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帝汶民主共和國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德頓語:Repúblika Demokrátika Timor-Leste),通稱

東帝汶(德頓語:Timor Lorosa'e;葡萄牙語:Timor-Leste),是位於東南亞地區帝汶島東端的國家,曾是葡萄牙在遠東僅有的兩個殖民地之一(另一個為澳門)。1999年8月底在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支持下通過公投決定獨立,2002年5月20日零時獨立,2002年9月27日正式加入聯合國,成為第191個聯合國會員國。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

東帝汶政府採用“Timor-Leste”同時作為其葡萄牙語的國名。leste是葡語“東”的意思;而Timor本來是印尼語timur,也是“東”的意思。所以東帝汶這個國號是一個恆真式名稱。而在印尼統治時期的東帝汶,採用“Timor Timur”作為地名,並簡稱東帝汶為“Tim-tim”。“Lorosa'e”則是德頓語的“東”,意思是日出的太陽。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

葡萄牙在16世紀早期開始與帝汶島進行貿易,並進而實行殖民統治,直到20世紀中葉。1859年因為與荷蘭發生衝突而簽訂了一個條約,葡萄牙割讓了島嶼西邊的一部分(西帝汶)。二戰期間,日本在1942-1945年佔領了葡屬帝汶,但日本戰敗後葡萄牙又恢復了統治。

葡萄牙政府於1974年開始實行非殖民化,放棄海外殖民地,導致世界各葡屬殖民地紛紛脫離葡萄牙統治而獨立。東帝汶於1975年11月28日從葡萄牙獨立,成立東帝汶民主共和國,但在9天之後馬上就被印尼入侵併佔領,1976年7月成為印尼的東帝汶省(Timor Timur)。接下來的20年裡,不斷髮生抗爭運動,並爆發了持續二十多年的獨立戰爭,造成了10-25萬人的死亡。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

在澳大利亞進行的東帝汶獨立示威

1999年8月30日,在聯合國的監督下舉行了全民公投,絕大多數的東帝汶人投票同意從印尼獨立。在公投到1999年9月下旬多國維和部隊進駐期間,由印尼軍方和反東帝汶獨立者組建的東帝汶民兵展開了大規模的焦土運動進行報復。大約有1,400名東帝汶人被殺害,並強行驅離了30萬人到西帝汶成為難民。國家大部分的基礎設施(包括住宅、灌溉系統、供水系統、學校、電網等)幾乎100%被摧毀。1999年9月20日,以澳大利亞為首的國際部隊介入以後,才結束了這場暴力行動。

經“聯合國東帝汶過渡行政當局”管理約兩年半後,於2002年5月20日零時正式恢復獨立,國名為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成為國際公認的一個獨立國家。

2006年4月下旬,新國家領導人上臺後造成國內局勢緊張,法治接近崩潰。在東帝汶政府的要求下,以澳大利亞為首的國際維和部隊(ISF)於5月下旬進駐東帝汶。8月,聯合國安理會設立聯合國東帝汶綜合特派團(UNMIT),其中包括有超過1,600名警察。東帝汶局勢隨之恢復穩定,2007年4月和6月的總統選舉及議會選舉基本上和平進行。2008年2月,反對派對總統和總理進行了一次不成功的攻擊。反對派頭目在襲擊中喪生,大多數叛軍於2008年4月投降。自此以後,東帝汶局勢一直非常穩定。

2011年7月有117萬。首都帝力是主要城市,人口大約16萬人。其中東帝汶原住民(巴布亞與馬來族或波利尼西亞的混血人種)佔78%,印尼人佔20%,亦有2%華人。約91.4%居民為羅馬天主教徒,基督教新教徒佔全國人口2.6%,1.7%是穆斯林,0.3%是印度教徒,0.1%為佛教徒。

1975年東帝汶獨立時,以葡萄牙語為官方語言,印尼入侵東帝汶後,禁止使用葡萄牙文。2002年獨立建國時,明定葡萄牙文與德頓文(Tetum)為官方語言,還有16種語言日常使用,國民每天還使用數十種方言。此外,印尼語和英語也是其中最常用的語言。

由於地處近赤道地區,氣候炎熱而潮溼,多發疾病。主要的傳染病有腹瀉、甲肝、傷寒、基孔肯雅熱、登革熱和瘧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