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好官是如何安置難民的,兩則(富弼 滕元發)

富弼滕元發

【譯文】

宋朝人富弼任青州知州時,河朔地方發生水災,人民流離他鄉討生活,富弼勸導所屬的民眾捐出米糧,加上官府的糧食,找到公私的房屋十多處,分開來安置這些災民,以進行救濟工作。

對那些待缺寄居的官吏,富弼都發給他們薪餉,派他們到這些災民所住的地方,選老弱疾病的人給予食物,富弼記下他們的功勞,約定將來奏請朝廷賞賜,大略每五天,就派人送酒肉乾飯去慰勞流民,由於富弼心意真誠,對每人的處境皆有周全的考慮和安排,因此人人都肯盡力。

山林澤中可供養活人民的自然資源,富弼准許災民隨需取用。並建築大墳來埋葬死者,稱之為“叢冢”。第二年,麥子收成很好,這些來自各地的災民各依路途遠近領取糧食回鄉,富弼並從這些災民中,招募了上萬名士兵。皇帝聽到這件事,特別派使者來褒揚富弼。

以前救災的人,都只是把人眾聚集在城裡,供應稀飯,然而人眾一集,衛生狀況太差,往往引發惡性瘟疫,很多人吃不了幾天稀飯就病死了,名義上是救人,而實際上是殺人。

富弼立法簡便完善,天下的人都把他當作典範。

[馮評譯文]

能在災難後國家最貧弱的狀況下,不僅解決貧困的問題,又進一步讓國家富強起來,富弼真是處理國事的能手。

宋朝人滕元發(東陽人,字達道)任鄆州知州時,正逢饑荒歲月,就請得淮南的米糧二十萬石作救災工作的預備。

當時淮南和京東一帶發生大饑荒,滕元發請來城中的富豪,和他們約定說:“流離失所的災民就要來到,如果不安置他們,就會發生瘟疫,也會波及你們。我找到城外的廢營地,想用草蓆搭建屋子來安置他們。”富豪都答應後,二千五百棟席屋一夜 之間就搭建完成。

災民來到之後,依次分配給他們一個地方,井、灶、器具都很齊全。滕元發用兵法約束他們,少年人煮飯,壯丁砍柴,婦女汲水,老人休息,人民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皇帝派遣工部郎中王右來巡視。房舍巷道方正整齊,有如軍營一般。王右大驚,繪圖將此事稟奏皇帝,皇帝下詔表揚。因為滕元發此舉,救活了上萬人。

[祁爾光評]

滕達道處置災民的方法類似富弼,富弼將他們分散而不騷擾,滕達道將他們聚集而能整合,都可效法。

明憲宗成化初年,陝西到荊州,襄陽,唐,鄧 一帶,一路上都是高山深谷,綿延千里。流竄的人往往藏聚在此為盜,從劉千斤藉機作亂,到李胡 子又亂,流亡的人不下幾萬。都御史項忠(嘉興人,字藎臣)下命所屬的官吏去清剿,戰亂一起,因之而死的人不可勝數。

祭酒(官名,尊敬的稱呼)周洪謨(四川長寧人,字堯弼)心生憐憫,就著述《流民說》,大略是說:“東晉時,盧松滋一帶的人民流亡到荊州,官方就重新喬建滋縣在荊江 南方。陝西雍州的人民流亡到襄陽,就把南雍州建置在襄水邊。後來松滋遂屬於荊州,南雍遂屬於襄陽,到如今已過了一千年,依然安寧無事,這是從前處理得宜的效果。現在如果讓流落各縣的人在這些縣附上戶籍,距各縣尚遠的人,為他們設新州縣來安撫他們,派官吏管理,編裡甲,寬減徭役,使人民生活安定,那麼流民就可以成為正常的平民了,怎麼需要清剿他們呢?”

李賢認為他說得很對。

成化十一年,流民又像以前一樣聚集,李賢就引用周洪謨的說法奏報憲宗,憲宗命副都尉原傑前來辦理,原傑走遍各郡縣,深入山谷,宣揚憲宗施予流民的恩德,父老都高興地願意附借作平民。

傑於是會合湖廣、陝西、河南三省的巡撫和按察史,共同商議,將流民十二萬三千多戶正式編定戶籍,分配空曠的土地,命令他們開墾以繳付賦稅,建設州縣來統治他們,於是劃分竹山地方設置竹溪縣,劃分鄖律地方設置鄖西縣,劃分漢中洵縣的地方設置白河縣,原傑又升西安的商縣為商州,而分一部份土地設商南、山陽二縣,又分唐縣、南陽、汝州的土地設桐柏、南臺、伊陽三縣,使流竄的土著參雜居住,又在鄖陽城設置鄖陽府,以統治鄖縣及竹山、竹溪、鄖西、房、上津六縣。此外,也設湖廣行都司及鄖陽衛在鄖陽,以為軍事屏障,妥善選任賢能的人,推薦為太守(縣令),流民遂安定下來。

[馮評譯文]

當今安撫流亡的人,都是虛應故事。即使有地,也沒有房舍;即使有田,也沒有耕牛。人民怎麼安居?難怪他們要轉變為流竄的盜匪。假使能運用討賊的一半花費,選一個忠實肯做事的人,專門負責招撫流民,解決他們的生計,人民將歡慶重生,怎麼會願意做資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