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黄忠一辈子只打了一场胜仗被捧上天,于禁一辈子只打了一场败仗被无限黑,对此你怎么看?

疯狂天才


适逢乱世,武夫当国,在后汉三国时期,曾涌现出了许多卓越的将领。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参照正史中魏国的五子良将,给蜀汉集团凑齐了“五虎上将”,黄忠以老将的身份位列其中,同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四人并驾齐驱,真可谓实属不易。

如果据历史小说的描述,黄汉升虽然老迈,却能与关羽对阵,且有着百步穿杨的本领,故而也绝非泛泛之辈。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中,黄忠与关羽首次蒙面,便厮杀在一起。第一战中,两人斗了一百回合都难分胜负,而且黄忠刀法毫无破绽,连关羽都暗中钦佩:

“老将黄忠,名不虚传:斗一百合,全无破绽。来日必用拖刀计,背砍赢之”——《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须知,当时黄忠已然年近六旬,而关羽却正值壮年。两人能斗一百回合而不分胜负,足见黄忠之勇。不过,黄忠的投降并非战败而降,是因魏延斩杀韩玄才引关羽入城。此后,黄忠躲在家中不出,是刘备数次想请才使其归顺的。不仅如此,黄忠投降时,还要求刘备厚葬了前主公韩玄。

黄忠投靠刘备后,便被作为心腹,甚至在刘备进取西川时,所带两员大将就是黄忠和魏延。由此可知,黄忠在蜀汉的地位虽算不上头部,也能跻身一流。在黄忠的军旅生涯中,定军山一战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可谓使之步入了人生的巅峰。也正因此战,后世才得知黄忠之名,小说家更是将其作为五虎上将来进行演绎,连一些戏曲也以此为蓝本,算是将黄忠“捧上了天”。

与黄忠相比,曹操麾下的大将于禁,可谓是实打实的名将,他是正史中的五子良将,追随曹操近三十年。在此期间,于禁先后参与了征讨吕布、袁术、袁绍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屡立战功,深得曹操赏识。

然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时,于禁统帅七路人马计三万人增援,参与襄樊之战。结果,适逢汉水暴涨,关羽乘机攻城,于禁投降关羽。此后,关羽遭东吴偷袭,败走麦城,于禁又流落东吴,后辗转回到曹营。

一代名将兵败被俘,原本倒也算不得什么。可是,相比之下连庞德都力战而死,这个曹操的心腹大将,享有假节之权的五子良将,却屈膝投降了。更重要的,于禁投降关羽后,转了个圈儿又回到了曹营。曹操麾下猛将如云,自然对于禁非常鄙夷。最后,于禁羞愤而死。

在《三国演义》中,对于禁的投降可谓是贬低到了一定程度。按罗贯中的描述,关羽获胜后,开始处置被擒的一干人等,其中不乏丑化于禁之词:

禁拜伏于地,乞哀请命。关公曰:“汝怎敢抗吾?”禁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公绰髯笑曰:“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污刀斧!”——《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

显然,作者对于禁颇为蔑视。尽管于禁当初投降的细节不得而知,但民间对于禁的贬低却在《三国演义》中有了充分的表露。

黄忠被盛赞,固然有斩杀夏侯渊的因素,而同样曾投降过的他,却忠心侍主,最后为刘备战死;可于禁投降关羽后,却像个笑话一般又回到了曹营,接连失节的他,自然也容易被人瞧不起。因此,两人的一褒一贬,倒也不仅仅是战胜或是战败的问题,于禁是输在了气节上。


史海烂柯人


只能说黄忠赢了一场不该赢的仗,于禁输了一场不该输的仗。

当黄忠围定军山的时候,法正报于成都的意见是围城打援,歼灭更多曹军的援军和有生力量。并且,夏侯渊是大汉开国名将夏侯婴之后,曹操堂弟,其妻也是曹操之妹,早年曹操犯事,还是夏侯渊顶包让曹操躲过一劫。按理说曹操不应不救,所以围定军山就是为了打曹操援军,刘备也是在定军山周围埋伏重兵,只等曹操来援。


而曹操就是曹操,深知定军山败局已定,再救属于送死,且曹操熟知定军山地形,山地险要,沟谷纵深,易设伏兵,倘若真如曹操对来史所说,徐晃会带兵三万救援,那么这三万人只能排纵队进入,那么入伏之后便会毫无还手之力,而弱派轻骑五千前去又无济于事,因此只好放弃救援。

而黄忠捡了个便宜,就是攻下定军山后劝降夏侯渊不成,将其斩首。这一仗是法正精心设的局,没等来曹军援军,只好让黄忠捡一大功。


于禁之败也非演义里的关羽掘开汉水水淹七军,正史里就是说“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当然,关羽是看准了这个机会灭掉了于禁部队。

而于禁投降属于走投无路,对比庞德求死的意气风发,显得是有点无名将之风,连曹操也感叹“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庞德跟于禁一起投降,或许也不会让于禁如此难堪。

更为惨痛的是,于禁后来又投降了孙权,而孙权把于禁送回曹丕处,曹丕令其为曹操祭拜,在曹操墓碑前挂了一副巨画,画中是庞德大义凛然,求死心切,地上跪着于禁摇首祈降。何等的羞辱,不久之后,于禁便羞愧而死。


棍哥观史


黄忠和于禁想比,确实是命好。他的前半生基本上就是默默无闻,不受重用,后来跟了刘备才开始水涨船高,被拜为讨虏将军,英雄得到了用武之地。在定军山一战中,他又恰好碰上了身为统帅,居然亲自带小兵在外面打野的夏侯渊。黄忠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一战斩了夏侯渊,功成名就。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黄忠被封后将军,与关羽、张飞、马超并列,高于魏延、赵云等其他诸将。随后不久,黄忠病死,没赶上刘备的夷陵惨败,算是保住了晚节,保住了一世英名。

所以说啊,想知道什么叫命好,看看黄忠就知道了。

相比于黄忠的命好,于禁简直就是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遭打头风的倒霉蛋典型。所谓晚节不保,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说的就是于禁这种人。

至于说,为什么我们现在只要提到于禁,就要嘲笑他的晚节不保,而刻意的忽视他早年立下的赫赫战功。其实,这主要是三个方面汇合起来,导致的悲剧。

第一、于禁晚节不保,他已经没有机会补救了。

如果说,于禁年轻的时候栽个跟头,干了有损节操的事,这都没关系,后面还有大把的机会可以补救。因为只要于禁还能干出点成绩,曹操还是会原谅他的。毕竟成王败寇嘛。当年威震逍遥津,杀的孙权胆战心惊的张辽不就是这样一个早年节操不行,晚节却非常好的典型代表么?

同理,还有张郃、姜维、罗宪、黄权等,也都是这样的早年有投降行为,晚年节操爆表的代表。

但是如果这个顺序倒过来,于禁早年的节操不错,但是晚节不保,那就肯定不行了。因为他没机会补救了!只能接受盖棺定论,这评价能好到哪里去?


第二、庞德宁死不屈,反衬出了于禁的猥琐形象。

点背不能怨社会,命苦不能怪主公。于禁的倒霉之处在于他的晚年实在是太点背了!关羽围攻樊城,曹操派人去救,但是没人敢去救。于是曹操亲点了于禁。

主公让去的,于禁不想去也不能不去。最后被关羽打了个全军覆灭,一把老脸算是丢的干干净净。

但这还不是最倒霉的,于禁更倒霉的是,他偏偏碰到了宁死不降的庞德。他的晚节不保,其实完全就是被庞德给反衬出来的。若是没有庞德宁死不屈的反衬,于禁的形象还不至于被贬的那么惨。这就好比当年关羽投降曹操,若是张飞在旁边,也来个宁死不降曹操,惨遭曹操杀害,那么关羽的名声比于禁肯定也好不到哪去。



第三、曹操和曹丕父子俩,对于禁火上浇油,连番羞辱。

于禁被活捉时,关羽没杀他。只要他一条老命还活着,他就还有那么一丢丢给自己挽回老脸的机会。

然而,于禁惨就惨在,他投降时,曹操对他的评价不高。没多久,曹操就病死了。新登基的曹丕又是个坑货,继续在他身上踩。

曹操对于禁的评价:

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三国志·于禁传》

曹丕对于禁的羞辱:

帝(曹丕)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于)禁见,惭恚发病薨。——《三国志·于禁传》

有曹操和曹丕两大扛把子的政治表态,于禁的老脸能好的哪去?

平心而论,曹操、曹丕羞辱于禁,绝对是对他们父子俩人人品的一个真实写照。他们笑话于禁,也是在笑话他自己。毕竟于禁是曹魏的人,于禁的笑话也是曹魏政权的笑话。

想当年,黄权降魏,糜芳降吴,刘备没有丝毫怪罪的意思,照样善待他们的家小,这如黄权所言,汉中王必知我之不得已而已。这才叫大气度。

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三国志·黄权传》

当年曹操也是个大气度的英雄,捉了关羽还舍得放。但是到了晚年,他也老糊涂了。至于曹丕,他虽然也是个人杰,但是跟刘备和早年的曹操相比,他还差了境界。



总的来说吧,黄忠确实命好,他早年在刘表帐下几乎是默默无闻,跟了刘备后,凭借定军山一战斩了夏侯渊,官拜后将军。然后他死的也很及时,一生没有污点。

反观于禁,他好像早年就把自己一辈子的好运气全部用完了似的。到了晚年,除了点背还是点背。

樊城之战,别人不敢去,曹操硬要他去。打输了,他也很受伤,结果庞德的骨气硬气的不要不要的,简直不给他活路。被关羽俘虏后没多久,东吴偷袭了荆州,他又变成了孙权的战利品,一把老脸丢完了。

然而,这都还不算完。最后曹操和曹丕又来了一个神助攻,等于是在于禁的伤口上撒盐,在已经是趴在地上喘气的于禁身上又狠狠的踹了两脚!于是乎,于禁的晚节也就彻底不保了。



所以说,于禁一辈子只打一场败仗就被别人无限黑,这能赖谁?要赖就赖曹操、曹丕脑子有问题呗!连跟着自己三十年的老将都要落井下石,带头抹黑,这还能赖谁?


Mer86


你这么看,只是因为《三国演义》看多了。

黄忠到死也不过是个后将军,爵位关内侯,比起于禁的左将军,假节钺(假节可以不经请示斩杀士卒,假节钺可认不经请示直接斩杀将领,这个权力非同一般),益寿亭侯差远了,黄忠无论地位、职位、功劳都无法和于禁相比。



黄忠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在定军山斩杀曹操手下西部战线主帅夏侯渊,夏侯渊是曹操在关中地区的军事主帅,关中、汉中、陇右地区的最高军事首领,在定军山之战中,只率领数百人乘夜晚修补鹿角(防御工事),遭到黄忠的突袭,而被杀。

黄忠杀夏侯渊,属于突袭,而且黄忠兵力数十倍夏侯渊,并非夏侯渊不敌黄忠,而是寡不敌众被杀。

黄忠杀了夏侯渊,才一战成名,而之前的黄忠无论是名气,还是官职都比较低,简直是默默无闻,而一个武将成名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战场杀掉一个名气较大的敌方将领,而黄忠一生也唯有此功劳可载入史册,除此之外,并无特别的战绩。



黄忠杀了夏侯渊,也并没有被捧上天,只是封了后将军,赐爵位关内侯,比起同时期的其它将领,并不是很高,在刘备阵营武将中也只能算名列第四。

而于禁不同,于禁一生战功赫赫,追随曹操作战近三十年,讨吕布、破黄巾、击张绣、杀眭固、战袁绍、攻昌豨,成为曹操手下极少数能独自领兵作战的外姓将领,五子良将之首,假节钺,这个非常了不得,于禁是曹操手下唯一有假节钺权力的外姓将领,可以不经请示斩杀士卒和将领,如果于禁不是战功赫赫和忠心耿耿,是不可能会有这种待遇的。

于禁的地位如此之高,结果在襄樊之战中被关羽击败而投降,正因为地位高,于禁的投降给曹魏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严重打击了军队的士气。而且同于禁一起与关羽作战的庞德却宁死不降,如此不同的对比,也让曹操集团认为庞德的名节比于禁要高。



庞德最早是马超的部下,后来投降曹操,要知道庞德一个降将都宁死不降,而于禁一个跟随曹操近三十年的老将却投降,这让曹操难以理解,更严重的是由此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英雄,看不起投降变节之人,尤其是于禁这样地位高的将领,于禁的投降让他晚节不保,成为一生洗刷不掉的污点,而黑于禁的原因,就是在于禁的投降,跟于禁的功劳无关。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三十年来说旧交,可怜临难不忠曹。这是毛宗岗大师在修订《三国演义》之时,插入的一首讽刺于禁不忠的诗句,披露于禁为人臣不忠的一面。于禁早在192年,曹操平定兖州的时候,就投奔他。魏家鞍前马后近三十年,征南闯北也算是战功卓著。只因关羽北伐,于禁奉命驰援樊城的时候,战败而投奔了关羽,屡次被后人说成不忠。

千古高名应不泯,长随孤月照湘潭。这是罗贯中对于黄忠的评价,千古高名,足见其对黄忠的赞誉之情。黄忠位列五虎上将,作战英勇,虽然前期默默无闻,自从定军山斩杀夏侯渊之后,便威声大震,被刘备任命为后将军。有人便心生感叹,黄忠只因一场胜仗便名留千古,而于禁却因一次投降却被说成不忠,个人认为,这是有着深刻原因的,以下依据相关资料做简要分析。


首先于禁之所以被世人说成不忠之人,有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于禁在不该投降的时候投降了,这与庞德形成鲜明的对比。建安二十四年,关于率荆州军北伐樊城,所向披靡,曹仁自知不是关羽对手,求救曹操,然而当时曹操部下并无人敢应战关羽,毕竟当时关羽白马坡斩颜良文丑,名声在外。曹操亲点于禁前去支援,也就是说这是曹操的命令,必须执行。

曹操又问及谁愿前往助战于禁,此时一人自告奋勇,此人正是庞德,曹操于是命于禁为征南将军,又命庞德为征西都先锋,起七路大军,驰援樊城。演义曾这样记载:

一人应声愿往,操视之,乃庞德也。曹操大喜:“关某威震华夏,未逢对手,今遇令名,真劲敌也。”


由此可见,曹操对于庞德也是寄予厚望。然而于禁却做了见让人哭笑不得的事,他听信了谗言,前去曹操府上诋毁庞德,说庞德是马超的部下,迫于无奈才投降曹魏,马超已投奔刘备,且位列五虎上将,如果这次庞德再被任用,恐怕于军不利。

曹操恍然大悟,即可召见庞德,令人纳下其锋印。庞德大惊失色,得知缘故之后,出题手顿足,血流满面而哭诉曰:德感大王恩遇,安敢萌异志?曹操于是便不怀疑庞德。并且告诫庞德:卿可努力建功,卿不负孤,孤亦不负卿也。


而事实上,庞德即刻准备了一口棺材,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前去应战关羽,并且将关羽射伤。却不料关羽用水淹七军,于禁被擒获,不得已而投降了关羽。庞德也在水中被周仓擒获,因拒绝投降被关羽斩杀。这是何等鲜明的对比,主将于禁投降,而副将庞德却能死战不降,这是何等的节操。正是庞德的忠诚,让于禁显得更为渺小,世人也看在眼里,记载心上,这种对比太强烈。换句话说,于禁不应该在此节骨眼上投降,一失足成千古恨。


其二于禁又转投东吴,晚年没有战功,又曾被曹操曹丕两代人嫌弃。于禁投降关羽,实属无奈,然而正是一步错步步错。吕蒙偷袭荆州后,关羽兵败如山倒,吕蒙又再一次投奔东吴,也许他有一次迫于无奈把,只是他没能投奔曹魏。然而刘备伐吴之时,孙权迫于刘备的压力,向曹丕称臣,之后孙权便把于禁送还给魏国,魏文帝曹丕虽然安慰于禁,却深恶之,《三国志》曾这样记载:

帝(魏文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


曹丕因痛恨于禁,故意让人在陵墓内雕刻庞德死战不降,于禁投降的画面,于禁看到后,惭愧万分,不久后就郁郁而终。而曹操也十分痛恨于禁,声称于禁跟随其数十年,遇到危险便投敌了,尚且不如刚投降不久的庞德。两位帝王对于于禁都有如此评价,世人对其印象也就顺其自然了。


其次黄忠能够名流千古,被后人誉为忠诚的典范,不仅仅是因为斩杀夏侯渊。黄忠定军山斩杀夏侯渊,确实勇不可当,这让他威震古今。毕竟夏侯渊也是曹魏一流上将,黄忠因此被封为阵被将军。然而黄忠之所以让世人称赞其忠诚,并不仅因此一战。

其实上,黄忠投奔刘备之时就很忠诚,魏延斩杀韩玄,黄忠也是不同意。刘备入长沙城的时候,黄忠也没有前去迎接,在他看来,投敌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刘备亲自上门说服黄忠投降时,黄忠才被打动。投奔刘备后,黄忠一直很忠诚,无论是入川之战,还是汉中之战,黄忠都身先士卒,视死如归,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黄忠斩杀夏侯渊之后,又参加刘备伐吴之战,并被东吴部将潘璋暗箭射杀,死在了伐吴的战场上。黄忠追随刘备后,一直恪尽职守,骁勇善战,他的忠诚世人都看得到,最主要是他为蜀汉立下太多的功劳。


于禁就与黄忠大有区别,一者能力平平,并没有立下太多战功,且有两次投降记录,回归曹魏后,更是默默无闻,这怎么能让他洗白呢?再加上曹操曹丕对其评价,落下不忠的罪名也就见怪不怪了。

你是如何看待于禁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伪君子的下场

于禁说起来也是曹操非常重视的大将,位列曹营五子良将之一。想当初张绣叛乱,曹操另一亲信大将夏侯惇部下的青州军作乱,于禁毅然挥军弹压,随后张绣兵追曹操,他不先见曹操(问安请示),却坚壁整军,反击张绣——旁人眼里这有“谋反”嫌疑,可雄才大略/心胸宽广的曹操却称赞这是“有古名将之风”的举措。再后来昌豨降而后反,曹操派于禁等剿灭。昌豨失败后去找于禁投降,他认为和于禁是旧交朋友,投他可能会得到帮助。但于禁把昌豨杀了。杀之前有一番冠冕堂皇的言辞:你们未必不晓得曹董的命令嗦?被包围才投降的人(不是主动,所以)不能免罪。遵行并执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气节,老豨虽然是我的老朋友,但我咋能够因此而对曹董事长不忠呢!”还跑去和昌豨诀别假吧意思流了几滴眼泪:兄弟,不是我不帮你,我是在执法!


曹董倒也觉得这是忠诚表现,所以更加重用他。

哪晓得天道循环,后来他自己被关二哥水淹七军,也是被围而投降——做了他自己先前鄙视的“失节”之人。

而另一个从马超阵营投奔曹营没好久的庞德,反而宁死不屈。这一对比让老司机曹操都惊掉下巴:于禁跟我三十年,危急关头还不如庞德!

再回过头来看他在工作中的为人: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三国志 · 于禁传》)——做事情太“显得”一板一眼,结果曹操倒是喜欢了,但他的同僚下属就很看不惯,不喜欢他。很难说他是不是那种为了往上爬只注重讨上司喜欢、不顾及别人看法的人。

所以他的结局很悲催:关二哥被东吴打败后,他又转被俘虏,后来东吴把他送还曹魏。等形销骨立/白胡子喇撒的他回去,他过去得罪过的人当然都在看他笑话,加上那个有文人气质的魏帝曹丕就很看不惯他的为人,所以嘴头也假吧意思安慰他,没关系,古时候不是有荀林父、孟明视领军战败,后来又崛起复仇嘛……还给他封了个“安远将军”的官儿。还没等他从羞愧/自责/不安中醒过来,曹丕就安排他去拜谒曹操墓地,一进去他就看到一组《水淹七军》的动画片,更可恶的是把他和庞德一死一降的“情节”又加锣鼓又添彩的表现出来。

窝心气闷又分辨不得的于将军回去没多久就死了。

其实古往今来,平理说,投降不是件丢人事——只要是力尽而为不是看风使舵。但他自己先把事做绝/把话说绝了,没想到反给自己挖了个大坑坑。


黄忠呢,也是蜀汉五虎上将之一。虽然领军就打了定军山斩夏侯渊一个胜仗,但人家除自身武艺了得——大刀舞的圆、弓箭射得远而外,还忠心耿耿啊,所以黄大爷莫得啥拿跟别人说闲话的行为。

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所以说,做人要实在,尽量别虚伪。

虚伪的人/不管别人只顾自己往上爬的人总有一天是要栽的。


林武师de文散打


五虎上将和五子良将的比较永远是最热闹的话题。这次是“弱虎”后将军和“弱子”左将军之比。黄忠再怎么不济也不可能一辈子只打一场胜仗,但早年的确无为;而于禁到底是军功卓越还是中规中矩也有待考量。

黄忠打赢的是哪一场胜仗?

还记得新版《三国》中的黄忠吗?这是“三国”爱好者不会错过的电视剧中颇为抢戏的人物。最后“哈哈”而亡。黄忠为了帮助刘备战术上聚歼敌人,采取以身做诱饵的办法,身中数箭,赚吴军进入富池口。刘备大获全胜,但是黄忠因创口太多以及老年人的血小板过低等问题导致丧命。这是他最潇洒的一战。

(《三国》中黄忠中箭)

《三国演义》小说中黄忠也是亡于夷陵之战,黄忠先与拿着青龙偃月刀的潘璋打了一场,潘璋由于武器精良增加了战斗力。这里的黄忠不是设圈套骗人的,而是被“圈套”了。黄忠被吴将团团围住,李忠这个机灵鬼找准时机就是一箭。黄忠死于箭伤马革裹尸。

《三国志》中黄忠死于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在称帝之后,也就是221年之后。所以历史上的黄忠根本没办法参加夷陵之战。那么黄忠的经典之作就只是汉中斩杀夏侯渊了。此役黄忠由于杀了曹操的嫡系大将,名声大噪。黄忠本是刘表的一个低阶将军,要是没有刘备他不可能列于史册,而杀了名将夏侯渊就是“威震华夏”的契机。个人认为对黄忠的评价算是中肯,其中也有法正谋划的功劳,没有捧上天。

(《三国》中的黄忠)

软弱并不能带来安宁

作为俘虏中的俘虏,有种“弟中弟”的感觉,滋味相当难受。这个俘虏中的俘虏就是于禁,演义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就看历史的记载。在和关羽交战中他还不如庞德这个后来者,后来者有死节,他则失去晚节,这是一种别样的“后来居上”。

于禁由于关羽的失败而辗转到了东吴,东吴会给他好眼色吗?应该不会,可以参照糜芳被东吴将领排斥冷眼的记载。于禁后来发了一笔“战争财”,东吴为了给曹魏示好,把于禁还了回去,重归故土感慨万千,但这财并非善财。曹丕对于禁表面上非常尊敬,实则暗藏阴谋。于禁在拜故去的曹操时,看到曹丕派人画的内容为“庞德怒目、于禁拜服”的壁画。形容枯槁的他再也承受不住,最后郁闷而死。庞德得到了曹丕隆重的祭奠。

(《三国》中的战后战前的于禁)

于禁一生中并没有特别出彩的战役,因此可以说军事能力中规中矩,黑他是黑他的晚节。作为将军,他前期持重有原则、有长者风范,这才是他的长处。


从个人来讲,还是喜欢黄忠。


泊图泊途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老黄忠是跟了刘备之后才开始发韧,在此之前,老黄忠一直默默无闻,先后跟随刘表曹操,最高官职不过长沙太守韩玄手下一禆将,跟了刘备之后,先在入川之战中立得大功,又在定军山一战斩杀曹魏大将夏侯渊,名声大噪。


为什么名声大躁,其实这都是夏侯渊的功劳,夏侯渊是曹操的大将,官居征西将军,很早就出名了,而黄忠当时虽然入川有功,但是其声名并不显赫,一个声名不显的人,关键还是一个老兵连一个老将都算不上。击杀了举世闻名的名将,能不名声大躁吗?

老兵是关羽嘲讽黄忠的,老兵不代表黄忠年龄有多大,但是说明黄忠从军多年并无什么功绩。

说黄忠是被捧上天的也不真实,黄忠是踩着夏侯渊的人头上的天,夏侯渊是什么地位。

而于禁呢?不得不说于禁确实是一个猛将,在而且是曹操集团的元老,很早就跟着曹操干了,在跟随曹操讨伐不臣的过程中立下许多战功。他被黑的关键原因不是他败了,胜败乃兵家常事,谁还能不打几个败仗,关键是他降了。跟了曹操那么长时间,曹操待他也不薄,居然直接投降了?庞德的行为更是突出了于禁的可耻,庞德才跟了曹操几年,在军中地位远不如于禁,但是庞德兵败后却能死节,而于禁却贪生。更讽刺的是于禁以严于军法著称,曾不讲情面杀了自己投降求生的挚友,自己到头来却投降了。于禁被黑,和军功战绩无关,他晚节不保,又能怨谁?



守仁读仁


大家还没有发现,太多太多的人打着看不惯关羽和蜀汉被吹上天的想法,拼命找各种原因来贬低蜀汉,贬低关羽,说的关羽一无是处,是,关羽不行,你们都行可以了吧?说关羽斩人靠马快,吕布骑赤兔时候靠马快斩过谁?关羽不是最厉害的,但也没你们说的那么不堪,别忘了,人家被吹捧,也是有人吹,你怎么就没人吹你呢?想想原因吧,又有人说,关羽出名是靠义气,那为什么不叫义圣,叫了个武圣,既然历史流传下来的,欣赏就行了,说到演义时候非要扯出历史来,生怕别人不知道你看过三国志,你看过又如何?你要是明白历史也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你就不会逼逼什么了,所以谁是谁非没有定论,有的只是后代欣赏流传下来的经典,既然人罗贯中那样写了,就那样看就行了,你要实在不服,自己写一个去,看能不能让很多人接受!


Zero170493482


很多时候的很多事情就是这么不讲道理,有些人一辈子只打了一场胜仗被人捧的上了天,可是有些人一辈子只是打了一场败仗就输到名声全无的地步,比如黄忠与于禁,按理说黄忠只是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除了在收复他的时候与关二哥大战一场不分胜负的美名之外,之后几乎没有什么太出色的战斗,当然除了他的成名一战“定军山战役”。

从此以后黄忠直接就成了名人,被称为蜀国五虎将之一,然后他的生平众多的小战役,众多的小计谋等等事情全部被挖了出来,一下子成为蜀国的支柱之一,然后升官发财等等事情全都到了他的身上。

与此同比之下,于禁就比较惨了,于禁一生打败都是小心谨慎,从未有过大错,但是被关二哥水淹七军一战,立马就把自己大半辈子的好名声全部给打没了,再加上当时又投降了关羽,这下连最基本的忠义也没有了,可以说在之后的时日里于禁活着还不如死了来得痛快。

同样的两个人,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下,相互之间的差距被人无限放大,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样来比个例子,就像我们学校里的一个出名的学渣,平时考试都是倒数第一或倒数第二,反正就是到不了五以内的那个数字,再加上迟到早退等等情况下,老师和家长基本上已经放弃了这个学生,可是某一天突然在考试的时候考到了前四十名,我说的是在一个班里有九十个学生这样的情况下,他能从倒数第一提高到前四十名,这可是一个质的提升。

如果没有作弊的情况下,这对于一整个班的士气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只要学校里查出来他是用自己的真实水平考到这样的一个成绩,那么给他发个奖状都不是问题,因为这样的例子对于老师和学校都是莫大的荣誉,这说明老师在很用心的教导这位学生,没有放弃他。

而同样的情况下,一个学霸平时都是考前五名之内,结果在一次考试中,尤其是学校里的老师们都在观看的情况下,居然没有考及格,那么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会疯狂的找原因,看看最近这个孩子是不是早恋了,是不是玩游了,反正就是一定有问题才对,可是查到最后发现学霸真就没有问题,但是就是没有考好。

于是学霸就成了学校里的反面教材,很可能毕业多年以后,这个学校里还流传着他的不太好的传闻。

也正是这样的原因,让我们来看待一下黄忠与于禁,大家就会发现原本是自己一直以来都对于禁期盼的太高了,一直以为他很强,不管怎么样也是与关二哥可以平起平坐的人物之一,可是没想到平日里心中一直强大的偶像居然在对敌之时一败涂地,而且为了活命还选择了投降,可以说这就是典型的由爱生恨。

所以黄忠和于禁这两个人就被差别对待了,也可以理解为黄忠打胜了一场本来胜不了的仗,而于禁打败了一场不该败的仗,所以结果也很明显。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先聊到这里了,喜欢我的小伙伴们可以点一下关注,这样以后就不会迷路了,最起码在想喷我的时候还可以找到喷我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