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為何要放棄皇位,扶持福臨當皇帝,真的是因為孝莊下嫁嗎?

蜜瓜醬


多爾袞放棄稱帝,最為主要的原因還是在當時的實力上,多爾袞並不佔據絕對的優勢。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突然去世,隨即在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以及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之間爆發了激烈的皇位爭奪。

此時的多爾袞三兄弟,即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坐擁兩白旗的勢力,豪格也是不甘示弱,除了自己統領的正藍旗之外,還有皇太極生前親領的兩黃旗支持,雙方的實力不相上下。

而此時,另外兩個掌握八旗勢力的親王,即掌握兩紅旗勢力的禮親王代善和掌握鑲藍旗勢力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不約而同的站在了豪格一方,決定擁立皇太極的兒子登基皇位,並不主張立多爾袞。

所以這個時候的多爾袞,實際上是處於實力上的劣勢,畢竟是他們兩個白旗要與其他六個旗對抗,已然是沒有取勝的把握。

更為關鍵的是,作為皇太極親兵的兩黃旗,特別是其中的索尼、鰲拜、圖賴等高級將領,已經率領兩黃旗的人包圍了崇政殿,如果真的多爾袞敢貿然稱帝的,必然會讓大清的朝堂之上陷入刀光劍影之中。

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多爾袞在皇位競爭中逐步處於下風,並且最終放棄稱帝的打算,歸根結底還是實力上面的原因,畢竟多爾袞的支持力量在八旗之中處於劣勢。


這裡還需要說明的是,擁立順治皇帝福臨登基,並不是多爾袞首先提出的,提出這一方案的人是鄭親王濟爾哈朗。

豪格與多爾袞爭得不可開交,再僵持下去很有可能引發兩黃旗與兩白旗火併,就在這個時候,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了一個方案,那就是豪格和多爾袞都不能繼位皇帝,從皇太極的兒子中另選一人繼承皇位。順治皇帝福臨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由濟爾哈朗提名,並且得到了代善、多爾袞等人同意,最終成為了皇太極的繼任者,成為了大清王朝的皇帝。

也正是因為濟爾哈朗的這份擁立之功,在加上在皇太極時期“四大親王”的排列次序上,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地位是要高過多爾袞,僅次於禮親王代善,排在百官的第二位,因而也被任命為第一輔政王,多爾袞為第二輔政王。

從這個角度來看,順治皇帝福臨能夠出人意料的登基為大清王朝的皇帝,首功之臣便是鄭親王濟爾哈朗,而不是多爾袞。


至於孝莊太后有沒有下嫁多爾袞,史學界依然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作為“清宮八大疑案”之一的“太后下嫁之謎”,影響極為深遠,到現在也是史學界一直以來爭論的焦點所在。

抗清義士張煌言在《蒼水詩集》就曾作詩記載“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但是張煌言的身份太過於敏感,不免有著故意詆譭、抹黑大清王朝的嫌疑,為的是激起更多人對於滿清政權的反抗情緒。就如同民間廣為流傳的乾隆皇帝是海寧陳家的兒子,是漢族人的血脈,也是為了用思想和輿論的力量,對抗滿清統治。

另一項關於太后下嫁的佐證便是,順治皇帝冊封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實際上也是用這樣的方式給多爾袞一個恰當的名分,以更好的處理兩人的關係,甚至在多爾袞死後還將其封為了成宗義皇帝,這些都是孝莊曾經下嫁給了多爾袞的重要證據。

清朝從入關之後開始,逐步接受了明朝的思想,也接受了明朝的法律制度,甚至對於迎娶兄嫂或者弟媳的行為,其處罰的程度和力度較之於明朝是更加的嚴厲與殘酷,而這也就於滿清政治制度的奠基人之一的多爾袞迎娶孝莊太后的行為背道而馳了。

所以,至於孝莊太后有沒有下嫁多爾袞,依然是一個謎,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順治皇帝的登基,與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與否並沒有直接的原因,多爾袞也更不會因為只愛美人,而放棄了江山。


雍親王府


多爾袞為何要放棄皇位,扶持福臨當皇帝,真的是因為孝莊下嫁嗎?


崇德八年,52歲的皇太極突然暴斃,毫無徵兆,清廷陷入一片混論之中,圍繞皇位繼承人的問題爆發了激烈的爭奪。

多爾袞對豪格!

如果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多爾袞根本沒有資格入圍,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皇太極死的太突然,沒來得及確立繼承人,雖然他一直想打破可汗選定的傳統作法——貴族共和制(只要是大汗的兒子、弟弟、侄子都可以擔任可汗),把汗位傳給嫡長子豪格,但是嫡長子繼承製沒有確立,所以,貴族共和制還是被大家認可的。

正白旗旗主多爾袞在兩個旗主弟弟的支持下,對汗位志在必得,而皇長子豪格戰功卓著,得到了皇太極二哥代善和兩黃旗大臣的擁戴,實力雄厚。

崇德八年八月十四日,崇政殿內,王公大臣們為爭奪汗位吵的面紅耳赤,崇政殿外,各旗士兵刀劍出鞘,將大殿圍得水洩不通,一場大戰隨時可能爆發。

面對大清分崩離析的危險,鄭親王濟爾哈朗提議,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承大業,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攝政,這個提議既讓兩黃旗滿意,也讓多爾袞大權在握,皆大歡喜,最終6歲的順治順利登上皇位,即順治帝,福臨的母親即孝莊文皇后。

問題來了,多爾袞放棄皇位,並不是他沒有實力爭奪,他的突然退出,引出了一個清朝謎案,多爾袞是因為孝莊下嫁而放棄皇位的嗎?

其實,孝莊有沒有嫁給多爾袞都是一個問題?

孝莊13歲嫁給皇太極,成為莊妃,兒子福臨登基後,她被尊為皇太后,孫子康熙繼位,她被尊為太皇太后,這個女人機智過人,擅長謀略,頗具才幹,她兩次拒絕垂簾聽政,一生輔佐兩代帝王,成為清朝唯一的太皇太后。

隨著6歲兒子福臨的登基,同時被推上歷史舞臺的,還有他的生母——孝莊太后。

多爾袞率軍入關,佔領北京,入主中原,平定天下,總攬朝政,位極人臣。此時,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的消息,成為天下最大的緋聞,那麼,孝莊有沒有下嫁多爾袞呢?專家們對這件事分歧明顯。

認為孝莊下嫁多爾袞的人依據如下:

1、這是滿人的風俗。男人死後,妻子嫁給兄弟,甚至是子侄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滿人入關前,生活環境惡劣,一個家庭沒了男人,女人和孩子就無法生存,作為遊牧民族,天天為生計奔波,哪有功夫學習儒家思想,認為女人守節簡直是“資源浪費”,生存和繁衍才是正理,兄死娶嫂是很流行的風俗,完全沒有中原的貞節觀念,成吉思汗的妻子被人搶走幾個月後,又被搶回來,照樣當皇后;皇太極最愛的女人海蘭珠就是再嫁之婦,但並沒有人覺得她嫁過人而看不起她。

31歲的孝莊年輕寡居,嫁給32歲的小叔子,完全符合滿洲風俗。

2、福臨6歲繼位,孝莊帶著兒子孤兒寡母,政治上安全依靠多爾袞,一個年輕的寡婦,為了保住兒子的皇位,委身於咄咄逼人的小叔子多爾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的清宮檔案中,出現了“皇父攝政王”字樣,由此可以判斷出來,孝莊只有下嫁了,多爾袞才會被稱之為“皇父”。

4、順治的瘋狂報復行為,順治在漢人老師的教導下,開始覺得母親和叔叔之間的關係不符合君臣之禮,多爾袞剛死兩個月,順治就開始清算,定了多爾袞十大罪狀,並且挖墳、掘墓、鞭屍、砍腦袋,如此仇恨多爾袞,定是與逼迫孝莊下嫁有關。

5、支持下嫁的專家認為,明朝遺臣張煌言詩中所說“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就是描寫了孝莊下嫁多爾袞的隆重婚禮,也成了太后下嫁的最直接證據。

而持反對觀點的專家則認為:

1、張煌言為南明將領,率兵抗清數十餘年,且生活於南方,這種事多半是道聽途說,更多的是造謠汙衊,不足為信。

2、多爾袞之所以同意立福臨為帝,更多的考慮是立一個年幼的皇子為君,更加容易操控,而且生母的身份一定要尊貴才能服眾,孝莊出身於蒙古族,福臨是皇太極的兒子中,唯一具有蒙古血統的,福臨稱帝對於籠絡漠南蒙古非常有利,而且福臨作為皇太極五大福晉唯一的兒子,算是嫡子,所以,福臨是唯一的選擇,也是必然的選擇。

3、皇父這一稱呼在古代並不一定非得是父親,孟心史所言“皇父之稱,猶之尚父仲父,純為報功,不關瀆倫。”,所謂,皇父,是天下君父之意,滿文檔案顯示,子侄、大臣皆有稱呼皇帝為皇父的例子,順治尊稱多爾袞為皇父更多的是因為多爾袞居功至偉,多爾袞授意順治尊自己為皇父,是為了樹立個人的絕對權威,側面顯示了多爾袞視順治帝位兒皇帝。

4、多爾袞的夫人元妃去世,命令朝鮮進香,多爾袞的心腹、全權負責朝鮮事物的鄭命壽直言“在皇帝如母,差遣進香陳慰雲,則使名即同皇太后及皇后之喪。”,從中可以看出,孝莊非但沒有嫁給多爾袞,相反,多爾袞通過抬高自己妻子的地位來壓制孝莊。

雙方各執一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都很難推翻對方,對入關多年的清廷來說,逐漸接受儒家思想,如果孝莊真的下嫁多爾袞,宮廷史書也不會記載,況且,順治一直生活在多爾袞的陰影之下,消滅多爾袞肉體的同時,一定會修改史書,打壓多爾袞的功績。

小編認為,以多爾袞的能力和野心,他絕對不是那種為了女人而捨棄皇位的人,之所以選擇福臨是他的無奈之舉,通過綜合考慮,在多種選項中,福臨才是最優的那一個。

我們沒有充分證據證明孝莊真的下嫁多爾袞,但二者之間有私情的可能性卻是極大的。這一點,從孝莊死後的遺詔中可以看出端倪。

孝莊的內心包裹的嚴嚴實實,不讓任何人窺探到她的秘密,直到臨終前,她才不得不對自己的歸屬做了交代。

據“太皇太后遺詔”記載,孝莊彌留之際,交代孫子康熙,皇太極陵墓安寢很久了,不要因為我而輕易啟動陵墓,我捨不得你們父子倆,就把我安葬在你父親順治的孝陵附近吧。

古人講究夫妻合葬,皇帝、皇后同陵同穴,然而孝莊“捨不得兒孫”的理由拒絕與皇太極合葬太過於牽強,我們知道,順治與孝莊關係不睦是不爭的事實,怎麼希望埋葬在順治墓地附近呢。

康熙對孝莊至孝,不敢違逆孝莊遺詔,但是,這樣的遺詔卻讓他非常為難,如果遵詔行事,違背祖制,如遵祖制,又違背孝莊遺詔,左右為難之家就一拖再拖,這一拖就是35年,直到康熙去世,孝莊也沒有安葬,雍正繼位後三年,才匆忙將孝莊葬在關內盛京之西的昭西陵。

孝莊遺詔不得不讓人產生疑問,她可能無臉面對皇太極才不得不做此決定。

多爾袞死了,孝莊也入土為安了,但是,幾百年來,圍繞二人的傳聞從來就沒有停息過。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多爾袞也想要皇位,可形勢不允許,只能退而求其次。


突然出現的權利真空,大家都想躍躍欲試

皇太極生前沒有立儲君,而是以四王共同治理國政。等到皇太極去世,維持滿清統一的紐帶突然中斷,權利出現真空,統治集團需要尋找新的代理人。

議定新君時,豪格與多爾袞都是熱門人選,雙方各有優勢。

按照推舉制的原則,就能力、威望、實力與地位等因素而言,多爾袞應該當仁不讓。

可此時的情形,已經與皇太極上位時大不一樣,如今的大清不是當年的後金。在思想觀念、組織結構、決策與執行上,大清已經明顯漢化。為此,兩黃旗的大臣堅決要求立皇太極的兒子為新君。

豪格作為四大親王之一,又兼具皇長子身份,使得他具備其他宗室所沒有的優勢。他的支持者之多,也是多爾袞必須顧及的力量。

還有一個對多爾袞不利的因素:兩黃旗的將士與多爾袞兩白旗之間曾有過裂痕,兩黃旗八大臣特別不願意看到多爾袞繼位。

具體的勢力對比

兩白旗全部擁戴多爾袞;兩黃旗中,有兩位重臣支持多爾袞;

豪格雖有身份優勢,卻只有七個牛錄是其嫡系部隊,加上擁戴皇子的兩黃旗八大臣,主力部隊還是不足兩個完整的旗;

手握兩紅旗的代善,態度模糊,很有可能只是為了保住既得利益而不願得罪人;

鑲藍旗的濟爾哈朗,牆頭草,一面表示支持皇子,一面表示要和多爾袞商量。

在這種實力對比中,各方都能感受到形勢嚴峻,都會產生投鼠忌器的心裡。多爾袞如果強行上位,一定會遭到強勁反彈,到時大清就會四分五裂。權衡利弊,多爾袞不敢冒險,轉而尋求與兩黃旗的合作。

無可奈何的妥協

皇太極去世後第五天,在新皇帝的推舉會議上,索尼與鰲拜首先提出,應該立皇子。多爾袞怒斥他們沒資格說話,令他們退出會場。

隨後,阿濟格與多鐸提議,應該由多爾袞沿襲大統。多爾袞沉默,沒有表態。

多鐸又說:“如果多爾袞不願意,就立我為皇帝,因為多鐸的名字出現在太祖遺詔裡。”

多爾袞立刻反駁:“太祖遺詔裡面也提到豪格的名字,不止你一人。”多爾袞的高明之處在於反駁多鐸時,也將豪格排除在外。

於是,多鐸提議:“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長,讓代善當皇帝。”

代善立即表示:“多爾袞如果同意繼位,那肯定是國家之福。既然他不願意,就應該立皇子。豪格是長子,應該繼位。”代善這個表態很厲害,在不經意間“將軍”多爾袞。

豪格說:“我福小德薄,難堪重任。”說完,便轉身離開會場,“定策之議,未即歸一”。

這時,兩黃旗擁戴皇子的大臣開始躁動。

見此情形,代善說:“我已經老了,早就不太過問國事了,現在哪還有精力管這事?”隨即起身離開,阿濟格見多爾袞繼位無望,也跟著離開了。

留在會場的多鐸不表態,濟爾哈朗也一言不發。多爾袞當機立斷表態:“大家說得很有道理,我也贊成皇子繼位。現在豪格既然主動退出,就應該立福臨為帝。他年紀小,由我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大,等他成年後再歸政。”

多爾袞的提議,滿足了多數人的意願,立即獲得通過。

孝莊在這個過程中有所行動,卻起不到決定作用。至於太后是否下嫁,缺乏史料依據。多爾袞放棄皇位,順治繼位,從根本上說,是滿清旗主王爺勢均力敵的產物。


秋媚讀史



這個問題應該拆分為兩個問題,一是多爾袞為什麼放棄皇位,而是讓順治帝上位。二是孝莊真的下嫁多爾袞了嗎?

兩個正常問題合併在一起以後,就變得不正常了。

為什麼呢?

因為這兩個問題根本不在一個時間段,多爾袞為什麼放棄皇位,是在皇太極猝死以後到順治帝登基的時間段。

至於原因很簡單,因為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也想當皇帝,兩個人不相上下,最後不想兩敗俱傷。只能退而求其次,誰也別當皇帝了,順治帝這個六歲小孩就上位了唄。

至於孝莊下嫁的問題,是在順治帝登基以後的事情了,兩者壓根不在一個時間段好不好!

關於孝莊下嫁的問題,清朝官方資料是沒有這回事的!畢竟我們設身處地的想想,就算是真的有,人家會給你記載下來?

反正同時期的抗清英雄張煌言在《蒼水詩集》有句雲“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就是指太后下嫁這件事說的。

還有多爾袞由皇叔父攝政王成為皇父攝政王,也暗有孝莊下嫁他,成為順治帝的新父之意。

所以說有沒有下嫁呢,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宋安之


首先,多爾袞放棄皇位絕不是主動的,在權力尤其是皇權面前,沒有人能如此“高尚”,多爾袞也不能。

崇禎十六年,大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極猝然“駕崩”,他不僅給後人留下了一個“一觸即碎”的大明,還留下了一個僧多肉少、危機四伏的皇權攤子。幾大親王、郡王像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豪格、阿濟格甚至年輕的多鐸都有摻和的資格,而且還都有站到頂端的可能。但是,後來為什麼卻是六歲的福臨(順治)“勝出”呢?而多爾袞又為什麼能“心甘情願”地攝政呢?

一、形勢複雜。符合條件的繼承人太多而且成分複雜。看一下上面提到的幾個可能的繼承人就會發現,多爾袞在裡面,無論是年齡、資歷還是級別都不上不下,非常尷尬。從年齡來看,代善和濟爾哈朗最大,像代善已經六十好幾了。從資格上說,多爾袞還有點發言權,和代善他們都算是最早跟隨努爾哈赤創業的一代,還差點成了努爾哈赤的繼承人(皇太極的政治手腕更勝一籌)。從業績上來說,拜少數民族的傳統所賜,這群人自幼征戰,別說代善他們,就連多鐸和阿濟格這個年齡都已經是戰功卓著了,多爾袞的那點戰績不顯眼。所以,多爾袞在這場皇位之爭中沒有非常明顯的優勢,甚至還略處下風。以肅親王豪格為例,在女真八旗中,他位列戶部尚書,不僅是正藍旗統領,父親皇太極留下的兩黃旗(正黃、鑲黃)也明確支持他,而多爾袞直接的支持者只有自己的兩白旗。所以,形勢不僅複雜,還對多爾袞不利。於是多爾袞決定……

二、曲線救國。位置雖然尷尬,但多爾袞還是決定逆勢而上。他制定了兩個計劃,一個是自己直接說了算(當皇帝),另一個是自己間接說了算(攝政),因為他也有自己的底牌。底牌之一,“兄終弟及”一直是草原民族的合法繼承傳統。自己是大清奠基者努爾哈赤的嫡子(雖然列第十四),和皇太極同父異母,而且也曾被列為接班人,他爭皇位名正言順。底牌之二,豪格雖然具備以上優勢,但他卻有一個硬傷:非嫡長子,他的母親只是皇太極的一個側妃。而且,豪格有勇無謀,還易衝動,雖然有三旗在手,卻不知道如何搞聯合陣線,與支持者形不成鐵板一塊。底牌之三,皇太極嫡長子福臨。其母莊妃布木布泰為皇太極五正妃(“崇德五宮”)之一,極受寵愛。哪個母親不願意自己的兒子登上皇位?所以多爾袞在和莊妃的交流和統一戰線建立上沒有任何問題。更重要的是,福臨時年六歲,放到現在連小學都沒上,箇中奧妙不言而喻。底牌之四,攝政,而且是聯合攝政。這是多爾袞的最後一步,而且也是加強保險係數的一步:如果他獨自攝政的話,那就是司馬昭之心,很容易遭到反對併成為眾矢之的,所以他拉上了鄭親王濟爾哈朗——這樣不僅顯得民主,而且還拉來了濟爾哈朗鑲藍旗的支持。

大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十四日,新皇帝的選舉按照多爾袞的計劃一步步執行下來,豪格出局,福臨繼位,是為清世祖(順治),多爾袞、濟爾哈朗聯合攝政。

最後,至於孝莊,即使和多爾袞的那點事是真的,對於沒接受過周、孔思想教育,而且習慣於“父死,子妻其後母”的少數民族來說,是太正常不過的事了。中原民族少見多怪才導致大驚小怪!




彼岸歷史


其實,多爾袞放棄皇位並不像很多影視劇中所演的那樣,儘管他與孝莊太后有著不明不白的緋聞關係,但是需要弄清楚一點,孝莊太后並沒有下嫁給多爾袞。兩人之間的情感問題,只是人們的一種猜測,並沒有史實可以作證。實際上,在皇位繼承方面,多爾袞是沒有含糊的。從當時的背景就可以看出,多爾袞扶持福林有著不得已的決定。

其一、多爾袞沒有那麼高的威望

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他比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還要小3歲。皇太極暴斃時,多爾袞僅31歲,雖然他17歲就開始跟隨皇太極出征,也屢戰赫功,但是豪格跟他相比,並不遜色。多爾袞真正取得威望,是在清軍入關以後,他的功勞以及攝政王的身份。

其二、多爾袞的權力並沒有那麼大

多爾袞早年跟隨皇太極出征,因為軍功,多爾袞成為正白旗旗主,後控制了兩白旗。但是如果要繼承皇位需要兩黃旗的支持。他詢問清初德高望重的大臣索尼對皇位繼承人的意見。索尼答得直言不諱:先帝有許多皇子在,必立其一,別的我就不知道了。多爾袞深知自己無法獲得較多的支持,貿然奪取皇位也不現實。

其三、多方妥協的結果,選取福臨最合適

當時的滿清八旗沒有形成絕對的中央集權,派系林立。豪格、濟爾哈朗、多爾袞等都是有權有勢的人,其中豪格繼位的可能性更大,一旦豪格繼位,那麼多爾袞是無法實現自己抱負的。這個時候選取6歲的福臨是最好的辦法,由於福臨年小,多爾袞可以成為攝政王。在孝莊、多爾袞以及滿清大臣的推動下,最終福臨當了皇帝。


用戶76294270778


完全是胡扯。多爾袞放棄皇位是因為他已經完全失去了奪取皇位的正統性,而孝莊下嫁只是一則傳說,沒有實證,至今仍有爭議。然無論如何,多爾袞放棄皇位和孝莊沒有多大關係,主要是為了朝廷勢力的均衡。

多爾袞已無繼承資格。

多爾袞(1611-1650),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一六四三年,皇太極死後,六歲的福臨繼位,多爾袞輔政,繼而稱攝政王,實際上享有皇帝的權威。少年時期多爾袞已經嶄露頭角,並且有記載稱努爾哈赤曾屬意於多爾袞繼承汗位,無論事實如何,努爾哈赤對多爾袞的器重是有目共睹。

多爾袞十七歲就立了大功,天聰二年(1628),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察哈爾多羅特部,取得大捷,多爾袞立首功,被封為墨爾根戴青,意思是聰明王,可見他足智多謀。之後多爾袞逐漸躍居後金軍主要統帥之列。縱觀多爾袞的才幹,絲毫不遜於皇太極,之所以未能繼承汗位,既有複雜的政治鬥爭,更有天命難違。

多爾袞在皇太極去世之前,地位已經在諸王之上了。正當清軍對明朝作戰屢屢得勝,即將奪得全國政權的節骨眼上,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皇太極驟然暴斃,皇位空懸,給了多爾袞一個好機會。當時有力量爭奪皇位的,就是多爾袞和長子豪格,曾經皇太極手握的正黃、鑲黃兩旗自然是擁立他的子嗣豪格繼位,多爾袞和多鐸統領的兩白旗,則支持多爾袞。

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情形下,多爾袞提出立皇太極第九子六歲的福臨為帝,由他和濟爾哈朗輔政,等福臨年長之後,就立即歸還政權。並且形成了皇子繼承製度。

關於孝莊下嫁一說,在很早一輩的大家孟森先生的《太后下嫁考實》中就已經對下嫁說的各種證據進行一一駁斥。

孟森認為太后下嫁說的造謠者張煌言是故明之臣,因此對清朝懷有深深的敵意,所作詩句難免有誹謗嫌疑。順治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不過是寓意中國古代國君稱老臣為“仲父”或“尚父”,不可以今人之意揣測。並且孝莊不願與皇太極合葬,是因為昭陵已經葬有孝端皇后,皇后不合夫君合葬也是不缺乏案例的。

但是此後胡適也對此進行了質疑,認為孟森還是沒有完成“釋皇父之稱的理由”。


莫山主說正史


首先我們先來討論一下多爾袞這個人。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同父異母的兄弟,從性格方面來說,那絕對稱的上是一位有野心的人 ,再從日後在戰場上大殺四方,統領一方的表現來說,那更是雄心壯志 ,野心勃勃。在皇太極逝世後,為什麼多爾袞沒有登上皇位,是因為實力不夠?還是像問題所說是因為愛情?還是另有其因,接下來大侃(本人筆名)就和您好好分析一下。

首先來討論一下多爾袞的實力。當時多爾袞是掌管八旗裡面的正白旗和鑲白旗這兩旗子弟,而皇太極的兒子,也是他的競爭對手豪格卻擁有三旗,從軍隊實力方面來說多爾袞要稍遜一籌,但是要論帶兵打仗,豪格可不是多爾袞的對手,而且雖說豪格坐擁三旗,但是豪格卻不能將這三部分的人擰成一股繩,相反,這三部分的人是各玩各的,根本尿不到一個壺裡。還有就是多爾袞的威望以及支持者要比豪格佔很大優勢。當時是隻有八旗子弟才能有資格登記稱帝,而符合資格總共有七個人,這七人當中,其中有四人都支持多爾袞,所以,即便是發動戰爭,豪格也不佔優勢,所以不存在多爾袞實力不足以稱帝這一說法。

排除以上一點就來說一說多爾袞與孝莊的原因。野史上也經常提及,說皇太極死後,多爾袞與孝莊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孝莊皇太后沒有和皇太極葬在一起的原因。但是多爾袞真是因為愛情嗎?其實不然,皇權的誘惑有多大不言而喻,再加上古代帝王死後,即位的兒子不僅繼承皇位,即便是父親後宮的妃子,佔為己有的也不在少數呀,再加上還是少數民族,這種事更是數見不鮮了,例如王昭君,前前後後嫁給了大概三個單于,不都是兒子繼承自己的後母嗎,更何況多爾袞如此有野心,怎麼會因為愛情阻擋自己的稱帝道路呢?

最後大侃和各位說說自己的看法,我認為原因只要有以下幾點:

【原因一】當時雖說多爾袞的實力與豪格不相上下,但是如果自己要是登基稱帝,勢必會引起豪格和其他八旗子弟的不滿,到時候肯定又是一場亂戰,持續多少年也不好說,而清朝此時才剛剛穩定下來,在關內可以說還沒有站穩腳跟,反清勢力並沒有完全根除,如果自己因為登基的問題,導致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大清江山又內憂外患,豈不是令外人竊喜,再加上清軍自打努爾哈赤打入關中,可以說是戰鬥一直沒有停歇,早已經疲於對戰,好不容易能暫緩一下,誰也不願意大動干戈,而且還是和本族的人。

【原因二】:當時福臨只有八九歲,還只是個孩子,如果此時選擇攝政,也未必是件壞事。當時朝中大臣像代善這些老一輩的,都已經60多歲了,根本就沒有太大的威脅,而這個豪格更是有勇無謀,比政治手腕已經智謀那肯定不如多爾袞了,所以如果選擇攝政的話,其實政權還是把握在自己手裡(後來事實證明,的確如此),還是自己說了算,而且居於二位也並非是件壞事,所以多爾袞並沒有奪取皇位。

好了,以上就是本人的看法,不知道您對以上觀點有何看法,請在留言去留言評論,謝謝。







大咖秀歷史


公元1643年,皇太極實然薨逝,由於生前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在滿洲貴族中,一場皇位爭奪戰一觸即發。若依中國傳統皇位繼承古制,一是子承父位,一是兄終弟及,因此在皇太極死後,最有可能爭得皇位的肅親王豪格和睿親王多爾袞。

豪格是皇太極長子,正值英年,史稱他容貌不凡,有弓馬才,且久經戰陣,功勳卓越,又有正黃、鑲黃、正藍三旗支持。多爾袞是皇太極同父異母的兄弟,雖比豪格小几歲,但戰功更加顯赫,地位比豪格要高,有正白、鑲白兩旗支持。努爾哈赤生前規定,只有八旗旗主才有選舉權,當時有資格選舉的有七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穎郡王阿達禮。這七人當中,阿濟格、多鐸是多爾袞的親兄弟,自然支持多爾袞,阿達禮也站在多爾袞這邊。代善沒有表示,豪格僅得到濟爾哈朗的支持。可以看出,在這場皇位爭奪戰中,多爾袞明顯佔了優勢。

皇太極死後第五日,多爾袞召集諸王議立儲君,索尼、鰲拜提議立皇子,被多爾袞叱趕出去,代善也表示應立豪格,豪格卻謙讓不從,說自己“福小德薄,非所堪當。”阿濟格和多鐸支持立多爾袞,多爾袞也假意不肯接受。這時濟爾哈朗提議立福臨。福臨是皇太極子,才得五歲,豪格和多爾袞都同意了。

有野史說是多爾袞同意立福臨為帝,是因為與孝莊皇后的關係不尋常,其實以多爾袞的實力,要想當皇帝並非沒有可能,但他身為滿清貴族,就要維護滿清的利益,顧全大局,他明白到如果自己當皇帝,就不能使豪格及反對泒心服,一旦兵戒相鬥,必然會自相殘殺,造成內部分裂。他看到福臨尚小,由自己輔政,自己既可以得到實權,又避免了內部爭鬥,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應有的遠見卓識。


木木涼風


多爾袞是一代梟雄,自然不會是電視劇所記載的,被感情衝昏了頭腦,受情所制。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是個有野心的人,他在皇太極死後肯定是想當皇帝的,但最後卻扶持福臨當皇帝,真實的原因跟孝莊是沒多大的關係的。

多爾袞放棄皇位,只是因為他的實力達不到當皇帝的要求。皇太極死時,多爾袞只控制了兩白旗的人馬,雖建立戰功,但並不足以在滿洲具有絕對的震懾力,多爾袞的地位是從滿清入關後,建立大清王朝所開始逐漸上升的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太極死時,皇長子豪格是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豪格自己控制兩旗兵馬,又是皇長子。多爾袞想當皇帝,必然要解決豪格,可是他的實力不足以吃掉豪格,眼看著八旗就要陷入火併,濟爾哈朗提出另選皇子繼承皇位。



為什麼會選中福臨了,古代選幼子繼位,無非是年齡小好控制,滿清八旗當時正好沒有形成絕對的中央集權,派系林立。符合歷史條件,多爾袞扶持福臨,可能想到自己當不上,又真的如野史所說,和孝莊有私人感情吧!所以才會支持福臨,遏制豪格當皇帝。所以多爾袞放棄皇位,扶持福臨,不是因為孝莊,是因為他壓根兒就當不了,實力決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