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永定河,走到三家店村,满满都是地上文物建筑古迹

我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河流的滋养使得文明得以产生和发展,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流域,米索不达米亚文明诞生于密西西比河和底格里斯河后之间,中华文明诞生于长江和黄河之中,河流孕育了人类的先祖。

在《管子·乘马篇》中也记载了河流之于建城之重:“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无论是从地理概念还是行政概念,无论大到国家还是小到一村一镇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河流。

沿着永定河,走到三家店村,满满都是地上文物建筑古迹

说到北京就不得不提到永定河,永定河是北京五大水系之一,也是北京城内最大的水系。永定河自河北省怀来县幽州村流入北京城,经过门头沟区、石景山区、丰台区、房山区、大兴区。

沿着永定河,走到三家店村,满满都是地上文物建筑古迹

650千米的永定河贯穿北京西部,流经半个北京,是北京城的缔造者。在历史的奔袭中,它的洪积冲积扇造就了北京平原,为古人类的生存开辟了新的空间。据《水经注》记载,历史上永定河被称作湿水、治水、漯水、浑河、卢沟河,永定河的名字始于清康熙三十七年,因为永定河河水经常变换河道,使得周遭的居民常年被水患困扰,清政府为了安抚百姓,安定河道遂改名永定河,期盼河水永远安定,造福一方。

沿着永定河,走到三家店村,满满都是地上文物建筑古迹

为了解决城市用水问题,1956年开始建设三家店水闸,1959年三家店水闸放水,沿着永定河引水渠流入玉渊潭,然后在三里河向南拐,从西便门汇入前三门护城河,并分流到西护城河、南北护城河,最终汇入通惠河,北京城内的河流恢复了原有的活力。三家店作为永定河入城的闸口可谓至关重要,明清之际,三家店就是京西大道的起点,是西山通往京城的咽喉要道,了解三家店过去的历史就是永定河的起点。

沿着永定河,走到三家店村,满满都是地上文物建筑古迹

三家店村在北京门头沟区的龙泉镇,永定河出山口处,西连大西山,东为北京小平原,由于受到山水形态的制约,所以村落沿河狭长分布。三家店始于何时现已不可考,但普遍观点认为建村应不晚于辽代,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家店村发现了金代墓葬,村内观音庵内的碑记记载:“庵创始于唐代,重修于宋、明。”更是把村子的历史向前推到隋唐时期。

沿着永定河,走到三家店村,满满都是地上文物建筑古迹

三家店的得名正如字面意义,该地有三家店铺,根据《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村内最早的三户人家分别姓张、曹、牛。元代至元二年,为了增强漕运,郭守敬提出重开金口河,“上可致西山之利,下可广京畿之漕。”于是三家店便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枢纽。

沿着永定河,走到三家店村,满满都是地上文物建筑古迹

明代的三家店依旧承担着漕运职责,京西地区是京城煤炭的重要供给地,京城百万之家,皆以煤炭为薪,作为京西入口的三家店见证了百年来驼队、马队运输煤炭的历程。清代时,三家店的商业开始繁荣起来,街道上商铺林立,五行八作样样齐全,综合村内现存的碑记,可知当时留下名号的店铺有三百余家。

沿着永定河,走到三家店村,满满都是地上文物建筑古迹

到民国时期,这里的商业依旧繁荣,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火车的出现替代了驼队,入城口的优势也逐渐降低,特别是抗战时期,村子受到的影响很大,昔日的繁荣也被淹没在历史的轰鸣中,不复存在。

沿着永定河,走到三家店村,满满都是地上文物建筑古迹

如今的三座店村还保留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形制完整,木雕石雕上还保有着原汁原味的记忆。春日来临,不妨趁着正好的春光和家人去三家店一睹当年京西第一要道的真容。

文/袁宇倩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风物,远播四海民俗

右上角+关注,北京民俗专注民俗文化类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