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如何去评价《红楼梦》里面的贾母,为什么?

想不到AI18科技


说到贾母,大家想到的是什么呢?

年轻时候的她,是天真又憨玩的,和姐妹们一起玩,她能掉到水里去。

贾母听了,又抬头看匾,因回头向薛姨妈道:“我先小时,家里也有这么一个亭子,叫做什么`枕霞阁'.我那时也只象他们这么大年纪, 同姊妹们天天顽去.那日谁知我失了脚掉下去,几乎没淹死,好容易救了上来,到底被那木钉把头碰破了.如今这鬓角上那指头顶大一块窝儿就是那残破了.众人都怕经了水,又怕冒了风,都说活不得了,谁知竟好了。”

当了祖母以后,也非常爱热闹。没有她,三春也聚不到一起,老实说,三春的日子可能也不会像书中描写那样,能过几年惬意舒服的日子。

生活上是非常有情趣的。林妹妹的窗纱旧了,她能讲究颜色搭配好看与否。 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 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平常摆设赏玩也不俗。若有一件真"慧纹"之物,价则无限.贾府之荣,也只有两三件, 上年将那两件已进了上,目下只剩这一副璎珞,一共十六扇,贾母爱如珍宝,不入在请客各色陈设之内, 只留在自己这边,高兴摆酒时赏玩.又有各色旧窑小瓶中都点缀着"岁寒三友”“玉堂富贵"等鲜花草。

除了会享受生活,思想上也并不一味的古板不通,宝黛的感情也是在她的护佑和支持下慢慢成熟的。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一世里造下的孽障,偏偏儿的遇见这么两个不懂事的小冤家儿,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真的是俗语儿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了!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气,任凭你们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他娘的,又不咽这口气!”

难得的是贾母对女儿家,是非常温和包容的。她调教下来的晴雯、袭人、紫鹃、鸳鸯等等固然是各有所长,十分优秀。 就连一个面目粗陋,言行愚笨的傻大姐,贾母也能看到她的优点,留在身边。贾母因喜欢他爽利便捷,又喜他出言可以发笑, 便起名为"呆大姐",常闷来便引他取笑一回,毫无避忌,因此又叫他作"痴丫头"。他纵有失礼之处,见贾母喜欢他,众人也就不去苛责。

但是这样一个好祖母,在教育宝玉上,却是失败的。

在给宝玉启蒙时候,她就常常因为心疼孙子,耽误了孩子的学习。

雨村笑道:“去岁我在金陵,也曾有人荐我到甄府处馆.我进去看其光景,谁知他家那等显贵,却是个富而好礼之家,倒是个难得之馆.但这一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也因祖母溺爱不明,每因孙辱师责子,因此我就辞了馆出来。如今在这巡盐御史林家做馆了.你看,这等子弟,必不能守祖父之根基,从师长之规谏的。只可惜他家几个姊妹都是少有的。”

贾雨村说的是甄家,然而《红楼梦》里,甄就是贾,大家要理解这点。

这些话没说完,被贾母照脸啐了一口唾沫,骂道:“烂了舌头的混账老婆!怎么见得不中用了?你愿意他死了,有什么好处?你别作梦!他死了,我只合你们要命!都是你们素日调唆着,逼他念书写字,把胆子唬破了,见了他老子,就像个避猫鼠儿一样。都不是你们这起小妇调唆的?这会子逼死了他,你们就随了心了!──我饶那一个!”

宝玉也因为贾母的溺爱,得以躲避读书写字尤其是科举举业的那些书籍。

要说,贾母也并不是不希望宝玉读书。原书也说:贾母因不见他,只当病了,忙使人来问. 宝玉方去请安,便说写字之故,先将早起清晨的工夫尽了出来,再作别的,因此出来迟了.贾母听了,便十分欢喜,吩咐他:“以后只管写字念书,不用出来也使得.你去回你太太知道。”可见贾母也是希望宝玉能够努力学习读书写字的。

既然希望宝玉读书,又为什么不逼着宝玉读书,更屡屡护着宝玉,不教贾政逼着宝玉读书呢?

自然是怕宝玉辛苦,怕宝玉不舒服,怕宝玉不高兴。如此,这就是溺爱了。

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然而长久以来的富贵,蒙住了贾母的双眼。因为她长久的溺爱,致使宝玉既不能文章取仕,也不通经济学问。贾府富贵时候,还能做个富贵闲人。贾母若知道他日贾府倾覆,宝玉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子孙儿女流离失所,不知道作何感想。倘若再重来,贾母还会溺爱宝玉至此吗?


春秋随话


贾母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有着说不出来的慈祥与温暖,我感到有老人家的存在,偌大的贾府也就流动着安详温馨。老人家是整个红楼梦的温度与支撑,有了她全家上下才会井然有序,充满了勃勃生机。还是不要以所谓的意识形态来判断老人家吧。有了她的庇护,宝玉才会有安全感不至于在贾政的近乎残酷的“家法”教育下胆战心惊!有了她的疼爱,黛玉才能在贾府过的下去不至于在那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欺凌中度日如年……有了她的怜贫惜老,那个乡下的的,老太太刘姥姥才会能在大观园里谈笑风生给这个阴森森的贾府带来人性的光辉与快乐!也正是因为有了她的权威才挽救了鸳鸯的悲剧逼退了贾赦的无耻荒淫!有了她的支撑,贾府也就有了主心骨……老人家死了以后,你再看贾府还有什么生机可言?她是贾府的灵魂,这一点我坚信不疑!


荷声茹梦


贾母在整个宁、荣二府是一个精神领袖的形象存在的。但后来家道中落,有些事情就由不得她来掌控。比如黛玉和宝玉的婚事,我一直觉得她心里是属意这两个“冤家”的。从她对黛玉的吃穿用度,再到一些生活琐事的关注,这个外孙女真真是她的心头之爱,也确实想要成全她和宝玉这段姻缘。但是,即便是她利用对宝琴的喜欢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王夫人、薛姨妈、宝钗这些人还是是卯足了劲地想要扭转局面。

但不知道为何,我总觉得后边她变脸应该没那么夸张,黛玉最后走得那么凄惨,贾母其实也是要负很大责任的。

除开这件事,其他方面没有好什么质疑的。


小王子爱上狐狸


贾母的性格特点,对儿辈很严厉,对孙辈很宽容,尤其对待宝玉、黛玉更是痛爱有加,对宝琴也比其他人更关爱些。她每天与孙辈们在一起,表现的既尊贵又平和,是位很尊贵的老太太。

福贵之人仍对平民百姓有同情心,对刘姥姥的态度可见一斑,在权贵人家中,有这种表现和作为的,实在是不多见,也是难能可贵的,足以让人颇生敬意。

总之,贾母这人刻划的很成功,也是《红楼梦》中我喜欢的人物之一。

好了,别人回答了那么多,我不必再重述了,就此打住吧!


大可151753208


贾母之尊——既然能与世袭侯门联姻,史家的门第至少不低于贾府。这从她对“枕霞阁”的回忆中可以看出一二,更从她在贾府从容应对王侯贵客中可以看出。所以她之尊贵,并非仅仅因为是贾府至尊长者,贾侯之妻。 贾母之威——都说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其实凤姐之威是其心狠手辣的淫威而已。贾母之威,是来自她的威势,来自她对人对事的度的把握,来自她对世事人情的洞察力。贾府上下不怕她的责罚,更多的是感觉在她眼皮子底下都在裸行。 贾母之慈——贾母的慈爱并非读者认为的偏心慈爱。恰恰相反,贾母之慈是一种境界较高长者之慈。她反复声言儿孙自有儿孙福,一般情况下不干预小辈的鸡零狗碎之事。就连贾赦之生活糜烂,贾政之行事之迂腐,她很多时候都是睁只眼闭只眼。但是她绝非无底线地纵容溺爱。她适时的教训,会让小辈们不敢造次,心有忌惮。这并非仅仅因为是一家之长,而是她言语有分寸,在情在理。宝玉挨打,她训斥了贾政,大家可以看看她讲的是不是入情入理?是不是仅仅处于对宝玉的溺爱?而在她在冤枉了王夫人,把对邢夫人的怒气错误地撒在王夫人头上后,她能自我解嘲,公然认错,这岂能不让小辈心服?所以贾母之慈,绝非老母鸡护雏之慈。 有空再说贾母之智,贾母之度,贾母之痛,贾母之才,贾母之识吧。呵呵。


思达仙


一个慈善老太太,谁不得罪就是对《林黛玉》不好。如果她《林黛玉与贾宝玉》结婚。谁会不同意。导致《林黛玉》伤心难过而死。同时同意《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最后也没有关心《林黛玉》去世与她没有任何关系。面善,心恨。表面看爱《贾宝玉》实际不是。撒散《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


刘爱源


贾母我觉得用这几个方面来说:

1.过于的溺爱贾宝玉;

2.贪图享乐,喜欢热闹,渴望长寿。

3.在处理大家族的事情上有自己的老成和智慧,维护自己身边的人,也看重自己的尊严。

4.一心想促成宝黛爱情。

5.会可怜穷人,但是本质上又维护固有的封建等级秩序。

一语贯之就是一个典型大家族的封建思维的老太太。


朝暮有恒


文学形象不足为训。虽然来源于生活,但《红》的通篇人物形象都为主题服务: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说到小说了的家母,虽然一家之慈,但也不是随心所欲,东有宁府挚擎,西有熙凤拆台,老太太明白着那!

说到宝黛之恋,小孩子玩罢了,哪当得真!若果宝玉娶了短命的黛玉,岂不是贾家巨大的损失?就是黛玉父母不死也未见到成真!

倒是妙玉是个奇女子,本来《红》里叫玉的不多,值得好好研究~


林根数学


贾母,贾代善之妻,是金陵史候家千金。嫁到贾家从小媳妇作起,凭着自己的聪明才坐稳了贾家最高的统治地位。虽然年老但余威犹在!洞察力强,观点很实际,也很人情味,而且具有人性和美丽!从不清高,懂事故而不弄事故,表现出大家闺秀的风范!是个无缺点之人。


红叶萧萧1


曹雪芹塑造的史老太君,是一位高知高品位的优雅老人。从她的酒令中知道她精通史诗,从她对纺织品鉴赏中知道她是丹青高手,她叫用银红纱糊潇湘馆的窗子,留下了万绿丛中一点红。当她带领众人游玩到探春处,隔着纱窗看后院,脱口而出,梧桐虽好,细了一点,她把后院当一幅画来看,中国画构图讲究疏密与繁略,通过纱窗这个画框,她看到了梧桐太细,留白太多,有主宾不明的美中不足。她懂乐谱,会欣赏隔水传来的笛声要用曲谱节拍慢的吹。她不但知识面全,人也很善良,唱年夜戏,她叫弄点热的把唱戏的吃。在清虚观打醮,凤姐打一个不小心剪烛花的小道士,她叫贾珍拿点银子给小道士,不许唬着,小户人家的,可怜见的。她带刘姥姥两宴大观园,一口一个老亲家,非常随和,亲民,低调。当贾府抄家后一片狼藉时,她就成了一根弥老弥坚的顶樑柱,用她拼积一生的财富救了儿孙。她有过牡丹一样的雍荣华贵,临老也能像老梅一样虬枝铁干,不是严寒,在优雅中老去。"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贾母把她的人生当着在河流上看风景的一次航行,"两岸花柳合依水,一路楼台直上山"。宠辱不惊,盛衰能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