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死后82年,随着一封密信的现世,为何时人感慨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了?

历史茶坊


蜀汉自诸葛亮去世后,以蒋琬辅政。蒋琬是随刘备从荆州入蜀的旧部,也算蜀汉勋臣,是诸葛亮临终时指定的接班人。蒋琬任费袆为尚书令,以为副手。蒋琬和费袆执政后,力撑危局,一改诸葛亮在时穷兵黩武、倾国伐魏的做法,采取对内轻徭薄赋,与民生息,保国安民,对外结好东吴、防备曹魏的政策,基本上维持了诸葛亮身后蜀汉的稳定局面,在军事上再也没有进行过声势浩大的北伐战争。

蒋琬并未忘记恢复汉室的使命 。他曾计划训练水军,再顺汉水东进共伐曹魏,这本是值得一试的新思路,但因为朝议时遭众臣反对,没有得以出军。蒋琬本是颇有才干之人,可惜身体羸弱,执政仅几年便身患重病,遂由费袆担任大将军,执掌军政,而当时蜀汉直接统军的大将是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原是曹魏天水参军,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时归降蜀汉。姜维能文能武,足智多谋,深得诸葛亮的青睐与器重,赞誉其为“陇西奇才”。他归附蜀汉后,诸葛亮先封其为将军,后来又升迁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死后又晋封为卫将军。

公元246年,蒋琬病殁,由费袆接替其职,执掌朝政。费袆继续执行蒋琬罢兵息战、保国安民的政策。姜维自以为文武兼具、才略过人,又熟谙陇西地理民情,总想继承恩师诸葛亮的衣钵,继续大举出兵北伐,但每每受到费袆的掣肘,并严格限制他的兵力,使其麾下所统之兵从未超过万人。姜维饱受裁抑,总有壮志难酬的憋屈感。


253年,在一次欢宴中,费袆被曹魏降人郭循刺杀,军权遂全部落到姜维手中。郭循因何刺死费袆?因史料记载含混闪烁,且语焉不详,遂成三国蜀史上的一大谜团。

姜维独掌军权后,便开始出兵向曹魏发动频繁的进攻。诸葛亮六伐中原的故事脍炙人口,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也令人感佩;姜维独揽蜀汉军政大权后比恩师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九伐中原,虽取得过局部胜利,但总体是胜少负多,丝毫改变不了魏强蜀弱的被动局面。为了谋求军事上的胜利,改变久战无功的尴尬态势,姜维绞尽脑汁,加紧了对战略、战术的创新研究,随后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军事变革”——撤掉前汉中守将魏延在(汉中)外围精心部署的军事据点,全面收缩防线,企图通过诱敌深入,快速反击,实现一次性大量歼灭魏军有生力量的战略目标。

实际证明,姜维的军事变革不但没有达到大量歼敌的目的,反而因为轻易放弃外围防御,给长于骑战的魏军提供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可乘之机,不但很快失去了战略要地汉中,还为之后的曹魏灭蜀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后来,魏国司马昭命钟会、邓艾率军灭蜀。蜀军按姜维的战前部署,全面收缩防线,退守汉、乐二城。而钟会则对二城视而不见,只命偏将分别率军围困,自己率大军绕过二城继续前进,直接西出阳安关。魏军对汉、乐二城不理不睬,而是分兵围困并绕城而前,一旦越过这两座据点,姜维精心设下的防线也就名存实亡、不攻自破了。

随着汉、乐二城这两道互为犄角的防线被魏军撕破,钟会屯兵剑阁与姜维对峙,邓艾就可以从容地率奇兵寻找入川的捷径了。如果不是姜维擅改魏延将兵力集中在汉中外围、且早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守御法,汉中就不会失守,邓艾也绝不可能那么顺利地偷渡阴平,假如没有邓艾偷渡阴平直捣成都平原,蜀汉凭借山川之险,也就不会迅速房倒屋塌了。

见邓艾率军突然兵临成都城下,蜀二世刘禅方寸大乱,意志崩溃,在投降派譙周的劝说下,刘禅献城投降。这年是公元263年,建国43年的蜀汉名实俱亡。

姜维先是继承恩师诸葛亮的遗志,九次出兵攻伐曹魏。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国家灭亡、山河破碎之际,后主刘禅已经献土降魏的情况下,仍然不忘初心,还一门心思图谋恢复蜀汉。他企图通过诈降曹魏,再结好钟会,撺掇他起兵谋反,再寻机除掉钟会,实现自己灭掉曹魏、匡复汉室的最终理想。

姜维骗取了钟会的信任,又劝说钟会起兵谋反。他试图利用钟会的力量反戈一击,推翻曹魏,然后再杀掉钟会,帮助后主刘禅复国。

最后姜维功亏一篑,兵败身亡,常使后世英雄为之扼腕垂泪。但最近也有人说,姜维降魏是真降而非诈降。

依据是:蜀后主刘禅都已经放弃抵抗,举国投降了,姜维早知大势已去,且失去了效忠的对象,他还会死脑筋般心怀前朝、并忍辱负重、煞费苦心地策反钟会、迎回后主吗?这等曲折离奇且令人感动的情节,只会出现在演义小说中,在真实历史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他是真心归降曹魏的。后来钟会之所以铤而走险,意欲谋反,实属手握重兵被司马昭猜忌而百口莫辩,只得举兵造反,但最终被司马昭的政治攻势和内外夹击之策给彻底击灭了。司马昭为了彻底消灭蜀汉残余力量,就把降将姜维也给罗织进去了,于是诬陷他伙同钟会造反,再将其一网打尽。

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姜维被杀83年(一说82年)后 ,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公元346年,东晋名将桓温再次率大军伐蜀,目标是消灭盘踞西蜀的成汉政权。晋军入蜀后,一路攻城拔寨,势如破竹,不到一年时间就攻陷了成都,灭掉了成汉。桓温的部将孙盛进成都后,在宫殿内存放档案的密室中发现一封尘封已久的密信,打开一开,发现竟是前蜀汉大将姜维写给后主刘禅亲笔信,只有寥寥23个字。孙盛将信交给桓温。桓温看罢很是感慨 ,喟叹道:“诸葛亮可以瞑目矣”!

信的内容很简单,只有短短23字:“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很明显,姜维投降钟会是诈降,目的仍是走“曲线救国”之路,以图恢复蜀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迎回后主刘禅。到此人们才知道姜维之用心良苦。他劝刘禅忍几天屈辱,他一定说服钟会倒戈,举兵击魏,使社稷转危为安,让黑暗归于光明。很显然,若钟会起事后不愿逢迎刘禅为主,姜维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诛杀他。姜维对蜀汉的忠心可鉴日月,不禁让天地动容。难怪桓温看信后为之唏嘘感叹“武侯可瞑目矣”!

姜维的军事能力如何暂且不论, 他对蜀汉的忠诚却毋庸置疑,他一直没有忘却诸葛亮的遗愿,以恢复蜀汉为己任,虽然最终功败垂成,和钟会双双殒命,他的道德操守似乎并不比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名动古今的诸葛亮差许多。在这一点上,诸葛亮看的很准,他确实可以瞑目了。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瞑目的不仅是诸葛亮,还有姜维本人。因为这封密信揭开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密谋——姜维是忍辱负重的忠臣良将,诸葛亮是识人任人的大师,只是他们两人都没有回天之术。


诸葛亮对姜维的培养

姜维原本是魏国将领,但他在魏国不受重用,身怀绝技的姜维,一心建功立业,却没有用武之地,甚至被怀疑有异心,于是他干脆选择跳槽,投靠了当世奇才诸葛亮麾下。

诸葛亮是识人用人的大师,他一直在为缺乏接班人而烦恼——蜀汉虽不乏优秀人才,但能替代自己,充当中流砥柱的人才,经过短暂接触,诸葛亮认定姜维就是理想人选。

诸葛亮是把姜维当作接班人培养的,所以他对姜维毫不保留,放手大胆地锻炼培养,不吝提拔重用。在诸葛亮看来,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远胜蜀汉其他文臣武将,一定可以继承自己衣钵,成为蜀汉未来的中流砥柱。


姜维遭遇的困境

诸葛亮死后,以姜维之才,本应成为蜀国梁柱,但费祎、诸葛瞻等人对姜维并不完全信任,反而处处制约,让姜维不得尽情施展才华,尽管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数次率军北伐,但由于蜀汉内部的争权夺利,姜维作为外来户和魏国降将,北伐未能取得更大成功。

魏国的钟会、邓艾率军对蜀汉采取攻势,姜维是唯一能堪舆匹敌的对手,但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对带兵在外的姜维不予信任,黄皓甚至谋划废掉姜维,夺取兵权,愤怒的姜维向刘禅上书,请求砍了黄皓这个奸臣的脑袋,糊涂的刘禅非但不听,反而听信黄皓谗言,对魏军的全面进攻不以为然,依然醉生梦死。

关键时刻,还是姜维统兵抵御魏军,他率军退守剑阁,试图凭借天险御敌,但无奈邓艾兵出亲谋,偷渡阴平小道,出剑阁之后,率军击破绵竹,大军直抵成都城下。


关键时刻,刘禅置姜维固守成都或东面投吴的意见于不顾,露出逃生怕死的本姓,亲自开城投降,还亲自下令并让姜维投降。

姜维原本要率军拼命抵抗,全体将士闻讯愤愤不平,拔刀砍石,发泄不满,但皇帝的话不得不听,无奈之下,姜维只好向钟会投降。

姜维的忍辱负重

蜀汉灭国后,刘禅得到魏国礼遇,过得乐不思蜀,姜维却没有老老实实,他投降魏国后得到钟会的礼遇,却唆使钟会起兵造反,但因谋划不周,事情败露,姜维、钟会、邓艾等都被杀害,换来了一个三方皆输的结局。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姜维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他本是魏将,却叛魏归蜀,后来又叛蜀降魏,投降之后却又唆使他人叛魏,如此反复无常,最后身败名裂而死,不仅引起蜀国方面对他的鄙视,也招致百姓的痛恨。

但到姜维之死80年后,一本密信的发现改变了姜维的命运,为他彻底正了名。

这封信的名字《密书通后主》,是姜维投降魏国后,偷偷写给刘禅的密信,信的内容是:“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华阳国志》)



由此可见,姜维奉刘禅之命不得已投降魏国后,发现魏国高层争权夺利,矛盾重重,便想要来一“反间计”,自己忍辱负重,跟钟会混到一起,然后利用钟会的野心和与邓艾的矛盾,挑拨钟会谋反,再浑水摸鱼。

东晋的孙盛一直不喜欢姜维,但他后来也见到了这封密信,不得不承认姜维“说欲伪服事锺会,因杀之以复蜀土。”

可以说,这封密信的发现彻底洗脱了姜维朝秦暮楚的叛将之名,见证了他忍辱负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面,也证明了诸葛亮的识人水平,足以让他瞑目,可惜姜维摊上了刘禅这个平庸之主,“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於今伤之。”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这个问题里面存在两个误会,一个是诸葛亮是否认同姜维是自己的继承人,一个是姜维是否为叛贼。许多人受《三国演义》影响,觉得姜维是“小诸葛”,自从诸葛亮死后,姜维就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尤其是奇门遁甲、五行八卦、兵法战阵等,然后率兵数次伐魏。其实事实情况不是这么回事。

而姜维在蜀汉灭亡后,没有选择抵抗,而是服服帖帖的投降了钟会,当起了钟会的智囊,帮助钟会进入蜀地,管理地方。大家都认为姜维是叛贼,其实事实情况也不是这么回事。那么事实真相是怎样的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先说诸葛亮对姜维的态度,诸葛亮很器重姜维,但是还远远达不到以托后事的程度。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兵败,唯一的收获就是掠夺陇西三郡百姓和一员猛将姜维。然而当众蜀中大臣以此相贺时,诸葛亮感叹的说:姜维只是匹夫一个,丢失了对魏国无大碍。迁移陇西三郡百姓,远远不能弥补街亭之败的损失。因此,最后诸葛亮诛杀了马谡,请求自贬三级。

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於魏何损?拔西县千家,不补街亭所丧,以何为功,而蜀人相贺乎?戮谡以谢众。

姜维归顺后,诸葛亮看他有胆识,有谋略,与投靠蜀军的王平类似,于是对他委以重任,封他为奉义将军,统领五千名虎步军。既然这样,能说明姜维很受诸葛亮器重吗?不能。

当时诸葛亮唯一器重的军事将领是魏延,称魏延为左膀右臂,而诸葛亮的另一只左膀右臂是杨仪,负责粮草供应。杨仪和魏延一文一武,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帮手。而姜维只是偏将军而已,地位远远赶不上魏延,甚至连王平都赶不上。那么后来为什么姜维如此重要了呢?

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争权,导致的后果很严重。魏延发动叛乱,最后被王平领军所败,身丧汉中。杨仪回去后又和蒋琬争权,结果言语失当,导致自己被流放。流放途中仍然喋喋不休,诽谤朝廷,于是被刘禅定了死罪。

由此可见,诸葛亮死后,朝中大事其实是交给了蒋琬。关于诸葛亮身后大事的安排,刘禅曾经派尚书仆射李福询问过病危的诸葛亮,诸葛亮的回答是:我死之后蒋琬执政,蒋琬之后是费祎。然后就没有了,而事实情况基本是按照这个安排进行的,蒋琬之后是费祎,费祎之后是董允,董允之后是陈祗。那么姜维呢?

姜维一直是以将军的身份领军,几乎不参与朝政。只是在费祎时期,他和费祎共同录尚书事,参与朝政。说是参与朝政,其实受到费祎限制,每次出兵,费祎给他的兵力都不超过一万人。由此可见,姜维还是不得势的。所以说,诸葛亮的继承人不是姜维,大家不要搞错了。

再说姜维叛变的事情,当时邓艾偷袭阴平,经江油、涪县直抵绵竹,最后在绵竹打败前来阻击的诸葛瞻,成功迫降成都,蜀汉灭亡。蜀汉灭亡后,姜维收到刘禅圣旨,让其就地投降。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姜维手握重兵,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姜维可以选择投降,也可以选择继续抵抗。然而最后的结果是姜维选择了投降,不但投降了,还和钟会打成一片,成为了钟会的智囊。难道姜维真的叛变了吗?姜维为什么会选择投降呢?

其实当时的情况不允许姜维有别的选择,皇帝刘禅已经投降,身后的成都已经被魏军所占领。而面前的剑门关有将近二十万的魏军在攻关,如果不投降,不出七日,蜀军就会腹背受敌,到时候迎接蜀军的只会是全军覆没。逃又逃不了,蜀地是个绝地,出去和进来都只有一条路,因此,姜维只有投降。那么姜维为什么和钟会关系那么好呢?

原来,经过观察姜维发现,魏军其实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内部有矛盾。什么矛盾呢?钟会是当时伐蜀的总指挥,也是主力,但是却被姜维阻击于剑门关,寸步难行。而偏师邓艾却偷袭成都成功,立了大功。邓艾不但立了大功,还在蜀地以皇帝的名义大肆封赏和招揽人心,这让钟会心里很不爽。到底谁是主角,谁是配角?于是姜维开始酝酿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企图反败为胜。姜维差一点就成功了。

邓艾的越轨行动被钟会借题发挥,钟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善于模仿别人的笔迹),他篡改邓艾写给司马昭的信件,使字里行间的语气变得骄横跋扈。于是,身在洛阳的司马昭怀疑邓艾谋反,令监军卫瓘擒拿邓艾,送到洛阳治罪。

邓艾被擒拿后,钟会成为蜀中唯一的老大,于是姜维开始策反钟会。姜维对钟会说:淮南叛乱的时候,多亏你算无遗策,使司马昭顺利的平定了叛乱。如今,你又领军攻破了蜀汉,居功至伟,名扬天下。士兵都知道你的功劳,司马昭畏惧你的谋略,你还能顺利返回魏国吗?钟会沉默了,沉默就代表认同。

于是,从此以后,钟会视姜维为心腹,有事总是找他商量。钟会惧怕司马昭诛杀,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他计划派姜维出兵斜谷,占据长安,然后自己亲领主力和姜维会师长安,继而水陆并进,东进出关,直取洛阳。很可惜,司马昭在决定逮捕邓艾那一刻起,他已经预判到钟会也不可靠。

司马昭派贾充率领一万骑兵进驻汉中,驻扎在乐城,自己又亲领十万主力镇守长安。这样的话,钟会就变成了第二个刘禅,成为瓮中之鳖。钟会看势头不对,于是抓紧时间发动叛乱。他以郭太后的名义宣布叛变,然而军中没有多少人支持。没有办法,钟会将牙门将以上的将领都关了起来,企图另选人马来统领这只军队。

谁知道,那些被关起来的将领听说钟会要活埋了他们,于是纷纷逃出,率领旧部围攻钟会。钟会和姜维仓促迎战,被乱军所杀。直至死亡,大家都不明白,姜维为什么要这么做。

后来,公元347年晋朝权臣朱温攻破成都,他的手下发现一封信,信中这样写:原陛下(刘禅)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原来,当年姜维投降完全是权益之计。在蜀军没有胜算的情况下,姜维试图通过打入敌军内部,分化和制造敌人矛盾来达到制衡敌军的目的,其胆量不可为不大。

魏军杀死姜维后,残忍的刨开他的肚腹,发现姜维胆如斗大。怪不得姜维敢于刀尖上跳舞,感情是天生胆大的主呀!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姜维投敌后,之所以和钟会走的很近,完全是为了趁机制造敌人矛盾,企图复国蜀汉。可惜的是,姜维和钟会加起来也没有司马昭心眼多,最后还是被司马昭算计,两人死于叛乱之中。而姜维秘密写给刘禅的信解开了姜维投敌的真相,但是跟诸葛亮瞑目不瞑目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姜维不是诸葛亮的衣钵传人呀!你觉得呢?


每日趣评


姜维本是魏将,先是叛魏归蜀,后又叛蜀降魏,又唆使他人叛魏,导致身败名裂,为世人所不齿与痛恨。以上是千百年来对姜维的差评。


然而,在姜维死去82年后,一本密信的现世,给姜维正了名,平了反,昭了雪。

据《华阳国志》记载:姜维降魏后,给刘禅写了一封的密信:“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原来姜维是古代版的《无间道》,是为光复蜀汉的诈降,降是假,借钟会的刀,除邓艾,再除钟会是真。

据东晋孙盛在《晋阳秋》中交代:“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锺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於今伤之。”

据《世语》记载,姜维被魏军刨开肚腑后“胆如斗大”。姜维之忠勇,自此天日昭昭、日月可鉴。

姜维死于264年,到永和初年345年,已将近82个春秋。孙盛本人虽然对姜维很反感,但还是良心公正的地帮姜维平了反。

诸葛亮泉下有知,终于可以心安了,因为他没有看错姜维!


小熙为人人


题记——此信为《密书通后主》:“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出自《华阳国志》

邓艾偷渡阴平,刘禅投降,并遣使令姜维等人投降曹魏, 然而姜维作为诸葛亮传人,怎能投降,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姜维又不得不委曲求全,他并没有放弃复国的梦想,假意投降邓艾,之后说服了钟会,投降之前秘密书写了一封信,送往蜀国后主刘禅,声称希望“后主刘禅能够委屈隐忍数日,我还想着复兴蜀国,希望陛下能明白,我并非真心投降。”

姜维虽然想借用钟会之手除掉魏将,但是因为事情败露,钟会部下兵变,二人一同被斩杀,魏军士兵见姜维如此心狠手辣,杀了姜维之后还将其剖腹取胆,杀了姜维妻儿。毕竟是密信,所以当时很多人都痛恨姜维,说他是叛徒,拥立钟会当蜀王,姜维也只能顶着骂名,被人唾骂。

蜀国后期人才凋零,诸葛亮也曾多次选拔人才,但是唯独器重姜维,他原本是曹魏天水郡的中郎,得不到重用,又遭到上司的猜忌,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就投靠门下,诸葛亮也非常看重他的才能,迅速提升他为仓曹掾、奉义将军、当阳亭侯。

之后写信给蒋琬,称赞姜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做事勤恳,思虑周全,很多人都不如他,随后让姜维统领数千人的虎步军,升其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可以说在短短的一年内,姜维加官进爵,遇到诸葛亮这个贵人,又有了展现才华的平台,对于诸葛亮,姜维是感恩戴德。

诸葛亮逐渐让姜维成了自己的接班人,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二人也互相探讨,并一直教导和告诫姜维,以光复汉室为己任,诸葛亮去世后,军权先是落到了费祎和蒋琬手中,直到费祎去世之后,姜维才算是夺得军权,秉承着诸葛亮的遗志,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先后进行了11次北伐,大胜2次、小胜3次,持平4次,大败1次,小败1次,这个战绩可谓是相当厉害了。

孔明授书

然而北伐劳民伤财,遭到蜀国百姓的反对,公元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兵马攻打蜀国,姜维突围之后抵达剑阁,阻挡钟会大军,只可惜邓艾出奇招,偷渡阴平,阴平道地势险峻,若遇埋伏,必将全军覆灭,可惜姜维此时被钟会牵制,最后在刘禅投降之后,姜维也选择了投降。

在姜维“密信通后主”没有被发现之前,姜维始终落得个投降的名声,很多人因其是诸葛亮的接班人,认为辱没了诸葛亮的名声,直到姜维去世后的八十多年,此时是东晋时期,被东晋的权臣桓温发现这封密信,虽然只有文章开头的那几句话,但是足以表明姜维的信念,姜维也并没有忘记诸葛亮的遗志,这封信出世之后,很多人也感慨,诸葛亮也算没看错人,没教错人,泉下有知的话也可以瞑目。姜维假意投降钟会


羽评郡主


姜维

姜维最大的特点便是忠心,当然其能力也尤为出众,曾经在和诸葛亮对阵的时候居然可以识破诸葛亮的计策,而当时的诸葛亮也是一惊,比起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作为继承了诸葛亮遗志的姜维可以说是为诸葛亮争气了的,在诸葛亮死后,姜维还多次出兵北伐,其中战绩更是赢多输少,但是无奈后主刘禅太过昏庸,根本没有进取之心,而武将怎么用心也不能违背主子的心愿。



多次无功而返就不多说了,而且刘禅还听信小人之言,姜维很多次明明可以再进一步,但是却无缘无故被刘禅的圣旨召回,无奈圣旨不可违逆只能听从。很多人都说姜维生错了时代,的确,遇到这样的后主神来帮他也没有用,扶不起的阿斗,从姜维的才智上就很明显的反应出来。

误会

姜维这个人开始就说了最大的特点便是忠心,就算是面对扶不起的阿斗他也从来都没有萌生一丝一毫的造反的想法,当时钟会大军进军蜀国,姜维带兵和钟会在剑阁相持不下,此时的邓艾萌生奇计,带人翻山越岭直捣蜀国的老巢,原本的邓艾走的就是一步险棋,在路上就死伤无数,如果刘禅死不投降说不定蜀国真的很难灭亡,但是吓尿的刘禅见邓艾兵临城下,直接投降了。



而当时的姜维得知自己的主子都已经投降了,蜀国的士兵更是毫无战斗力,于是姜维便选择了投降钟会,并且和钟会结拜为兄弟,所以当时的世人就以为姜维和刘禅一样贪生怕死,为了自保选择了投降,甚至还有人说是姜维见钟会有谋反魏国之心,想要一起谋反平分天下。

伯乐和千里马

诸葛亮就像是姜维的伯乐,姜维的一身才华被诸葛亮所识并且收为自己的弟子,但是因为当年的姜维投降钟会的事情,被世人所骂,直到姜维死后的82年,一封姜维写给刘禅的信一览无遗的表达了姜维的忠心。原文简短但是精辟,如此说道:

愿陛下人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意思很多人都可以直接看懂,当初的姜维并没有责怪刘禅投降,并且表达希望陛下可以忍受屈辱,我的投降并不是为了自保,而是为了江山社稷。在发现这封信之后作为姜维恩师的诸葛亮世人也觉得可以瞑目了。



投降真正的原因

在开始已经说了世人对于姜维的误会,认为姜维的死因是和钟会谋反未遂,但是事实正是姜维给刘禅的信中所言,姜维为了最后一搏,不惜和钟会结拜,其实姜维心中别提有多么难受了,而这样的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策反钟会,但是并不是和钟会平分天下,而是在利用钟会打败魏国,之后再杀死钟会,然后兴复汉室,这才是姜维的真正目的,但是结果并没有随人愿,姜维见策反无望之后便自杀而死,还被人取胆,可以说很惨了。


史中醉



诸葛未亡犹是汉,姜维不死尚为刘。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平襄侯。姜维为了继承诸葛亮的遗志,曾率蜀军九伐中原,也算是一片赤诚了。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邓艾偷渡阴平,刘禅不战而降。随后姜维也投降钟会,正是姜维投降,深受非议,认为姜维不忠。然而姜维死后82年,东晋桓温平定成汉政权,其部下孙盛却找到了姜维写给刘禅的书信,而这封信却证明了姜维的清白,这究竟是为何,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分析书信为何能证明姜维清白。邓艾兵临成都,刘禅投降后,即刻要求姜维放下武器投降,姜维也深感自责,有负诸葛亮重托,便向钟会投降。而八十二年后,孙盛在属地发现的姜维写给刘禅的书信,上面这样写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这大概意思是说,让刘禅投降后先忍辱负重,姜维自有办法重新振兴蜀国。这一句话充分表明,姜维是中心耿耿,即便是刘禅投降了,他对匡扶汉室依然不死心,由此可见,姜维的投降是别有用心,并非是真心投降钟会,而是想寻找机会再次复国。那么这封信是否属实,姜维又如何复国?以下做简要分析。


其次分析姜维信中为何所言属实。姜维所说的话是肺腑之言,而其对蜀汉也是一片赤诚,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就可以得出结论。演义中曾这样描述。姜维投降钟会并非真心,而是想借钟会之手复国。姜维也正是看出钟会和邓艾有间隙,二人都想争夺功劳,表面和谐其实勾心斗角。可以说姜维对邓艾也是恨之入骨,毕竟是邓艾灭掉了蜀国。姜维于是离间邓艾钟会,而邓艾灭蜀后,居功自傲,钟会也是坐立不安,他并不想让邓艾在蜀汉位高权重。


于是姜维便让钟会上书司马昭,谎称邓艾在蜀汉笼络人心,私自阔军,意图佣兵自立。司马昭虽不苟同,但他也深知,邓艾也是志向远大,很有可能成为司马家发展的障碍,于是就命卫灌前去收押姜维父子,回到洛阳后,邓艾父子刘备处决。邓艾死后,司马昭也对钟会起了疑心,亲自率军十五万驻扎长安,声称欢迎钟会凯旋,然而钟会也不是傻子,如果司马昭真的是为了欢迎自己的,又为何率大军前来?


姜维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告诫钟会:这是司马昭在怀疑你,主上怀疑臣下,臣下也会不久将死。钟会便询问姜维如何应对,姜维乘机让钟会在成都谋反,至少也可以像蜀汉一样称霸一方,钟会欣然答应。显而易见,姜维意图利用钟会复国,因为钟会不是姜维的对手,只有钟会带领二十万大军谋反,姜维才有机会复国。


再次姜维死于乱军之中,加上后人对他的评价,也能验证这封书信的真伪,姜维的清白。姜维策反钟会后,便召集随军官员商议谋反之事,但官员们因家眷都在洛阳,不愿谋反,钟会便商议将官员们全部杀掉。只可惜不幸走漏了消息,监军卫灌星夜率军杀到,钟会被射杀,而姜维也死于乱军之中。以姜维的聪明才智,他断然不会参与曹魏谋反之事,又何必牺牲自己的生命呢?显而易见,姜维是想匡扶蜀汉,只可惜功未成而身先死。


演义中第一百一十九回,毛宗岗对姜维所做之事,也有这样的评价:

姜维欲先杀诸魏将,然后杀钟会,而复立汉帝,其计不为不深,其心不为不苦……然而艾灭而卫灌不灭,则天下未可强也。

显而易见,毛对于姜维投降是持认可的态度,他更认可姜维是为了复国,并称赞姜维用心良苦,而82年后发现姜维写给刘禅的密信,也与史料中记载的姜维之行为不谋而合,由此足以证明两姜维的忠心,说明姜维的清白,因此世人才认为,姜维真正的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而诸葛亮也可以瞑目了。

你是如何看待姜维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263年秋,曹魏兵分三路共计18万人马大举进攻蜀汉,姜维死守剑阁关,拖住了钟会主力一个月之久,使钟会有退兵之意。而此时邓艾偷渡阴平,在绵竹击败了诸葛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而此时姜维率领的蜀汉主力尚存,但他未作抵抗,却率部向钟会投降。

姜维投降钟会的行为被蜀汉百姓所不齿,认为他为国不忠。不过82年之后,随着一封密信的现世,姜维投降钟会的真相得以大白,蜀地百姓无不为之惋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晋权臣桓温在平定成汉政权后在成都发现了一封姜维写给刘禅的密信,其内容为”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意思是希望陛下暂时隐忍几天,臣姜维定能恢复蜀汉社稷!

那么姜维恢复蜀汉社稷的方法到底是什么呢?

姜维的方法就是假意投降曹魏,然后借钟会之手除掉邓艾,再怂恿钟会自立为王,引起内讧趁乱除掉钟会,恢复蜀汉社稷。

姜维确实是这么做的。他投降钟会后,迅速取得了钟会的信任,并挑拨邓艾和钟会的关系,顺利借钟会之手除掉了灭亡蜀汉的邓艾。

之后姜维看出钟会有自立为王的意思,便极力怂恿,并表示将全力支持钟会。此时的钟会以为除掉邓艾,蜀中再无敌手。但司马昭已经看出了钟会的意思,他写信给钟会说自己将率兵十万坐镇长安,并让贾充率兵万人先行,驻守汉中。

司马昭反应如此迅速让钟会有点不知所措。钟会说,事不宜迟,干成了天下可定,干不成可以做刘备割据西川。

但钟会如果此时造反,曹魏将士并不一定全部支持。姜维为了把水搅浑,于是建议钟会把军中不服从命令的军官悉数控制并尽快斩杀,替换成自己的亲信。钟会听从了姜维的意见,但他只是控制了这些人,却在处决方面有些迟疑。

正在钟会迟疑之时,曹魏士兵发生哗变。钟会和姜维被乱军所杀,尤其是姜维被愤怒的曹魏士兵碎尸万端,剖尸取胆,夷灭家门。姜维复国计划功亏一篑。

而杀红眼的曹魏士兵在成都洗劫了数日,许多蜀汉朝臣和百姓死于军乱,所以他们对姜维颇有微词。

不过随着密信的现世,蜀中百姓方知姜维投降的一片苦心,对事之未成甚为伤感。诸葛丞相也可以在九泉之下瞑目了。


石头说历史


就因一计使曾经跟随诸葛亮出生入死,为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姜维死后仍然背负了82年的辱骂罪名。


《晋阳秋》有言:“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锺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於今伤之”。

足以证明其清白,只可惜假投降之巧计变成了虚话已有82年。究竟姜维有何苦衷执意冒险行此计呢?

尽管诸葛亮临死前将自己生平绝招都教给了姜维,但最终蜀国也还是被晋踏平。其实姜维也算是军事奇才,有政治抱负之人,也曾想尽自己的力量将孔明遗愿实现。

只是后主刘禅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贤臣渐退,小人猖狂。宦官黄皓又于君主前搬弄是非,不料没脑子的刘禅竟听信于他,召令正在攻打祁山的姜维收兵回朝,使得错失了大败邓艾的良机。

邓艾未除必有后患,宦官不除必失天下。此事不久后,魏蜀又大战了几次,蜀国局势不容乐观。


有人劝刘禅投降,也有人劝其不可轻废先帝基业。但刘禅毕竟昏庸无能,竟率领太子诸王以及群臣六十余人,双手双脚捆在身后,出北门十里投降。后主无能,黄皓奸险,可怜了姜维满腹经纶。

姜维得知后主已降,蜀军已经毫无战斗力,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假投钟会并与他结拜为兄弟。

因这个计策几乎无人知晓,世人便辱骂姜维贪生怕死,辜负孔明厚爱。其实姜维只是想借钟会之手杀掉邓艾,再将钟会杀死,光复蜀地。

但天妒英才,钟会才下定决心反魏不久,准备派姜维去斩杀魏将之时,姜伯约竟突然心疼,昏倒在地。醒来时魏兵已经杀入殿内,钟会已经被乱箭射亡。

姜维拔剑欲突出重围,不料心疼加剧,只好仰天大叫:“吾计不成,乃天命也!”便自刎而死。

而姜维力劝钟会谋反成功后曾秘密写下一封书信:“望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也就未曾送到蜀国,导致其背负了82年的辱骂罪名。


诸葛亮戎马一生,却苦于先帝早逝,后主昏庸。本以为喜得姜维能继承自己遗愿,却不料英雄早逝,蜀究竟还是败了。

那诸葛亮是有多重视姜维,才使得姜维假投降而密书未送达时遭世人唾骂,有辱孔明厚爱呢?诸葛亮逝世前究竟给姜维传授了多少秘诀呢?

话说第九十三回姜维献计马遵大破诸葛亮计谋于天水郡城下,赵云败去乃与诸葛亮详说此人。

诸葛亮率兵亲去,却被姜维兵围。孔明大吃一惊,便想将此军事奇才收于囊中,于是出一计谋迫使姜维降伏。

孔明大喜曰:“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

可见孔明得姜维可谓得一凤也,欲把姜维培养成自己的继承人,可见孔明甚爱喜姜维。从此姜维便跟随诸葛亮誓死效劳蜀国。

姜维跟随诸葛亮东征西战,并且此人雄才大略,忠心耿耿,深得孔明器重,但孔明出师未捷身先死。


第一百四回,陨星坠落,丞相归西。却说孔明点亮主灯第六日仍明亮,心中甚喜,不料寨外魏兵呐喊,魏延飞步入告,竟将主灯扑灭。

孔明叹息,命魏延引兵杀退魏兵。又召姜维入帐,密言姜维说自己有一“连弩”法,不曾得用,并传于姜维。

又叮嘱仔细盯牢淮阴之地。后孔明又与杨仪细说后事。李福又至,与其细说自己死后蒋公琰可任大事,李福又问蒋公琰之后又谁?但孔明已经逝世,不得解答,众将哀。

孔明逝世,蜀国得孔明密言之人纷纷准备,誓死圆丞相遗言,保卫蜀国,拥戴后主,以此感激先帝与丞相生前厚爱。

作为孔明最器重的姜维自然誓死遵循丞相遗言。此时司马家又仿曹家先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姜维便领兵攻打牛头山,却不曾料到大败。

后背水破大敌、又取长城、斗破邓艾、弃粮胜魏兵等一系列大战,秉承丞相遗志,率兵11次北伐,大胜2次、小胜3次,持平4次,大败1次,小败1次,也算得上军事奇才,功不可没。


可惜后主无能,听信谗言,才导致错失良机,才有了后来的蜀国败。后主降,姜维才假投降不料却成了真虚话,密信未送达,姜维已逝,后人不解,才有了82年辱骂。

其实姜维可以算是证明了诸葛亮的眼光。若是姜维投降,那也就是丞相有眼无珠,有辱丞相英明一世。

且丞相甚喜姜维,姜维若含冤,丞相怎么安息?但上天不负有心人,清者自清,姜维终于在晋朝时得以证明其初心,丞相也算是瞑目了。

但即使密书送达,姜维不死,蜀国还可以复原吗?这样一个昏庸无能的后主,怎可扶持?就算丞相在世,也难保蜀国也。


史之策


此信出自《三国志.姜维传》注引的《华阳国志》,说姜维劝钟会尽杀北来诸将,要等诸将已死,再杀钟会,尽数杀掉北兵,然后恢复蜀国。他曾经写过一封密信给后主,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姜维对蜀国的忠心,至于说诸葛亮可以瞑目,大概是从这封信中也看出来了姜维确实是有军事和谋略的,他能看出钟会有反司马氏的,并且加以利用。如果不是钟会率先漏出马脚,姜维最后说不定还真能复国。这也不枉诸葛亮多年对姜维的栽培。所以说诸葛亮如果看到这封信,当真是可以瞑目了。

但是,现在我要在这里再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姜维有谋划此事,但是这封信到底存不存在?为了使这封信好像真的存在似的,孙盛的《晋阳秋》,说他到蜀中时,父老乡亲还说及此事,但是孙盛入川,已经是蜀灭亡84年之后了。那这封信到底存在吗?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是不存在的,我认为也是不存在的。原因如下:

一:后主已经被俘虏,自己也投降了钟会,姜维是没有机会送信的。

二: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就是因为刘禅宠信宦官黄皓,而黄皓和姜维有矛盾,姜维连都城都不敢回;刘禅就是听了黄皓的话放弃抵抗投降,并且下令全国的武装投降;对待这样的一个主公,姜维心里是有数的,他写信给他干啥呢?那不是明着要泄露机密。



所以这封信应该是不存在的,但是姜维心里应该有这方面的谋划,诸葛武侯还是可以瞑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