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为什么跑到数学界搞事情?

马云为什么跑到数学界搞事情?

外卖小哥要去三个商家,把三份外卖送到三个地方,外送箱里最多同时放两份外卖,他该怎么安排路线?

这是一道数学比赛题。和它同框的另一道题,要求计算双十一时怎么用券最合算,建议剁手族重点了解一下。这么接地气的题目,吸引了三万人来答题,选手来自全球。这个比赛是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是马云提出来要举办的。

马云为什么跑到数学界搞事情?

马云为什么跑到数学界搞事情?

坊间有个流传已久的传言,说马云高考数学只考了一分。前几天这个传言得到了证实,是马云自己亲口承认的。他第一次参加高考的时候,数学确实只得了一分。

这事儿好玩的地方在于,马云“官宣”自己的高考数学成绩,是在几天前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颁奖典礼上。台下坐着的,有51位获奖者,他们多数是来自世界各地名校的高手,更有比赛命题组、评委会的业界大牛。获奖者可能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一群年轻人,当然不止给外卖小哥和剁手族解决了难题。马云自嘲,决赛题目他不敢看,怕摧毁自信。据说,决赛题的难度,相当于美国TOP20高校数学专业博士入学考试水平。

数学“学渣”办成了中国最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之一,局外人看来,足够传奇。马云说他很敬畏数学,而且生怕自己的经历给大家造成误解,觉得数学是可有可无的。

我很负责任地讲,马云这话讲得很诚恳。颁奖典礼时我就在现场,默默观察着嘉宾和选手。

获奖选手大多数青春洋溢,最小的才18岁。这些人齐齐站在台上,我这样的24K金纯文科生,真真体会到了一大波学霸来袭是什么感受。身边坐着的媒体同行都被这群年轻人点亮了。那些脸庞实在是纯真明亮,我们这些虚长几岁的人,都不由自主要加载姨夫姨母般的笑容。

高密度学霸预警

马云为什么跑到数学界搞事情?

还有一个细节也让我印象深刻。会场外,布置了一面巨大的照片墙,每个获奖选手的照片都在上面。每个人都显得很放松、很开心,凹出不同的造型。很酷,实力打破影视剧里塑造的数学天才们“书呆子”、“怪咖”的刻板印象。

数学这门学科,一直以来都难以摆脱刻板印象。非专业人士看数学,容易陷入偏见。最典型的,是觉得这门学科艰深苦涩,遥不可及。著名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里,陈景润拖着孱弱的病体,克服重重困难,废寝忘食、昼夜不舍地运算。这样的数学家形象一度深入人心。做学术自然是要吃得苦的,陈景润所处的特殊历史社会环境也让他的研究道路格外艰辛。可数学的味道只有“苦”么?

还有一种更隐秘些的刻板印象,在新闻故事里,它以“天才坠落”的形象示人。去年这个时候,团结湖参考(ID:Talkpark)

关注过两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冠军付云皓。

这个曾经的少年天才再次闯入视野,是因为人们得知他从北大肄业,后来考清华的博士也没成功,最后在一个普通高校当老师,教的是未来的中小学数学老师。数学天才突然变成了一个“平凡人”,不少人仿若有一种神话破灭之感,同时还夹杂着一丝丝旁观者的幸灾乐祸。

公众眼里的“数学天才”,仿佛总要有一点的“怪”。比如性格孤僻,与周遭社会格格不入,但脑袋聪明,望之能成“大器”。一旦这样的“天才”偏离了世俗成功的轨道,往往会遭到排山倒海的讥讽,甚至沦为笑柄。

你发现没有,对数学家或者数学研究者的偏见,其实源自功利视角:如果研究和学习数学能兑换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名利,那它就是有意义的,如果不能,那它则不合时宜。数学仿佛成了一块成功跳板,这对数学不公平,对热爱数学的人也不公平。

对于多数人而言,高考结束之后,数学仿佛就没啥用了。没用的东西自然可以丢弃,况且它那么不亲和,让人望之生畏。不过你知道吗,骨灰级文艺青年王小波先生,闲着的时候的一大爱好,就是做《吉米多维奇习题集》。

马云为什么跑到数学界搞事情?

这套题据说让数学系的同学也闻风丧胆,对不搞数学的王小波想来没啥用处。可思维的乐趣应该是不分文理科的。数学给文学青年王小波带来的是快乐,是精神的满足,尽管它换不来一顿饭、一杯酒。

选手们制作数学多面体,用数学玩耍

马云为什么跑到数学界搞事情?

“无用之用”的哲学,在数学这样基础又精妙的学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数学王国里,那些看似没用的学问,其实备受青睐推崇。

阿里巴巴数学竞赛为获奖者办了“大师班”,邀请学界大师给他们讲课。学员们纷纷表示,他们参加大师班最大的“私心”,就是能见到张益唐。张益唐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教授,研究数论,非常纯粹的理论数学。早年过得很辛苦,博士毕业之后,还干过六七年的杂活儿糊口。他的研究,很难讲有什么“用”,但他如此执着,其中的兴趣和热爱可想而知。

草地上的数学课,看起来挺快乐

马云为什么跑到数学界搞事情?

那个被认为“坠落”、但自己很知足的“天才”付云皓也提起过张益唐:“也许有几百个像张益唐这样的人没有出来,但可能他们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也是幸福的,做了该做的事情。”

所谓的“无用之用”,是去功利化,但并不排斥实用本身。这个“用”的定义,需要更高远的视角。马云也喜欢说“无用之用”,但会接上后半句,“无用之用才是最大的有用”。不夸张地讲,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也是被数学这一“无用”的学科驱动的。没有计算机、移动互联网,哪里来的淘宝嘛。这一切仰赖信息技术革命,而背后最大的推动力,就是算法,就是数学——电影《模仿游戏》还原并演绎了“计算机之父”阿伦·图灵研发计算机雏形、破译德军密码的故事,那个庞大的机器做的,就是代替人工,进行繁杂的可能性计算。

李克强总理曾经说,“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量子通信等,都需要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作有力支撑。我们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卡脖子’就卡在基础学科上。”

很长一段时间里,基础学科被视作“冷门”,不受“待见”。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从去年九月开始,赛程持续到去年底,后续又举办了“大师班”等一系列活动。互联网企业为一项数学赛事投入巨大热情,其背后的密码,还在于基础科学对经济发展、人类进步的长远意义。这样的比赛,或许能带来改变,改变大家对数学的刻板印象,引导尊重数学人才的氛围。

马云为什么跑到数学界搞事情?

所以,让全世界最聪明的年轻人来给外卖小哥算最优路径,一点也不是牛刀杀鸡。

《模仿游戏》里,图灵给自己团队招人的方式,是在报纸上登填字游戏,让全国人民都来做。或许那些答对题的人,都没能意识到,自己填字的天赋和数学能力有啥关系。数学和很多东西或许都有隐秘的联系,譬如音乐、哲学。因为畏惧与偏见,对普通人而言,数学似乎是异次元空间的东西。但这个次元壁真的不可破吗?那可不一定。有本书叫《数学之美》,豆瓣评分很高,获赞最多的一条短评是个高考数学没及格的人写的,他读完了,而且觉得很有意思。

也许你没那么害怕数学,甚至潜藏着数学基因,只不过你没发现而已。

对了,今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要举办第二届了,江湖高手可以一试。以第一届的标准看,奖金很可观。天才们,我就帮你们到这儿了。

马云为什么跑到数学界搞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