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亏440万也有人追,瑞幸咖啡IPO背后的“咖啡战争”

一直活在“亏损、倒闭、下一个ofo”等质疑中的瑞幸咖啡,在成为中国版星巴克的路上,迎来了一个关键的命运节点。

4月22日,瑞幸咖啡向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提交IPO申请,以“LK”为代码寻求上市,计划融资至多1亿美元。就在4天前,瑞幸咖啡刚刚宣布完成1.5亿美元的B+轮融资,星巴克第二大股东贝莱徳资本投资了1.25亿美元。

这距离2017年6月瑞幸咖啡注册还不到两年,距离2018年初试运营才1年3个月。招股书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瑞幸门店总数达到了2370家,覆盖国内28个城市。2018年瑞幸咖啡积累了1657万客户,一共卖掉了9000万杯咖啡。按照门店数量和全年出售咖啡杯数计算,瑞幸是中国第二大咖啡运营商。

与这些漂亮数据同行的,是持续巨额亏损。在成立不到两年内,这家公司已经融资5.5亿美元,根据招股说明书,瑞幸一共亏损22亿,平均每天亏损440万。按2018年营收计算,瑞幸咖啡的单杯收入为9.34元,按2018年净亏损计算,单杯亏损17.99元,也就是说它卖出一杯咖啡得亏损2杯。

作为一个新兴品牌,瑞幸凭借着闪电战的打法、疯狂的补贴政策、巧妙而剽悍的营销策略,快速攻城略地,成为传统咖啡市场的搅局者和国内成长速度最快的独角兽。

但无论势头多么强劲,它玩的却依旧是与时间赛跑的游戏——进一步是成功IPO,互联网咖啡第一股;慢一步则是资金断裂,下一个ofo

资本催熟

瑞幸似乎一直很幸运,它刷新了很多行业记录。

成立之初,首轮融资2亿美元,投后估值10亿美元,直接就是独角兽。消费升级、咖啡市场爆发等等,横空出世的瑞幸靠烧钱补贴直接就干掉了小玩家,剑指星巴克。

在一年半的时间内,瑞幸飞速走完成立9个月,瑞幸门店数超过入华12年的英国连锁咖啡品牌Costa;成立14个月,瑞幸门店数达2000家,而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20年,门店才3500家。瑞幸咖啡是一个典型资本催熟的样本,其他品牌几十年的缓慢进阶路径,它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如果这次成功上市,它也将刷新中国创业公司上市的时间。

日亏440万也有人追,瑞幸咖啡IPO背后的“咖啡战争”

没有太多创新模式,瑞幸咖啡抢占市场的方法只有一个:烧钱

“买二送一、买五送五、充二赠一、每周7件瓜分500万”等等,瑞幸咖啡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打开了市场。2018年以来,它卖出了9000万杯咖啡,积累了1687万人次交易。

此前,2018年7月12日,瑞幸咖啡董事长陆正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很直白了谈到了咖啡补贴:“咖啡这一仗打得漂亮,一气呵成,炮火充足,星巴克的市值已经缩水100亿美元了,如果星巴克给我们100亿美元的股票,我们就不打了。”

但如此烧钱扩张的背后是巨亏。

据招股书显示,2019年1季度,瑞幸咖啡营收为4.79亿元,同比增35.94%,净亏损5.52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扩大了4.20亿元;2018年全年,瑞幸咖啡的营收为8.41亿元,净亏损16.19亿元,归属于公司股东及天使投资人的净亏损达31.90亿元。按此计算,成立一年半亏损近22亿元,平均每天亏损400万元。

今年4月初,一条动产抵押信息显示,瑞幸咖啡将咖啡机、奶箱、粉仓等物品作为抵押物,为4500万元债务做担保。一时间,关于瑞幸咖啡资金链断裂的传闻纷至沓来。瑞幸方面回应称,这是一笔常规的设备融资租赁,符合轻资产运营的思路。尽管如此,在烧钱扩张的路上,资金链一直都是瑞幸咖啡最敏感的神经。

面对着这样的巨额亏损,瑞幸能不能幸运地跑赢时间,是个未知数。现阶段,只有继续烧钱才能帮助瑞幸提高规模壁垒,上市对于瑞幸来说非常关键,甚至可以说不成功就成仁。因此,自2018年12月瑞幸完成B轮融资后,便不时传出将要赴港或赴美上市的消息。瑞幸在申请上市之前获得星巴克第二大股东贝莱徳资本投资,也被解读为吸引美国投资者背书。

在成立不到两年且巨额亏损的情况下,这样着急上市,只能说明瑞幸对资金的饥渴。另外,瑞幸获得了数亿融资,上市也算是对投资人有了一个交代,就算它个击鼓传花的资本游戏,那也算是有人接了下一棒了。

但显然,它不是。

争夺中国版星巴克

也许你会好奇,瑞幸既然像个无底洞,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大的投资机构拼命给钱呢?因为它讲了一个好故事

其实这是个很老套的故事,简单的说逻辑是这样的:中国有13亿人口,但是中国却没有一家星巴克那样的咖啡饮品公司。这和当年许多互联网大佬讲给资本的故事是一样的,比如百度就是中国版的Google,当当曾说自己是中国版的亚马逊。说来说去,资本盯上的是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既然还有行业空白,那就模仿国外的成熟模式来一个。

但在笔者看来,瑞幸咖啡虽然给自己贴上互联网咖啡的标签,也无非是增加了互联网的商业手段,本质上依然是咖啡而不是互联网。

虽然星巴克早已来到中国,而且是绝对的现磨咖啡老大,但中国的市场容量岂止一个星巴克就够了。哪怕是做行业老二老三,拿出来的数据也是惊人的。而在瑞幸出现之前,除了星巴克这个行业老大,连行业老二老三都没有。在这个缺乏有力竞争对手的市场,星巴克似乎感受不到压力,进入中国的20年发展得不紧不慢,这也给瑞幸这样的后起之秀提供了机会。

瑞幸并不是第一个想要在中国市场赶超星巴克的公司。

去年底,韩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店咖啡陪你(Caffe Bene)在华合资企业咖啡陪你(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遭遇债务危机,宣布破产。作为红极一时的咖啡连锁品牌,2012年初进入中国市场时,曾经的目标是2015年时在中国市场门店数量达1000家,赶超星巴克。

但从2014年开始,咖啡陪你就频频被曝出拖欠工资、拖欠供货商货款、加盟商解约、多地关店的负面消息。2017年7月24日,咖啡陪你创始人姜勋在韩国家中自杀。此后留下一地鸡毛,大股东法人获刑,商标拍卖流拍,公司破产,国内遗留的大批加盟商手足无措。

死掉的品牌只是前奏,中国咖啡争夺战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日亏440万也有人追,瑞幸咖啡IPO背后的“咖啡战争”

目前,国内的咖啡行业整体增速迅猛。据国信证券研究数据,我国咖啡消费年增长率在15%左右。预计2020年,中国咖啡市场销量规模将达到3000亿人民币。从市场份额来看,现磨咖啡发展空间巨大。此外,咖啡的消费场景也逐渐从“社交属性”逐渐变成日常饮品。

资本早就盯上这块大蛋糕。根据网络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国内互联网咖啡创业公司近年来,融资近30亿人民币,背后涉及VC/PE约30家。但今年这些创业公司的境况冰火两重天,一边是瑞幸咖啡冲刺上市,另一边是连咖啡等创业明星被爆大量关店。在这个蓬勃兴起的市场,并不是每一个创业公司都有足够的幸运。

2019年1月初,瑞幸咖啡发布了三大战略目标:年底前全国新建门店超过2500家,总门店数超过4500家;在门店数量与销售杯量上均成为中国最大的连锁咖啡品牌;持续努力为客户提供高品质、高性价比、高便利性的产品。

日亏440万也有人追,瑞幸咖啡IPO背后的“咖啡战争”

而面对瑞幸们的“进攻”,星巴克早就坐不住了。在一直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市场,星巴克的营运利润率下降7.6%,出现9年来的首次下降,令投资者紧张。去年8月开始和阿里巴巴合作,不仅局限于外卖业务,阿里巴巴还为星巴克提供多方位的数字营运支持。

除了口感,瑞幸咖啡与星巴克最大的差别就是价格,前者比后者平均低10块钱左右。在中国,价格战通常都是最有效的营销手段,这一招屡试不爽,瑞幸也尝到了甜头。据招股说明书,瑞幸咖啡的复购率高达54%,烧钱战略效果不错。

如果这次瑞幸咖啡能在美国成功上市,那么它离中国版星巴克的距离又近了一步。但它最终能不能成功,成为星巴克那样有影响力的品牌,则取决于它的产品与服务是否真的能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价值。

从这一点上来说,2岁不到的瑞幸咖啡还要经受漫长的考验,而星巴克应该是它努力学习的榜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