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主導了什麼改革?范仲淹爲什麼被稱爲中國氣節第一人諸?

中國宋代仁宗慶曆年間進行的改革。宋仁宗時,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


范仲淹主導了什麼改革?范仲淹為什麼被稱為中國氣節第一人諸?


慶曆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韓琦同時執政,歐陽修、蔡襄、王素、餘靖同為諫官。范仲淹與富弼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宋仁宗採納了大部分意見,施行新政。詔中書、樞密院同選諸路轉運使和提點刑獄;規定官員必須按時考核政績,以其政績好壞分別升降。更蔭補法,規定除長子外,其餘子孫須年滿15歲、弟侄年滿20歲才得恩蔭,而恩蔭出身必須經過一定的考試,才得補官。又規定地方官職田之數。四年三月,更定科舉法。另外,還頒佈減徭役、廢並縣、減役人等詔令。由於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阻撓。五年初,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

宋仁宗責成他們在政治上有所更張以“興致太平”。一年四個月後,慶曆新政失敗,范仲淹貶到鄧州,之後又輾轉於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他調往潁州(今安徽阜陽),行至徐州,不幸病逝,終年64歲。

為什麼范仲淹會被稱為中國氣節第一人諸?解讀其個人生平事蹟

斷齏畫粥

范仲淹幼年喪父,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山,勵志苦讀於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醃菜佐食。成年後,范仲淹又到應天書院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睏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經過苦讀,范仲淹終於在1015年進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

龍圖老子

1038-1043年間,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身份經略西線邊防,改革軍事制度、調整戰略部署,構築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防禦體系,西北戰線狄青還是個下級軍官時,范仲淹就對他很器重,授之以名將。

富弼少年時,好學有大度,范仲淹見而奇之說:“王佐之才也”,並把他的文章給王曾、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兒嫁給了富弼。宋仁宗恢復制科後,范仲淹告訴富弼說:“你應該由制科步入仕途”,並推舉他為茂材異等,富弼從此進入官場,成為一代名相。

相傳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時,城中文武官員,大多得到過他的推薦,惟有蘇麟,因在外縣擔任巡檢,不在城裡,未得提拔。於是,蘇麟就向范仲淹獻詩一首,其中有兩句為:“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理解他的心情,便為他寫了一封推舉信,後來蘇麟也得到升遷。

三光風範

范仲淹憂國憂民,不圖個人榮華富貴,從二十七歲進士及第到五十五歲主持新政,在漫長的官宦生涯中,范仲淹關心政治,每遇國家大事,總是慷慨直言,由於他直言敢為,曾在八九年間裡三次被貶。在這幾次事件中,范仲淹都是重要的策動者,尤其後兩次,成為影響慶曆士風構建的兩個重要事件,獲得了北宋士人的人格認同。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記載,范仲淹三次被貶,每貶一次,時人稱“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稱為“極光”,第二次稱為“愈光”,第三次稱為“尤光”。


御街行·秋日懷舊

【原文】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紛紛雜雜的樹葉飄落在透著清香的石階上,當次夜深人靜之時,那悉悉索索的落葉聲更增添了秋天的涼意。捲起珍珠串成的錦簾,華麗的樓閣上空空蕩蕩,只見到高天淡淡,銀河的盡頭像垂到大地。年年今天的夜裡,都能見到那素綃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裡,心上人都遠在千里之外。

愁腸已經寸斷,想要借酒澆愁,也難以使自己沉醉。酒還沒有入口,卻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淚。夜已深,燈已殘,燈火明滅之間,只好斜靠枕頭,聊作睡去,這無休無止的孤棲,真讓人嚐盡了孤獨相似的滋味。算來這苦苦的等待尚遙遙無期,雖說是終日眉頭緊鎖,心緒萬千,也沒有一點辦法可以解脫迴避。

註釋

1、香砌:有落花的臺階。

2、寒聲碎:寒風吹動落葉發出的輕微細碎的聲音。

3、真珠:珍珠。

4、天淡:天空清澈無雲。

5、月華:月光。

6、練:白色的絲綢。

7、無由:無法。

8、明滅:忽明忽暗。

9、敧(qī):傾斜,斜靠。

10、諳(ān)盡:嚐盡。

11、都來:算來。


范仲淹主導了什麼改革?范仲淹為什麼被稱為中國氣節第一人諸?


【作品鑑賞】

《御街行·秋日懷舊》上片對秋聲、秋色的描繪,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景象,為全詞奠定了悲涼的基調

詞的上片以寫景為主,景中含情。“一葉落而知秋”,詞人先從落葉寫起。枯黃的落葉輕盈落在地上,聲音輕而細碎,然而詞人僅憑耳朵就能聽到這些輕細的聲音,說明詞人的內心極度孤寂,也反襯了夜的岑靜。“寒聲碎”一句,詞人意在告訴讀者這細碎的聲響不僅帶著寒冷的秋意,更傳達著他落寞的心境。因此,詞人通過開頭對秋聲、秋色的描繪,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景象,為全詞奠定了悲涼的基調。

詞人捲起珠簾,觀看夜色,只見天色清淡如洗,星河如瀑,飛瀉遠方。 詞人本是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剛毅男子,然而,在這空寂的天宇下,皎皎的明月中,便能觸發他內心世界的幽邈情思。因此,接下來就抒寫了詞人的落寞之情:年年到了今夜,月光皎潔如練,可惜意中人遠在千里之外,不能陪伴自己共賞良辰美景,實在令人惆悵不已。此時感情的激流洶湧澎湃,以景寓情的手法已不能淋漓盡致地抒發內心的情感。於是,詞人在下片中,採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傾吐愁思。

《御街行·秋日懷舊》下片抒寫詞人長夜不寐,無法排遣幽愁別恨的情景和心態,不是心頭縈繞,就是眉頭攢聚

詞的下片抒寫詞人長夜不寐,無法排遣幽愁別恨的情景和心態。因見不到思念的人兒,詞人只好借酒澆愁,可愁到深處,已是腸斷,酒也無法來麻醉,酒尚未飲下,已先化作了眼淚。比起入腸化淚,更進一層,足見詞人愁思之厚重,情意之悽切。濃濃的愁苦本已侵擾著離人,可一盞如豆的青燈忽明忽暗,與室外月明如晝兩相映襯,自然更添淒涼,倍加酸楚,使人無法入睡。因而只能斜靠枕頭,寂然凝思,黯然神傷。“諳盡孤眠滋味”中的“諳盡”與上片的“年年”遙相呼應,再次說明愁緒由來已久。詞的下片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層層遞進,反覆詠歎,語直情真,悲涼悽切。

自《詩經·關雎》“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出,古詩詞便多以臥不安席來表現愁態。范仲淹這裡說“殘燈明滅枕頭欹”,室外月明如晝,室內昏燈如滅,兩相映照,自有一種悽然的氣氛。枕頭欹斜,寫出了愁人倚枕對燈寂然凝思神態,這神態比起輾轉反側,更加形象,更加生動。“諳盡孤眠滋味。”由於有前句鋪墊,這句獨白也十分入情,很富於感人力量。都來此事”,算來這懷舊之事,是無法迴避的,不是心頭縈繞,就是眉頭攢聚。愁,內為愁腸愁心,外為愁眉愁臉。古人寫愁情,設想愁象人體中的“氣”,氣能行於體內體外,故或寫愁由心間轉移到眉上,或寫由眉間轉移到心上。范仲淹這首詞則說“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兩者兼而有之,比較全面,不失為入情入理的佳句。

《御街行·秋日懷舊》上片寫景為主,景中寓情,下片抒情為主,長期客居他鄉,感發出陣陣思愁

這首詞上片寫景為主,景中寓情,以寒夜秋聲襯托主人公所處環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樓空的落寞感,並抒發了良辰美景無人與共的愁情。下片抒情為主,通過寫作者長期客居他鄉,不免被如素練般的月光感發出陣陣思愁,將懷人相思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末尾以“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作結,把思婦對丈夫的思念推向高峰。 全詞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思”字,但字字句句都是“思”,歷來的評詞者均認為此詞情景兩到。另外,詞中比喻、通感、白描等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藝術表達效果,是一首情景俱佳的名篇。


范仲淹主導了什麼改革?范仲淹為什麼被稱為中國氣節第一人諸?


【名家點評】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從夜靜葉落寫起,因夜之愈靜,故愈覺寒聲之碎。“真珠”五句,極寫遠空皓月澄澈之境。“年年今夜”與“夜夜除非”之語,並可見久羈之苦。“長是人千里”一句,說出因景懷人之情。下片即從此生髮,步步深婉。酒未到已先成淚,情更悽切。

王士禎《花草蒙拾》:俞仲茅小詞雲:“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視易安“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可謂此兒善盜。然易安亦從希文“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語脫胎,李特工耳。

楊慎《詞品》:范文正公、韓魏公勳德望重,而範有《御街行》詞,韓有《點絳唇》詞,皆極情致。予友朱良規嘗雲:“天之風月,地之花柳,人之歌舞,無此不成三才。”雖戲語,亦有理也。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範文正《御街行》雲:……淋漓沉著。西廂長亭襲之,骨力遠遜,且少味外味。此北宋所以為高,小山、永叔後,此調不復彈矣。

沈謙《填詞雜說》:範希文“珍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及“芳草無情,又在斜陽外”,雖是賦景,情已躍然。

沈雄《古今詞話·詞品下卷》:範希文守邊作詞,有窮塞主之稱。其《御街行》“天淡銀河垂地”一句自佳。

李攀龍《草堂詩餘雋》:月光如畫,淚深於酒,情景兩到。

沈際飛《草堂詩餘正集》:“天淡”句空靈。

范仲淹

范仲淹主導了什麼改革?范仲淹為什麼被稱為中國氣節第一人諸?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屢遭貶斥。

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措施。

慶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任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范仲淹主導了什麼改革?范仲淹為什麼被稱為中國氣節第一人諸?


  • 本 名
  • 范仲淹
  • 別 稱
  • 朱說、范履霜、范文正公
  • 字 號
  • 字希文
  • 所處時代
  • 北宋
  • 民族族群
  • 漢人
  • 出生地
  • 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
  • 出生時間
  • 989年8月29日
  • 去世時間
  • 1052年5月20日
  • 主要作品
  • 《范文正公文集》
  • 主要成就
  • 慶曆新政、戍邊禦敵、執教興學
  • 官 職
  • 參知政事,徐州知州
  • 追 贈
  • 兵部尚書、楚國公
  • 諡 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