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必讀書單裡有哪些書?

大姐頭-嗨娘


哎,又是這個問題,我來潑個冷水吧。

人們既想讀點“有價值”的書,又想走捷徑,於是打著“權威”“必讀”旗號的書單,就成為拯救他們的“藥方”。

“收藏之後就忘了”,好像是這個時代的通病,在社交媒體上,各類書單的收藏、點贊、轉發量也相當高。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收藏即擁有,有這麼一份書單在手,“不知道讀什麼書”的焦慮瞬間得到了紓解。

對書單的執著或迷信,反映的其實是“不知道讀什麼書”的焦慮。

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讀書,並非有了書單就可以。

書單的流行,是這個時代特有的現象,因為可以隨手轉發,彰顯出自己愛讀書的氣質。

三四十年前,書並不是那麼容易讀到的。讀過一些特定的書籍,往往真的會成為一種“資本”。奇貨可居,一般人還真沒那麼大方告訴你,他在讀什麼書。

知識即權力。即使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些有機會讀到最新國外理論的學者,把它翻譯過來,就很容易成為一個領域的“權威”。對知識的壟斷,是所有壟斷中最不道德的。

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書單,彷彿我們是一個很喜歡閱讀的國度。要知道,官方數據說,我國每年出版約25萬種圖書,真正暢銷的、有話題關注度的書,可以說,不超過100種。

中國人平均每年每人讀書不過4本而已。

書單上一排排的書,大多都是最終也沒買沒讀過的,很多書甚至都沒聽說過。即使是特別願意開書單的胡適,也這樣提醒讀者:“因為個人的見解不同,個性不同,各人所選只能代表各人的嗜好,沒有多大的標準作用。”

跟著某些人的書單讀書,某種程度上是很可怕的事情,你將活在他的影響之下,最終會產生“影響的焦慮”。不過好在各種書單非常多,可以用“無限”來形容。

你最終會變得三心二意,不再迷信書單,而是隨意東拼西湊,買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書來讀——你會成為獨特的自己,再沒有什麼比這更好的事了。

說真的,現在互聯網教育這麼發達,與其在茫茫的書單中尋找所求,也可以聽一節免費的公開課,用視聽的形式汲取營養,知識絕不壟斷。

這世上沒有適合所有人的書單。所以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在《一個人應該怎樣讀書?》裡是這樣建議的:

“關於讀書方面,一個人能對另一個人所提出的唯一勸告就是:不必聽什麼勸告,只要遵循你自己的天性,運用你自己的理智,作出你自己的結論,就行了。”

不迷信書單,也不要停止學習,因為這個社會會犒賞愛學習的人。希望大家能夠早日走出所謂的“書單”,在知識結構上,成為另一個自己。


尚德機構


我最喜歡的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對我影響很深。第一次讀這部小說是高一。也許是自己也是農村的孩子吧,發現裡面和自己產生共鳴的東西太多了。我和這個陝北小山村裡的主人公有著同樣的夢想,同樣的絕望和同樣的彷徨好像自己就是孫少平,經常想如果自己是他會怎麼做。後來這部書成了我精神的支撐,我中學的偶像就是孫少平。後來無論在多困難與無助的時刻,總是會想起這本書。咬牙又堅持了下來。我不知道城裡的孩子讀這本書有什麼感受,但我想大部分農村的孩子,應該是一樣的吧。



王小波的書我也很喜歡。特別是他的《沉默的大多數》和時代三部曲。讀時代三部曲的時候第一次發現寫作可以這樣天馬行空。《沉默的大多數》中對諸多問題獨特的剖析,讓我明白真正自由的意義,獨立思考的意義。我常想著這麼有趣的書的背後,肯定有著同樣有趣的靈魂。我由衷羨慕那隻特立獨行的豬,也想成為那樣的豬。


再有一本就是《道德經》。陰陽興替,萬物興衰,大道冥冥,就在其中。這本書教我怎麼認識世界,認識自己。成為我人生的良師。

還有其他的就不一一贅述了。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本書,為我們點亮一盞燈。讓我們不懼怕黑暗,不迷失方向。


朱鐵平


看書是一件會讓人上癮的事情,剛開始看不進去,一看停不下來,時間久了每天總想看幾頁。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讀書可以啟迪智慧,讀書可以給你提供新的視角。總之,讀書有諸多的好處。

我的必讀書單裡有這樣幾本書:

1、《小王子》

《小王子》中有很多的優美有有道理的句子,比如“我的那朵玫瑰花,一個普通的過路人以為她和你們一樣。可是,她單獨一朵就比你們全體更重要,因為她是我澆灌的,因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

這部作品用淺顯易懂的語句以兒童的視角追尋生命的“本真”,在對愛與責任的認知中凸顯交往的真諦。

2、《知道做到》

為什麼我們懂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我們知道了並沒有去行動,並沒有做到。這本書就給讀者提供瞭如何實現知行合一的解決方案,幫助大家成為一個說到做到的人。

3、《微習慣》

大家都說養成一個好習慣需要21天,但是有時候堅持了21天之後,我們仍然可能會放棄這個好習慣。


是意志力不夠堅定還是動機不夠強大?都不是,問題在於使用的方法。這本書教你利用微習慣來達到自己的目標,比如一天看一頁書,一天背一個單詞等,這樣的目標很簡單,基本不會讓人拒絕。

4、《感召力》

為什麼有的人三言兩語就能打動人心,就能說服別人?為什麼有的人做一次演講就能讓全體人員瞬間振奮?


這本書將神經科學與行為經濟學結合,將語言與大腦認知聯繫在一起,講述如何贏得大家的本能腦、情感腦、邏輯腦三部分,教你如何把自己的觀點其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教你如何用語言贏得人心。

祝你的書單越來越少,看的書越來越多,得到的東西也越來越多。


——END——

你的必讀書單裡有什麼書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有3類書,永遠在我的Kindle、微信讀書裡放著,也是我的必讀書單必不可少的書。

第一類,茅盾文學獎書籍

不知道為什麼,我對茅盾文學獎書籍非常感興趣,不管是從早期的《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禮》、《平凡的世界》,還是到後期的《蛙》、《額爾古納河右岸》,一本本的書籍,一個個的故事,總是像奶油蛋糕一般的吸引著我去閱讀。

可能我剛開始讀書的時候接觸到的一些好書主要來自於茅盾文學獎,所以潛意識裡就告訴自己要把歷年的茅盾文學獎書籍都讀完才行。

當然,時至今日,我也沒有讀完全部的書籍。但在已讀的這些獲獎作品裡,比如《額爾古納河右岸》、《穆斯林的葬禮》等等卻收穫了人生在智慧,我想這也是我一直喜愛讀書的原因之一。

目前在讀的茅盾文學獎是《冬天裡的春天》。

第二類,外國人寫的書

老外寫的書和咱們普通的中文書還是有點差異的,尤其是“講述知識”的書籍,類似科普級、專業級等等,他們特別愛“叨叨”,這是個“褒、貶、中性詞”。
“褒”是因為叨叨的很多,所以介紹的很詳細,把來龍去脈都給說清楚了。“貶”是因為有些小兒科的東西或者眾所周知的東西也用大篇幅去寫,略有湊篇幅的趕腳。“中性”是因為可能也恰恰因為這種“愛叨叨”,才有了西方的文藝復興和藝術發展。
在國外有個女性閱讀愛好者她有一天突發奇想,想讀遍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書籍(前期是翻譯成英文版,畢竟她僅僅會英語)。於是就窮盡所能找了各個國家翻譯過的書籍去看,一年多下來看了100多本100多個國家的不同類型的書籍,最後到了TED做了一個演講。核心感受是一句話:世界,如此精彩。

目前在讀的外國人寫的書是《提問的藝術》。

第三類,經管類書籍

我的博士專業是管理學,以前學的是經濟學,所以經管類、商業類書籍,不管是專業性質的還是科普性質的我都會閱讀。讀這種書籍並不是“興趣”使然,而是工作、職業需要。本身就是這個專業出身,也要靠這個吃飯,自然要把基本功練紮實。
而且,既然要和這個領域“長相廝守”,自然要保持敏銳的前沿感觸,知道經管、商業領域有哪些最新的消息。誰誰誰上市了,誰誰誰停牌了,哪些技術又被產業化了。總之:經管虐我千百倍,我待經管如初戀啊。當你把興趣變成職業以後,滿滿的都是淚。

目前在讀的經管類書籍是《管理的實踐》。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歡迎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打開新的世界!

在下千城


在羅振宇的《迷茫時代的明白人》一書中,他在文中講了個笑話。說是在中國的古代,有人在放炮仗,被一個聾子看見了,他眼睜睜地看見一個個花紙卷,毫無預兆地說散就散了,覺得非常的奇怪,百思不得其解。

羅老師講這個故事就是為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當你有一個感官通道封閉後,不管你多麼用力地觀察,都是沒有辦法理解這個世界的。


這就好比我們讀書,閱讀是基礎,是把書本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的一個通道。如果這個通道封閉了或者沒有開闢出來,那你從書中能汲取到的知識將非常的有限,白白地浪費了時間精力和金錢。


當然,光有閱讀還是不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輸出,為了將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這是連貫的,一氣呵成的過程。


1

《高效能閱讀》

此為原尻淳一通讀了百餘冊讀書術書籍,且經過作者本人實證有效以後著的書。貼合實際,面面俱到。根據不同基礎的讀者量身定製了合適的技巧指導。從讀書輔助工具的選擇到雲端數據的建立,一應俱全,層層遞進。對各種讀書術的各階段都有充分的論述。

《實用性閱讀指南》

閱讀首先要明白其目的,然後才能針對性的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來提高效率。其中作者也教我們如何運用“思維導圖”“二八法則”“艾賓浩斯記憶曲線”,這樣有助於我們牢牢掌握我們讀的書中的知識,以便能更好的付諸行動。

沒有給自己帶來改變的讀書,是一種浪費時間金錢和精力的行為,作者用自身實踐的案例,用更直觀的方式教我們如何做到“讀書+實踐”。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


<strong>


包含了寫作的四大支柱之三:結構,風格和可讀性。結構主要指的是文章組織以及表述觀點的順序,整個文章的框架。風格主要指的是如何使用恰當的例證來支撐內容。可讀性關乎的是讀者的切身感受。


我們要充分地調動自己各方能力,把一個個素材按照一定的規則技巧,拼接組成能有效傳遞自己想要表達的和內容。

《我的第一本思維導圖入門書》

作者是暢銷書作家胡雅茹,她還是中國臺灣補習班全腦學習神童計劃講師,柏麥思企業的管理顧問,還兼顧了超強記憶,心智圖,快速閱覽的資深講師。分別從思維導圖的思考功能,畫圖要點,注意事項以及運用方面,鉅細靡遺的都做了詳細的指導。


手把手的教如何繪製思維導圖,根據思維導圖深入淺出地整理所獲得的內容。“從有到有”“從有到無”“從無到有”“從無到無”四種思維導圖類型,能濃縮大量的資料,再釋放大量的數據,這一過程經歷了自我對知識的梳理,把握,記憶,自然印象深刻。

《麥肯錫筆記思考法》


大島祥譽曾任職於被稱為世界最強的諮詢公司-麥肯錫,從事新事業開拓戰略以及經營戰列的制定等諮詢項目,之後獨立創業也是從事諮詢服務。書中一共有四個章節,分別介紹瞭如何用三個筆記本(橫線筆記本,方格筆記本,麥肯錫筆記本)分四個步驟,邊寫邊思考,快速整理腦中思緒,有助於從複雜的狀況中準確找出“真正的問題”,從而輕鬆解決一切問題。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strong>


書中關於從選書到活用都有非常詳實的敘述。通過筆記本一元化來記錄自己真正想要讀的書,必要的時候可以找到“樞紐書”來買到難買的書。在做讀書筆記的方面,首先要改變讀書目的,然後按照通讀—重讀---標記來做記號。


其中,“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是比較實用比較基礎的筆記術。重點是先摘抄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內容,然後在此擠出上寫上自己的評論或者感想。以此達到提高自己的讀書目的。


2

曾經有人說過,就算是再親密的人,窮極一輩子也不可能完全瞭解一個人,他們對對方的瞭解,也不過是基於相互認知上面的判斷,或者將類似的經驗放置到自己身上同時產生的自我認知,從來就不會有人真正完完全全瞭解到另外一個人的想法,感覺,思考。

我們對他人,對整個世界的認知,跟我們的人格,心理,溝通以及思維都是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想要全面地更好的瞭解這個世界,請收好這一份書單。


《終身成長》

德韋克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和成長型。前者是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果,避免失敗的可能,這就導致禁足不前。後者認為通過自己的努力,積極的接受挑戰,能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遠。

思維模式的不同影響著我們的行為習慣以及其他的方方面面,我們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讓自己以及身邊的人成長為有成長思維的人。

《隱形人格》


<strong>


人格特質有三個維度,不管哪一個,都沒有好壞之分,合理的平衡模式才是更好的。書中同時還列舉了九種不同人格類型,各自架構都非常清晰,從問題的提出,到對其分析,再到解決問題,邏輯連貫,一氣呵成。


因情感需求或者共同利益,在相處交往中會有約定俗成的規則,即“CAST四步法”,對於如何與不同人格更和諧相處提供了具有實際意義的指導。

《精簡社交》


作者莫拉格·巴雷特不僅是一名作家,還是領導力開發領域的專家和演講者,善於用一種極簡的方式理清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生態系統中包含了:同盟關係、支持關係、競爭關係和敵對關係。如何重建人際關係,需要用到對話、提高情商和重建工作關係等技巧。使得自己的同盟關係越來越多,這樣也會讓自己處於更加有利的位置中,對於各方面發展都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高難度對話》


<strong>


“房間裡的大象”是一個很常見併為人所熟知的現象,它代表的就是那些顯而易見不被人重視,不願被提起的已經以及正在發生的事。


如果想要進行有效溝通,把房間裡的大象請出去,正如邁克·貝克特爾說的那樣:永遠從他人的思維角度出發,真正把對方放在你心上。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身上都有一個“默認設置”,它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對此,我們需要正面溝通解決,彼此信任,控制情緒,尊重對方,這也是跟多溝通方式的基本。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個人的成長與蛻變都需要一點一點的慢慢積累,改變,最後化繭成蝶。閱讀以及自我的成長,時間久了,會逐漸變成我們身體裡的筋骨與血肉,同時也滋潤了我們的靈魂。


野離離


越是難熬的日子,越要讓自己有事可做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每個人,都會有難熬的時候,世界彷彿失去了色彩,未來一片灰暗,無路可走。

熬不住的人出了局,熬得住的人出了頭。

越是難熬的日子,越要讓自己有事可做。

做你喜歡的事,做對你有用的事,學習一項實用的技能,接觸精華的知識,提升自己的實力,更深入地瞭解世界、瞭解自己、瞭解人生。

<strong>

就像這次為你準備的七本好書,分別從創新、閱讀、說話、哲思、心態、溝通、思維,七個方面武裝你的精神,為你穿上鎧甲,直面困境。

當你在職場遇到了瓶頸,生活沒那麼順利,通過讀書來破局,尋求答案,不失為一種快捷方便的手段。

劍未佩妥,出門已是江湖,難免路遇艱險。

希望這些書,能讓你內心充盈,有備無患。

願你今夜好眠,有夢皆美。

· 創業傳奇 ·

推薦人:中信出版集團 資深策劃編輯 @朱姝

一個時代的創業樣本——羅永浩。

這是一個創業氛圍空前濃厚的年代,從高聳入雲的星級大廈到街頭巷尾的蒼蠅小館,有人的地方就有關於創業的夢想,它們在隨時隨地生根發芽。

6年間,羅永浩推出了各類產品,收穫讚譽也承受指責,甚至被惡意地謾罵和詆譭,但這一切並沒有讓老羅的腳步有所停頓,他依然是那個有些口無遮攔的中年胖子,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對話。

有幸將他最初的文字集結成書,這些靈光乍現的思維碎片,讓我們清楚看到6年創業歷程在他身上刻下的深深烙印,看到一代人的成長。

「精彩章節」

公眾的審美里很重要的一點是,絕大多數沒學過美學的人,不論貧富,他們在這方面都沒有信心,這使他們盲目地選擇一個權威的東西跟風,即盲目崇尚強者。

最終導致的結果是,iPhone(蘋果)被認為是電子製造業的美學權威,即使當它做了一個極其醜陋的東西,除了在美學上有判斷力的人會有自己的言論外,那些沒有判斷力又不承認的人,會跟在“權威”後邊,並且說持其它觀點的人不懂。這是人類社會的常態。

所以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iPhone 出金色版之前,國內只有深圳的山寨機廠商敢做金色手機,主流大廠沒有一家敢做金色的。因為大面積的金色(小的裝飾塊不算)顯得土是共識的。

但是iPhone 做了金色之後,全世界都跟著做金色的,所以這個世界的盲目程度,是遠遠超出我這個以文藝青年出身的企業家想像的。

· 自我完善 ·

推薦人:磨鐵圖書產品經理 @侯夢婷

成功從來不是橫空出世,從來都是有跡可循,哪個時代都一樣,哪個領域都不例外。

從來沒有一本有關閱讀的書會用這樣的方式喚起我們心中熊熊燃燒的少年熱血,每一種閱讀方式都是一道關卡,也都會有一個有血有肉的小夥伴一路陪著你,他們讓你知道閱讀世界也有修煉秘籍和通關訣竅,而閱讀從來都是砍向我們內心冰封大海的斧頭。

它不會帶給你立竿見影的探險寶藏,卻會讓你在前行的路上擁有足夠的善意、溫暖和勇氣,充盈自己的內心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舞臺,有術亦有道。

去吧,去閱讀的世界冒險吧!因為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觸目所及,一望無際,全部是星空和大海。

慢慢來,我們在洋蔥島的這一端等著你。

「精彩章節」

碎片閱讀的核心是概念,所以你只需要學習一些概念,然後將它們進行組合就可以了。

有人覺得閱讀就是一件特別枯燥的事情,當他對“閱讀”這個概念這樣理解的時候,就產生了一種畏懼,會覺得閱讀之後一定要記住,還得專門到學校裡系統化地讀。

但最好的閱讀是什麼呢?

實際上你發現無論你收集了多少碎片化的內容,無論你懂得多少蓋房子的道理,你都要適時地去分享,因為在分享的時候,也是驗證我們是否真的搞清楚了概念,同時也可以在教會別人的同時驗證並鞏固自己的方法。

· 演講口才 ·

推薦人:中國青年出版社IT出版部編輯 @張灃

<strong>

這是一本教你如何做PPT演講的書,也是一堂生動的培訓課。

如何用30分鐘準備一場成功的PPT演講?

PPT演講達人王世穎用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的語言道出自己的親身感悟,重點講述和每個人的工作、學習息息相關的、經常發生的各種不同類型的中小型演講,而不是那些普通人一輩子也遇不到一次的重大演講。

按照“演講前要做的事——簡單實用的PPT秘技——演講臨場技巧——八個妙招轉敗為功——不同類型演講的專屬技巧”的路線,為你安排內容。

有了這本書,任何人都可以輕鬆自如地應對工作中、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演講方法,拿來即用,接地氣,對胃口,告別“華而不實”。

「精彩章節」

《越是經驗少,越要準備好》

即使是缺乏演講經驗的人,也知道演講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但是大部分人並不清楚應該做哪些準備。

很多人所謂的準備,只是把演講內容逐字逐句地寫下來,然後打印出來熟讀或者背誦。上臺之後,手裡拿著稿子,頭也不抬地念完,或者磕磕巴巴地背誦,還要時不時低頭看下稿子。

這種辦法的確能幫你把這場演講應付完,但僅僅只是應付而已。且不說有些類型的演講根本不可能讓你這麼辦,關鍵是這種方式的演講沒有人愛聽,而且還會讓觀眾覺得你腦門上寫著兩個大字—無能。

其實,演講前要做的準備工作有很多,演講稿只是其中的一項。每項準備工作做得越充分,就越能給你的演講加分,即使是隻能念稿子的那種演講,也有可以加分的方法。

而這些,讀完這本書你就會知道 。

充分的準備,可以保證演講中少出錯甚至不出錯,更可以提升演講的效果。你在幕後的認真,直接反映到臺前的方方面面,你所有的努力,臺下觀眾都能感受到。

· 人生哲學 ·

《禪的故事》是一本短小精悍、妙趣橫生的佛家禪宗入門讀物,全書17章,解讀了禪宗的來龍去脈:釋迦牟尼設壇講法,菩提達摩禪宗初祖,六祖惠能一花五葉,緣遍天下。

如果你對禪宗瞭解不多,那易中天老師的這本書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他還精闢地總結了禪宗的美好與玄妙:認識自我,對抗孤獨,緩解焦慮,變得聰明。一目瞭然,清晰明瞭。

通過一個個故事,解釋了我們日常使用的俗語,比方說心心相印、當頭棒喝等等,教會你如何看破人生,內心清淨

「精彩章節」

禪宗的特點是: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那禪師們難道都是一言不發,呆如木雞,像個啞巴的嗎?

當然不,實際上,禪宗不但說話,還愛講故事。

比如《五燈會元》卷十九就講了龍門清遠的故事。龍門清遠是北宋禪師,剛剛學佛的時候也喜歡提問。但是他每次去問師父,師父總是說:我不會,我不如你。

他的師兄就更加離譜。龍門清遠向他請教,他竟然揪著清遠的耳朵圍著爐子轉圈圈,邊走邊說:你總會知道,你自己知道。

龍門清遠沒辦法,只好自己去悟。

某個寒冷的冬夜,龍門清遠獨自坐在爐前,窮極無聊地用木棍撥弄著爐灰,忽然看見爐灰深處有一火如豆,便恍然大悟,說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

深深撥,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

什麼意思啊?

隨便你想。

反正,標準答案是沒有的。

但,聽完故事,多少會有點感悟吧?

· 實用心理學 ·

推薦人:藍獅子營銷編輯 @vickey

這樣的場景你熟悉嗎?夜幕降臨,當你正要放下手機準備休息時,卻突然意識到碗沒刷、衣服沒洗、瑜伽沒練、工作沒完成……重要的事情一件沒做,不重要的事卻做了一大堆。

為什麼我們總是將重要的事情一拖再拖?

拖延症患者會註定碌碌無為嗎?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癒拖延症?

斯坦福教授約翰•佩裡也是拖延症重度患者,但這位“凡事都愛拖一拖”的老先生髮現只要用對方法,拖延症患者們也能變身高效工作者。

他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了這本《拖拉一點也無妨》,幫助了千萬讀者戰勝拖延症。

確定不來試試嗎?還是要繼續拖下去?

「精彩章節」

愛拖延的傢伙們極少什麼都不做,他們的確會做些略微有用的事,比如做做園藝啦,削削鉛筆啦,畫個重新整理文檔的簡圖以便自己有空時去收拾啦什麼的。

為何拖延者們願意做這些呢?因為做了這些,就可以不去做那些更重要的事。

結構化拖延法正是利用了拖延者的這種心態,為某人必須完成的那些任務梳理出一個結構來。

你把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按重要性列個清單,在腦子裡想想也行,或者專門寫下來也可以。把看起來最緊急、最重要的事排在最前頭,但也要有些其它值得一做的事位列其後。

於是,完成後邊這些任務,就變成避免去做清單最上方的任務的一種手段。藉助於這種排列得當的任務結構,拖延人士就變成了有用的人。

換言之,因為懶得去做第一件事,可能會做很多件列表後面的事情,彌補內心的挫敗、愧疚,間接提高了效率。

<strong>· 人際社交 ·

兆民說他“自打生下來就是個內向的人”。

雖然他做了主持人,而後是出書、開課,教內向者怎麼跟人溝通,他仍然是一個內向者。

但他的觀點卻影響了越來越多的人。他就是要告訴他們:內向者也可以發光!而且,無須改變性格,也能成為溝通高手。

他通過自己親身的經歷,試圖用“生活場景”+“認知轉變”+“應對方法”的結構,讓內向者直面生活中經常出現且令人棘手的溝通難題,每個場景都給出了應對方法,但它並不是唯一的。

他最大的心願是當你讀到某個方法時,能聯想到更出色的選項,用智慧去超越內向的自己。

「精彩章節」

我反覆地問自己,人的性格能改變嗎?究竟有什麼辦法讓不愛說話的內向人也能成為談話高手呢?

作為資深內向者,我在自己曾經做記者的7年時間裡,找到一部分答案——雖然工作中我無法跟對方自來熟,無法全程高能、熱情洋溢地表達,但是我善於給予對方一種舒服的對話狀態,讓對方在短時間內就願意信任我、願意敞開心扉。

從那時起,我開始重新審視內向帶給我的“饋贈”——內向的優勢,是不露鋒芒的敏銳,是思考縝密的從容,是飽含善意的真誠,是恰到好處的溫暖。

<strong>· 成功思維 ·

推薦人:磨鐵圖書產品經理 @林展秋

知名職業生涯規劃師馬華興老師在《思維破局》這本書中,分享了26個關於職場問題的犀利見解,直戳人心。

一次性教給你如何:調適過往認知、全面分解職業、剖析個人能力、評估個人資源、做出關鍵選擇。

職場問題也是思維問題,只有行動卻缺少思考,並不能讓人真的改變。

這本書凝聚了作者20年諮詢生涯的心血,以及培訓學員數千人的經驗,是從近1000個實例提煉出的職場指南。

他說:“只有想不通的人,沒有走不通的路。”

如果你正處於困惑、迷茫中,這本書會是一種接近完美的回應。它會助你走出當下的困局,激活更好的自己。

「精彩章節」

美國的《新聞週刊》在2000年進行了一次評選,評出了最近一千年影響世界的40位智慧名人。其中,有三位中國人入選,一位是毛澤東,一位是成吉思汗,還有一位你可能想不到,是左宗棠。

左宗棠是中國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說到左宗棠,就不得不提到他晚年收復新疆的事。

1875年,為避免版圖分裂,清朝廷下詔授左宗棠以欽差大臣職務督辦新疆軍務,擇機出塞平定新疆。考慮到國庫空虛,為了緊縮軍費開支,左宗棠針對此次戰役提出了“緩進速決”的作戰策略。

所謂“緩進”,就是不急於進軍,先著眼於治軍;所謂“速決”,就是說此次作戰須速戰速決,儘早收兵。開戰前,他用了一年半的時間籌措軍餉、積草屯糧、整頓軍隊,全面提升軍隊的作戰能力。

1876年,在左宗棠的帶領下,這支精兵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領土。

只要稍加分析,我們就能知道,這次戰役從籌備到結束,經歷了幾次“資源—能力”的轉換。

首先,左宗棠在戰前籌措軍費,這些軍費就是作戰的資源。之後,他用這筆軍費打造了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隊伍。這支隊伍憑藉頑強的作戰能力收復了疆土,為清朝廷收回了寶貴的國土資源。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也是一個“資源—能力”的轉換過程。

小時候,父母花錢和時間幫助我們上好的學校,這是將父母的金錢和時間資源,轉變為自己的能力的過程。

同學和校友這一重要的人脈資源,是個人能力向人脈資源的轉換。

通過工作賺取金錢,這是個人能力向金錢資源的轉換。

花錢參加各種教育培訓,又是金錢資源向個人能力的轉換。

當我們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我們會認識更多的人,積累更多的人脈,這又是新一輪的個人能力向人脈資源的轉換。

再然後,我們的人脈資源又會帶給我們新的可能——也許是職業的轉型,也許是新的投資機會——從而使我們的能力系統有了新的升級。

我們每個人的職業發展就是在這一輪又一輪“資源—能力”轉換中迭代而成的.

當你掌握這種轉換的技巧,更好地掌握資源和能力,你自然就站在了人群之上,立於頂峰。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總希望你,是那一二。

無論何時,我們都不能停止學習的腳步,快樂的事情雖多,但滿足求知慾,算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簡單易得,讀一本書就能實現。

尤其是在日子難熬、心中苦澀的時候,更別忘記這種單純的快樂,生活雖苦,但你要甜。


十點讀書


《思考,快與慢》——你其實沒有那麼理性。

我有一段時間對心理學特別感興趣。而這本《思考,快與慢》更是讓我欲罷不能。它既是一本心理學著作,更是一本經濟學著作。本書作者憑藉他在決策制定上的研究而榮獲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本書讓我想起了《時間簡史》。這兩本書都堪稱是學術界著作,但是它們的文筆都非常平易近人,書中舉得例子也非常有趣形象,普通讀者完全能hold住。

這本書把人類大腦分成了兩個系統。系統1相信“眼見為實”和直覺,遇到問題時能迅速給你一個“最可能的答案”,但是容易被欺騙。而系統2完全理性,處理問題依靠嚴密的邏輯,不容易出錯,但是它很懶惰,經常直接採納系統1的答案。

所以,我特別喜歡書中的一句話:感性細節掌控理性大局。事實的確如此,從來沒有一個100% 理性的人,經歷的越多,就越不理性。這本書同樣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我瞭解了自己的思維過程,從而在做決策時能規避一些常見的陷阱。同時,諸如“錨定效應”等心理學現象,也讓我的生活收益頗豐。

這本書我是強烈建議精讀的,慢慢讀,做一做讀書筆記絕對沒有壞處。這本書我每一章都認真做了筆記,時不時會拿出來讀一讀,每一次都有新收穫。強烈建議大家讀這本書。

《黑天鵝》&《爆發,大數據》
——不可預測 & 可預測

讀完《思考,快與慢》,我建議對心理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接著依次閱讀《黑天鵝》和《爆發:大數據》。《思考,快與慢》主張隨機性,同時人的思維方式決定了我們偏愛用“因果關係”來解釋一些實際上毫不相關的事。同樣,《黑天鵝》也主張“世界是不可預測的”。然而,《爆發:大數據》指出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一切都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來進行預測。非常有趣,建議都仔細讀一讀。


毛毛蟲Claire


我也是今年又開始讀書生活的,讀的不多,30本左右吧,在這當中也遇到幾本,見人就想推薦的。


1.《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成甲 著


我讀過的感受就是認知升級,裡面有好多新的知識點,學習理念、學習方法。這是在我離開學校後第一次能系統感知到學習是怎麼回事,也為我今後的成長指明瞭方向。

“臨界知識”“底層規律”“只有能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習慣性防衛”“紅綠燈思維”“反思”“以教為學”“刻意練習”。。。一口氣我都能說好多書裡的概念,從沒有一本書讓我能有如此深刻的印象。推薦大家讀下,不論你是在校學生,還是上班族,又或者是自由職業者,都適應,因為它講的是你個人的知識管理,涉及到你整個人生的學習。


2.《認知天性》【美】彼得·布朗、亨利·羅迪格三世、馬克·麥克丹尼爾 著


最近讀的一本書,11位科學家歷經10年的科研成果,通過科學驗證,顛覆了我們長久以來形成的學習習慣,比如反覆閱讀以求記憶,再比如大量的集中練習以求掌握,又或者學完一步再學下一步。。。等等,好多我們深信不疑的學習觀念,統統被證明是低效的,不科學的,還有更高效更科學的學習方法,那就是檢索學習。這也是你曾遇到過的那些同學,他們看起來沒有你努力卻能輕鬆獲得高分,一度以為是天賦不及,現在看來,完全是學習方法不如。同樣這本適應人群比較廣泛,因為學習是無處不在的,學校裡,工作中,以及生活實踐中。修正你的或者你孩子的,身邊朋友的學習方法,更好的學習效果在等著你。


3.《終身成長》【美】卡羅爾·德韋克 著


你覺得人的智力是固定不變的,還是通過不斷學習而增長的?來看看你是成長型思維,還是固定型思維?兩者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區別,你是哪一種,你想要哪一種。是成功時繼續低調努力,還是高高在上,不可一視?是失敗受挫時,淡視結果,奮勇向前,還是一蹶不振,從此再也站不起來?本書講了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在各個方面的對比,案例豐富。對自己來說,瞭解了成長型思維後,遇到就會多想想有沒有用成長型思維來思考,好多事都不再那麼倉促、遺憾了,而是變得很方向。


4.《做事的常識:事情一來,馬上就知道怎麼做》 【日】小倉廣


符合日本一貫短小精悍的風格,一言道出人們普遍做事不成功的原因:不敢開始,不能堅持,不願重複,並給出許多實用的技巧和方法。還有那有句話“我相信,每個想把事情做好最後卻失敗的人,並不是不夠努力,而是放棄得太早。”

當我們想要放棄的時候,不妨看看這本書,想想是我們不夠努力,還是放棄得太早?


5.《做出好決定》 【美】斯蒂芬·P·羅賓斯


並不是只有人生重大決策才叫決定,除了那麼幾次重大決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往往會有一個接一個的小決定,而這些小決定卻是讓我們一點一點靠近未來大目標的途徑。也就是說這些小決定往往能讓我們越來越接近我們所想要的樣子,因此也不能忽視這些小決定。《做出好決定》告訴我們,雖然完善決策技能並不能保證讓你的所有決定都能達到你想要的結果,但它可以讓你避開大多數人都會有的傾向和錯誤,提高決策效率,進而提高你贏取生活中比賽和戰鬥的概率。

讀書是件很幸福的事,能與作者進行思維上的交流,能為自己查漏補缺,更為精進。知識就是力量,讀書就是獲取力量的有效途徑。


若見Smile


每個月讀4,5本書是我對自己的最低要求。個人比較偏愛心理學、經濟學類著作,也有一些論述很棒的書籍,在這裡推薦給大家。

以下是1,2月的書單:

1.《刻意練習》這本書是美國杜工的一個學長推薦的。每次想學習一門新學問,或者提高自己的水平,都可以去學習做這門學問做得很棒的人,找到他行為背後的機理,去構建自己的體系。

2.《烏合之眾》最暢銷的十大心理學書之一。去年淺讀了一遍,今年重讀,代入感很強。是這個月讀過的,最喜歡的一本書。

3.《海盜經濟學》一本很有意思的書,裡面有很多精闢的論證,全書以海盜作為引子,間接講述的是企業的管理和策略。

4.《茶,湯和好天氣》收錄很多短篇散文,適合碎片時間去閱讀,推薦給文藝控們。

5.《影響力》這本書的影響力我就不多說了,應該很多人都看過的經典作品,值得一讀。

6.《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這本書會讓你感受到什麼叫“貧窮限制了你的想象力”,對構建自己的財富藍圖很有幫助。

接下來是3月書單

1.《你怎麼弱得心安理得》,這本書來自清華大學畢業生楊奇函的嘲諷,個人沒有認真去讀,文風果然是走拽加幽默路線的,據說是寫給屌絲們的。

2.《全新思維》這本書寫的時間比較早了,主要總結共情力,設計感等等右腦思維概念,現在看來這些思維並不新了。


3.《心理學與生活》,一本非常厚的外文直譯專業書,有興趣學專業心理的建議讀一讀,不過興趣不是很強的話就建議別買了,你可以會在一篇文章裡分3次睡著。

其餘兩本還在讀,在評論區裡留下你覺得不錯的書吧!


昭惜說


我們想從心理學角度給大家推薦一些“必讀”好書。為什麼說以下這個書單都是必讀好書呢?這些是我們根據自我認識、人際關係和如何面對世界這三個方面來為大家推薦的,並且有助於提高心智成熟的書目。


首先,先來看看以下2本關於自我認識的書籍。


《我們內心的衝突》 作者:卡倫·霍尼

關於認識自我,要推薦卡倫·霍尼的《我們內心的衝突》。生活中人們常常被內心的衝突折磨,情緒飄忽不定,產生自我厭惡進而影響社交。有些人通過美化自身來消解內心的衝突,但這只是對當下現實的逃避,一個人如果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將阻礙他真正的發展。


當我們思考自身時,或多或少會受到別人評價的影響。我們焦慮自己在別人心中是否成功,是否重要。書中展現了對身份的焦慮如何影響對自身的認識。這裡的“身份”指的是財富和社會地位。這種焦慮有積極作用,能激發人的潛能。但它也使人希望從外部獲得自我價值,導致內心的空虛和不安定。到底如何在自我肯定和外部評價中保持平衡,確實是每個人日常面臨的問題。


下面兩本主要是針對人際關係和認識世界的:


《親密關係》 作者: 羅蘭•米勒 / 丹尼爾•珀爾曼

我們和很多人之間都有關聯,但和誰的才是真正的親密關係?是依據個人感覺嗎?書中列出了六個重要方面:瞭解程度、關心程度、相互依賴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度、忠誠度。這六個方面未必會全部出現在一段關係中,但任何一個都可能構成一段親密關係。如果我們希望一段關係更加穩固,就可以從任一方面進行加強。


這同樣是一本操作性很強的書。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似乎更易怒,更缺乏耐心,不小心就會流露出暴力傾向,在對話中嘲諷他人、冷漠回應、直接否定……深層次的溝通也變得越來越困難。

作者在這本書中建立了非暴力溝通的模型,包含四個步驟:

一、觀察發生的事,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評斷;

二、準確描述自己的真實感受,比如失望、傷心、憤怒等;

三、說出哪些事、哪些心理需求導致了剛才的感受;

四、提出具體的需求。而溝通的另一方需要關切地傾聽,體會對方的觀察和感受,明白對方的需求,從而進一步建立聯繫。

作者用日常生活中的諸多細節和具體事例來舉例論述,清晰明瞭,可讀性強。


最後這本書是關於該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和我們的生活的。


《必要的喪失》 作者:朱迪思·維奧斯特

我們不斷成長,同時又在不斷地失去。 我們慢慢變得獨立,這意味著我們要喪失和父母之間的緊密關聯。我們走入婚姻,可能意味著我們得放棄對愛的純真幻想,苦心經營有著摩擦和誤解的家庭關係。之後,我們要將面對親人的離世和自己日漸衰老的身體…… 這本書就在探討人們該如何更坦然地面對生命中難以避免的喪失。


希望這五本書能夠幫助大家增進對自我的認識,更成熟地面對生活。


你對這5本書,最感興趣的是哪一本呢?除此之外,你有其他想要推薦給我們的書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我們分享!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