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些讀書方法能把書裡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能力?

鼴鼠的土豆


我們身處在一個快節奏的,信息爆炸的時代,微博的熱搜每天都會更替,熱搜的頭條也是時刻在變,然而這些同質化的信息,不僅不能幫助我們更完好地理解這個時代,反而會讓我們淹沒在信息之海中,變得盲從。

到底什麼樣的方式才是適合我們能更好的理解時代,到底什麼樣的方式才真正可以解讀生活?

唯有——讀書。

培根曾深有感觸的說:“書籍是在時代的浪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送給一代又一代。” 在人類構築的文化當中,書大概算是最具劃時代意義的發明。可以毫無誇張的說,人類的發展歷史是由書構築起來的,也是由書傳承下來的。哪怕今後電子書普遍取代了紙質書,這一點也不會改變。

日本知名教育學家齋藤孝在《深閱讀》書中,從各個角度闡述了讀書的本質意義。在信息爆炸的當下,用讀書掌握“深潛力”,汲取人類精神的寶貴清流。書中更有作者多年經驗總結 ,帶給你新鮮大膽的讀書方法。翻開這本書,你會更深刻地瞭解讀書的美好。

01. 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

讀書之所以是一種樂趣,並不在於作者告訴你什麼,而是因為讀書使你積極思考。使我們認識各個時代的偉大智者,還可以從中找到自己不知道、不瞭解的事情。裡面有對社會現象的批判,美麗風景的描寫,鮮為人知的秘密與故事,中外風土人情的講述等等。

讀書是一本人生最難得的存摺,一點一滴地積累,你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書是世界,讀書是看世界。品世事浮沉,觀人生百態。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智慧的濃縮。從古至今,還沒有哪一個不讀書的國家和民族,能在人類文明中長盛不衰。

讀書不是為了裝高雅、撐面子,也不是僅為了應付考試。讀書是為了充實自己,讓精神得到昇華,讓自己更加睿智。

02.讀書,是更高級的交流方式。

很多人並不是不愛讀書,在壓力大、節奏快的現代社會,站在時代發展的風口上,要想擺放一張安靜的書桌、保持一種求知若渴的定力,似乎變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情。

當我們遇到這種困難之時,書中推薦我們可以多嘗試自己進行“輸出閱讀”。比如參加讀書會。

當我們看完了一部電影,朋友之間一定會有彼此交流下的想法,或者我們看了某個明星的節目,大家也會各自評論,交流信息。那麼讀書會就會對讀書習慣的養成起到很大的幫助。首先讀書有了動力,大家都要讀這本書,自己當然不好意思不去讀一讀;其次,因為讀書會會要求大家交流觀點,這就需要自己在讀書的時候適當做一些筆記,加深自己的理解,記錄一些關鍵觀點;還有就是在讀書會的時候,可以聽到每個人讀完書後的觀點,聽著對方的評論,往往能驚訝的發現,原來還可以這樣理解啊,或者提出反駁的意見等等,更加激發了讀書的興趣;還有一點,就是讀書會能拉近自己與對方的距離,瞭解別人,也讓別人瞭解自己的愛好、觀點、想法等等,這難道不是一種更為高級的交流方式嗎?

我們可以與志趣相投的人交流讀書心得,不僅可以培養多角度看待問題的習慣,而且思想的碰撞,讓別人看到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視角,也是對於自己的最大肯定。

03.挑選出讓思想提升的好書。

現在國內每年出版書籍上千萬種,再加上外國出版的那些書,簡直多如牛毛。如何在大量書籍中刷選那些好書,就成了我們面臨的問題。如果不巧我們讀到的書是沒有營養的書籍,那麼不僅浪費金錢,而且浪費時間。

對於普通人來說,選擇一家好的出版社可以算是一種方法。比如,購買中國現當代文學,首選是老牌的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等,購買中國古籍經典,首選是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等,購買現在比較流行的外國文學,首選是譯林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購買一些懸疑類的書籍,首選是新星出版社,購買一些科技類的書籍,首選是電子工業出版社等,購買社科類的首選三聯書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等等。

其次可以利用“書評”。比如可以再豆瓣上關注一些氣質相投的評論人,然後去看他標記的讀書評價,簡評或者長評都可以,這樣可能更容易找到屬於你獨家的私人好書。不過我們也要有相應的甄別能力,在閱讀別人的評論時,不妨先注意一下,看看評論者是否帶有太有太強烈的情緒,或者思路不夠清晰。如果是,這篇評論的價值便不高。甚至很多可能是商家或者出版社找來的槍手寫的推銷軟文。

還有就是根據自己讀過的喜歡的書,向外延伸。如果你喜歡某本書,在這本書的封底、扉頁,或者出版社的相關信息裡,一般會羅列出類似,或者相關係列的書籍。根據這些信息,大多數情況下,你可以找到你感興趣的書。

相信自己,只要書讀的夠多,好書的很多特質,自動會跳到你的腦海裡來。告訴你:這是一本好書。

《深閱讀》從根本上闡述“讀書”的意義,更有作者力薦的創新性讀書方法。透過本書的字裡行間,我們細細感受作者闡述“讀書”的力量,找回生而為人最寶貴的財富。


微微一勺的孔老師


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調查得知,猶太人以人均64本的閱讀量穩居世界第一。

為什麼猶太人如此熱愛閱讀?

源於猶太人家庭重視對孩子的閱讀教育。讓孩子從小愛上閱讀。所以才會出現了像愛因斯坦,畢加索,巴菲特等一大批猶太籍超一流人才。

多年前演員胡歌遭受嚴重車禍,面部縫了100多針,險些毀容,事業和人生受到雙重打擊。

他說:如果皮囊無法修復,就用思想去填滿它。

《勸學詩》裡也說: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你想要的東西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

可是大多數人都會心生懷疑:為什麼我也喜歡閱讀,卻沒發現書裡的黃金屋呢?

那是因為大多數人的看書也只是“看過”而已,並沒有將讀到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的能力。

《實用性閱讀指南》教給你如何明確讀書目的,如何掌握讀書方法,告別盲目閱讀,讓你快速找到書中的黃金,迅速掌握一本書的精華。


作者是日本作家大巖俊之,他在自己創業的道路上,發現了“成功人皆是讀書家”的觀點,為此他每年閱讀300本書,嘗試各種速讀方法,並運用到實際教學中,成為指導教學的講師。

一、明確讀書目的,設定前進目標。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也會因為各種實際的需求去閱讀。

.想要提升工作能力,完成老闆交代的事項

.想完成一篇論文,收集寫作素材;

.週末下午閒來無事,讀一本小說打發時間⋯

閱讀的功能就是讓人們獲得知識、收集信息、消遣娛樂。我們帶著主動意識去行動,閱讀時會更加專注,由此我們也會更加集中注意力,容易有所收穫。

所以目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像一艘小船在茫茫大海中,沒有了目標和方向,怎樣都無法到達彼岸。

知道自己想從書裡得到什麼,再去閱讀時就能集中火力,更容易找到想知道的信息。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會容易走入三個誤區。

誤區一,閱讀要一字不落的看完。

很多人認為,讀書應該從書本的第一頁開始,從頭讀到尾,一直讀到“全書完”,才是真正的閱讀。其實不然,在閱讀之前要想好關於書本的問題,然後從書中找到應對問題的答案,帶著問題去思考、去閱讀,記憶才會深刻,閱讀才能更高效。

誤區二,閱讀時跳過序言和目錄章節。

不少人拿起一本書從第一章開始看起,忽略了序言。其實序言對書來說至關重要,序言就是濃縮了一本書的所有優點。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它的意義何在?這本書能給自己帶來什麼收穫?作者會在序言中一一道來,沒有人會比作者本人更瞭解這本書了,所以序言很重要,要認真去閱讀。

章節目錄,便是書裡的大綱和基本框架,沒有框架作者難以將內容整理成型。沒有其它的任何部分能像目錄一樣,對書的內容有這麼全面的整理。想大體掌握一本書,在閱讀之前必須要閱讀目錄。

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不去看序言和目錄,無法掌握書裡的基本脈絡。

誤區三,全部理解書裡的內容。

有的人認為閱讀時不僅要一字不落的看完全文,還要強迫大腦全部記憶書裡的內容,這會讓大腦不堪重負。作者大巖俊之告訴我們,一本書的重要內容,只佔總數的20%,在20%中最重要的僅有4%,也就是說一本200頁的書中,只有8頁是最為核心的內容。

我們與其讀完整本書,卻不記得書裡到底講了什麼,不如一開始就找出最核心的4%,去集中火力閱讀,這樣取得的效果會更好。

二、如何將讀過的書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讀完書不去做任何筆記,這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浪費,並沒有給自己帶來任何實質性的變化,不要相信大腦的記憶。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下來寫在筆記本里,比單獨依靠大腦記憶更有保障。

1.把握書的結構層次,學會做讀書筆記。

剛才說的閱讀章節目錄是非常重要的閱讀方法。就像我們去遊樂場裡玩,需要先拿來地圖瞭解一下游樂場的具體分佈,看一下你喜歡的遊樂項目分佈在什麼位置,然後直奔目標而去,這樣可以減少盲目等待,節約我們的時間。

讀書也是一樣,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章節,或者你認為最重要的章節,直接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邊讀邊記筆記。

並且要及時記下自己的感想,哪怕就寫一句話,諸如“寫的太棒了”,“非常不錯”,這種簡單的想法,也要記下來。把它變成你獨一無二,專屬自己的回憶。

2.瞭解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牢記二八定律。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是100多年前,德國實驗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了一種現象。當人們想刻意記住某些東西,但是大腦記住後沒多久,就開始快速遺忘。20分鐘後遺忘42%,1個小時以後遺忘56%,一天過後,甚至會忘記74%的信息。


如果不主動記憶,只需要一天,就會忘記大部分內容。自己都不想去記憶,書本上的內容忘光,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破解的方法就是反覆閱讀,留存記憶,反覆的次數越多,記得越牢。

為什麼我們在學生時期背的古詩、單詞、背的數學公式,現在依然記憶深刻呢?就是因為不厭其煩的反覆背誦,大腦記憶慢慢牢固,讓大腦一直處在“記得住”的狀態。

社會上20%的高收入者,佔有80%的社會財富,這是我們熟悉的二八定律,同樣適用於閱讀。全書重要的20%,佔有80%的內容。

從書裡找到最重要的20%,重點記憶,然後用馬克筆在重點處標註記號,不用擔心把書弄髒,做好標註,然後反覆閱讀標記的部分,慢慢頓悟,細細體會。

3.學會用思維導圖濃縮書中內容。

思維導圖是英國教育家託尼.博贊,提倡的一種思考方法,簡單的說就是使用一種與腦神經細胞非常接近的形式,將頭腦中思考的內容,用可視化的圖像呈現出來。

歷史上擁有偉大頭腦的人,如達芬奇、愛因斯坦、畢加索、達爾文,他們的記筆記方法,類似塗鴉一樣,是最早的思維導圖。

如何用思維導圖來繪製一本書的內容呢?

首先要準備一張A4紙,以及最少6種或12種顏色的水性筆,將A4紙橫放在書桌前(橫放有利於開拓思路)。然後從A4區中心位置,開始向外伸出分枝,越向外分延伸,分支越細,在分枝上寫上單詞,或關鍵詞語。最後按照書裡的順序總結幾個重點內容,依次填寫。

三、迅速行動起來。

好不容易讀完一本書,也認真做了讀書筆記,畫了思維導圖,是不是就發揮效果了呢?不行動就不會有任何的效果。尤其是閱讀實用類工具書,不付諸行動,怎麼會知道在自己身上是否管用呢?

俗話說得好,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只有自己嘗試實踐,才能驗證是否有效。

1.根據SMART原則,設定自己的目標。

什麼是SMART原則?

Specific,具體的,Measurable,可以預見的;Achievable可達到的,Realistic實際的,Time-bound,有期限的。舉個例子:

.創業半年後,年收入達到3000萬元。

.創業半年後,年收入達到30萬元。

你認為哪一個目標最可能實現呢?如果鎖定的目標與現實的差距較大,就沒有辦法順利完成,這樣反而變成一件折磨自己的事情。不要好高騖遠,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具體的調整。

2.想想自己目標達成的樣子。

萬事開頭難,大多數人都是從本能上抗拒困難,拒絕改變。想要真正行動起來,就得跨越第一步。我們可以在腦子裡描繪一下自己達成目標時的樣子,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完成這個目標後,我能會看見什麼?

.完成這個目標後,我會聽見什麼?

.完成這個目標後,我會感覺到什麼?

充分調動你的視覺、聽覺及體感,努力描繪那個場面,讓自己興奮起來。就像吸引力法則一樣:你說什麼做什麼,就會將什麼吸引進你的生活,有意識的去關注事物的積極面,從而影響你的行為。

3.將任務拆分為馬上能去做的小步驟。

聖人老子講過: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任何事情要從小事做起,養成好習慣。

比如設定每週讀完一本書,可以把任務分配到具體的每一天,在每晚睡覺前閱讀一個小時,連續讀7天,用7個小時挑戰一本書就不是問題了。

總結一下: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沒有明確讀書目的,沒有將知識轉化為內在的自身能力。給你的三個錦囊就是:

1、明確讀書目的,設定前進目標。

2、閱讀時學會做筆記和思維導圖。

3、迅速行動起來,將目標具體化。

魯迅先生說過,閱讀就像採蜜一樣,必須採過許多的花,才能釀出蜜來。我們要做讀書的小蜜蜂,每日勤勞閱讀,不能懈怠,才能澆灌出世上最美麗的花朵,釀出最甜的蜜來。


不愛看書的花花晨


要把書中的知識變成個人能力,需要做到兩點,而且缺一不可:

一是理解和吸收書中的知識,二是把學到的知識付諸行動。

一 閱讀方法

01 瀏覽全書,梳理結構:

瀏覽全書是為了幫助我們知道書的大概內容,在這個基礎上,梳理出全書結構。就相當於為自己的閱讀過程,畫好了一副全景圖。

手裡有地圖,心裡不慌,當你在閱讀中,遇到不明白作者意圖的地方,你就看一下這個地圖,很可能就能理解作者寫這些內容的深層次目的。

現在做結構圖的軟件有很多,比如,思維導圖、百度腦圖、幕布、XMIND等都可以用來做結構圖。

02 通讀全書

通讀全書的目的,不在於理解書中的知識,而是為了精讀和做讀書筆記做準備。

很多好書,讀一遍不能領會到作者的意思,讀書後要寫書評的話,就更不可能只讀一遍。所以,通讀的重點是從頭讀下去,即使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來思考,但是可以用便籤紙進行標記,對於自己產生共鳴或者覺得值得深思的地方,可以貼上標籤,也可以摺頁,提醒自己後續要仔細看。

03 精讀,做讀書筆記

培根曾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說的就是,要根據書的特點,決定閱讀的方法。

對於解決問題很有用,或者很經典的書,我們需要仔細閱讀。在讀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思考之前做標籤和摺頁的部分,同時還要做讀書筆記。

很多人把摘抄原文當做讀書筆記,其實,真正有用的是“摘抄原文+記錄自己想法”的讀書筆記,因為這個過程是為了養成思考的習慣,你不思考,就無話可寫。

剛開始,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想法也沒有關係,因為這是為了鍛鍊思考能力,時間久了,就能建立起主動閱讀的習慣了。

04 寫書評或講書稿

做完讀書筆記,我們經常以為完全理解這本書了。然而,讀書筆記是零散地記錄書中的知識,要把書中的知識梳理成體系,還要通過寫:寫書評或講書稿。

一方面,寫出來能防止我們犯了元認知錯誤,即我們以為自己理解了,其實並沒有,我們只是知道了而已,還沒有到理解的程度。

另一方面,寫的過程也是加深理解的過程。在寫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發現很多地方並不是很明白,就會反覆地去翻書,不知不覺,把書又讀了很多遍,這個時候,對書中的內容就會有比較深的理解了。

05 定期重讀

對於那些好書,定期重讀很重要。一方面,能夠幫助我們克服大腦的遺忘規律,通過回想書中的知識,能幫助我們牢固的掌握;另一方面,經過時間間隔,我們自己的經歷和生活發生了變化,對書的理解深度就會不一樣,很有可能還會發現新的閃光點。

二 付諸行動

培根曾說過,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們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

我們要把書中的知識,轉化成個人能力,就必須行動起來,使用知識。比如,想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就得按照書中的方法來讀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知道書中的知識有沒有用,才能切實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在這裡,我們可以借鑑一下SMART法則,來確定行動的目標。

SMART法則,本來是企業目標管理的方法,不僅能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同時也能夠量化工作目標的完成情況。我們可以用這個企業管理的辦法來管理自己。

Specific:具體的,清楚詳細的;

Measurable:能夠測量的,就是說能用數據等方式測量目標完成的情況;Achievable:能夠達到的,有實現的可能;

Relevant:相關的,與自己的生活目標相關;

Time-bound:有期限的,即定下實現目標的時間。

想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可以給自己定下一個SMART的目標:3天看完一本書,1周內寫完讀書筆記、書評等。這個目標就是具體的,能夠衡量自己有沒有完成,是通過努力就能夠實現的,與提高閱讀水平的大目標相關,並且有明確的時間規定。


都說,知識就是力量,其實,知識只有轉化成行動,才能變成真正的力量。

共勉。


馴養一本書


讀書前,我們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目的,如果你是希望通過讀書來提升自己,把讀過的書真正的運用起來,為己所用,那麼以下的方法。可以試試

首先,我們要打破“必須從頭讀到尾”的觀念。我們要清晰地知道,作為讀者的我們,擁有跳讀、不讀完、重讀、隨意選讀的權利。如果一本書拿到手後,你可以從目錄中選擇那些自己喜歡的章節來閱讀,也可以不斷地跳讀,甚至不用讀完。有了這個意識,你被束縛的心靈就會得到解放了。

其次,遵循好奇心,找到感興趣的突破口。很多事情能堅持下來去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好奇與感興趣的內在動機,只有在這些內在動機的驅動下,人們才能堅持下來一直去做。而閱讀也不例外。為了找到感興趣的突破口,我們可以去讀一些與自身有關的書籍,比如孩子媽媽可以閱讀各種各樣的育兒書籍和雜誌,吸收育兒所需要的各類信息知識。企業管理者可以閱讀一些經管類的書籍,如何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如何增強公司的凝聚力等。

在這樣與自身相關的閱讀中,不但能把學到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還能保持閱讀的內在動機。如果能夠把這一行為養成習慣,你的大腦在每次讀書時都將感受到喜悅,進而上癮,使你逐漸變成“讀書體質”。

最後,降低讀書門檻,營造讀書氛圍。很多人在買書或者看書前都會給自己一個任務,要看哪些對自己有用的書籍,像古今中外的名著或者專業性比較強的書,這些書都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要麼非常厚,要麼晦澀難懂。一般很難堅持讀下去,強讀下去的結果就是極速降低讀書的興趣,甚至不願再拿起書本。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不妨儘量降低讀書的門檻,保持讀書的興趣與信心最重要了。我們可以先從入門級的專業書或者簡版的名著開始讀,或者是聽書,比如一些帶有圖片解說類的入門書籍,這樣我們不但能獲得我們想要的知識,而且還保持了繼續讀下去的慾望。

此外,《高效能閱讀》這本書中還提到,讀書的氛圍和環境也十分重要。我們可以給自己規定一個時間段,去圖書館或者在家中的書房,每天閱讀一個小時,這樣久而久之還能養成閱讀的習慣。當然,你還可以通過結交一些讀書的夥伴們,一群人一起堅持閱讀,相互支持與鼓勵,能更有利於保持閱讀的興趣。

我自己倒是喜歡加入一些讀書群,和小夥伴們一起看書,分享知識。去年中旬,我就加入了一個書評群,群裡有出版社編輯經常約書。我們約到書後,看完一本書要求寫一篇書評,這是免費看書的一個要求。當然,書評質量要保證,而且要在規定的時間裡出書評,這樣才能保證下次還有的約。

二、快速閱讀,抓住重要信息。

時間就是金錢,現代人每天都很忙,時間顯得尤為寶貴,所以我們不妨放棄從頭開始一絲不苟的閱讀,邊記筆記邊吸收的讀書方法。我們可以掌握速讀的技巧,快速的吸取書中對我們有用的信息與知識。

1、通過目錄,發掘關鍵詞。速讀的關鍵在於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而在尋找關鍵詞前,要先把書的目錄瀏覽一遍,通過閱讀目錄,掌握書的大概邏輯,選定自己該看的章節,在每個章節讀完之後,可以用幾個關鍵詞進行提煉與總結,然後把關鍵詞寫在便利貼上,貼在書中。這樣一本書就可以總結成一個邏輯思維圖與幾個關鍵詞,而且時間也不會花費很多,還能掌握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

當然,有些書籍的關鍵詞,作者會自己標出來,用黑體字或者標題展示出來。這類書籍一般是專業書,在閱讀時,我們如果運用關鍵詞方法,一本書很快就能讀完並掌握要點。

2、眼球移動訓練與抓住間隙時間,提升讀書的速度。有時候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很容易走神,看文字的時候不經意間會停留在某個章節某一頁,這其實很影響我們閱讀的速度。那麼我們可以去學習訓練眼球的移動,儘量快速移動眼球,測試每分鐘能讀多少字,記錄移動眼球的速度。此外,在讀書的時候,不要默唸或者心念文字,否則也會影響閱讀的速度。

如果覺得自己讀書的速度太慢,不妨使用這種訓練的方法,提升閱讀速度。當然,想要多讀一些書,還要懂得利用好碎片時間。比如,在等車、等人或者開會間隙,只要我們留意去尋找,就能在生活中發現很多這種間隙時間,充分利用好,也能讀很多書了。

三、讓書本知識系統化,真正為己所用。

通過書本獲得的知識與信息往往會比較零散,有時候也不免會出現片面的現象。如果能讓知識更加飽滿與系統化,這樣不但有利於我們系統化的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還能更好的為我們所用。

1、垂直型主題閱讀。

垂直型主題閱讀,是指根據一個主題展開閱讀,通過將多本書相互關聯起來閱讀,深化該領域的知識,形成自己的思考。

比如,關於如何讀書,我們可以讀《高效能閱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等,通過閱讀這些書,你可以整合作者共通的觀點,形成自己的思考,最後再按照你自己的思考,進行實踐與檢驗你的觀點,這樣的循環往復,才能讓你知其所以然。

所以,如果想要讓自己的知識更加立體化與全面,就按照一個主題來閱讀相關書籍,找到共通點,再增加自己的思考,這樣就更容易形成自己的觀點,並且為己所用。

2、以產出型的讀書方式為基本。

有時候讀完一本書,很容易在時間的流逝中,忘卻了書中的內容。其實,我們可以通過撰寫讀書筆記或者書評,來讓書的內容深化在腦海中。而且在讀書筆記和書評的撰寫過程中,我們也能把自己的思考融入進去,在以後翻看書評與筆記的時候,就能回顧書的內容。

讀書可以分為兩種“樂讀”與“實讀”。所謂“樂讀”是指以讀書為興趣、以享受為目的讀書。而所謂“實讀”,指的是讀書為食糧、以產出為目的的讀書。如果想要高效能的閱讀,那麼還是實讀比較重要,因為它能產生更高的效能。

所以,我們在閱讀完一本書的時候,一定要記錄一些筆記或者寫書評,這樣才能更好的吸收書中的知識。


霞姝兒


知識遷移很難,但希望我們都可以慢慢習得!


總得來說,分享的下面幾種讀書方法,讓我在慢慢撿起這些能力,希望對大家也有幫助:


1.系統分析,更有條理地表述問題(檢視閱讀,全面瞭解書本結構和邏輯)
2.學會探究身邊事物的本質(帶著問題更容易找對答案)
3.明白分享和利他就是利己(想要知識記得牢,可以試著分享出去)
4.學習從事物的表面探究問題的成因和來龍去脈(一本書就是作者的前世今生)
5.更多地思考,而不是依靠死記硬背(讀書+思考+筆記)



那我們需要如何做呢?來看看都有哪些閱讀好建議。

①掌握讀書的正確姿勢

閱讀也是有方法的。我們常常說自己沒有時間閱讀,但事實是,比我們忙碌,比我們厲害的人,還是可以抽時間增加閱讀量,其實,他們只是掌握了更好的讀書方式而已。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當中,作者已經非常系統地為什麼講述瞭如何根據書本的不同題材,不同內容,量身訂造自己的閱讀方法論。通過對這本書的學習,總結了一些閱讀技巧供大家參考。

首先,檢視閱讀。拿到書本就開始囫圇吞棗,是很多人閱讀一直停留在書本前三分之一的最主要原因。一本書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如果一拿到書就胡亂開始翻閱,每天看一點的方法只會讓書本內容變得支離破碎。斷片式的閱讀讓人讀了前面就忘了後面,索性最後就棄之一旁了。檢視閱讀的方法告訴我們,要先通過閱讀書本的封面,介紹,序言,目錄,對書有一個整體的瞭解。

其次,帶著問題開讀。在通過第一個步驟,檢視閱讀以後,我們對書本有了大概的瞭解。這個過程以後,我們就可以在心中醞釀一些你希望在書本中尋求的答案和你目前對內容的困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幫助我們更好地吸收和理解書籍內容。

最後,開啟費曼技巧。什麼是費曼技巧?這是美國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費曼總結的一套以教促學的方法。也就是說,當我們學完一項新知識之後,檢驗自己是否真正理解消化的方式就是把自己所領悟的內容講述給旁人聽。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需要做的是不斷地挖掘和提取大腦中對知識內容的記憶,這樣就非常有效地進行了我們對知識的內化和轉達。利用費曼技巧來作為閱讀一本書的收尾工作,也是幫助我們延緩遺忘的有效方法。

②把書讀厚-->把書讀薄。

尼采曾經提到,讀書就是沿著作者的腳印去看沿途的風景。

沒有時間閱讀的人,往往一上來就祈求把書讀薄,但閱讀大師告訴我們,把書讀厚的過程更重要。被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稱為本世紀最會讀書的李源老師就一度向書友們傳達,把書讀厚更有助於我們理解一本書的前世今生。

首先,把書讀厚。閱讀一本新書,就如同結識一個新朋友。如果要真正瞭解一個對你非常重要的人,那麼除了瞭解TA的當下,我們還需要認識TA在過去是個什麼樣的人。而書籍也是一樣的,書籍的生命就是作者思維的延續,作者把在不同時期的價值觀傳達到書本里,只有串聯起它們的背景知識,我們才能更深入地解讀一本書。

比如,在閱讀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時,做一番背景知識調研是非常重要的。作為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很多人都被書本中作者腦洞齊開的故事情節和重複冗長的人名嚇退。但瞭解過它的朋友都認同《百年孤獨》是一部非常偉大且非常有意思的書。

以上是我把書讀厚過程中的筆記節選。在瞭解書籍作者背景,書本運用的相關典故和知識以後,也使得我對這本書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認知。也有助於我們吸收作者想要傳達的價值觀和人生體悟。把書讀厚不是慢,而是更快。因為把書讀厚的方式讓我們找到了深入探尋書本知識的捷徑。

然後,把書讀薄。除了以上介紹的費曼技巧是把一整本書用自己簡潔的語言轉達之外,做思維導圖和概念圖也是把書讀薄的有效方式。

在閱讀完一本書之後,用一些輔助工具把書的脈絡整理出來,有助於我們在後期複習時,快很準地找到相關內容。也有利於我們梳理書本的整體框架。


③記不住嗎?記憶方法三連:讀+思+筆記

閱讀還有一個困惑就是----讀過就忘。遺忘是必然的,如果企圖把所有的事都記在腦子裡,反而會令我們的記憶錯亂,徒增壓力。所以,為了減輕大腦的負擔,我們需要讀書,思考,記筆記。

日本作家奧野宣之曾在他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介紹過一種非常實用的信息整理術(一元筆記法)。它的方法是把你所讀到的,看到的,聽到的事物經過自己的思考統一按照時間順序記錄在一本筆記本上,通過EXCEL關鍵詞和日期排列,就可以找到過去某一天的靈感和隨想。這樣就相當於我們隨時帶一個筆記大腦在身邊。不過,在學習完這套筆記術之後,我也將它稍微做了以下改良,用到的工具是ONENOTE。

這是我上個月的onenote筆記日曆截圖。我認為用電子筆記的好處是,你可以在打開工具時,智能搜索你需要的內容,或者直接跳到筆記日曆,查找某一天的筆記條目,點到相關內容上,就會展開你當時所記錄的所有筆記內容了。通過讀書,思考和筆記,遺忘之後,在殘存的記憶中也可以相當方便地找回我們的靈感。

如果你還在為沒有開始閱讀懊惱,焦慮,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一套適合自己的閱讀術,然後開始。


於升升成長


我們在讀書的過程當中,總是會遇到類似的問題:要麼讀得太慢、沒有效率,別人一週都讀完兩本了,自己第一本才讀了不到一半,要麼讀過的書很快就忘了,等到想用的時候發現連書名都想不全。那有沒有什麼有效率的讀書方法,既能讀得快,又能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呢?

有兩本本書講到的技能可以去學習一下。


01《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

作者【日】奧野宣之


這本書的作者奧野宣之是日本大名鼎鼎的“筆記本作家”,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作法在商務人士中極受歡迎。

書裡最大的亮點就是奧野宣之提到的“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這個筆記法已經被很多人使用,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的核心也很簡單,一是記錄下這本書的基本信息,二是針對書中的亮點和精彩部分進行摘抄,三是對摘抄的部分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也就是觸動我們的地方,摘抄與評論需要交替進行。

這個方法可以讓我們讀過的書真正成為我們知識體系的一部分,不容易遺忘。並且,我們要經常溫習筆記,每次有新的“觸發”可以繼續寫下來。

日積月累下來,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小小的素材,會成為思想創造的源泉。我們整個思維體系,也會日臻完善。

02《實用性閱讀指南》

“成功人士皆讀書。”這是大巖俊之創業之初發現的一個普遍規律。

《實用性閱讀指南》向我們介紹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提高閱讀效率的方法,比如帶著目的去讀書,製作讀書筆記、畫思維導圖、把握書的結構層次等。

針對我們為什麼讀完的書記不住的問題,大巖俊之用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幫助做了解釋,並且提出了找出書中重要的20%內容的策略,還提到了“用輸出倒逼輸入”等的方法,幫助我們牢記書中的內容。

在《實用性閱讀指南》一書的最後,大巖俊之提到“讀書的關鍵不在於讀了多少書,而在於有過多少行動”。我們大多數人在讀書的時候幾乎都會有這樣的問題,讀完就完了,什麼都沒留下,更不用談行動。大巖俊之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向我們介紹了“SMART”法則,通過設定具體的、可行的目標,分解目標,來踏出行動的第一步。

他自己也是這個辦法的踐行者和受益人,通過常年不斷的讀書,最終實現了創業上的成功。


這兩本書的作者不僅自己踐行了所說的讀書的方法,而且通過這種方法,真正將知識轉化成了能力,最後獲得了成功。雖然成功是不可複製的,但是方法我們可以用來學習!


牧心微筆記


想要高效讀書,將書裡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就要注重閱讀質量。就像吃飯一樣,不在於吃得多,而在於能補充身體所需營養,並且消化吸收為身體所用。


四個閱讀方法有助於提高閱讀效率,增加知識轉化率:

1、明確讀書目的——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才容易找到什麼;

2、善用讀書筆記——輸出,有助於內化;

3、善用思維導圖——輸出,有助於理清思路;

4、用科學的方法行動——驗證,知識轉化為能力。

1 明確閱讀目的

明確閱讀目的,第一層意思是指有目的地選書,第二層意思是拿到一本書要有目的性地看。下面說一下後者。


如果一本書的內容是100%,根據二八原則,重要的佔20%,最重要的只有4%。

這最重要的4%就來自於你讀這本書的目的,所以,確定讀書目的是提高閱讀效率的關鍵前提,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去找什麼,比漫無目的地胡亂挑揀容易得多。

做一個小試驗你會對目標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體驗。

“閉上眼睛,想一想周圍有多少藍色物體,在心裡默默數一下。

再睜開眼睛,掃視四周,確認一下身邊究竟有多少藍色物體。”

就在你睜開眼睛環視周圍的時候,是不是感覺雙目所及的藍色物體一下子飛入眼簾了呢?你一定會驚覺:“原來我身邊有這麼多藍色的東西呀!”

沒錯,這就是主動意識的力量。

想都記住的結果就是都記不住,所以你必須要有捨棄96%只保留4%的勇氣。

確定讀書目的之後,你可以運用《實用性閱讀指南》中提到的技巧,通過瀏覽序言、目錄、後記掌握概要,直接跳到你認為最重要的部分,或者略讀全書(不試圖全部理解)後,再仔細閱讀你認為最重要的部分。

設定目標,直擊重點,這個思路不僅是閱讀整本書的戰略,也適用於每次閱讀。比如,在睡前有半個小時的閱讀時間,那麼這時候,你可以把“讀完這三節”設定為這次閱讀的目標,這樣就更容易集中精力了。


2 記讀書筆記


寫讀書筆記也是最有效的讀書辦法。《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介紹了“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也是作者奧野宣之所創。


記讀書筆記之前,先要在閱讀過程中做標記進行篩選,為讀書筆記確定素材:


通讀,一邊閱讀,一邊把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
重讀,讀完一遍後,再把折角的幾頁重新讀一遍,如果仍覺得和好,就把這一頁另一個角也折起來。
標記,再重新讀一遍折起上下兩角的幾頁,如果第三次閱讀後仍然覺得值得一讀,就用筆在上面做記號。


蔥鮪火鍋由魚肉+大蔥組成,對應的蔥鮪火鍋式筆記則由摘抄+評論組成。主菜與配菜齊上的火鍋才算完滿,摘抄與評論並存的讀書筆記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思想舞臺。



第一步,寫下“日期、書名、作者”等信息,參照格式:六位數日期+書名+作者+出版社,例如:[190310]《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奧野宣之/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二步,摘抄和評論。經過幾遍重讀記號內容確定摘抄內容之後,在筆記本上用“o”表示並摘抄上去。隨後,“趁打鐵”,寫上自己的評論,並用“☆”表示。


蔥鮪火鍋式筆記法注意一點,要有足夠的留白:每次換行都留一行空白,每個段落間留兩行空白。這樣寫起來壓力更小,也便日後插入文字和更正修改。


讀書之後要記得住,不僅是要在選書買書、讀書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重讀,以達到思想內化、溫故知新、提升自我的目的。


重讀時,看到原來的摘抄和想法,很容易碰撞出新的思維火花,就可以寫在原有筆記下方。讀書筆記成為一種昇華工具,可以讓讀書活動完成從生搬硬套到獨創思維的飛躍。

3 善用思維導圖

人類善於遺忘的特徵是由人腦的構造決定的,有意識地“輸出”是加深記憶的重要手段。所謂“輸出”,包括“向他人講述”和“寫下來”兩種含義。

讀書最常用的輸出方式就是讀書筆記。建立使用不同符號標記的讀書習慣,是讀書筆記前的重要準備。比如作者喜歡在重要的地方劃線,重要段落用中括號括起來,在空白處做標記,用便籤寫關鍵詞用於強調和分類……

《實用性閱讀指南》中,大巖俊之先生介紹了讀書筆記的詳細製作方法和技巧,但他最推崇的讀書筆記方法還是思維導圖法。

製作思維導圖常犯的一個誤區是:我必須要讀完整本書才能開始,如果不讀完,那麼我做的思維導圖都是不完整的。其實大可不必如此。

對於時間有限、追求高效的商務人士來說,按照閱讀目的來製作思維導圖更適用。思維導圖的主分支可以分為4個部分:書的信息、閱讀目的、答案、總結,細分支再根據主分支細化,所有分支上僅使用“關鍵詞”呈現(而不是寫成“文章”)。這樣的思維導圖製作法,就不需要讀完全書,只要你明確目的、找出答案即可。

在作者大巖俊之先生眼裡,製作思維導圖並不是一個流程,而是一個非常順手的親密工具,用起來方便快捷、得心應手,甚至是享受的。

4 用科學的方法行動

作者認為,閱讀之後不付諸行動,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但如果要實踐書裡所有的內容,就很容易陷入頭腦混亂的局面,到頭來什麼也沒有掌握,所以,對最重要的4%付諸行動是最明智的。

然而行動本身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並且行動之後還不一定達到目標,這讓很多人在行動面前止步不前。這裡,作者介紹了一種將自我指導的方法用到實踐上,簡而言之就是:自己當自己的教練。

方法主要分為以下三步:

一、設定行動目標

為了避免目標不切實際,可運用SMART原則:設立“具體的”、“可評估的”、“可達到的”、“實際的”、“有期限的”目標。

完成目標設定之後,想象自己達成目標的樣子,可以讓自己更興奮、更有力量,問自己4個問題:

·達成目標之後,具體會是什麼樣的狀態?

·達成目標之後,你覺得自己會是什麼心情?

·達成目標之後,會看見什麼?

·達成目標之後,會感覺到什麼?

二、細化行動目標

首先要明確現在的位置:如果說最好的狀態是100%的話,現在是百分之多少?為什麼?

其次,思考與行動目標之間的差距:XX%(現在狀態增加10%)時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為了填補差距,達成加10%以後所在位置的目標,我能做些什麼?這裡可給出5個以上的方案,每一個方案用5W1H的方法來描述清楚。

最後,從所寫項目中選出一項最想著手的,將行動細分成從明天就能開始的小步驟,為了能這麼做,我這一週能幹些什麼?確定需要實施的事情。

三、付諸行動

從本週準備做的事情中,挑選一件你決定實際去完成的,同樣問自己3個問題:

·“實際上,我想怎麼做”

·“準備什麼時候完成”

·“達成目標之後是什麼心情”

這時候你應該對行動充滿信心和期待,準備躍躍欲試了。

為了促進目標達成,你還需要做最後一步——宣告,將行動“告知他人”。

宣告對象不一定是人,直接說給人聽效果不一定最好。也可以寫在社交平臺上,或者自己的手賬筆記本上。總之,一定要把這次行動當成鄭重承諾一樣“告訴他人”。


大多數人讀書就像坐車看風景,過了就過了,知識從腦海裡面滑過,沒留下一絲痕跡。久而久之,讀書並沒有帶來改變,只成了緩解知識焦慮的消遣。


利用上述的4種方法:明確讀書目的、記讀書筆記、做思維導圖、科學行動,可以提高閱讀效率,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而能力就是生產力。哪怕做到其中兩個,日積月累,也足以和常人拉開差距。


吃本書冷靜一下


將書上的知識轉化成能力,並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麼難,是有方法可依循的。讀書的效率是關鍵之中的關鍵。想要提高效率,方法是很重要的。要不那些一天一本書的大神們是怎麼練就而成的呢?將讀到的知識轉化成個人能力,秘方就在下面。


一.拓展讀書範圍,將效率達到最大化。

首先第一點,一定要大量閱讀書籍,尤其是那些經典著作。在我看來,齋藤老師看待讀書的意義,就是在為自己找到一個正確的人生方向的同時,駕駛著自己的人生之舟順利而快速地前行到目的地這樣一個活動。

隨著讀書越來越多,他不斷調整小船的方向。在航行的過程中,隨著讀書面越來越廣、讀的書越來越深入,對一些問題就有了更加深入、精闢的認識和看法。

不僅自己的思想境界在不斷地提高,心胸也同時變得寬廣了許多,這就是多讀書的好處。閱讀不同的書籍,我們就彷彿和不同的人開始對話,開始瞭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思考的同時,我們的心靈也得到了淨化,不再這麼容易焦躁,內心的寧靜和篤實,得到幸福也容易許多。


說到這裡有的朋友就問了:你說的這些倒是都對。大家都知道多讀書的好處,現在的生活節奏那麼快,可到底怎樣才能既節省選書時間,還能使讀書效率最大化呢?

1.用“滾雪球”的方式,既省時又省力。

這個方法可以稱之為一種精華讀書法,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講就是把這個自己喜愛的作者的著作都讀上一遍。深入地讀進去之後,還能發掘出新的一些對我們更有用、更有益的知識,這為閱讀新領域的書籍奠定了基礎。

因為喜歡,讀得再多也不覺得厭煩。又因為讀得多了,知識不斷地積累,看待問題也變得深入了。這樣最終我們才會真正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是什麼,由此而更加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

2.列書單來激發輸閱讀熱情。

人類是情緒動物,這會兒愛讀書時,讀起來個沒完沒了,那會兒不知因為什麼不想讀了,說不定一頁書也不翻,這可是讀書大忌啊!

讀書貴在堅持,始終如一地一個力度去閱讀是最重要的,這樣才能出成績。我們在生活中不妨把自己讀過的書籍的資料都記錄下來,以列表的方式寫在一張紙上,貼在自己書桌前面的牆上。當自己不想讀書時,看看牆上自己親手寫下的書單,我想大家都會重新振作起精神來閱讀的。

二. 提高讀書的速度,為大量閱讀做準備。

想要吸收更多的知識,閱讀的速度絕對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數量上去了,想更多的積累知識才是有可能實現的。

而且經常閱讀的人,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精神集中力和讀書速度遠遠超過不怎麼讀書的人。

閱讀的速度不僅可以通過大量閱讀來實現,而且加大閱讀量的同時,又對提高閱讀速度起到一個良性的推動作用。因為隨著理解能力越來越強,速度自然越來越快,量達到了一個程度,就該出現質的飛躍了。



三.精讀來提升讀書質量。

數量從來都是為了質量做準備和鋪墊的,讀書也不例外。我給大家介紹兩個精讀法,效果真的是不一般啊!個人親身實踐過的。

1.放聲朗讀。

讀出音、讀出音、讀出音!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一定要讀出聲音來而不是光動嘴唇不出音的那種。這讓我想起上學時,每天早上老師都讓我們閱讀課文的景象。

語文的學習,作文歷來都是那塊最難啃的骨頭。當時的語文老師告訴我們:遇到文筆優美的好文章,一定要多多地朗讀,最好背下來,這樣這篇文章才能被你所用,熟練運用在你的文章中,這才算是真正成為了你自己的知識。

因為這個朗讀的過程,也是理解書籍的一個過程。字詞和語句的意思,在我們朗讀的過程中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理解,隨著朗讀次數的增多,對知識的理解也會越來越透徹。

2.三色彩筆來幫忙。

讀書的人大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書上畫線標記重點句子,這點我也不例外。齋藤老師在重點的地方、比較重要的地方、有趣的地方都會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註下來。

我們在讀書時,一定要注意:遇到特別重要的地方,都是用紅色筆來畫線,這和我是一樣的,因為紅色最醒目嘛!我們讀過一遍書之後可不能將它束之高閣,週期性的進行閱讀是很重要的,複習是為了加強記憶。而這紅筆畫的地方就是重中之重,每一次都要看的。

其次就是比較重要的地方要用藍筆畫出。據說藍色是僅次於紅色的第二大吸引眼球的顏色,而且日本有一位專家聲稱:用藍色筆寫筆記有助於記憶,比黑色的效果更好。

最後,遇到有趣的地方,還要用綠色筆畫出來。因為將這些有趣的地方記下來,慢慢地就積累下一些寫作素材。有趣的事情人人都喜歡,自己的文章既有乾貨又有讓人開心的地方,這種文章誰不愛看啊!


四.學以致用,個人能力更上一層樓。

從選書到大量閱讀,再到後來的速讀和精讀,這一切都是為了一件事做準備,那就是輸出知識、學以致用。 我們讀書積累大量知識,不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更上一層樓,進而為自己帶來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收穫嗎?

人在讀書的時候是輸入知識,那輸入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當然是內化之後輸出自己的東西了。 有了輸出成果,讀書才算是有意義的,才算是真正達到目的了。

因為這樣才算是將書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可現在有的人總是批判這種功利化的讀書,讀書獲取知識就是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具體體現在三方面:

1.思考力的提升。

隨著讀書數量的不斷增加,帶著問題去讀書就慢慢成為了一種習慣,思考能力也隨之提高了。我現在讀書時就是帶著問題去讀書,這樣也不至於感到枯燥無聊,因為總是抱著尋找答案的心來讀書。這樣一來,我們的表達能力自然就強,比那些不讀書的人擁有更豐富的談資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2.表達力能力的增強

遇到文筆優美,我們會大聲朗讀,進而背下精彩段落。一次兩次看不出來變化,時間一久,表達能力自然而然就增強了。教給大家一個小竅門:讀書後假想有個人會向你詢問這本書的概況。這樣一來,表達力的增強是早晚的事。

3.提升團隊領導力。

俗話說的好: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職場中工作的我們,有誰不想當團隊的領頭人而心甘情願當一輩子小兵呢?兩者之間薪水差距懸殊不說,榮譽感和心理滿足感就更別提了。

社會在變,我們工作的職場早已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再是幹好幹歹都一樣的大鍋飯時代了。知識經濟早已悄然來到我們身邊,工作能力絕對是和薪金成正比的。而我能獲取知識所要達成的終極目標,就是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應對突發事件,更是考驗我們知識面的廣度和知識的深度。

有了強大的閱讀能力,我們就能吸收許許多多有益的知識為自己所用,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成為一名知識達人。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快速提高的同時,精神世界也會越發充盈。面對不確定而善變的未來,我們才不會輕易被打倒、輕言放棄。不論在職場中還是在平日的生活中,最幸福的總會是我們!


高橋美莎KADBB


我們讀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應用,為了把書中學到的東西,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但是更多時候,我們卻“讀了很多書,卻依舊沒能過好這一生”,這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有這幾個技巧,可以幫助我們真正地把讀到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一、明確閱讀目的。

漫無目的地讀書,確實能夠給我們帶來一些樂趣,但是如果不能夠明確自己想在書中獲得哪些知識,我們往往就會“讀完就忘”。

在閱讀前明確閱讀目的,就像在旅途開始前明確了目的地,你能夠清晰的抓住自己最需要的東西。

二、常與他人交流。

最近,在各個平臺,共讀活動都非常火爆,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共讀能夠督促自己持續地讀完一本書,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邊閱讀邊交流,可以更好地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雖然說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但是學習卻是一件“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事情。

同樣的內容,不同知識背景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能夠通過交流,瞭解到不同視角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對於啟發我們的思路、加深對一個問題的理解,是大有裨益的。

三、寫閱讀總結。

我有一個習慣,只要讀書,必然要動筆。
這個動筆,一方面是畫下讓我深有感觸的內容,另一方面,是及時記錄下自己對所讀內容的看法和理解。
動筆的一大好處是,一旦你開始寫,就會想多寫,想要寫得多,就得再思考。也就是說,我是用動筆來促進自己思考。

如果對一本書的感受比較多,我會寫書評,發到各個平臺上,與更多人分享和交流,這個過程其實是學習和分享的過程。

四、時常重讀。

我時常會重讀之前已經讀過的好書,重讀昔日讀書時所做的筆記和寫下的感悟,這其實是一個溫故而知新的過程。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我們對同一個內容的理解也會不斷地加深,我們在重讀的過程中,能夠非常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長。

舉個例子,我在初次讀《平凡的世界》的時候,簡真是恨透了作者把少安和潤葉這對有情人拆散,也恨透了他把田曉霞寫死,但是隨著我年齡的增長,隨著著我經歷了人生的種種起浮和不如意,我才真正理解了作者:人生不如意,才是常態。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堅守住自我,不放棄努力和奮鬥。

以上就是我對於“怎樣閱讀才能把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能力”這個問題的一些個人見解,這些內容也是我個人閱讀經驗的一個總結,希望能夠對你有幫助。


(我是“薛定諤的圓盒子”,專注於閱讀乾貨分享和極簡生活,歡迎關注我,一起讀書!)


薛定諤的圓盒子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疑惑,同樣是讀書,別人一年能讀300本甚至是更多,但自己卻一年連10本書都讀不完;

同樣是讀一本書,別人讀完就能立馬運用到實際工作,獲得升職加薪,而自己讀完卻什麼都沒有記住;

同樣是投入一樣甚至是更多的讀書時間和精力,為何最後的結果卻相差甚遠呢?

我覺得最大的原因在於別人讀完一本書以後能把書中所學知識轉換成能力,然後快速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那麼到底用什麼方法才能把書裡的知識轉換成能力呢?我在看了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後找到了一些啟發。

說實話被這本書所吸引到的還是封面上那句,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似乎在這之前很少想過怎麼把自己讀過的書中知識轉換成能力。正如書中所說的,在成年人的世界裡,讀書這兩個字或多或少的都帶有一些“功利性”。有時候只顧埋頭苦讀,卻並不知道如何將讀過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以至於到頭來讀過的所有書都是空讀。

1、確定讀書目的,只選自己需要的重要信息

其實讀書和我們平時做其他事是一樣的,在開始之前,也要先確定自己的讀書目的。我們讀書無非就是為了消遣、收集信息以及獲得知識。如果漫無目的的讀書,到最後一本書看完了可能任何有用的信息和知識你都沒有收集到,那這本書相當於是空讀了。相反的,一旦當你明確了讀這本書的目的,你就有了側重點,讀書的效率也會提高。

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一本書的重要內容只佔本書的20%,而這20%最重要的僅有4%。按照這個方法,我們就可以直接奔向這4%的重要內容,集中閱讀,這樣效果會好很多。畢竟現在大部分人時間都不夠用。

2、一定要做筆記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很多人看完書感覺什麼都沒記住,就是因為不習慣做讀書筆記。作者在書中給出了很多方法,比如我們常用的思維導圖,通過這樣的形式把一本書中的內容形象的呈現出來。

做思維導圖的好處就是能快速幫你梳理一本書的整體框架,以一種可視化的圖形方式將頭腦中正在思考的東西呈現出來。人對視覺化的東西更容易記住,所以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將書中關鍵信息整理出來,有利於提高記憶力。

3、制定閱讀目標,行動起來

對於所有人來說,無論是從書本上還是從其他地方獲取到的知識,如果最後不付諸於行動,只是讓它停留於字面上,那等同於是沒有價值。這個道理就如同語言它是一門使用工具,如果你不用,即便你掌握了很紮實的理論,那又有什麼用呢。

大部分成年人讀書都是帶有一定目的,都是想通過讀書提高自身某些方面的技能,最終轉換成能夠加以運用的能力。這也是本書不同於其他書的地方。

那麼如何根據書中的知識,設定自己的目標,一步步行動起來呢?方法就是書中所說的SMART法則。SMART即Specific(具體的)、Measurable(可預見的)、Achievable(可達到的)、Realistic(實際的)、Time-bound(有期限的),每個單詞的首字母組成,被稱為“SMART法則”。

讀書是一件美好的事,可也是一件需要投入時間和金錢的事,如果不能給自己帶來真正改變的讀書實在是很浪費。也許對於讀書花費的這點錢你不心疼,可是時間呢?畢竟時間是一種剛性資源,用掉一點就少一點。如果你既想花最少的時間,又想保證把讀過的知識能轉換成可用的能力,不妨看看這本《實用性閱讀指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