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一句話概括自己的讀書經歷?

魔輪的記憶












手機用戶62433039212


年少時,輕書;成年後,補書;中年了參書

 

我簡單說一下我的讀書經歷:我是一名90後老阿姨

 

1.     書是統治階級,統治的工具?

年少時,輕狂,覺得自己天下第一,像一個炮仗,一點就著,沒原因的自信。加上學習又是一個反人性的事情,自控能力差,家裡長輩都在忙事業,後來又不記得在哪看到了一個理論:書是統治階級,統治社會的工具。於是更是不屑於讀書,但是我還是比較喜歡讀雜書的,因為雜書可以讓我在跟別人溝通時脫穎而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可以抖一抖自己的機靈,顯擺一下,引起別人的注意。

 

 

2.     瘋狂補書後,我發現一個致命問題!

成年後,有一件事極大的影響了我,我的鄰居考上了香港大學,從此再沒回來,我不是說香港大學有多好,我突然明白,他也許會看到我這輩子都看不到的“風景”。

於是有一段時間我開始瘋狂的補書,從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羅素《西方哲學史》又看了《易經》《道德經》,總之開始瘋狂的看書,我曾經一個月看了7本書。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了致命的一個問題。我翻閱之前看過的書,完全不記得這本書講過什麼,跟朋友聊起來,腦子一片空白。

    

我去找如何讀書的書籍,學到了一個道理,讀書一半時間用來讀,一半時間要用來思。每一天大腦接受信息的量是有限的,讀書是個慢功夫,急不得。

 

3.     看了16遍的《易經》!

現在的我讀一本書,需要看完這本書時長的2—3倍時間,我會將更多的時間會用來思考,凝練,記憶,反覆。偉大領袖在看《易經》時,尚且看了16遍,以他的領悟能力,以你我的資質你覺得需要讀幾遍呢?所以遇到一本經典鉅作時,不要急,不要怕慢,慢慢讀,你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我是一名90後老阿姨,世間繁華萬千,願你披荊斬棘,歸來時仍是少年。

相遇就是緣分,點個贊+關注唄,感謝!





張飛撩書


總結一句話:任憑風吹浪打,仍舊風雨兼程!

小學在農村學校上學,全校一共60多人,一個年級10幾個人。雖然父母都是農村學校教師,但是對我也疏於管理,基本玩多學少,沒有英語老師,小學畢業26個英文字母都沒認全!

初中在縣城最好的學校上學。因為自己從農村來,生活環境不一樣,不會說普通話,上課也不敢回答問題。自己認識的朋友和同學基本都在鎮上上學,開始基本沒有朋友。英語是自己最大的障礙,最開始只能考50-60分,很差勁!從那個時候開始,懂得堅持,並把愛拼才會贏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一直努力學習。

高中的話,高一因為自己理科比較差,學習成績也一般。因為自己從小喜歡歷史,文科成績一向好,所以高二開始,基本年級前20名左右。但是,後來喜歡上一個女孩,懵懂的追求愛情。月考成績下降,幾次回家輟學,最後被父母勸回來。高三後半學習,成績漸漸穩定,最後如願考上了本地不錯的大學。

希望學子們,特別是寒門學子,都能堅持自我,堅信自己能夠成功!記住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能證明自己行,要證明自己不比別人差。


一休Hy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說起自己讀書的故事,一段特別的經歷。

因為家境貧困,母親供不起家裡的孩子都上高中,我不得不去一所普高,後來哥哥輟學了,把上高中的機會留給了我,我考上了一個普通的一本院校,讀了一個很冷門的專業,慶幸的是我不斷地努力,做兼職供自己上午的生活費,努力學習拿下了很多獎學金,後來保研,碩博連讀。雖然專業不盡人意,但在這過程中,我體會到了讀書的價值,知識改變命運,文化造就性格。

讀博,必然要求讀很多很多的文章,很多很多的書籍,剛開始的時候覺得有些大家的文章寫的真好,好有道理。而有了一定的積累和沉澱之後發現,盡信書不如無書,需要保持批判精神去讀書,既看到別人的優點也看到別人的不足,並要有自己的想法,這才是讀書的意義。而對於某一問題的深入研究後,就更加肯定了前人研究的價值所在。這個過程即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AII小太陽


幾十年每天讀書沒帶來實際的好處,但有一點體現的出來,那就是“我傻我知道”。


鑲嵌玫瑰


閱讀,我以為是和人生一樣的,分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r

泛讀,多為快餐式閱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一層境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讀過即忘為常態。當與人談論起來,只會說“我也看過”、“對,是這樣的”……但這有什麼要緊的呢,你只要享受了閱讀的樂趣,開闊視野就好。平日裡,看小說,多為泛讀。\r

精讀,卻大不相同。精讀是以掌握閱讀方法、發展閱讀能力、理解文章內容、積累知識為目的的讀書方法。即精細深入的閱讀。要求“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乎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r

精讀要經歷“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否定,再回歸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否定之否定,從而螺旋上升。\r

被推薦讀《理性樂觀派》,我用大概一星期時間把字看完。其間好幾次根本看不下去,想著棄書算了。但我讀書有個特點,珍惜與每一本書的機緣,一次只讀一本書,一旦開始就要讀完。於是我只有硬著頭皮讀下去。是,只是白紙黑字的看完了,通篇不得要領,不知道講了什麼。\r

—“看完了?”\r

—“看完了!”\r

—“講了什麼?”\r

—“不知道。”\r

—“有必要再讀一遍。”\r

—“好吧!”\r

於是,我又用一個星期再讀一遍。這次,我知道了文章的核心是“交換創造價值”。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並不是某個人的功勞,也不是社會體制問題,而是專業分工的自由發展。 \r

又以這本書討論了一番。\r

—“這次有什麼收穫?”\r

—“有!”\r

然後巴拉巴拉了一大堆書中論點,羅列了一些書中的數據,試圖證明我是有思想的讀者。\r

—“怎麼沒有自己的觀點”\r

—“非要這個樣子嗎?\r

—“還得再看一遍”\r

—“好呀!”\r

現在,我在看第三遍,邊看邊做筆記。還不知道會有多深的領悟,有可能要讀第四遍、第五遍……\r

By:晨曦中奔跑的瑛\r


晨曦中奔跑的瑛


很難用一句話介紹自己讀書的經歷,我只知道很累的時候,書籍可以淨化身心靈,快節奏的時代,我們都需要等等自己的影子和靈魂!

當下是一個流行流浪與離開的世界,所有人看似平靜的內心都有一顆躁動的心,每個人疲憊的身心都想活得隨心隨意,卻又被塵事中的肉身與靈魂牽絆著無處安放,都想放飛自己,可是,我們都在流浪的平行線對岸。

凡塵的我們,並不擅長浪跡天涯與告別。

很多時候很想靜下心來讀讀書,每次出去不逛街只逛書店,然後帶幾本書回家,想看書卻不知道翻開哪一本。當下拼命的生活,很多時候實在無法靜下心來讀書。

從前的生活很慢,車馬也慢,書信更慢,過去的慢生活,安寧且自在。

而今我們內心的快樂漸漸消失,每個人看似充實的生活實際一地雞毛且無從訴說。

這個時代,缺失文化與慢節奏,人人都用金錢至上的思想與行為拼命著,快捷與快餐式的生活,讓每個人都迷失在規劃的公式裡,一切都以流量與大數據為主導,每個人都在拼節奏,用短平快的速度達成目標,當滿足心靈的需求時,很多人卻沒了靈魂深處的安寧與祥和。

這個時代,一切發展太快,我們要知道知識才是人類的靈魂與力量,它能讓迷失的自己還能靜於一處修心與修身。

回首所有,一切的安好與平靜只能用書籍安慰自己。

我不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但我努力去學習與成長,遇見的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

這一世,餘生的日子只想平淡的生活,閒暇時去逛世界,回家後安安靜靜地看書和寫作。安好,天下!





漫旅逛世界


當年不知書中意,再讀似是書中人。

我的童年時代,正是金庸、古龍、溫瑞安和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鼎盛時代。金庸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古龍的《天涯明月刀》、流星蝴蝶劍〉、《小李飛刀》,梁羽生的《白髮魔女傳》、《萍蹤俠影錄》、《七劍下天山》,溫瑞安的《逆水寒》、《四大名捕》,這些經典作品,被幾代人追崇。直至如今,都是武俠小說的靈魂作品。當然,作為一個真正的武俠迷,說到武俠小說,不得不提倪匡的經典作品《六指琴魔》、以及後來的科幻小說《藍血人》,黃易的《大唐雙龍傳》、《尋秦記》,他們在武俠小說中的地位,時至今日,都是靈魂領導者。

個人最喜歡的是金庸大俠的《神鵰俠侶》,還記得當年還是讀小學六年級,大年三十晚上一個通宵看完《神鵰俠侶》,大呼精彩!這部小說也是所有小說中,我重複看過次數最多的一部小說。《神鵰俠侶》影視劇拍了好幾個版本,個人都覺得遠遠不如小說精彩紛呈。唯有後來古天樂、李若彤版本的《神鵰俠侶》,個人覺得拍出了原作八成的精髓。一部《神鵰俠侶》精彩詮釋了什麼叫做“問世間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楊過與小龍女的生離死別,李莫愁的悲情,以及郭襄、公孫綠萼、陸無雙、程英等一眾佳人“一見楊過誤終身”的無奈。

當年只讀出精彩,多年以後,才讀出情的無奈……



知行合一88688


從幻兒園到大學讀了十幾年的書,用一句話概括這十幾年讀書經歷只能用“為了求知而讀書”。

出社會了,用一句話概括讀書經歷,有一句話非常好“為了生存而讀書”,這個社會千變萬化,為了立足,發須每天刷新自己知識,否則很容易被淘汰。

生活中,用一句話概括讀書經歷,有一句話“書是唯一不死的東西——丘特”生活如此單調,用什麼充滿精神,書籍是最好的糧食。

社交中,用一句話概括讀書經歷,有一句話叫“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在人際交往中,人個的學識底蘊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學識才能廣納天下友人。




經典國畫石


幼家貧,嗜書如命。遍搜家中及親朋近鄰各家字紙,其痴傻程度,猶如蝗蟲過境,一字不留。然囿於環境所限(西北邊鄙小城,幾無藏書之家),只覓的些《三言二拍》、《李自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書,連四大名著未曾謀面,知青文學倒是看了一大堆。小學暑假,去農村外婆家,無書可讀,竟將小舅舅高中課本通讀幾遍,文言文直接蒙,但文革期間課本,多為農諺和氣象知識。後認識一氣象局朋友,從百葉箱侃到捲雲積雨雲,被其驚為博學。繁體字基礎,就是當年所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