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谁?

用户58756427921


从法理上说,康熙公开的第一个接班人就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生育的嫡次子胤礽。

满洲祖宗家法没有立太子这一说,康熙的父亲顺治作为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也没有健诸。康熙八岁继位为帝,在四大辅臣及祖母孝庄太后的幕后支持下做这个皇帝,等他长大了第一个需要考虑的联姻问题。靠联姻而增强自己的实力这倒是满洲从来就有的风俗。于是康熙娶了辅政大臣之一索尼的孙女,就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康熙执政初年要面对四大辅臣之间的矛盾,这是牵动大局的问题。之后又是三藩之乱。这时候的康熙也就是二十出头的年纪,政局又焦头烂额,不会把真正考虑合适的继承人当作第一要务。

三藩之乱的过程中,为了平定大局以安民心,遂效仿汉族的立储制度,把嫡次子胤礽立为皇太子。应该说胤礽的作用是用来表示满洲来的皇帝愿意尊崇汉人的制度,皇帝愿意尊崇华夏文化。这和开博学鸿辞科的意思是一样的。


等到康熙真正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是在三十多年后,清朝已经江山稳固,皇帝也年老了。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康熙皇帝发现这个一直摆在储位上的儿子并不适合当他的继承人,这时他才真正开始考虑这个问题。至于后来胤礽的复位,不代表他又成了康熙认为合适的继承人,只是一时无奈用来填补空位而已。


至于谁是康熙心里想过的接班人,我想一向呼声很高的胤禩至少不在其列。一废太子后被推举,声势浩大,这已经引起了康熙的极大反感。如果真的考虑过他,顺水推舟就是了,不至于后闹到父子几乎反目的程度,说胤禩不孝不义。在封建时代如果被戴上了“不孝不义”的帽子,那是最大的否定,康熙不可能这么对待一个在心里考虑过做继承人的儿子。说明胤禩只是一厢情愿。



而康熙可能考虑过的人应该有胤禛和胤禵。人之常情来说,首先自己心里喜欢这个儿子才能考虑他继承自己。康熙是很赏识胤禵的。不要以为只有胤禩谋求皇位,胤禵也一样。胤禩曾经令马齐为他奔走,胤禵更厉害,找的是李光地。胤禵也一样希望能获得士绅官僚的喜欢,当时也广为流传说“十四爷虚贤下士”,这和胤禩有什么区别?但康熙对胤禵就很宽容,不仅不打击他,还超授王爵,并任命为抚远大将军。连胤禵的哥哥们从胤禩等人都没有封王。这种异常的待遇不能不说胤禵在康熙心里是有特殊地位的。

胤禛肯定也在康熙继承人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一对父子的私交及私下感情很不错。胤禛把自己经营成一个仁孝的长兄、懂得孝悌之道的儿子,又用诗书耕读来表示自己并不热衷于权势,这是吸取了胤禩的孝训,不要引起父亲的警戒和防范。

康熙晚年常到胤禛的圆明园游玩。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些过程中和胤禛有了更多放松状态下的交往和了解,而且这种了解更全面、更真实,包括对胤禛的儿子弘历等。这让康熙觉得这个近在自己身边的儿子比远在西北的另一个儿子胤禵更适合做自己的接班人。


沅汰


要说前期的话,那肯定是太子胤礽,毕竟康熙在他身上花了太多的心血,但他确实不是仁君之选。后期,在两废太子之后,实际上,他心中的接班人人选只有皇四子胤禛。历史上,对于雍正的继位不正说辞甚多,但羽菱君认为,正如二月河小说拍成的电视剧《雍正王朝》所说那样,他的继位是光明正大的,康熙心里的接班人就是他。



康熙盛世声名早定,但康熙的盛世之名大多是建立在武功之上的,擒鳌拜、平三藩、驱沙俄、收复台湾、三征葛尔丹,每一件都是能让他流传千古的功绩,维护了领土的统一,让国家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有了一个安定的环境,也让他有了受称“千古一帝”的资本。但他的文治方面,继承了顺治朝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不过随着他的武功煌煌,他开始倦政,也是为了培养太子,把国事都交给了太子,致使吏治腐败,弊政丛生,再加上几次大战和下江南的开销,国库空虚,康熙后期的大清,实际上就是个烂摊子。等康熙醒悟过来的时候,已是病入膏肓,想要延续空存盛世之名的大清,只有铁腕治理,从根本上去改革弊政,康熙是铁了心要改革的,但无奈诸皇子的夺嫡之争,耗费了他的太多精力,他不得不把这个担子留给新君,留给他的接班人。因此,他所选择的接班人,必定是能克守他的遗志,有能力去担当改革重任的皇子。



康熙虽然有三十几个儿子,但在两废太子之后,他所能选择的接班人其实并不多。大阿哥早在第一次废太子之后就被圈了,剩下有能力或者说有机会的就只有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还有就是十三子胤祥和十四子胤禵,老八的跟班老九和老十是不可能进入康熙法眼的,其他的不是早殇就都尚小。



胤祉在康熙的眼里是个文人,虽然才华出众,康熙也对他多有赞赏,但康熙需要的接班人是要有雷霆手段,铁血改革的刚毅之子,对于老三来说,他过于软弱。老五胤祺他是最有自知之明的,他也没有介入夺嫡之争,虽然他的母妃宜妃很受宠,康熙也说他心善为人敦厚,他跟老三和老四是同时被晋封为亲王的,但他只愿意做个安乐王爷,而且他的能力一般,不是康熙理想的接班人,不过懂得明哲保身的他反而是最有大智慧的,相比于他的亲弟弟老九,他富贵一生。老七胤祐有腿疾,老十三也是腿部生有恶疮,一直在养病,身体素质不好,二月河写他被康熙圈禁十年是属于杜撰,他们俩也是不符合康熙的标准。



老八和老十四是看似最有机会而且比较有实力的,但他们都不是康熙心中的人选。老八虽然颇有贤名,但康熙很不喜欢他,可能是他太过聪明了,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的几件事情都犯了康熙的大忌。第一次太子被废后,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让康熙深恶痛绝,虽然这是大阿哥胤禔的祸水东引之举,但却使他在康熙心里形象大损,康熙断定他觊觎太子之位,特别是在朝中重臣保举他为新太子之后,想复立太子的康熙对他更加厌恶。可以说从这里开始他就与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无缘了,康熙即使不复立太子,老八也不可能成为储君。发生“毙鹰事件”的时候,康熙对他的态度就非常明显,说就是因为他才无奈复立太子,可见康熙对他的防备有多严重,因此,老八是最先掉出人选的人。

康熙直斥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伊杀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朕前患病,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数载之内,极其郁闷。胤禩仍望遂其初念,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伊曾为人所保,谁敢争执?遂自谓可保无虞矣。”

老十四是被人传得最委屈的,所有的雍正篡位、改康熙传位诏书的对象都是他,好像他才是康熙最理想的接班人一样。但所有的野史谣言都没有成立的基础,先不要说康熙的传位诏书是否真伪,但从雍正继位之初,是完全没有说雍正继位不正的,出现那些野史阴谋篡位的说法是在雍正推行新政,施行改革之后,官绅文人受到新政影响,破坏了他们的既得利益,怨言四起,特别是老八老九被流放的家奴,一路诽谤,才让无知百姓误信谣言,这里比较出名的就是“曾静案”了。实际上这只是夺嫡之争的延续,夺嫡失败势力对雍正的污蔑而已。说回老十四,假如康熙确实把他选定为自己的接班人,那为何还要在他晚年把他派往西北用兵。如果说是为了让他去镀金水,让他有继位的声名,那在他西北大捷,为他立功德碑之后,按理说目的已经达到了,却为何在自己病重大限将至的时候还不把他召回。因此,最大的原因,之所以康熙把他远方西北,就是让老十四远离权力中心,为自己心中的接班人胤禛顺利继位排除障碍。



事实上,也只有老四胤禛才是康熙心里的接班人。康熙登基六十周年大庆,胤禛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冬至时遵命代康熙帝南郊祭天。次年又秉命冬至祭天。祭天是天子的职责,康熙连续两年命胤禛代他祭天,很明显就是说明胤禛就是新的储君,就是他的接班人。特别是在康熙病重期间,一直得以在康熙身边侍候的皇子就是胤禛。相信这段时间,就是康熙跟胤禛交代后事,特别是为政之事的时期,因此,雍正继位,在稳定政局之后才会迫不及待的就开展他的改革大计,这当中就是为了克承康熙遗志。



雍正也确实不负康熙所托,在他在位的十三年中,他不留余力的去实行改革,推行新政,为大清盛世的延续呕心沥血,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在他的努力下,中国出现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高峰,为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是羽菱君,个人观点,为你解惑,不正之处,敬请指出,洗耳恭听,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在康熙心里没有理想的接班人,只有符合他理想条件的接班人,康熙大帝在位时候大清江山不仅进如最鼎盛时期还扩了不少版图,这样一个雄才伟略的人,在他心里他的接班人虽然可以不像他这样雄才伟略但至少能守住江山。在康熙这么多的儿子中,康熙不希望自己的任何一位儿子当了皇帝之后就对其他的兄弟痛下杀手。

很多达人回答都把康熙因为喜欢他孙子乾隆而把位置传给雍正首先我不这么认为,乾隆小时候聪明活泼可爱而且很会讲话,身边有这样的一个小孩隔谁谁不喜欢?这也就说明雍正的厉害之处了,用乾隆的聪明在康熙面前获得宠爱,自己也就能让他老爸多看两眼。

老大胤褆,19岁时候就随康熙征葛二丹后来灭了葛二丹在康熙面前可是大红人非常受宠,因为居功自傲设计谋杀太子没有成功,被康熙监禁起来了。老二胤礽,他是所有皇子中最有可能当皇帝的一个因为他是太子,怪就怪在康熙在位的时间太长了,性子急了就坐不住了就想到谋反。第一次失败了太子被废,没过多久后来又把太子位给他,结果又谋反又失败了,后来争皇位就没他什么事了。老三胤祉 只是个书呆子在康熙眼里只有文学之力,没有治国之才。老四胤禛就是雍正帝了,都知道历史上的雍正在争夺皇位时候是韬光养晦,比起其他皇子他本没有任何优势,表面上对争皇位没有想法,在康熙晚年时候时常陪伴康熙左右照顾康熙,让康熙看到雍正的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想必只有这个儿子才不会对他的兄弟痛下杀手,也正式符合康熙的对雍正的认可<strong>。老五胤祺就是跟着老八胤禩一起算计别的兄弟,如果要是老八或者老五当了皇帝肯定会对别的兄弟痛下杀手的。十四胤禵这个跟老四是同母兄弟,只知道领兵打仗,没有治国才能显然不是康熙的传位人选。

也正是因为雍正长期照顾康熙,所以对康熙的想法了如指掌。揣测出了他老子的心所以当了皇帝,康熙的眼光确实没有错雍正并没有对他的兄弟痛下杀手,楚了老八老九之外,别的兄弟最后都善终了。


楚长亲


问题: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谁?

还记得那句电视里出现的民间话吗?“康熙,康熙,吃糠拉稀。”当然这个是玩笑话。康熙的心中的接班人,就让我想起了一句咱们小时候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各位领导我已经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了30多年了,随时准备好了接班,请问你们谁让我接一下呗?

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那么谁是康熙的接班人呢?那是雍正皇帝,至于是不是康熙心目中的呢?这个咱们得要问康熙他老人家了。他老人家怎么想的,请原谅我一介草民,实在不敢多加揣摩。如果一定要猜测是谁的话?那么我想一定就是雍正,毕竟他接了皇位(不考虑怎么接的班哈)。

至于那些被电视剧胡乱编写的故事情节,我表示有点扰乱了我的历史观点。用雍正爷说一句话就是:他继承的光明正大,康熙爷心里的接班人就是他。至于那些狗血电视剧,搞出来的那么多的是非,我只能说:请尊重历史,请尊重教育。就像有些游戏里,把荆轲做成了刺客,还是个女刺客,让咱们的后代第一认知就是荆轲是个女的。要是没有正确的历史引导,估计已经荆轲会被气得“从坟堆里跳出来,放一个大,通通收拾掉,才会甘心吧!”

说到康熙(爱新觉罗·玄烨),我真的是非常的钦佩他,从1662年至1722年,共做了六十一年的皇帝,牢牢地把皇位抓在手中,犹如稳坐钓鱼台一样。是咱们中国历史上在当皇帝时间最长的一个,简直无敌。

所以真要说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谁?那只能是雍正爷啦,因为他是皇帝,至于其他的皇子可能康熙爷很看重,确不一定就是他心中理想的接班人吧!你们怎么看呐?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哈。


历史扛把子


属意于谁真是无从考查,但是传位与雍正是肯定的。

康熙之死

1、康熙身体病情恶化

1722年康熙皇帝年纪已经69了,按照旧例他要前往南苑进行秋狩,在这次的秋狩途中,康熙渐感不适,所以在当年十一月初七回到了北京,然后一直在畅春园疗养。到了十二日,康熙自己觉得身体有所恢复,这让宫中的所有人都松了口气。但是第二天,康熙健康状况再次恶化,当天八位皇子奉召入宫,其中包括雍正。(康熙戎装狩猎图)

2、是雍正害死了父亲康熙皇帝?

正是这一天晚上康熙驾崩,遗诏中康熙将皇四子胤禛列为自己的继承人,也就是日后的雍正。雍正即位后,民间传言康熙是被雍正害死的,在雍正时期有个文人名叫曾静的就说,康熙病重前,雍正进了一碗参汤,然后康熙将驾崩了。

也有研究清史的学者认为康熙当年的病情并(康熙帝)

不严重,为何突然死亡,的确让人生疑。而且当时一名康熙身边的意大利籍传教士马国贤也说康熙死的时候痛苦万分,即便不是被毒杀,想必也是发生了重大的变故。所以民间也传言康熙是死在雍正联合隆科多、年羹尧等人的阴谋之下。

3、正常死亡?

但是也有人认为雍正的继位是合理的,这是康熙苦心安排的,而且康熙年近古稀,身体因伤寒引起并发症也是正常的,而且十二日的好转也有可能是回光返照,因此康熙应该是正常死亡。但是康熙之死离我们也有300多年了,当年揭不开的真相,我们后人也无法揣测,但是康熙之死,知道的人心里肯定明白是怎么回事。


康熙死前密诏到底传位给谁?

1、雍正改了遗诏?

(九子夺嫡)

康熙生前九子夺嫡,但是死后最有争议的就是皇四子和皇十四子究竟哪个人才是康熙的继承人?后世传言是胤禛勾结了隆科多篡改了康熙的遗诏,其实篡改一说并不成立。因为清朝时满族人建立的政权,当遇到重要诏命的时候是以满文为正本的,汉文只是副本,满文中将十四皇子改为四皇子是不成立的,满文不像汉文可以轻易的改动。(雍正皇帝)

康熙遗诏又被称为《康熙皇帝遗诏》,它一共一式四份,分别被藏在了不同的地方,一个是位于台湾的台湾故宫,一个被放在了大陆,是在大陆的第一历史档案馆内,最后一个地址是在辽宁的档案馆。

2、雍正即位密诏是在雍正登基后才昭告天下的

(吴奇隆饰演的雍正)

康熙帝在逝世之后,他的遗诏被颁布于天下,以此来告示天下。但是因为这个遗诏是雍正帝登基之后他临拟然后颁布于天下,所以这并不是康熙的真迹,也不能单单凭借这个遗诏说明雍正帝是否有篡位之嫌。在西方的1725年的时候,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而且是完整英文版本的康熙遗诏,它是由康熙身边的传教士马国贤带回,然后途径伦敦时进行了出版。

(伦敦出版的《康熙遗诏》英文版)

3、密诏写明让雍亲王(雍正)继位?

康熙帝的遗诏是用汉字和满文这两种文字去书写同样的一个内容。在遗诏的内容之中,写有雍亲王的皇四子胤禛,说他的人品很是贵重,肯定可以继承大统,去继承皇帝之位。这里说的皇四子是胤禛,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雍正。雍正登上皇位之后,开始秘密临拟定立储君,把遗诏封藏在盒子内,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等到康熙帝逝世后取出来,并以此昭告天下。(康熙遗诏)

博物馆的康熙遗诏

康熙帝的遗诏在首次亮相是在辽宁省档案馆。在辽宁省档案馆所收藏的“康熙遗诏”,他是用汉满这个两个民族的两种文字去写同一个内容。这一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于后来研究清朝历史有很大的作用,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明明说历史


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谁,咱们可以排除看一下。

康熙活下来的儿子一共二十四个,其中有的年幼,有的无心政治,真正参与到夺位之争的只有九个,所以通常称为“九龙夺嫡”。

这九龙分别为: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

大阿哥,一直跟二阿哥太子胤礽争斗不休,认为自己是长子,废了胤礽就是自己上位。然而用力过猛,居然想杀手足,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于是被厌恶乃至废除。

二阿哥,赫舍里皇后之子,嫡出,清朝近三百年唯一的太子。康熙一开始确实想传位给他,所以被废之后,不到一年仍旧复了他的位。可惜,作为太子目标太大,饱受诸皇子攻击,胤礽也确实烂泥扶不上墙,康熙实在失望,于是再次被废。



三阿哥,优秀的学者,曾率人编纂《古今图书集成》,保存了大量古籍,可谓功在千秋。然而,一个太沉迷学问的人书生气太重,是不适合当领导的。加上跟太子走的太近,康熙自然也不会属意他。

八阿哥,素有贤名,待人宽厚,在朝中素有名望。但是,因为一直以“贤”示人,待人太过放纵。康熙自己就以“宽”待人,所以导致晚年吏治腐败,国库亏空,仅存银七百万两。再这样宽纵下去,官商富得流油,老百姓吃不上饭,大清就完了,更不会属意八阿哥了。

十四阿哥,通常认为康熙是想让他继位的,还封大将军王,西北带兵。传说中雍正即位就是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但如果真想让他继位,怎么会不让他留在京城,而派去西北呢?并且康熙晚年,十四阿哥几次上书要求回京,都被康熙驳回。还封了个“大将军王”,这样王不是王,大将军不是大将军,不伦不类的称呼。

九阿哥、十阿哥党附八阿哥,十三阿哥党附四阿哥,不是统帅的料,本来就不想作皇帝,康熙自然不会选他们。

所以,最属意的当然只有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四阿哥胤禛了。


待我施为地煞变


康熙九子夺嫡,他也受不了了。但是,老四家的儿子他非常喜欢,让老四把弘历送到自己身边带着。

这也是胤禛故意的,让老头看看孙子,如果能喜欢这孩子,这也是在老头子面前放了一个棋子。果然,弘历聪明过人,老头子很喜欢,就留在身边读书。

如果说康熙没有对雍正有想法的话,就不会把他的儿子放身边读书。这也是一种政治眼光和政治投资。康熙一生削三藩平蒙古打新疆收复台湾,签订尼布楚条约,奠定今天中国的大版图,可子孙都是一帮孙子给弄丢了。他做不到的就是雍正的政策摊丁入亩,这是相当于国家的经济改革,动摇的是八旗的利益,但对国家发展是有利的。

放眼看一下,老大废物;老二作死被废了两次,看都不想看了;老三书生一个;老四胤禛实干家,但是下手太狠太黑,但喜欢他儿子;其余的老五老六老九这些玩意跟着老八混,装着仁义道德实则都是绣花枕头;老十三跟老四一伙,打仗行,行政不行;老十四战功显赫,跟老四是同母亲兄弟,但不在一起长大,老四想夺嫡,老十四也想夺嫡;老十四要去打仗,老四假惺惺对老十四说全力支持他,但上奏说让年羹尧给督办粮草供给,屯兵在老十四身后,这等于攥着老十四的命呢。

康熙也知道老十四打仗有功,这十几个儿子里边顶数他最能打,但不适合做接班人。试想,政治高手能左右一个大将而平定天下,一个大将可未必就适合做政治家。

何况老十四内朝无依靠,耍光杆司令,凯旋归来,赶上康熙驾崩,一路被要求放弃兵权,好不容易到了京城,连爹的面都没见到,多可怜,但谁让你在外领兵呢。

胤禛是所有皇子中最务实也是隐藏最深的人,他想争皇位,他想当皇帝,但他暗争不明争。康熙不是不知道,但康熙觉得,摊丁入亩的经济改革会让清朝恢复活力,会让他的政治遗产得以保全,弘历又是自己一手带大的,这孩子是否具备一个帝王的资质,想必康熙心里更有数。

所以,为了政治的延续,为了保证弘历能当上皇帝以延续他的帝国,康熙选择了胤禛就是雍正。事实证明,康熙打下了基石,雍正巩固了基石,弘历顺理成章收割果实又毁了果实。


老夫会


《雍正王朝》里说起康熙心中的接班人,那还真是相当复杂,相当曲折的,也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胤礽肯定是康熙心目中的第一位接班人,他出身高贵,深得圣心,才满周岁既被封为太子,并且这一状况一直持续了三十多年,康熙对胤礽可谓是圣眷优渥,百般教诲,特意为胤礽请了名儒王澹作为老师,多次对胤礽委以监国重任,处处维护其太子的威严,真是操碎了心,怎奈胤礽虽本性善良但天性软弱,胸无大志,贪小利而忘大义,没有一点治国的本领,却做出了很多大逆不道,匪夷所思的事来,刑场换死囚一案就是在他的杰作,他还多次与康熙的嫔妃私通乱伦,丢尽了皇家的颜面,在经历了胤礽多次的倒行逆施之后,康熙不得不废掉胤礽的太子位置,将目光转到了别的皇子,特别是胤禛和胤禩的身上。


胤禛为人沉稳大气,不苟言笑,而行事看似刚正不阿实则暗藏心机,尤其不喜结交朝臣,不涉朋党,在朝野上下威望很高,很多人都怕他,有冷面王的称号,而胤禩则处事圆滑,行事内敛,不伤人脸面,凡事考虑周到,人称八贤王,在朝中有众多的追随者,在百官里威望极高。那么康熙为什么选择了胤禛而没有选择胤禩呢,这同他们二人的所作所为是分不开的。第一件就是刑场换死囚案,在这个案子中乌先生告诫胤禛不要介入不要去掺合,以免扳倒太子伤及自身,所以胤禛就托病推掉了审理此案的机会,而胤禩在郡王爵位的诱惑下争得了此职,并在主审此案后为迅速取得突破对涉案的肖国兴采取了诱供的手段,谎称只要肖国兴能如实招供就会取得康熙的宽宥,从而成功取得了肖国兴的口供并连夜进宫面呈康熙,事后康熙在得知胤禩审理此案取得口供的过程后大为震怒,连呼其心可诛,案件审结后胤禩如愿得到了郡王的爵位,但事实上他已经从康熙心目中的太子人选名单中被划掉了。


反观胤禛,从黄河大水后的赈灾到追讨国库欠款,数次充当了救火队员的角色,虽不是每次都能做好,但最起码给康熙留下了个一心为国的好印象,尤其是其子弘历,深得康熙的喜爱,为胤禛的最后上位增色不少。换囚案审结后康熙心情大好,决定在热河行宫举办秋猎大会,乌先生得知消息后利用给弘历讲课的时机特意给弘历讲了许多关于围猎的事迹典故,告诉他应该如何应答围猎的道理,后来在围场果然说到了围猎的话题,弘历此时果断地站出来维护康熙,引经据典的说出了老师教给自己的大道理,并不忘吹捧康熙是大清的第一巴图鲁,一翻话说得康熙龙颜大悦,不但赏给了弘历暗喻皇位继承人的玉如意,并且下旨要胤禛把弘历送入宫中,由自己亲自调教培养,可以说此时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目中的接班人了。


在弥留之际,康熙把承继大统的重责大任交给了胤禛并明确地告诉胤禛传位给他的原因,要求胤禛圹补自己的过失,整顿吏治,推行新政,富国强兵。应该说,康熙为胤禛的顺利上位是费了翻心思的,而他的接班人是选对了。


微风山谷1381


九王夺嫡,其实也就四个人:太子、四爷、八爷、十四爷。

其实康熙还是很希望太子接班的,无奈太子太不争气。

八爷党势力太大,利弊参半,康熙如果是弱势帝王,八爷还能成功。但康熙不容许皇子与朝臣结盟,老八出局。

四爷低调、隐忍,但却是办事的能臣。康熙晚年留老四在身边,十四在外领兵,其实目的已经很明显了。

康熙最后的选择就是四爷。



心向青山


很多答案简直风马牛不相及的瞎分析……

说到康熙心中的接班人,那没有别人,从头到尾都是太子胤仍……老四、老八、老十三、老十四……基本上没进入过排序,只是在最后时刻,才不得不矬子里拔将军,选中了老四胤禛……

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作为太子的胤仍都是接班人的最佳人选:天生贵胄、嫡长子,名正言顺;坦白说这家伙的个人能力也没啥大问题;智囊团中也有老四、老十三这种铁杆太子党……

所以,即便是几次废立,但康熙对胤仍始终没死心,一再给胤仍机会,就连让“众臣推选太子”实际上也是看能否再给胤仍个退路,结果没想到,老八投机心切,众臣玩出来个“八爷党”,让康熙爷恼羞成怒……反而把老八给坑了。

从这个细节也能看得出,康熙爷始终心心念念的接班人,也就是胤仍一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