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主要要讀哪些書?

夏富仁家


1.《論語》

《論語》,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全書共 20 篇、492 章,首創 “語錄體” 。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 《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編纂者,主要是乃仲弓,子游,子夏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並由子夏全文加以潤色。故漢儒曰:論語章句出於子夏。

2.《孟子》

《孟子》“四書 ”之一。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為孟子、孟子弟子、再傳弟子的記錄。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 286 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 。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

3.《大學》

《大學》,原是《小戴禮記》裡一篇,舊說為曾子所作,當代很多學者認為實際是秦漢時的儒家作品,是討論古代漢族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在宋代以前,《大學》的地位並不是很突出,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大學》遂成為儒家經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

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為“四書”之一;

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 即《禮記》 中的《大學》原文。

4.《中庸》

中庸,儒家的道德標準,中庸重點在中、庸二字,中位於中間,不離兩邊, 不走極端。 待人接物不偏不倚, 調和折中。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論根源源於人性。 出自《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三階》:“言人有三等,賢、愚、中庸。”《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 內文的寫成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之間,小道是誰尚無定論,一說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 ),載於另一說是秦代或漢代的學者所作。宋朝的儒學家對中庸非常推崇而將其從 《禮記》 中抽出獨立成書, 朱熹則將其與 《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 。

5.《老子》

《老子》,又稱《道德真經》 、《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在先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 ,在漢初則直呼《老子》 。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 ,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 。 古代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現代通行版本共 81 章,前 37 章是《道篇》,後 44 章為《德篇》。《老子》這部神奇寶典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 《老子》 是除了 《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6.《莊子》

《莊子》又名《南華經》 ,是道家經文,是戰國早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 到了漢代道教出現以後, 便尊之為 《南華經》,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其書與《周易》 《老子》合稱“三玄”。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學意境,文筆汪洋恣肆, 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之作。莊子之語看似誇言萬里,想象漫無邊際,然皆有根基,重於史料議理。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譽為“鉗揵九流,括囊百氏”。 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 《莊子·山木》篇最早提出了“天與人一也”之天人合一命題。 《莊子》與《易經》 、《黃帝四經》、《老子》、《論語》,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典,她們不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修身明德、體道悟道、天人合一後的智慧結晶。

7.《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亦稱《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是佛教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的一部經典。 《六祖壇經》記載惠能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蹟及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 《壇經》可分三部份,

第一部份即是在大梵寺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第二部分,回曹溪山後,傳授“無相戒”,故法海於書名補上“兼授無相戒”。

第三部分,是六祖與弟子之間的問答。 《六祖壇經》是中國佛教著作唯一被尊稱為“經”者。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元代僧人宗寶在至元二十八年 (1291 年)校仇三種 《壇經》 異本,而成為宗寶本《壇經》 ,即後來的明藏本,流行七百多年,故又稱流通本。 其中心主張是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以定慧為本”,“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指出“法即一種,見有遲疾”,“法無頓漸,人有利鈍”。佛性本有思想與《涅槃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壇經》同時還論述了什麼是功德, 說:“見性是功,平等是德。 念念無滯, 常見本性,真實妙用, 名為功德”“內下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又說:“功德需自性內求,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

8.《近思錄》

《近思錄》是依朱、呂二人的理學思想體系編排的,從宇宙生成的世界本體到孔顏樂處的聖人氣象,循著格物窮理,存養而意誠,正心而遷善,修身而復禮,齊家而正倫理,以至治國平天下及古聖王的禮法制度,然後批異端而明聖賢道統。全面闡述了理學思想的主要內容,故此書實可謂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呂一派學術的主體。 淳熙二年( 1175 年),呂祖謙從浙江到福建與朱熹會晤,兩人在寒泉精舍相與讀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等著作, 感其“廣大閎博,若無津涯”,初學者不易把握其要義, 於是精選 622 條,輯成《近思錄》,共分 14 卷。“近思”二字取自《論語》:“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朱熹取此書名的用意在於, 把《近思錄》當作學習四子著作的階梯,四子著作又為學習《六經》的階梯,以正“厭卑近而騖高遠”之失。 《近思錄》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文化發展成熟的理論形態,代表著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水平;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四子的讀經方法,對我們今天讀經很有啟發借鑑意義;科學的治學次序、方法;治學當行與不當為之事,對當今的教育者、讀經者均有指導意義、借鑑價值;讀經當然不應捨棄之。

9.《傳習錄》

《傳習錄》,哲學著作,小道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 ,世稱陽明先生。此書記載了他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

《傳習錄》 包括了王學所有重要觀點。上卷闡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觀點,強調聖人之學為身心之學,要領在於體悟實行,切不可把它當作純知識,僅僅講論於口耳之間。中卷有書信八篇。回答了對於知行合一、格物說的問難之外,還談了王學的根本內容、意義與創立王學的良苦用心;講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時,也精彩地解釋了王學宗旨;回答了他們關於本體的質疑並且針對各人具體情況指點功夫切要。另有兩篇短文,闡發陽明的教育思想。下卷的主要內容是致良知,陽明結合自己純熟的修養功夫,提出本體功夫合一、滿街都是聖人等觀點,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它使王學體系齊備。

10.《論衡》王充

《論衡》一書為東漢王充( 27-97 年)所作,大約作成於漢章帝元和三年( 86 年),王充以道家的自然無為立論宗旨, 以“天”為天道觀的最高範疇。以“氣”為核心範疇,由元氣、精氣、和氣等自然氣化構成了龐大的宇宙生


聞道風水


1

《中國人的精神》(辜鴻銘)

辜鴻銘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說自己的一生是“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這句話可以很好的形容辜鴻銘的人生軌跡,他一生漂泊四洋,學貫東西,精通各國語言,用英文寫作,將儒家主張及中國傳統文化傳入西方。

西方人曾流傳這樣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英國著名作家毛姆也曾不遠千里,來到中國拜訪辜鴻銘。毛姆在文章中這樣寫道:他是中國孔子學說的最大權威。據說他英文德文都講得很流利。他擔任過慈禧皇太后的一個最大的大臣的秘書許多年,可是他現在退休了。從毛姆的這段文字也可以看出辜鴻銘學識淵博。

辜鴻銘對中西方文化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在辜鴻銘看來,中國的精神可以用歌德的一句話來描述:世上有兩種勢力,公道與禮儀。

他認為中國民族有三大典型特徵:沉潛、遠見和淳樸。他認為美國人具有遠見和淳樸而缺乏遠見;德國人具有遠見和沉潛而缺乏淳樸;英國人具有沉潛和淳樸而缺少遠見。在辜鴻銘眼裡,只有法國人才最瞭解中國人,儘管法國人沒有德國人的沉潛,也沒有美國人的遠見,也沒有英國人的淳樸,但法國人有細膩的情感,然而中國古老文化必須是情感細膩的人才能理解。在辜鴻銘的心裡,自希臘滅亡以後,中國人是世界上情感最為細膩的民族。

2

《吾國與吾民》(林語堂)

顧名思義,這本書主要講了中國與中國人民。根據我的閱讀理解,我將其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中國人民及其德行、中國人的心靈、人生的理想、中國及其中國人的生活。

01 中國人民及其德行

林語堂認為,研究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學或者歷史,往往需要研究這個時代的人物,這樣才能夠深入的瞭解這個時代。

中國人可以簡單的分成南方人和北方人。北方人善於行軍打仗,南方人則擅長經商做生意,故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基本是出自於北方。漢高祖劉邦起於沛縣,也就是現在的徐州;晉武帝司馬炎起於洛陽;宋太祖趙匡胤起於河北;明太祖朱元璋生於安徽鳳陽。

中國人的德行可以簡單用一個詞語來形容,那就是“圓熟”。圓熟這種品行,其實是消極的品行。圓熟包含的這些德行沒有進取和好勝精神。中國人把心得地位看得太高,以至於丟掉了希望和進取的慾望。

圓熟也是一種特殊的時代環境下的產物,由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狀況所決定。

02 中國人的心靈

林語堂的筆下,中國人的思維是女性化的,更加的感性。正因為這種思維的女性化,中國人缺乏科學精神,輕易就得出結論,中國人把“人情”放在“道理”的上面。因為天象的神秘和人體內容的奧秘,中國人在很多情況是基於直覺。

03 人生的理想

人生的意義在哪裡,到底人生有何價值?這個問題曾經困惑了西方哲學家,到現在,這個問題也沒有得到完全的解釋。蘇格拉底認為兇悍的妻子是用來訓練丈夫性情的天然準備。尼采認為,人生應該是有目的地,他堅信人類的生命是不斷循環的。

中國人用一種單純而明顯的的態度決定了人生的目的,它存在於樂天知命,享受樸素生活的態度中,特別是對待家庭生活和和諧的社會關係。

04 中國及其中國人的生活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裡,男主外,女主內,女人處於男人的從屬地位。女子必須纏足,為家庭和婚姻而生,女子從小所受教育也是如此。

林語堂時代的中國,公共精神缺失,具有嚴格的家族等級制度。每個家族其實就是互助的小組織,各盡其能,各取所需。正因為這些家族的存在,自然而然也就有了徇私舞弊的機會。

想要了解中國政治,必須瞭解中國文學,中國文學和中國的政治有密切的關係。詩是古代科舉考試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古時女子挑選夫君的一個重要手段。詩還能代替宗教的作用,為眾生傳遞仁愛,又交給中國人一種積極的人生觀。

中國書法,繪畫和建築作為中國藝術的三個組成部分。要想懂得中國書法,必須要清醒的觀察各種動物肢體的天生韻律和形態。中國繪畫的靈感和取材都來自田園山水,自然風光,而西洋繪畫的靈感和取材多來自人體寫真,特別是女性人體。中國傳統建築追求與自然相調和,我以為這一點可以由蘇州園林和《紅樓夢》中的大觀園體現出來。


手機用戶81182905331



13830437941朱廣學


向馮驥才、從維熙這樣的一些作家在八十年代寫的一些小說、是現代人寫近代社會所發生的一些真實故事、是我一個古稀之年的人覺得最好的一些文章、他們是親身經而從內心出發、沒有誇大、虛構寫出來的優秀作品、這樣的一些作家才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家。



現在的國學大全可以看看!


人做人看天在看


還是的讀讀《道德經》《莊子》,教人做人;讀讀《論語》,教人做事;學學佛,教人修心。


ljq2018


四大名著就夠了


念念140178000


中華上下五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