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為什麼跑到數學界搞事情?

馬雲為什麼跑到數學界搞事情?

外賣小哥要去三個商家,把三份外賣送到三個地方,外送箱裡最多同時放兩份外賣,他該怎麼安排路線?

這是一道數學比賽題。和它同框的另一道題,要求計算雙十一時怎麼用券最合算,建議剁手族重點了解一下。這麼接地氣的題目,吸引了三萬人來答題,選手來自全球。這個比賽是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是馬雲提出來要舉辦的。

馬雲為什麼跑到數學界搞事情?

馬雲為什麼跑到數學界搞事情?

坊間有個流傳已久的傳言,說馬雲高考數學只考了一分。前幾天這個傳言得到了證實,是馬雲自己親口承認的。他第一次參加高考的時候,數學確實只得了一分。

這事兒好玩的地方在於,馬雲“官宣”自己的高考數學成績,是在幾天前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的頒獎典禮上。臺下坐著的,有51位獲獎者,他們多數是來自世界各地名校的高手,更有比賽命題組、評委會的業界大牛。獲獎者可能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一群年輕人,當然不止給外賣小哥和剁手族解決了難題。馬雲自嘲,決賽題目他不敢看,怕摧毀自信。據說,決賽題的難度,相當於美國TOP20高校數學專業博士入學考試水平。

數學“學渣”辦成了中國最成功的互聯網企業之一,局外人看來,足夠傳奇。馬雲說他很敬畏數學,而且生怕自己的經歷給大家造成誤解,覺得數學是可有可無的。

我很負責任地講,馬雲這話講得很誠懇。頒獎典禮時我就在現場,默默觀察著嘉賓和選手。

獲獎選手大多數青春洋溢,最小的才18歲。這些人齊齊站在臺上,我這樣的24K金純文科生,真真體會到了一大波學霸來襲是什麼感受。身邊坐著的媒體同行都被這群年輕人點亮了。那些臉龐實在是純真明亮,我們這些虛長几歲的人,都不由自主要加載姨夫姨母般的笑容。

高密度學霸預警

馬雲為什麼跑到數學界搞事情?

還有一個細節也讓我印象深刻。會場外,佈置了一面巨大的照片牆,每個獲獎選手的照片都在上面。每個人都顯得很放鬆、很開心,凹出不同的造型。很酷,實力打破影視劇裡塑造的數學天才們“書呆子”、“怪咖”的刻板印象。

數學這門學科,一直以來都難以擺脫刻板印象。非專業人士看數學,容易陷入偏見。最典型的,是覺得這門學科艱深苦澀,遙不可及。著名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裡,陳景潤拖著孱弱的病體,克服重重困難,廢寢忘食、晝夜不捨地運算。這樣的數學家形象一度深入人心。做學術自然是要吃得苦的,陳景潤所處的特殊歷史社會環境也讓他的研究道路格外艱辛。可數學的味道只有“苦”麼?

還有一種更隱秘些的刻板印象,在新聞故事裡,它以“天才墜落”的形象示人。去年這個時候,團結湖參考(ID:Talkpark)

關注過兩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冠軍付雲皓。

這個曾經的少年天才再次闖入視野,是因為人們得知他從北大肄業,後來考清華的博士也沒成功,最後在一個普通高校當老師,教的是未來的中小學數學老師。數學天才突然變成了一個“平凡人”,不少人仿若有一種神話破滅之感,同時還夾雜著一絲絲旁觀者的幸災樂禍。

公眾眼裡的“數學天才”,彷彿總要有一點的“怪”。比如性格孤僻,與周遭社會格格不入,但腦袋聰明,望之能成“大器”。一旦這樣的“天才”偏離了世俗成功的軌道,往往會遭到排山倒海的譏諷,甚至淪為笑柄。

你發現沒有,對數學家或者數學研究者的偏見,其實源自功利視角:如果研究和學習數學能兌換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和名利,那它就是有意義的,如果不能,那它則不合時宜。數學彷彿成了一塊成功跳板,這對數學不公平,對熱愛數學的人也不公平。

對於多數人而言,高考結束之後,數學彷彿就沒啥用了。沒用的東西自然可以丟棄,況且它那麼不親和,讓人望之生畏。不過你知道嗎,骨灰級文藝青年王小波先生,閒著的時候的一大愛好,就是做《吉米多維奇習題集》。

馬雲為什麼跑到數學界搞事情?

這套題據說讓數學系的同學也聞風喪膽,對不搞數學的王小波想來沒啥用處。可思維的樂趣應該是不分文理科的。數學給文學青年王小波帶來的是快樂,是精神的滿足,儘管它換不來一頓飯、一杯酒。

選手們製作數學多面體,用數學玩耍

馬雲為什麼跑到數學界搞事情?

“無用之用”的哲學,在數學這樣基礎又精妙的學科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數學王國裡,那些看似沒用的學問,其實備受青睞推崇。

阿里巴巴數學競賽為獲獎者辦了“大師班”,邀請學界大師給他們講課。學員們紛紛表示,他們參加大師班最大的“私心”,就是能見到張益唐。張益唐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數學系教授,研究數論,非常純粹的理論數學。早年過得很辛苦,博士畢業之後,還幹過六七年的雜活兒餬口。他的研究,很難講有什麼“用”,但他如此執著,其中的興趣和熱愛可想而知。

草地上的數學課,看起來挺快樂

馬雲為什麼跑到數學界搞事情?

那個被認為“墜落”、但自己很知足的“天才”付雲皓也提起過張益唐:“也許有幾百個像張益唐這樣的人沒有出來,但可能他們回顧自己一生的時候也是幸福的,做了該做的事情。”

所謂的“無用之用”,是去功利化,但並不排斥實用本身。這個“用”的定義,需要更高遠的視角。馬雲也喜歡說“無用之用”,但會接上後半句,“無用之用才是最大的有用”。不誇張地講,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公司,也是被數學這一“無用”的學科驅動的。沒有計算機、移動互聯網,哪裡來的淘寶嘛。這一切仰賴信息技術革命,而背後最大的推動力,就是算法,就是數學——電影《模仿遊戲》還原並演繹了“計算機之父”阿倫·圖靈研發計算機雛形、破譯德軍密碼的故事,那個龐大的機器做的,就是代替人工,進行繁雜的可能性計算。

李克強總理曾經說,“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量子通信等,都需要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作有力支撐。我們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創性科研成果,‘卡脖子’就卡在基礎學科上。”

很長一段時間裡,基礎學科被視作“冷門”,不受“待見”。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從去年九月開始,賽程持續到去年底,後續又舉辦了“大師班”等一系列活動。互聯網企業為一項數學賽事投入巨大熱情,其背後的密碼,還在於基礎科學對經濟發展、人類進步的長遠意義。這樣的比賽,或許能帶來改變,改變大家對數學的刻板印象,引導尊重數學人才的氛圍。

馬雲為什麼跑到數學界搞事情?

所以,讓全世界最聰明的年輕人來給外賣小哥算最優路徑,一點也不是牛刀殺雞。

《模仿遊戲》裡,圖靈給自己團隊招人的方式,是在報紙上登填字遊戲,讓全國人民都來做。或許那些答對題的人,都沒能意識到,自己填字的天賦和數學能力有啥關係。數學和很多東西或許都有隱秘的聯繫,譬如音樂、哲學。因為畏懼與偏見,對普通人而言,數學似乎是異次元空間的東西。但這個次元壁真的不可破嗎?那可不一定。有本書叫《數學之美》,豆瓣評分很高,獲贊最多的一條短評是個高考數學沒及格的人寫的,他讀完了,而且覺得很有意思。

也許你沒那麼害怕數學,甚至潛藏著數學基因,只不過你沒發現而已。

對了,今年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要舉辦第二屆了,江湖高手可以一試。以第一屆的標準看,獎金很可觀。天才們,我就幫你們到這兒了。

馬雲為什麼跑到數學界搞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