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他的書,馬雲可能還在蹬三輪呢

記得近兩年網上流行一個標題格式:

年少不解***,長大才知***

年少不聽***,聽懂已是***

最出名的就是關於李鴻章的那篇,雖然是個扭曲事實的洗地文,但架不住傳播量大,到今天還有各種人拿這篇文給我們的李中堂遮羞。

我常常覺得,非要用這個標題的話,路遙可能更合適。

雖然路遙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都註定要成為名著了,可在我有限的記憶裡,從小到大,只有一個內蒙的謝三胖同學(這也是位奇人,有機會跟大家說說他)依稀看過路遙的作品,其他人,大抵知道路遙這麼個人,或者知道這麼兩本書。

即使愛讀書如我,上初中時也看不下去他的書。

那時候我除金古武俠外,最愛看大時代、大變革、大人物,壓根看不上這種”鄉土文學“,要做大事的人,連個村子都跳不出去,還談什麼?

直到近兩年詩情劍膽消磨盡,再看路遙的書,恍然發現,如今的我了不起也就是個孫少安,在一個村裡當個”能人“而已,還談什麼大時代大變革大人物呢?

就好像城裡流行宮鬥劇、政治劇、創業劇的時候,城裡人會覺得電視上那些鄉村愛情、婆媳亂鬥之類的作品都是小兒科。

可真把這些劇說穿了,也就是幾家人的故事。那些氣象恢宏的大宮鬥,大時代之劇,最後說穿了也就是幾家人甚至一家人的內鬥罷了。

書這個東西,價值是測不準的。

一本《人生》,路邊盜版可能只要10塊,正規新書可能也就幾十塊,但蹬三輪車的馬雲撿起客人遺失的這本書之後,卻翻開了改變自己人生乃至整個國內商業模式的第一頁。

直到現在我都在想,馬雲重回課堂當老師,是不是因為《人生》裡的高加林也當老師?

也有人說當年馬雲撿到的是《平凡的世界》,那也很像,孫少安發家致富後為村裡修小學,馬雲發家致富後努力搞公益——對於馬雲是否真心做公益這一點,我們無法揣測,但至少他的確做了,也做到了。

現在有些人也會說,你以為美國那些富豪是想做公益嗎?他們只是為了避稅,為了把錢留給子孫後代而已。

其實,政策的制定就應該是這樣,不是要求或建議你行善積德,而是明確告訴你:你做好事,就有獎勵。

我甚至願意相信馬雲在談到996的時候,內心是堅信996並不難的——至少孫少安孫少平都能扛得住,當然,這並不影響996違法的事實。

說回測不準價值的書。即使身為作家本人,恐怕也無法預料到自己的作品會給世界帶來怎樣不可知的影響與改變。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路遙這個人吧。

從前看書的時候,我很少關注作者是誰,有怎麼樣的生平,直到有一天,我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路遙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後,打電話給朋友說:“去領獎還是沒有錢,路費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請客,還要買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你能不能幫我再想一下辦法。”

這對很多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

就好像小時候看《三克鐳》這篇文章時,居里夫人提出自己的願望是有一克鐳的時候那樣不可思議。

但現在我彷彿接受了。比如我發現很多人談起居里夫人的時候,更熱衷於聊她的性生活,彷彿知道這些,就比別人懂得更多,就有了不起的過人之處了。

領獎日期臨近後,路遙的弟弟王天樂在外借了錢,火速趕到西安火車站,送給焦急等待的路遙,憤憤地說:“今後不要再獲什麼獎了,如果拿了諾貝爾獎,我可給你找不來外匯。”

路遙咬牙罵:“日他媽的文學!”

這個故事我沒有考證其真偽,對於很多文人的故事,我並不想像研究歷史的時候那樣尋根究底,不然李白的靴子就沒人脫了。

對於一個作家而言,30-50歲正值壯年,但路遙42歲就去世了。

這樣貧窮而困頓的他,寫出的作品也帶著濃厚的鄉土味。

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數年內,鄉土文學恐怕都沒有抬頭之日,路遙的價值可能還要被低估好些年。

一對農村兄弟的人生,一個農村家庭的故事,能夠讓各個時代,各個階層的人讀的時候都能心有慼慼焉,這可能比小說中展現的真實與大時代的背景更讓人佩服。

當然,換句話說,正是因為書中的這種真實,才讓人覺得心有慼慼焉。

村裡的凡人面臨時代變幻時的無力與努力,少年的男女面對愛情時的嚮往與無奈,恩愛的夫妻面對婚變時的掙扎與猶豫,成長的青年面對未來時的壓力與渴望,這些都是作者用自己最敏感的筆觸勾勒出來,直擊人心的重錘。

如果非要說路遙的書有哪些問題,除了文學性的批評之外,或許可以加上一個時代的侷限性,但絕不會包含許多人臆想的“閱歷不足”。

這個閱歷不足,常見的說法是說路遙只擅長寫當地的人文,距離遠一點,跨度大一點,他就寫不來了。

這種想法是很不專業的,因為作家都沒有“無中生有”的本事。

有些人說錢鍾書誇楊絳會寫小說時誇她會無中生有,就把無中生有當成作家的本事。

其實無中生有這四個字裡 ,指的是並非自己的經歷,甚至不是身邊親友的經歷,而僅僅是作為一個看客看到的事,寫到筆下時卻能像自己的親身經歷一樣。

境界低些的,需要看視頻,看圖片,聽別人轉述經過,甚至親身去查勘才能寫出來;境界高的,則看看別人的作品就能明白。

有人說了,那古代寫神仙鬼怪,近代寫科幻小說,不都是沒有經歷的事嗎?

咱們仔細回憶一下,從莊子的故事到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從天庭地府的架構到希臘神話的設定,有什麼角色與事物是脫離了人類社會的認知的?劉慈欣寫三體,寫黑暗森林,寫四維空間,卻寫不出三體人到底長什麼樣,四維空間到底是什麼樣,這就是無中生有的無,和一無所有的無之間的差別。

反觀路遙,他寫不出江南風光,寫不出世界格局,甚至寫不出”大人物”。因為他沒有這樣的經歷,甚至連看客的經歷都沒有,但他寫得出雙水村鬥鏈子嘴,寫得出煤礦裡的日與夜,這就是他的閱歷,就是他的無中生有。

只是,人們更喜歡看的,不是這些。

尾聲

談完路遙,讓我們簡單地做個總結吧。

文學像是特定的催化劑,只有遇到對應的物質才能進行反應,越好的文學作品,催化效果越好。

但讀書的人,如果感受不到這種反應,不妨試試先將這本書放下,再過幾年,你再看看;如果感受到了,也不要欣喜,再過幾年,你且看看。

至少路遙的書,至遲到中年,總能感受到那種催化效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