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和圣祠祀的文化背景(六)

葛兆光先生在阐释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现、发现时曾指出:“古代中国的经典和经学,实质上就是一种资源,它承担着对各种旧知识进行维护和延续的责任,也承担着使新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得到理解,并获得合法合理的责任。”这一状况不独现于晚清,作为“经典”圣人的柳下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便不断被“发现”,被解读,并被赋予、改造成不同的形象。其背后所反映的种种社会形态、政治动向及群体心态,实为泰山思想史上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历代和圣祠祀的文化背景(六)

行文至此,使人自然联想到,21世纪柳下惠重新被提上学术与社会论坛,除去出于地方文化、经济、族姓方面发展的需要外,也与大的政治环境有关。

历代和圣祠祀的文化背景(六)

提出“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后,一些论者便试图从传统资源上为之寻找历史依据,加深其文化厚度,拥有“和圣”之称的柳下惠遂被再度“发现”,视之为历史上“和谐文化”的一环,进而有“和圣与和文化”、“和圣与和谐文化”等一些论题的提出。虽然这种文化追溯在学理上尚缺乏充足的依据,但若视之为柳下惠形象的当代阐释,仍可予人以一定的启发意义。

历代和圣祠祀的文化背景(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