,朝城县第五区民兵抗日联防大队成立,由10个村的民兵组成,打日军、拔炮楼,更是“得心应手”。


烽火岁月里的故事写进了村史

抗日战争时期,刘王店村成立了党支部、农会、妇救会等,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保护两县党政人员安全、护理伤员、存放粮食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该村村民抬担架、运粮食、做鞋袜,踊跃支前,也涌现了诸多不平凡的事迹。

1946年秋,刘先成替父抬担架,徒步走到濮阳,后负责打扫战场,他三天两夜没能休息一会儿,吃着饭就睡着了,碗掉在地上也不知道,天上的飞机都没有惊醒他。当年,他还参加了长垣游击战。在蒋店集合后,108人一起去了耿王村,然后到达红庙村,此时已有360人,多是农村干部或党员,他们随从刘邓大军南下,到达大别山地区开展新区工作。

1947年,刘先成又参加了解放郓城、攻打羊山等战役。刘先成回忆说,羊山一战,他所在的第二野战军四十七团二营是主攻营,全歼国民党新五军一个旅,俘虏3000多人。

刘先成告诉记者,发生在刘王店的革命故事还有很多,“智取砖村”“端掉东节村炮楼”等,“解放汤阴”也有该村民兵参加,1947年,他还动员了70多人参军。

聊城九旬老人写村史记录当年“民兵故事”

村史手稿。

而这些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特别是年轻村民都不了解了。为此,从2018年冬天开始,刘先成着手整理这些史料,时间跨度为1938年至1949年,目前已手写70多页稿纸,20000多字。记者看到,他采取一事一题的方式进行整理,还有几件事情没有写,已完成的部分还在修改,并加以补充和完善。


筹建纪念馆展示当年的红色印迹

革命战争时期,军区党政领导住在刘王店村,指挥苏村阻击战等;战地医院设在这里,伤兵在村民家中受到细心照料;公粮交由村民保存,确保不少不变质的同时, 还多交1200多万斤,并肩扛着及时送到前线……

聊城九旬老人写村史记录当年“民兵故事”

当时建的地窖就在这个院子里。 张目伦 摄

为了保护人员和物资,该村村民在刘先成家南院等处挖地窖、地道等,并借助荒草、树林、围墙等作掩护。刘先成说,当时的大地窖,长16米、宽8米、深4米,上面用木梁支撑,盖上棚子,放上柴草盖住地面,窖内向东是一地道,通往村外,如遇敌情方便撤离。

刘先成说,这些粮食是全村村民从嘴里省下来的,就是为了让抗日战士饱饭;地窖成了开会的礼堂,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就是为了确保部队和两县政府机关绝对安全这件头等重要的大事。所以,军分区文工团曾三次到刘王店慰问演出。

刘王店村党支部书记王福才介绍,当年,该村还成立了秘密党支部,鲁西银行于1940年在此成立,《战友日报》也曾在这里出版发行,这都是该村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这里成了聊城市重点革命老区村。

王福才告诉记者,为了让后辈了解村里的革命历史,他们正在丰富当地红色资源,在旅游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下一步,该村打算建一座纪念馆或展览馆,全面展示革命时期刘王店村所做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