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怎么统计对方的伤亡数字的呢?

兴隆堰


1944年8月,惨烈的衡阳战役硝烟散尽后,日寇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中将致电东京参谋本部和南京派遣军总司令部,称方先觉第十军在战场上遗留的尸体约4000余具,另有被日军掩埋的1000多具,亦即国军战死5000余人。而根据第十军预备第10师师长葛先才战后的回忆,该军在衡阳保卫战中牺牲约6000人,这两个数字大体能对得上。



日军经过准确的统计,核实放下武器的第十军官兵总共13306人,而第十军及其临时指挥的饶少伟暂编第54师,战前总兵力为18000余人,看来衡阳牺牲官兵5000余人才是正确的。在被日军俘虏的这部分官兵中,轻重伤员7000余人,辎重兵、通讯兵、卫生兵、机关人员有3000多人,另有近千名夫役,换句话说,方先觉手下的战斗兵最后已不足2000,“泰山军”在那个夏天的确尽力了。

日本人的伤亡数字呢?猫腻却非常之大,在长达47天的围城作战中,日军投入了第116师团和第68师团的全部兵力,以及第34师团的针谷支队4000余人(一个步兵联队为基干)、第58师团主力、第11军直属重炮联队和独立山炮兵第5联队,此外,第13师团一部亦有参与火力支援,参战兵力的保守数字是60000人以上(某度90000人的数字是不准确的)。

而日本陆军省战后第一次公布的伤亡数字居然是:12186人。



日本军史作家伊藤正德引用了稍高一些的数字,在《最后的帝国陆军之死斗篇》一书中指出日军伤亡数字为19380人,其中士兵阵亡10000,军官毙命390人(伤520),余为战伤数字。这个伤亡数字仍然水份极大,根据日军作战部队的日记,担负主要攻击任务的第116师团和第68师团在第三次总攻之前,可动员官兵数量只剩满编状态下的10%,其中代号“岚兵团”的第116师团两个主攻联队在战后几乎被剔成骨架。

其第120联队(儿玉忠雄大佐)在衡阳战役结束后还剩400人,第133联队(黑濑平一大佐)则仅剩331人,而第116师团作为1942年调整升格的三单位“甲种师团”,每个步兵联队满编在3500人以上,也就是说,仅仅这一个师团的伤亡就至少达到8000人。更有佐证的是,第116师团在次年3月参加了湘西会战,战役开始前补充缺额后师团共有20000人冒头,而其中80%的战斗兵为新兵。



所以日本人后来改口了,第二次公布的数字提高到伤亡29000余人,个人感觉仍有水份。葛先才师长回忆,他在抗战胜利后去衡阳收敛官兵尸骨,路过长沙时拜望了第十军老军长李玉堂,此时已升任第27集团军总司令,根据李玉堂的说法,受降时曾询问过多个日军师团长,皆曰衡阳战役日寇第11军伤亡48000人左右,这个数字应该才靠谱些。

长衡会战属于日军“一号作战”的一部分,这次会战结束后日军大本营给“中国派遣军”补充了20万名新兵,其中的一半直接补进了第11军,由此可见横山勇所部在衡阳的伤亡之惨,因为其他几次战役比如长沙攻略、桂柳会战等等,日军的伤亡都不是很大,因此衡阳的死伤要占主要份额。尤其是衡阳保卫战期间正值酷暑,气温超高,尸体腐烂,到7月份时日军军营已出现瘟疫,由于前线医疗简陋,日军的战伤死、战病死数量一定是惊人的。



由此可以看出,在衡阳战役中,第十军的伤亡数字是可以准确统计的,毕竟战场被日军所包围控制,很难有多少人逃出城市;而对手日军的伤亡数字确实难予统计,为了避免刺激国内民众情绪,日本军方显然刻意隐瞒了战场真相,故意压低了伤亡数字。国军方面自然无从知晓敌人的具体情况,只能根据战场大致情况判断,战后宣布歼敌70000余人。

当然了,国军战报注水也是常态,中日双方互相都有宣传的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按伊藤正德19380人的伤亡计算,英勇的第十军官兵也创造了惊人的杀敌记录,每倒下一名战斗员,至少消灭了四个以上的鬼子兵(真实情况恐怕要更多),杀得日军“不敢忆衡阳”。在抗战八年的历史上,这是绝无仅有的辉煌战绩,并且第十军兵力又完全处于劣势,47天的坚守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谨此,向殊死抗日的第十军官兵致敬!

(泰山军两任知名军长和军旗剧照)


度度狼gg


岩龙,解放军战斗英雄,中央军委授予“孤胆英雄”称号,在1979年的战争中,他摸到敌军腹地,孤身奋战4个小时,击毙了20多名敌军,他返回部队里,上级领导不敢相信他的战果,于是团里特地派考核组去岩龙战斗过的地方检查,从他的攻击位置、射击方向、敌军部署、战后敌军尸体遗留数、岩龙消耗弹药数等进行了综合评估,最终确认了他的战绩,并把他评为战斗英雄!只可惜,师部给他记“一等功”的命令传到岩龙所在连队前几个小时,岩龙已经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即使到了现代,对敌我双方的伤亡做精确计算也是不可能的,比如美军,从非洲到中东,还有一大把的“失踪”士兵找不到,过不了多久,再找不到,他们只能被列入“阵亡”名单了。

至于以前,古代就不说了,古代的征伐战争,彼此间动辄“起兵水陆大军八十万”之类的数据都只能参考,不能当真,而到了二战,很多战场的伤亡数据也只能尽量准确。

实际操作上,己方总是尽量少报自己人的伤亡,多报对方人的伤亡。

比如台儿庄战役,日军发布战报说自己死了2000人,而国军则统计说干掉了12000名小鬼子。二战中,日本史料记载日军在中国战场阵亡45.5万,而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战后统计有78.3万,而日本在战后公布数据,日军在二战中总共战死210万,其中在太平洋战争死了140万(一说是155万),在东北与苏联两次战役(诺门坎战役和苏联对日宣战后的战役)死了10万,这多出来的死亡人数去哪儿了呢?总之,有比较大的出入,但目前国内主流观点还是以45万左右作为日军在中国战场的死亡数据。

战争双方对伤亡数据出入总是或大或小,这个也好理解,胜利的需要吹嘘战果,战败的需要隐瞒损失,各取所需。

当然,除了用作宣传的数据,在统计上,军队都有一整套自己统计数据的办法。

国外一般给每个士兵都会配发金属制的身份识别牌(就是美军常见的狗牌),上面有士兵的姓名、编号、家庭住址等等信息,这个士兵一般上了战场才会佩戴,便于阵亡后的身份识别。

上战场后,士兵一般佩戴2块内容一模一样的“狗牌”,在阵亡后,同伴会取走其中一块,拿回去给长官报告死讯,计入伤亡,剩下的一块就留给阵亡士兵,便于后续工作的身份确认。

“狗牌”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摘下来的,除非战死,战斗结束后,长官们只要统计一下身份牌,战友们交回来多少身份牌,就说明阵亡了多少,至于人不在军营里,“狗牌”也没回收的,就登记为“失踪人员”,先找起来,过阵子,再找不着的话,就以“阵亡人员”登记。

至于我们,传统上,打完仗,不管是后撤还是打扫战场,部队里都有专门的工作组会在现场观察,做一个初步大概的统计,比如多少人受伤,敌军尸首数量、缴获的物资、我方阵亡等等,这个只是一个初步的数据。

等到战场形势允许间歇,或者暂停一阵子,部队就会分级召开会议,从基层的班排开始,大家集中起来开会碰头,报告自己的战场情况,比如击毙了几个敌人、缴获了什么之类,这些需要得到在战斗过程中附近战友的相互印证,得到战友印证的战果才能列入战报。这样才会形成基础的敌我双方伤亡数据,然后这些数据层层上报汇总,最后和观察组的数据只要没什么大的出入,就能作为实际战报了。


云中史记


战场统计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一般说来,如果是战斗以后占领了敌方的阵地,那么数尸体就是最为权威的,这个办法尤其是能够占领对方的阵地以后,这样清点比较准确,不过如果是敌方把尸体拖走了,或者火化这样子具体的伤亡人数也是要进行推测了,就像百团大战最后的关家垴战斗,在打下日军的阵地后,只是发现了三大堆骨灰,谁能说清楚具体的情况,而且日军也是有虚报自身伤亡的传统。

如果双方是遭遇战,这种情况统计数字的差距就更大,两边只能是对于自己的伤亡数字统计准确,而对于对方的伤亡人数就更是要推测了,而这种时候是要动用各种情报手段,而且也没有精确数字,比如说对方的医院这几天忙坏了这种情报,抓到的俘虏说我们连队就剩几十个人了,其他连队也差不多这种,而这种情况只能是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情报进行推测。


象远程炮火打击和轰炸对于效果统计来说是最困难的,谁知道把敌方炸成什么样了,而且地方通常会掩饰轰炸的效果

而现在的战场上,各种远距离武器使用的越来越频繁,双方经常是根本不见面,就像前一段时间美军空袭叙利亚,俄国人只是说是击落了多少个目标,这些都是在雷达屏幕上看到的,但是雷达屏幕上看到的经常是被干扰过的,上边有多少是真的目标,还是假目标,光靠雷达你是无法分清的,在雷达上边消失的光点,是不是真的被打下来了,还要看看有没有目标的残骸,但是如果是在海上残骸到水里边去了,这个就又是一个可能了。所以现在对于远程武器的杀伤效果的统计又是一个问题,当然现在可以是派无人机过去核实,但是这种情况肯定还是会有水分的。

就算是在地面上也是有双方统计的误差,就像是志愿军和美军的一次作战,这个战斗规模不大,就是一个连排级阵地的攻防作战,当时美军是要进行一下新的战术实验,是动用了一个步兵连,进攻志愿军的一个排阵地,最后是没有打下来,战斗结束。后来的资料显示,志愿军亡4人,伤7人,估计歼敌150人,美军自己统计伤亡77人,估计杀伤志愿军65人。双方的统计和实际情况相差就是这么大。所以,原来美国等西方国家总是说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队伤亡150万,这个伤亡数字就是这么来的,随着中国方面的档案解密,西方国家也是把150万这个数字调整为45万人左右。


作战指挥中很重要的一张工作就是算,计算歼敌数字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还是老老实实的估算,如果出现杀良冒功这种情况那这些数字就是更差的离谱了,施瓦茨科普夫在越南的时候,有一次战斗结束,上边管他要歼敌数字,施瓦茨科普夫说我没看见打死多少敌人,只看见有几个打伤的敌人被拖走了,结果情报军官告诉他,这个好办,把你的部队伤亡数字乘以3就是敌人的伤亡数字,而后来施瓦茨科普夫才知道,这个只是平均水平,如果要向立功,是要乘以10才行。

战争中的真相非常宝贵,各种信息情报相互交织,得出结论都是需要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对一份情报进行核实才能最终得到准确的结果,或者说是最接近真实情况的结果。


有痰


不用数据说话就是耍流氓?非也,今天军武君就给大家用简单易懂的话告诉你,战场上究竟是如何统计对方数据的。

可能在大多数人看来,想要在战场上得到敌军数据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也有人表示,只要打了胜仗的话,还是能够得出对方大致伤亡数据的。没错,是大致,根本不可能做到确切的,精确到个位数。

首先,说下当时我军是如何看自己的伤亡情况,然后在看敌军的伤亡情况的。看过带有战争题材影视剧的应该都知道,在打完仗之后,胜利的一方通常都会打扫战场,补充弹药。而在这个时间段,同时也是清点敌我双方伤亡的时间。一般,我军在开战前,都会进行报数从而清点人数,为的就是在战争后,容易快速得出伤亡情况。当打完仗之后,不论是赢还是输,部队集合之后,同样都会在短时间内列队进行报数统计。

同时,说个大家不知道的事情,那就是在我军中通常都会有本士兵的花名册。当一场战争中,某某某牺牲后,负责统计的人就会在本本上进行记录。然后,在这场战争结束后,如果有家属的话,军队会进行慰问,这也是我军优良传统的一种体现。而通过这种记录的方式,伤亡情况也很快就会出结果。


而日军和我军最大的不同就在这,日军通常情况下,有人看到尸体或是看到士兵牺牲加以证明之后,才会记录士兵牺牲。因此,日军一般情况下,上报的死亡人数并不多,甚至许多时候上报的失踪人数要比死亡人数还要多。虽然这种目的是为防止逃兵,但也以为着日军对待自己人也不是很人道。

其次,说说怎样算敌军的伤亡情况,如果是战败的话,想要得知敌军伤亡情况几乎是比较困难的。毕竟,如果是赢得战争的话,起码可以通过在战场上缴获的枪械对日军进行推算。同时,打胜仗也比较容易抓到日军俘虏,从俘虏口中也能套出日军一场战争中的总体人数来,这个时候只要稍加推断,就会有答案。但战败的话,只能根据敌军来的时候以及撤退时的人数做大致估计,所以,通常并不会有太准确的数字统计敌军伤亡人数。至于在许多书本中,伤亡人数精确到个位数,这种情况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军武视界


战争中伤亡统计,一般都不是最确切的数字,约数较多,即便是官方公布的确切数字,其实并不准确。

1、交战双方的战斗力。要统计战后的伤亡,先搞清楚双方对阵的部队规模番号是一个基本前提。只有搞清楚了,才能大致判断这次战斗后可能给对手造成的损伤是多大,还有没有力量进攻或者防守,至少对敌人的力量判断“超标超额”。

2、战场主动权。判断伤亡,一个自古不变原则是看谁最后控制战场,自然控制战场的一方比与之对阵一方的数据有说服力。举例来说,抗战中无论是平型关也好,长乐村也罢,战斗结束后谁控制着战场,自然哪个的数据就要真实可信一点。由此再做综合,(要是你不嫌麻烦可以再算个平均伤亡系数),以后发生的同样的战斗,双方损伤多少大概就有底了。日后唯一需要在判断里增加的因素就是双方综合实力的此消彼长了。

3、投入兵力。惨烈的朝鲜战争双方投入总兵力300万,联合国军120万,比战初增2.5倍;中朝方面188万,朝鲜45,志愿军130多万,比战初增3.5倍。

4、战场陈尸。战胜后占领阵地还可以统计敌方尸首数量。

5、自己少报,歼敌多报。一般为了鼓舞士气,都是少报己方的伤亡,多报敌方的伤亡。

参战部队的军、师、旅(已取缔)、团、营、连、排,这些的人数都很固定,用乘法可以酸楚,敌方参战也是一定实力相等的,所以也按战前所知道的参战军队数,再按军、师、旅(已取缔)团、营、连、排,哪些败了?哪些胜了,都可以算出来,当成建制的部队被消灭时,抛出特殊情况,一场战役歼敌伤亡人数是很容易估算出来的。





柳叶桨桃花浪


七九年边境作战时,每次战斗结束后,首先打扫战埸,清点消灭敌人的具体数字,收缴武器弹药及装备物资。然后部队休整时开班务会各自上报消灭敌人数,班排汇总后报连部。实际数与上报数字基本吻合再上报上级。数据会有一点重复或误差,因为还有不少敌人是被我軍炮火炸死炸伤的。


团作训参谋


古代是把敌人的耳朵割下来数一数有多少只九就是伤亡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