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奔小康】發展特色產業 助推脫貧攻堅 ——市政協幫扶漳縣東泉鄉胭脂村帶動當地產業發展

本報記者 王進學

漳縣東泉鄉胭脂村距漳縣縣城62公里,全村轄6社229戶1043人,有勞動力531人,耕地1418.65畝,人均1.4畝,森林覆蓋率達31.5%。胭脂村現有建檔立卡戶91戶378人,穩定脫貧54戶262人,現有未脫貧戶37戶116人,貧困發生率11.1%,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2017年8月,自市政協主要領導和辦公室幫扶胭脂村以來,抓住國家扶貧機遇,引導群眾轉觀念、調結構,支持成立了漳縣金田園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創建了木耳種植基地,帶動了當地產業發展。

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理清產業發展思路

為儘快轉變農民傳統種植的舊觀念,進一步提高種養農民的科技素質、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市政協辦公室和胭脂村駐村幫扶工作隊因地制宜、細心謀劃,於2017年10月25日至28日,帶領23名貧困戶代表、村書記、幫扶隊成員赴隴南考察學習黑木耳種植、中蜂養殖、農家樂建設等相關知識,並邀請隴南市康縣農業中心主任楊廣孝多次來村上進行實地考察和技術指導。結合本村土質、水源等情況,最後選擇黑木耳種植產業為本村的特色農業發展方向,通過召開黨員和村民代表會進行廣泛徵求意見,制定了發展規劃,明確了具體目標和實施措施。

考察市場,評估風險,確保產業順利落地

黑木耳是傳統的菌類食品,具有相當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同時,黑木耳對纖維織物有相當好的催化作用,可使人體內被吸收的纖維、粉塵等在短期限被溶化分解掉,並且木耳所獨有的膠體物質有很強的吸附能力,可將肺部吸入的纖維、粉塵等積汙吸附後排出體外。近年來,產品市場需求量大。通過對線上線下交易平臺的瞭解,對木耳生產加工出售的每個環節進行詳細的成本核算,選定與漳縣晨光繁育有限公司進行合作,共同推進黑木耳產業落實,為貧困群眾找到拓寬增收的新渠道。

創建組織,整合資金,加大扶貧投入力度

為使產業發展規劃得以全面實施,在市政協辦公室和東泉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創建了股份合作組織,即漳縣金田園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 在胭脂村河灣社建成了木耳種植基地一座,黑木耳種植基地選址於漳縣東泉鄉胭脂村河灣社,距漳縣縣城51公里,海拔1840米,氣候溼潤、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5.7度,降水量500毫米,無霜期80天左右。

基地始建於2018年3月,共投入資金116萬元(其中村級集體經濟60萬元,合作社投資20萬元,貧困戶16戶入股16萬元,幫扶單位爭取資金20萬元)。流轉土地21.4畝(年畝轉租費700元),建成大棚18座,6月初進行正式生產。2018年與隴南康縣廣潤農副產品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合作協議,訂購菌棒8萬個價值20萬元,計劃年產黑木耳可達4000公斤,總產值為32萬元。提供長期務工崗位6至30個/天,帶動當地農戶26戶。

貧困群眾除土地參股,可以以扶貧項目補貼資金一併入股,按照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原則,年終將按合作社章程,根據入股土地及資金佔比進行分紅。2018年10月17日晨光繁育有限公司給16戶貧困戶每戶分紅1000元,給胭脂、直溝兩村村集體分紅4萬元,預計2019年兩村集體經濟分紅達到8萬元。同時,為確保剩餘勞動力有活幹,促進群眾增收,一方面優先照顧貧困戶到合作社務工,另一方面引導剩餘勞動力通過參加勞務技能培訓,學習木耳種植技術,實現自己種植合作社回收的模式,帶動群眾增收。

擴大規模,完善機制,為貧困群眾謀福利

按照“產業支持、龍頭帶動、加工流通、特色高效”的原則,推動深層次的農業供給側改革,著力打造“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農業產業化集群,全面促進貧困戶增收致富。

加大資金扶持,拓寬融資渠道。利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以及“扶貧信貸”資金,將資金投入到合作社、龍頭企業發展產業,讓資源變資金,讓資金變股金,讓農民變股民,確保貧困村、貧困戶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拓展產業鏈條,創建知名品牌。進行農產品深加工,進一步拉長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支持經營主體發展訂單種植、建設生產基地、創建農業示範園區、開展產學研合作、投資木耳菌棒加工基地,加快形成產供銷、貿工農相結合的產業鏈經營機制。堅持品牌化發展戰略,創建了“漳東夢”木耳品牌,帶動全村農業發展,推動產業扶貧。

推動項目建設,產業集群發展。充分利用胭脂村秀美的自然條件,建設集農業生產、農耕文化、採摘體驗、鄉村旅遊相結合的休閒農業體驗觀光園,打造“生態農業+休閒公園”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實現農業發展“接二連三”,打造“農旅結合”、休閒觀光、農產品加工等農業項目建設,助推農業集群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