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怎麼統計對方的傷亡數字的呢?

興隆堰


1944年8月,慘烈的衡陽戰役硝煙散盡後,日寇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中將致電東京參謀本部和南京派遣軍總司令部,稱方先覺第十軍在戰場上遺留的屍體約4000餘具,另有被日軍掩埋的1000多具,亦即國軍戰死5000餘人。而根據第十軍預備第10師師長葛先才戰後的回憶,該軍在衡陽保衛戰中犧牲約6000人,這兩個數字大體能對得上。



日軍經過準確的統計,核實放下武器的第十軍官兵總共13306人,而第十軍及其臨時指揮的饒少偉暫編第54師,戰前總兵力為18000餘人,看來衡陽犧牲官兵5000餘人才是正確的。在被日軍俘虜的這部分官兵中,輕重傷員7000餘人,輜重兵、通訊兵、衛生兵、機關人員有3000多人,另有近千名伕役,換句話說,方先覺手下的戰鬥兵最後已不足2000,“泰山軍”在那個夏天的確盡力了。

日本人的傷亡數字呢?貓膩卻非常之大,在長達47天的圍城作戰中,日軍投入了第116師團和第68師團的全部兵力,以及第34師團的針谷支隊4000餘人(一個步兵聯隊為基幹)、第58師團主力、第11軍直屬重炮聯隊和獨立山炮兵第5聯隊,此外,第13師團一部亦有參與火力支援,參戰兵力的保守數字是60000人以上(某度90000人的數字是不準確的)。

而日本陸軍省戰後第一次公佈的傷亡數字居然是:12186人。



日本軍史作家伊藤正德引用了稍高一些的數字,在《最後的帝國陸軍之死鬥篇》一書中指出日軍傷亡數字為19380人,其中士兵陣亡10000,軍官斃命390人(傷520),餘為戰傷數字。這個傷亡數字仍然水份極大,根據日軍作戰部隊的日記,擔負主要攻擊任務的第116師團和第68師團在第三次總攻之前,可動員官兵數量只剩滿編狀態下的10%,其中代號“嵐兵團”的第116師團兩個主攻聯隊在戰後幾乎被剔成骨架。

其第120聯隊(兒玉忠雄大佐)在衡陽戰役結束後還剩400人,第133聯隊(黑瀨平一大佐)則僅剩331人,而第116師團作為1942年調整升格的三單位“甲種師團”,每個步兵聯隊滿編在3500人以上,也就是說,僅僅這一個師團的傷亡就至少達到8000人。更有佐證的是,第116師團在次年3月參加了湘西會戰,戰役開始前補充缺額後師團共有20000人冒頭,而其中80%的戰鬥兵為新兵。



所以日本人後來改口了,第二次公佈的數字提高到傷亡29000餘人,個人感覺仍有水份。葛先才師長回憶,他在抗戰勝利後去衡陽收斂官兵屍骨,路過長沙時拜望了第十軍老軍長李玉堂,此時已升任第27集團軍總司令,根據李玉堂的說法,受降時曾詢問過多個日軍師團長,皆曰衡陽戰役日寇第11軍傷亡48000人左右,這個數字應該才靠譜些。

長衡會戰屬於日軍“一號作戰”的一部分,這次會戰結束後日軍大本營給“中國派遣軍”補充了20萬名新兵,其中的一半直接補進了第11軍,由此可見橫山勇所部在衡陽的傷亡之慘,因為其他幾次戰役比如長沙攻略、桂柳會戰等等,日軍的傷亡都不是很大,因此衡陽的死傷要佔主要份額。尤其是衡陽保衛戰期間正值酷暑,氣溫超高,屍體腐爛,到7月份時日軍軍營已出現瘟疫,由於前線醫療簡陋,日軍的戰傷死、戰病死數量一定是驚人的。



由此可以看出,在衡陽戰役中,第十軍的傷亡數字是可以準確統計的,畢竟戰場被日軍所包圍控制,很難有多少人逃出城市;而對手日軍的傷亡數字確實難予統計,為了避免刺激國內民眾情緒,日本軍方顯然刻意隱瞞了戰場真相,故意壓低了傷亡數字。國軍方面自然無從知曉敵人的具體情況,只能根據戰場大致情況判斷,戰後宣佈殲敵70000餘人。

當然了,國軍戰報注水也是常態,中日雙方互相都有宣傳的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按伊藤正德19380人的傷亡計算,英勇的第十軍官兵也創造了驚人的殺敵記錄,每倒下一名戰鬥員,至少消滅了四個以上的鬼子兵(真實情況恐怕要更多),殺得日軍“不敢憶衡陽”。在抗戰八年的歷史上,這是絕無僅有的輝煌戰績,並且第十軍兵力又完全處於劣勢,47天的堅守足以驚天地泣鬼神。

謹此,向殊死抗日的第十軍官兵致敬!

(泰山軍兩任知名軍長和軍旗劇照)


度度狼gg


巖龍,解放軍戰鬥英雄,中央軍委授予“孤膽英雄”稱號,在1979年的戰爭中,他摸到敵軍腹地,孤身奮戰4個小時,擊斃了20多名敵軍,他返回部隊裡,上級領導不敢相信他的戰果,於是團裡特地派考核組去巖龍戰鬥過的地方檢查,從他的攻擊位置、射擊方向、敵軍部署、戰後敵軍屍體遺留數、巖龍消耗彈藥數等進行了綜合評估,最終確認了他的戰績,並把他評為戰鬥英雄!只可惜,師部給他記“一等功”的命令傳到巖龍所在連隊前幾個小時,巖龍已經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即使到了現代,對敵我雙方的傷亡做精確計算也是不可能的,比如美軍,從非洲到中東,還有一大把的“失蹤”士兵找不到,過不了多久,再找不到,他們只能被列入“陣亡”名單了。

至於以前,古代就不說了,古代的征伐戰爭,彼此間動輒“起兵水陸大軍八十萬”之類的數據都只能參考,不能當真,而到了二戰,很多戰場的傷亡數據也只能儘量準確。

實際操作上,己方總是儘量少報自己人的傷亡,多報對方人的傷亡。

比如臺兒莊戰役,日軍發佈戰報說自己死了2000人,而國軍則統計說幹掉了12000名小鬼子。二戰中,日本史料記載日軍在中國戰場陣亡45.5萬,而當時的國民政府在戰後統計有78.3萬,而日本在戰後公佈數據,日軍在二戰中總共戰死210萬,其中在太平洋戰爭死了140萬(一說是155萬),在東北與蘇聯兩次戰役(諾門坎戰役和蘇聯對日宣戰後的戰役)死了10萬,這多出來的死亡人數去哪兒了呢?總之,有比較大的出入,但目前國內主流觀點還是以45萬左右作為日軍在中國戰場的死亡數據。

戰爭雙方對傷亡數據出入總是或大或小,這個也好理解,勝利的需要吹噓戰果,戰敗的需要隱瞞損失,各取所需。

當然,除了用作宣傳的數據,在統計上,軍隊都有一整套自己統計數據的辦法。

國外一般給每個士兵都會配發金屬製的身份識別牌(就是美軍常見的狗牌),上面有士兵的姓名、編號、家庭住址等等信息,這個士兵一般上了戰場才會佩戴,便於陣亡後的身份識別。

上戰場後,士兵一般佩戴2塊內容一模一樣的“狗牌”,在陣亡後,同伴會取走其中一塊,拿回去給長官報告死訊,計入傷亡,剩下的一塊就留給陣亡士兵,便於後續工作的身份確認。

“狗牌”在正常情況下是不會摘下來的,除非戰死,戰鬥結束後,長官們只要統計一下身份牌,戰友們交回來多少身份牌,就說明陣亡了多少,至於人不在軍營裡,“狗牌”也沒回收的,就登記為“失蹤人員”,先找起來,過陣子,再找不著的話,就以“陣亡人員”登記。

至於我們,傳統上,打完仗,不管是後撤還是打掃戰場,部隊裡都有專門的工作組會在現場觀察,做一個初步大概的統計,比如多少人受傷,敵軍屍首數量、繳獲的物資、我方陣亡等等,這個只是一個初步的數據。

等到戰場形勢允許間歇,或者暫停一陣子,部隊就會分級召開會議,從基層的班排開始,大家集中起來開會碰頭,報告自己的戰場情況,比如擊斃了幾個敵人、繳獲了什麼之類,這些需要得到在戰鬥過程中附近戰友的相互印證,得到戰友印證的戰果才能列入戰報。這樣才會形成基礎的敵我雙方傷亡數據,然後這些數據層層上報彙總,最後和觀察組的數據只要沒什麼大的出入,就能作為實際戰報了。


雲中史記


戰場統計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一般說來,如果是戰鬥以後佔領了敵方的陣地,那麼數屍體就是最為權威的,這個辦法尤其是能夠佔領對方的陣地以後,這樣清點比較準確,不過如果是敵方把屍體拖走了,或者火化這樣子具體的傷亡人數也是要進行推測了,就像百團大戰最後的關家堖戰鬥,在打下日軍的陣地後,只是發現了三大堆骨灰,誰能說清楚具體的情況,而且日軍也是有虛報自身傷亡的傳統。

如果雙方是遭遇戰,這種情況統計數字的差距就更大,兩邊只能是對於自己的傷亡數字統計準確,而對於對方的傷亡人數就更是要推測了,而這種時候是要動用各種情報手段,而且也沒有精確數字,比如說對方的醫院這幾天忙壞了這種情報,抓到的俘虜說我們連隊就剩幾十個人了,其他連隊也差不多這種,而這種情況只能是通過各種渠道得來的情報進行推測。


象遠程炮火打擊和轟炸對於效果統計來說是最困難的,誰知道把敵方炸成什麼樣了,而且地方通常會掩飾轟炸的效果

而現在的戰場上,各種遠距離武器使用的越來越頻繁,雙方經常是根本不見面,就像前一段時間美軍空襲敘利亞,俄國人只是說是擊落了多少個目標,這些都是在雷達屏幕上看到的,但是雷達屏幕上看到的經常是被幹擾過的,上邊有多少是真的目標,還是假目標,光靠雷達你是無法分清的,在雷達上邊消失的光點,是不是真的被打下來了,還要看看有沒有目標的殘骸,但是如果是在海上殘骸到水裡邊去了,這個就又是一個可能了。所以現在對於遠程武器的殺傷效果的統計又是一個問題,當然現在可以是派無人機過去核實,但是這種情況肯定還是會有水分的。

就算是在地面上也是有雙方統計的誤差,就像是志願軍和美軍的一次作戰,這個戰鬥規模不大,就是一個連排級陣地的攻防作戰,當時美軍是要進行一下新的戰術實驗,是動用了一個步兵連,進攻志願軍的一個排陣地,最後是沒有打下來,戰鬥結束。後來的資料顯示,志願軍亡4人,傷7人,估計殲敵150人,美軍自己統計傷亡77人,估計殺傷志願軍65人。雙方的統計和實際情況相差就是這麼大。所以,原來美國等西方國家總是說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軍隊傷亡150萬,這個傷亡數字就是這麼來的,隨著中國方面的檔案解密,西方國家也是把150萬這個數字調整為45萬人左右。


作戰指揮中很重要的一張工作就是算,計算殲敵數字就是其中之一。

這些還是老老實實的估算,如果出現殺良冒功這種情況那這些數字就是更差的離譜了,施瓦茨科普夫在越南的時候,有一次戰鬥結束,上邊管他要殲敵數字,施瓦茨科普夫說我沒看見打死多少敵人,只看見有幾個打傷的敵人被拖走了,結果情報軍官告訴他,這個好辦,把你的部隊傷亡數字乘以3就是敵人的傷亡數字,而後來施瓦茨科普夫才知道,這個只是平均水平,如果要向立功,是要乘以10才行。

戰爭中的真相非常寶貴,各種信息情報相互交織,得出結論都是需要通過不同的渠道來對一份情報進行核實才能最終得到準確的結果,或者說是最接近真實情況的結果。


有痰


不用數據說話就是耍流氓?非也,今天軍武君就給大家用簡單易懂的話告訴你,戰場上究竟是如何統計對方數據的。

可能在大多數人看來,想要在戰場上得到敵軍數據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然也有人表示,只要打了勝仗的話,還是能夠得出對方大致傷亡數據的。沒錯,是大致,根本不可能做到確切的,精確到個位數。

首先,說下當時我軍是如何看自己的傷亡情況,然後在看敵軍的傷亡情況的。看過帶有戰爭題材影視劇的應該都知道,在打完仗之後,勝利的一方通常都會打掃戰場,補充彈藥。而在這個時間段,同時也是清點敵我雙方傷亡的時間。一般,我軍在開戰前,都會進行報數從而清點人數,為的就是在戰爭後,容易快速得出傷亡情況。當打完仗之後,不論是贏還是輸,部隊集合之後,同樣都會在短時間內列隊進行報數統計。

同時,說個大家不知道的事情,那就是在我軍中通常都會有本士兵的花名冊。當一場戰爭中,某某某犧牲後,負責統計的人就會在本本上進行記錄。然後,在這場戰爭結束後,如果有家屬的話,軍隊會進行慰問,這也是我軍優良傳統的一種體現。而通過這種記錄的方式,傷亡情況也很快就會出結果。


而日軍和我軍最大的不同就在這,日軍通常情況下,有人看到屍體或是看到士兵犧牲加以證明之後,才會記錄士兵犧牲。因此,日軍一般情況下,上報的死亡人數並不多,甚至許多時候上報的失蹤人數要比死亡人數還要多。雖然這種目的是為防止逃兵,但也以為著日軍對待自己人也不是很人道。

其次,說說怎樣算敵軍的傷亡情況,如果是戰敗的話,想要得知敵軍傷亡情況幾乎是比較困難的。畢竟,如果是贏得戰爭的話,起碼可以通過在戰場上繳獲的槍械對日軍進行推算。同時,打勝仗也比較容易抓到日軍俘虜,從俘虜口中也能套出日軍一場戰爭中的總體人數來,這個時候只要稍加推斷,就會有答案。但戰敗的話,只能根據敵軍來的時候以及撤退時的人數做大致估計,所以,通常並不會有太準確的數字統計敵軍傷亡人數。至於在許多書本中,傷亡人數精確到個位數,這種情況顯然是值得商榷的。


軍武視界


戰爭中傷亡統計,一般都不是最確切的數字,約數較多,即便是官方公佈的確切數字,其實並不準確。

1、交戰雙方的戰鬥力。要統計戰後的傷亡,先搞清楚雙方對陣的部隊規模番號是一個基本前提。只有搞清楚了,才能大致判斷這次戰鬥後可能給對手造成的損傷是多大,還有沒有力量進攻或者防守,至少對敵人的力量判斷“超標超額”。

2、戰場主動權。判斷傷亡,一個自古不變原則是看誰最後控制戰場,自然控制戰場的一方比與之對陣一方的數據有說服力。舉例來說,抗戰中無論是平型關也好,長樂村也罷,戰鬥結束後誰控制著戰場,自然哪個的數據就要真實可信一點。由此再做綜合,(要是你不嫌麻煩可以再算個平均傷亡係數),以後發生的同樣的戰鬥,雙方損傷多少大概就有底了。日後唯一需要在判斷裡增加的因素就是雙方綜合實力的此消彼長了。

3、投入兵力。慘烈的朝鮮戰爭雙方投入總兵力300萬,聯合國軍120萬,比戰初增2.5倍;中朝方面188萬,朝鮮45,志願軍130多萬,比戰初增3.5倍。

4、戰場陳屍。戰勝後佔領陣地還可以統計敵方屍首數量。

5、自己少報,殲敵多報。一般為了鼓舞士氣,都是少報己方的傷亡,多報敵方的傷亡。

參戰部隊的軍、師、旅(已取締)、團、營、連、排,這些的人數都很固定,用乘法可以酸楚,敵方參戰也是一定實力相等的,所以也按戰前所知道的參戰軍隊數,再按軍、師、旅(已取締)團、營、連、排,哪些敗了?哪些勝了,都可以算出來,當成建制的部隊被消滅時,拋出特殊情況,一場戰役殲敵傷亡人數是很容易估算出來的。





柳葉槳桃花浪


七九年邊境作戰時,每次戰鬥結束後,首先打掃戰埸,清點消滅敵人的具體數字,收繳武器彈藥及裝備物資。然後部隊休整時開班務會各自上報消滅敵人數,班排彙總後報連部。實際數與上報數字基本吻合再上報上級。數據會有一點重複或誤差,因為還有不少敵人是被我軍炮火炸死炸傷的。


團作訓參謀


古代是把敵人的耳朵割下來數一數有多少隻九就是傷亡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