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日军坦克被称为坦克之耻——肆虐中国的豆战车

坦克之耻豆战车,在中国战场上是真正的钢铁巨兽,比虎王在欧洲更加刀枪不入。

坦克下限97式中战车,在中国战场是超越鼠爷的终极大杀器。

能打动94式豆战车的火炮,需要战区司令批准才能调动。能打动97式中战车的火炮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不仅需要老蒋亲自签字才能动用,也绝不可能用于直瞄。

下面这段笑话,放到中国战场是实话:

————94式牵引车,重3.5吨,射速350发,穿甲爆破燃燃瞬间完成,是战车中的豪杰。

1930年,日本陆军购入了数辆英制卡登·罗伊德超轻型坦克并在次年3月至10月的期间对其进行了各项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超轻型坦克并不适合直接战斗,而作为弹药油料的输送车或是进行侦察和指挥都比较适合。

这款日军坦克被称为坦克之耻——肆虐中国的豆战车

■ 日军的卡登·罗伊德超轻型坦克。

以该结论为指导,1932年,日本陸軍技術本部开始设计一款用于运送物资的牵引车。这款牵引车于1933年被授予了「TK車」的研发代号,TK是日文「特殊牽引車」的罗马音首字母。1934年又称其为「九四式装甲牽引車」,因为其最多可以搭载750kg的货物,最终被定名为「九四式四分の三屯積被牽引車」。

九四式牵引车估计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个辅助车辆怎么就上战场去了。日军参谋本部决定把九四式的分类从装甲牵引车变更为轻装甲车,从此九四式终于定名为「九四式軽装甲車 TK」,并在1937年日军侵华时与八九中战一起被送上了战场。

这款日军坦克被称为坦克之耻——肆虐中国的豆战车

■ 九四轻装左视图。

九四轻装全长3.36m,宽1.62m,高1.63m;重3.45吨。全车装甲由铆接接成,厚度8-12mm不等。这个厚度是非常尴尬的:有时,抗日军队7.92mm口径的中正式步枪就有几率穿透九四轻装,更不要提战间期的37mm反坦克炮了。但由于中国缺乏反坦克武器,九四轻装依旧能像一战中的马克一型坦克般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这款日军坦克被称为坦克之耻——肆虐中国的豆战车

■ 最著名的一张九四轻装的图片: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中,九四轻装编队攻击中华门。

九四轻装搭载一门6.5mm口径的九一式車載軽機関銃,后来换装威力更强劲的7.7mm口径的九七式車載重機関銃。九一式車載軽機関銃是日军在1920年代设计的机枪十一年式軽機関銃的车载修改型,发射6.5×51mm三八年式実包弾时枪口初速762m/s,枪口动能2,613焦,有效射程约400m。更换后的九七式車載重機関銃为专门为坦克及装甲车研发的机关枪,于1938年正式定型投产。该型机枪发射7.7×58mm九七式普通実包弾时枪口初速750m/s,枪口动能3,712焦,有效射程约500m。

九四轻装搭载一颗直列4缸汽油发动机,可以提供35马力的动力,为九四轻装提供40km/h的公路极速,发动机位于车体左前方。行走装置中,九四轻装单侧有4枚中等大小的负重轮及2枚托带轮。每2枚负重轮构成一个小组,负重轮外侧有橡胶减震降噪。九四轻装的履带接地面积很小,履带片较为狭窄,在开火时车体的稳定性较差。

这款日军坦克被称为坦克之耻——肆虐中国的豆战车

■ 舱门均敞开的九四轻装。

乘员方面,九四轻装仅有2名车组乘员,分别为车长和驾驶员。车长位于炮塔内部,同时还需要操作机枪,转动炮塔,负担很重;驾驶员位于车体右前方,与车体左前方的发动机并没有格挡,行进中发动机产生的高热和噪音也会降低驾驶员的工作效率。

为了提升九四轻装的稳定性,使其更易于在泥地上操纵,1936年开始制造的九四轻装将车体后部的小诱导轮更换为尺寸更大且接地的诱导轮,将车体稍微延长,增长了履带,增大了接地面积,解决了部分九四轻装的通过性问题。

这款日军坦克被称为坦克之耻——肆虐中国的豆战车

■ 后期型九四轻装的右视图。注意它换装的巨大的诱导轮。

九四轻装的造价很便宜,仅为同时期八九中战的一半左右,因此日军生产了很多九四轻装。1934年被日军正式采用后,1935年,九四轻装生产了300辆;1936年生产了246辆,1937年生产了200辆,1940年又最终制造了2辆,共制造843辆,是日军侵华的主力车型。

这款日军坦克被称为坦克之耻——肆虐中国的豆战车

■一群美军坦克兵将缴获的九四轻装放在M4A2“谢尔曼”坦克的车身后部。

除了标准版的前后期两种九四轻装外,还有将九四式三十七粍戦車砲搬上九四轻装的“武装強化型”。这是辆试作车,仅有一辆被如此改装。

为了解决九四轻装在实战中暴露的问题,一个新型轻装甲车的开发在1937年被提上了台面。为了简化后勤部队对于油料的供给,这款新式坦克被要求搭载一颗柴油发动机;同时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亦被要求搭载一门37mm口径的火炮。同年,第一版的设计就完成了。

九七轻装的第一版设计与九四轻装的非常相似,同样是发动机和驾驶员位于前部,而单人炮塔和车长则位于车体后部。吸收了九四轻装后期型的设计,九七轻装巨大的尾部诱导轮也接了地。第一版九七轻装的原型车于1937年9月完工,火炮方面采用的是作为九五重战副炮而开发的九四式三十七粍戦車砲,发动机则采用的是池貝(现日野汽车)生产的风冷直列4缸柴油发动机。但该原型车在进行了数项测试之后,日军对其车长和驾驶员之间的通信不畅而感到失望,决定对其进行修改。

九七轻装的第二版设计,尽管外观上与九四轻装的差别也不大,不过内部构造可谓是天差地别。第二版将动力室整个后移到车体尾部,同时增大了战斗室。离合制动器转向也应用在了第二版设计中,使得九七轻装可以原地转向。其余设计与第一版基本相同。

这款日军坦克被称为坦克之耻——肆虐中国的豆战车

■一辆装备37mm火炮的九七轻装。

1937年11月开始,第二版九七轻装开始制造原型车,同年在经过测试和对比后,日本军方最终采纳了第二版设计。因为1937年是日本皇紀2597年,因此该坦克被正式命名为九七式軽装甲車,同时,按照惯例,九七轻装还有一个两字的简称叫

テケ(Te-Ke)。

这款日军坦克被称为坦克之耻——肆虐中国的豆战车

■从右前方拍摄的九七轻装。

九七轻装的悬挂基本延续了九四轻装的设计,一侧共有2组4枚负重轮,后部有一个接地的大诱导轮,托带轮2枚。九七轻装通过发动机后置的方法,将车体前中部的两名乘员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使车组的沟通变得更为顺畅;同时由于动力室位于后部,炮塔由九四轻装的后置改为中置。九七轻装自重4.25吨,战斗全重4.75吨,长3.7m,宽1.9m,高1.79m;采用池貝风冷直列4缸柴油发动机,出力65马力,吨推比约13.68hp/t,最高时速42km/h。

这款日军坦克被称为坦克之耻——肆虐中国的豆战车

■右视图的九七轻装。

九七轻装一共有3种搭载武器:九四式三十七粍戦車砲、九八式三十七粍戦車砲或九七式車載重機関銃。本来九七轻装全部计划搭载的都是37mm火炮,但不幸的是,两种37炮均是九五式軽戦車的同款,而吨位更大的九五轻战在这两款火炮产能不足的情况下自然受到了偏爱,以至于九七轻装只能用回了九七式7.7mm机枪作为主武器。该坦克可搭载102发37mm炮弹或是2,800发7.7mm枪弹。

九七轻装正面装甲12mm,侧面10mm,尾部8mm;炮塔正面12mm,侧后部均为10mm。这个数据与九四轻装一样,都仅能抵挡小口径枪弹和炮弹破片,面对反坦克炮时十分无力。

九七轻装一共生产了600辆左右,在日军坦克序列中算是比较高产的一款坦克,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及东南亚。它不足5吨的重量也让其有可以被装入船只进行运输,进一步增强了它的使用范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