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奇書,眾人為它創建網站!

一本奇書,眾人為它創建網站!

文 | 洞主

作為一本 2014 年橫空出世的奇書,《S.》一經面世,就被眾多讀者譽為紙質書的顛覆之作。

《S.》的美國原版書,首印 20 萬冊,上市即斷貨; 2016 年 6 月,《S.》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發行,兩天銷售 2.5 萬冊……

這本不像書的書出版後,無數推理、懸疑小說愛好者為之瘋狂,甚至有網友專門為這本書,單獨建立了一個網站,聚集了數以十萬計的愛好者。

可能你會疑惑,為什麼《S.》不像是一本書。這裡不得不提到這本書的裝幀,拿到書,你會發現這本書的外殼裡面居然還藏著一本書,一本用多種特殊工藝印製出來的、看起來十分古舊的精裝小說,小說名叫《忒修斯之船》(繁體版譯為《希修斯之船》)。

一本奇書,眾人為它創建網站!

打開《忒修斯之船》,會發現裡面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批註,工整而不失美感,而且,書裡竟還夾著不少精緻的小物件:手寫信、簡報、明信片、紙羅盤、餐巾紙地圖等。

一本奇書,眾人為它創建網站!

這是怎麼回事?在解答這個問題前,還是先來看看本書的作者。《S.》的作者有兩位,一個是電影《星際迷航》和《星球大戰7》的導演艾布拉姆斯,一位是美國知名小說家道格。作為活躍於電視、電影圈的美國鬼才導演,艾布拉姆斯為什麼要找到作家道格一起合寫一本如此怪異的書呢?

這要追溯到多年前,在圖書館,導演艾布拉姆斯看到一本讀者留下的書,扉頁寫著,“看完請留給下一個讀者”,他突然來了靈感,想象著兩個素未謀面的讀者,通過在同一本書上寫批註、寫留言的方式,交流心得,抒發見解,探索字裡行間的秘密……

一本奇書,眾人為它創建網站!

導演艾布拉姆斯心想,乾脆創作一本史無前例的書,你打開後不僅能看到一個扣人心絃的故事,還能看到兩位讀者在書中通過註解和旁批進行親密交流,

故事裡有故事,小說外有情節。於是,就有了這本《S.》,以及書裡藏著的另一本書——《忒修斯之船》。

在這本小書《忒修斯之船》的封面上,你可以看到作者的名字是石察卡,還有譯者的名字。翻開厚厚的硬殼,你會看到“借閱用書”以及“綠湖高中圖書館藏書”的印章樣式,彷彿它真的是圖書館的珍藏書籍一樣。這裡要注意,《忒修斯之船》整本書的內容、作者譯者都是虛構的。

一本奇書,眾人為它創建網站!

一本奇書,眾人為它創建網站!

翻開《忒修斯之船》這本虛構小書的任何一頁,你會看到印刷體正文周圍,還有兩種風格的手寫字,用黑、綠、紅等顏色,形成許許多多的批註。再仔細看,會發現這兩種風格的字,出自於兩個閱讀《忒修斯之船》的讀者之手,他們通過在書上做批註的方式進行交流。

一本奇書,眾人為它創建網站!

當然,儘管十分逼真,但這兩位讀者也是虛構的。這兩位虛構讀者的一問一答,有些是關於《忒修斯之船》中某句話的質疑或思索,有些是關於書中暗喻密碼的主觀判斷,有些是講述他們自己的成長故事。

可以說,在《S.》這部書裡面,小說《忒修斯之船》講述的內容,是最內層的一個故事;兩個虛構讀者逐步復原出《忒修斯之船》作者石察卡的真實經歷,構成了第二層故事;這兩位虛構讀者閱讀《忒修斯之船》,彼此交流並回顧自身經歷,構成最外層的一個故事。

如果說電影《盜夢空間》,構建了層層夢境,那麼《S.》則構建了書中書,故事中的故事,秘密中的秘密。而之前所說,書裡裝有各種精緻的零碎小物件,比如剪報、秘密照片、明信片、信件、地圖、密碼羅盤等,則是解開小說裡重重暗語和密碼的鑰匙。

第一重故事:小說《忒修斯之船》

先把視角集中在《忒修斯之船》上,這是一本頗具文學色彩的懸疑小說。故事一開始,本書的主人公出現在河流與大海相會的某個舊城區,由於失憶,他忘了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在這裡,要到哪裡去。他身上沒有任何有價值的物品,只有一張寫有字母“S”的讓人不明所以的紙條。

想要弄清這一切,他只好往前走。他茫然穿過一個個街道,看到形形色色的人與物,隨後進入到一家酒館中,發現了同樣的“S”字樣。他在酒館遇到一名年輕女子,冥冥中覺得這位女子與自己有著某種聯繫,和年輕女子交談幾句後,主人公莫名其妙地被人打昏,醒來時發現自己在一隻船上,船上又刻著神秘的“S”。他實在想不起自己的名字,所以就將反覆出現的“S”,當作自己的名字。

在船上,S 試圖與水手交談,但水手們說著他聽不太懂的話。關於自己是誰、S 又是什麼,諸多未知困惑著他,這促使他繼續走下去。

路途中,S 遇到一隻猴子,以及神秘人索拉,他們成為了朋友,並根據指引與召喚,前往黑暗地窖,尋找未謀面的最大敵人:韋沃達。在與朋友和敵人的對話中,S 發現,自己有時像猴子,有時又有點像敵人韋沃達。

雖然故事的結局並未指明 S 到底是誰,但通過推理,S 發現,事實上只有他一個人存在,那隻猴子,神秘人索拉,還有敵人韋沃達,都不在現實中,他們只是 S 本人的分裂人格,分別象徵著本能、理智,以及邪惡。最終,S 知道了自己身份:一個多重人格者。

一本奇書,眾人為它創建網站!

這個故事想說什麼?其實不妨從這本小說的名字《忒修斯之船》,一窺它的核心。“忒修斯之船”是古希臘時由普魯塔克提出的一個著名哲學悖論,

內容是:如果一艘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術語一點來說,忒修斯之船的實質,是關於事物是否具有同一性的探討。

將這個問題延伸到企業上,假設目前構成蘋果公司的成員,都已經不是喬布斯那一代的成員,目前這個蘋果公司還是原來的那個蘋果公司嗎?從感官判斷確實是,但如果你說是,那麼什麼能證明它還是蘋果公司呢?是因為它仍然生產各種蘋果品牌的商品嗎?當然不是,因為科技水平足夠,其他公司也可以生產同樣的商品。那麼是因為註冊公司時的一紙合約嗎?表面上是,但從根本上來說,合約一類的物品,不過是人為製造的。

在本質上,蘋果公司以及任何公司,都沒有一個始終不變的、獨一無二的、永遠能證明它仍然是它的東西。

再將這個哲學悖論延伸到人身上,假設一個人失憶了,失憶後他的名字、工作崗位、生活狀態,全部都與失憶前不同,那麼此時的他,還是不是原來的那個他呢?可能你會說,當然是了,因為他還長那個樣,唯一不變的 DNA,對應唯一不變的他。

可是同卵雙胞胎的 DNA 和基因型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世界上有一定數量的雙胞胎,他們從基因到外貌全部相同,那麼,假設 A 和 B 是同卵雙胞胎兄弟,我們到底拿什麼才能證明 A 永遠是 A,B 仍然是 B 呢?

在人的性情、記憶都是可變的情況下,本質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是唯一的、且保持不變的。所以說,一個人說我還是我,本質上是拿不出任何證據的,就連身份證也只是人為的、外化的東西,那麼又有什麼能證明“我”的存在呢?

也許如佛家所言,自我,也只是一個虛妄的存在,或根本不存在?

《忒修斯之船》裡的主人公,由於失憶的原因,他無法判斷,自己正在“感覺”到的這個此刻的自己,是否在感官上和原來的自己是一體的。因此他只有拼命找回屬於自己的記憶,才能在讓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完整的、活生生的人。書中寫到:

人會迷路,人會消失,人會被抹去然後重生。

這裡多說一點,縱覽《忒休斯之船》,除了主體內核和情節推動之下對身份之謎的探索與追尋,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你可能會對書中某些細節印象深刻。比如書裡對水邊舊城區風土人情的描述中,有這麼一句:

每天都會有兩個水手踉踉蹌蹌走到港邊、落水,再回來討杯酒暖暖身子;每天都會有兩個惹人厭的可憐蟲從船上被拋下淺灘,然後游回來找酒、找妓女、找新僱主,而且幾乎一定是按照這樣的順序。

寥寥幾筆,就將整個城市的姿態與味道勾勒得淋漓盡致。

還有,在《忒修斯之船》一書中,字裡行間透露出淡淡的文學氣息與批判意識,比如:

他是大人,亦即一個沒有面孔的、代表秩序與批判的人。

除此之外,通讀《忒修斯之船》,你會領略到書中隱藏的太多暗喻和密碼,如果不是經過訓練的推理高手,很難從第一重故事的文本中,解讀出其中的秘密。不過在第二重故事裡,藉助兩位虛構讀者的解讀,可以進一步思考《忒修斯之船》的“作者”——石察卡。

第二重故事:暗黑世界裡的石察卡與密碼

當我們打開這本《忒修斯之船》時,會看到在泛黃的、佈滿咖啡漬、黴斑的紙頁上,佈滿了不同筆跡,不同顏色的批註,這些都是此前提到的兩位虛構讀者留下的,這些批註,成為了我們解開神秘“作者”石察卡謎團的重要工具。

關於石察卡,《忒修斯之船》裡的“譯者”這樣描述他:

他是個多產作家,他的寫作極其靈巧,他的每一本書,甚至是每一個章節中,形形色色的成語與文學手法總是信手拈來,隨處可見,但世人從來不知道石察卡的真面目,從來未曾確知此人的任何一項人生經歷。

在這個虛構世界中,石察卡的地位類似魯迅、海明威一般,可謂文壇巨匠,而同時,石察卡又是一個極其神秘的人,有報道說他參與過暗殺行動,但沒人見過他,除了他的書和一些捕風捉影的消息外,他的真實姓名、性別、年齡、樣貌、國籍、經歷,統統都是謎團。

在石察卡身上的種種謎團,當然是吸引讀者閱讀《忒修斯之船》的重要因素。那麼,是時候說一下那兩位虛構的讀者了。

其中一位讀者,是某大學的文學系女生珍,她在學校圖書館找到了這本《忒修斯之船》,翻開書後,她發現裡面有一位熱心讀者用鉛筆寫下的批註,隨後她被這些批註的內容深深吸引。

於是她在書中的空白處,給這位做批註的陌生人,寫了很多留言,然後在看過整本書後,將書歸還書架。

後來,她來到圖書館,再次翻開這本書時,看到了陌生人新寫的留言——還是同樣的字跡風格,只是變成了其他顏色……

就這樣,她和這位陌生人,通過借書、寫留言、再還書的形式,進行了五輪交流,交流的內容主要有兩種:一是圍繞石察卡的身份之謎,交流小說中的暗喻和密碼的含義;二是圍繞自己的生活經歷,交流彼此對生活中某件事的觀點和感受,進而反思自我,審視內心。

簡單說,第一種交流,是在《忒修斯之船》這部小說中探秘,第二種交流,是他們二人在進行日常社交。

一本奇書,眾人為它創建網站!

那這位和珍交流的陌生人是誰呢?他其實是一位石察卡小說的研究者,對石察卡的一切都很感興趣,很早以來就閱讀石察卡的作品,蒐集關於石察卡的各路消息。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忒修斯之船》的“譯者”,他作為石察卡的研究者和忠實粉絲,也經常在書中寫下註解,這種註解往往不止於解釋客觀事實,而且還加入自己的主觀判斷,甚至說一些奇怪的話。

比如,《忒修斯之船》正文中,描述船艙木板發出如次女高音般的聲響,對於這一點,“譯者”註釋了這樣一句話:

值年幼時,石察卡便是個小提琴神童,因此小說中的音樂暗喻比比皆是;他(石察卡)跟我說他之所以不再拉琴,是因為某次比賽後,評審對他說在十九名參賽者中他排名第19。

這句話前半句註釋,是再正常不過的客觀補充,但後半句不論是真是假,作為註釋都顯得有種信口雌黃的感覺。你隨便回憶一下一般書籍的註釋,很少有寫註釋的人直接把自己帶入進去,說一通自己認為的想法。可是他的註釋,常常就是這樣,將客觀補充與主管判斷雜糅其中。

其實,正是“譯者”的註解,為我們提供瞭解開石察卡秘密的鑰匙。比如,女大學生珍在書裡發現,剛剛提到的這句註解裡,出現了中文“十九”和阿拉伯數字“19”並存的現象,她覺得很奇怪,然後另一位讀者在她的批註下留言,認為寫下註解的譯者以往做事並不馬虎,不應該犯這種低級錯誤,所以應該是某種暗喻。

隨後,心思縝密的珍破解了這一暗語,她發現,如果將《忒修斯之船》這一章中每個註解第一個字的聲母和最後一個字的韻母拼在一起,可以得到這樣一句話——在大商城見面 19:00 時 東側

與這樣的暗語類似,如果像探秘尋寶一樣,盯住這兩位虛構讀者的批註和留言,你將跟隨他們的推理,透過石察卡這本《忒修斯之船》,瞭解到更多密碼和暗語所對應的地點和隱藏的神秘人物。

兩位虛構讀者也能堅信,《忒修斯之船》是以“作者”石察卡為原型的半自傳體小說,如果能真正讀透這本書,也就能夠看清石察卡的真實面目。

一本奇書,眾人為它創建網站!

但後來他們發現,石察卡很可能參與了一個秘密作家組織,在裡面進行寫作甚至暗殺行動,據稱,石察卡寫完《忒修斯之船》的倒數第二章後,就死在了打字機旁,最後一章是偽作……後面的內容,都是這個組織裡的人完成的。

聚焦石察卡,你會看到一個暗黑色系的世界。可能由於這個世界對天才的石察卡來說兇險無比,他的密碼和暗語本事,才能在字裡行間展露無遺。

不過,僅僅依靠《忒修斯之船》這本書本身的線索,不能完全推斷出那麼多未解之謎,而且即便揭開部分謎團,也會由於缺乏印證,使推斷顯得乏力。

因此,在《S.》這部大書中,除了《忒修斯之船》這本書本身,以及兩位虛擬讀者的批註和互動留言,還有前面說過的許多零零散散的附件,比如關於石察卡的剪報、秘密照片、明信片、信件、地圖、密碼羅盤等等,這些都是探秘的輔助工具。

一本奇書,眾人為它創建網站!

比如說吧,其中一張殘缺的報紙,上面有一則訃聞,說的是《忒修斯之船》的譯者在 1964 年 5 月 19 日過世於一個小鎮郊區的家裡,還說他幾年前來到這裡後,便深居簡出,本可憑藉已有名氣獲得讚譽的他,卻不知何故刻意迴避。

這個殘缺報紙中提到的小鎮,就是關於石察卡身份的一條線索,它會和石察卡秘密信件中的某個信息相呼應,為揭開謎團提供幫助。那麼這個謎團究竟是什麼?

通過《忒修斯之船》中隱秘的關鍵點以及附件引導的路徑,基本可以判斷,至少兩個人以石察卡的名義對外進行過小說創作和書信交流。

其實,石察卡是一個團體的集體筆名,在這個暗黑世界中,很多知名人士常常面臨遇害的風險,因此,石察卡這個團體想讓人以為石察卡是某種幽靈,因此故意留下了許多關於石察卡真真假假的線索,來確保石察卡永遠神秘地存在,甚至在這個團體內部有人叛變,被出賣,被殺時,也馬上會有新人加入。

石察卡不單單會用作品抨擊惡勢力,他也可能由於某種不得已的原因,參與過暗殺行動。

應該說,如同小說中的主人公 S 一樣,作家石察卡同樣是一艘忒修斯之船,它在不斷變化,身份神秘莫測。

話說回來,在小說《忒修斯之船》中探秘、並研究作家石察卡的兩位讀者,他們的故事又是怎樣的?他們也處於找尋自我的迷途中嗎?

第三重故事:自我與記憶

隨著《忒修斯之船》主人公 S 的面目不斷清晰,“作者”石察卡的經歷也逐漸明瞭,如果你繼續隨著批註讀下去,會發現這兩位虛構的讀者形象,也慢慢浮出了水面。

在對《忒修斯之船》的探秘之外,我們每讀一部分,都能看到這兩位虛構讀者,將書中的某些話,與自己的經歷結合起來,並且詢問對方,最後作出判斷。

舉例來說,小說《忒修斯之船》一開始就提到,“從水邊開始也將在此結束,而在此結束也將重新開始”,關於這句話,女大學生珍就聯想到自己即將畢業、工作,開啟新生活,不過她不想幹父母給她安排的營銷工作……由此,她漸漸覺得,從小到大父母對自己不關心,並開始與小說的研究者溝通,後來又用信件交流。

一本奇書,眾人為它創建網站!

信件交流中,珍回憶起小時候,她說自己有時也像《忒休斯之船》的主人公一樣,忘了自己身處何地,有一次和家人野餐,她在玩耍中走失,忘記了來路,父母找不到她,報了警,直到幾天後才找到珍。

可是,珍後來又一次回憶,發現自己的走失,其實是故意的,她覺得父母不關心自己,因此想通過假裝失蹤,好讓自己的父母擔心。後來她反思,其實她假失蹤的行為,在心理層面只是為了讓父母傷心,本質上是一種惡的表現。

同樣的走失,兩種截然不同的回憶,讓我們看到兩個完全不同的珍,如果說人生就是一艘忒修斯之船,那麼兩種回憶映射出的兩個珍,哪個是她真實的自我呢?

根據發展心理學理論,人的自我,可分為體驗自我和敘事自我。體驗自我會在“此時此刻”開啟,也就是說,它可以讓我們體會到當下正在做的一件事中的每個細節,比如我做俯臥撐,體驗自我會讓我感受到每一個動作帶來的疲憊與痛苦,所以當時我可能會特別厭惡繼續做下去。

而敘事自我會在我們回憶某件事時開啟,讓我們體會到做這件事過程中的峰值體驗和結束時的感受,比如我回憶自己做俯臥撐,可能會感覺到最痛苦、最累的那個瞬間和做完俯臥撐後那一瞬的滿足感,至於每一個動作帶來的疲憊與痛苦,在回憶時,幾乎感覺不到,因此只要沒有特別痛苦的瞬間,回憶時就不會感到特別反感。

可以說,由於回憶往事時,敘事自我佔據主導,因此我們往往只能感受到過去的某個片段,並常常以此判斷整件事的好壞,因此靠回憶來判斷自我,往往有失偏頗。

同時,我們不能把所有回憶都錄下來,過後再回放。所以說,珍的兩個版本的回憶,都未必能說明“她是誰”。

但是,誠懇的回憶,能夠讓她正視自己的善與惡,並選擇和追求某種自我。回憶能告訴她,她想要成為誰。

類似的,作為小說研究者的另一位讀者,他在信中回憶自己與叔叔出海,一個版本說,他與叔叔一同在船上歷險,叔叔不幸喪生,另一個版本卻是說,自己在風險來臨前就已經放棄,叔叔獨自承受了風險,最終沒能回來。

每個人都是一艘忒修斯之船,沒有任何東西能證明“我是誰”,包括回憶和經歷。從《忒修斯之船》的主人公,到這個虛構世界的作家石察卡,再到這兩個虛擬的讀者,無一例外都在用記憶為線索,各自完成著找尋自我的歷程。

《S.》: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

我們當然知道,從《忒修斯之船》內容本身到它的作者、譯者和那兩位熱衷於在書中留言溝通的讀者,在到關於《忒修斯之船》的小物件,都是非真實的。

不過,從內而外,精良細膩的裝幀設計,讓整部書極盡逼真且獨具匠心,它的每一個細節都飽含設計人員的心血,舉一個例子來說,在中文本的印刷中,僅僅其中一封信,就換了 4、5 種紙頭,這是為了達到與美國版一致的逼真質感。

一本奇書,眾人為它創建網站!

另外,這種層層故事包裹下的推理小說,也為難有創新的懸疑推理作品,指引了一條新路徑。如今,太多小說都只能以情節的曲折離奇,才能吸引來更多的讀者,

而《S.》這部書的故事,卻是用濃厚的文學性裝點細節,用深邃的哲學、心理學內核,貫穿起三重故事,從而大大增加小說的趣味與縱深。

這當然是更高級的一種創作,因為它不僅用文學雕琢故事,同時讓故事變得意蘊悠長,它不僅用哲學為故事找到支點,同時讓“忒休斯之船”的內涵變得立體而具象。

無論是對暗喻、密碼、推理感興趣的人,還是對人文哲思有深入思考意願的人,都有必要讀它一讀。

談得有點多了,最後推薦一種閱讀《S.》這本書的方法,如果想讀這本書,下面這個方法,可幫助你讀透它(這個方法整理並改寫自網絡):

第1遍:忽略《忒修斯之船》的批註,精讀印刷字體全文,及所有譯者注。

第2遍:以章為單位讀,跟隨手寫鉛筆字,理解內容,然後配合相應出現的附件,讀藍色和淺黑色的手寫字,這是兩位讀者的第一輪交流。

第3遍:仍以章為單位,配合附件,讀橙色和綠色的手寫字,這是兩位讀者的第二輪交流。

第4遍:配合小物件,讀紫色和紅色的手寫字,這是兩位讀者的第三輪交流。

第5遍:讀棕色和深黑色手寫字,這是兩位讀者的第四輪交流。

第6遍:將印刷體正文和所有手寫字以及小物件完整通讀最後一遍,所有謎底都將揭開。


看更多知識乾貨與別樣見解,來公號「洞穴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