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孩子的很多焦慮其實不源於孩子,別再讓孩子背鍋了!

(一)案例之“被兒子氣哭的媽媽”

最近一個好友分享了一個事例,激發了我寫下這篇文章的想法。

今天,我們學校的孩子們期中考試。所以,最近這段時間家長們都有些焦慮,擔心孩子考不好。我的這個朋友也不例外。

她最近幾天都在陪著孩子做作業,還會安排額外的練習題給他做。可是效果依然不明顯。計算題做15道就能錯三四道,這對於小學生來說確實需要提高。

昨天晚上,她真的被兒子氣哭了。

我很心疼她,同時我相信,她這麼難過應該還有來自於她內心深處的原因。

於是問了她詳細的經過之後,我和她進行了如下的同理心溝通。

我們對孩子的很多焦慮其實不源於孩子,別再讓孩子背鍋了!

網絡圖

我問她:“為什麼會對孩子的數學這麼在意或焦慮?”

她說她小時候數學就很差,她總是擔心她兒子是否會遺傳她,於是對孩子的數學格外緊張和擔憂。

過分的擔憂是一種詛咒,越擔憂,越往擔憂的方向發展。

我說:“你在看到按照你的要求去做題的兒子時,是否想到了當時也很想把數學成績提高的努力的自己?”(這是她的兒時舊傷

她說是的。

我又試探地問了一句:“你的難過當中,是否還有對自己的不滿意?覺得自己怎麼就幫不上兒子?有一些挫敗感?”

她說:“我覺得自己學了一段時間的育兒知識了,怎麼做起來依然沒有進步,脾氣有時反而更暴躁了。對自己感覺有些失望,而且我那麼努力的去想辦法幫助孩子,但是孩子還是依然老樣子,準確率還是那麼低,感覺特別無奈和失望。”

於是我問她:“你覺得以你現在的狀態去陪伴孩子學習數學,對他更多的是正向的影響還是負面影響?”

她想了想說:“應該是負面影響多一些吧。”

是的,當我們調整不好自己的心態,以特別緊張、焦慮、擔憂的狀態去陪伴孩子時,即使你沒有對孩子說出你的情緒,但你的表情、你說其他話的語氣以及你的肢體語言,都會讓孩子感覺到你的情緒。

當孩子感知到你的負面情緒時,孩子便會受到影響,本來能做對的題也許也做不對了。當孩子做的錯題越多,你的情緒越不穩定,於是你就發火了!而發火的源頭,你就會定義為“孩子表現太差”,以此解脫自己的責任。

其實,不止是她,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很多焦慮,都不來源於孩子,而是來源於自己的內心深處。別讓再讓孩子為我們背鍋了!

我們對孩子的很多焦慮其實不源於孩子,別再讓孩子背鍋了!

網絡圖

(二)家長們無法安放的焦慮來源於何處?

有的媽媽說:“可是我控制不住我的情緒,我無法做到不焦慮。怎麼辦?”

我能給出的建議就是:不要安於現狀,破罐子破摔。要學習和成長,以更好的狀態面對身邊的人和事。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要面對的功課,都可以在不斷的反思與關愛中不斷地自我成長。

上面的這個媽媽,要學會放下對自己小時候數學學不好的情結,放輕鬆的對待孩子的數學學習,把自己對數學的恐懼和壓力,與孩子分隔開來。

還有的媽媽,可能會執著於讓孩子學樂器,因為她小時候非常想學卻沒有錢學。這樣的媽媽,需要學會放下自己小時候對樂器的遺憾,將你對樂器的嚮往,與孩子分隔開來。

當然,你可以引導孩子學樂器,但不應強迫孩子去學。

  • 孩子在你的引導下,願意去學,那麼非常完美,你的夢想剛好和孩子的一樣;
  • 如果無論你怎麼引導,孩子依然沒有興趣,甚至一提到樂器就會哭鬧,這種情況下,雖然你依然會有遺憾,但這個遺憾是屬於你自己的,不要讓孩子去承受你的遺憾情緒。你要學會想你與孩子分隔開來。

說到這裡,我們可能就明白了,我們的很多焦慮,不是直接來源於孩子,而是來源於我們自己之前的經歷。

能意識到這一點,就是我們改變的開始。

(三)犧牲自我“不等於”能培養出好孩子!

隨著第一個孩子的降臨,我們搖身一變成為了家長,被不可救藥地推到了一個陌生的生活維度裡。你會發現,關於養育孩子,你知道到是如此之少,包括我在內。

而事實上,你正在跟孩子一起學習處理家庭關係,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以及關心他人。

育兒之路是崎嶇的。而且孩子越大,路徑越陡峭,也許在某個不期然的時刻,你就會突然體會到絕望的滋味。

很多家長的生活,都被孩子們的需要完全佔據,而忘記了關照自己。一些家長甚至相信:做一個好家長就意味著完全犧牲自己的需要。

可是通過犧牲我們的需要來養育孩子,最終我們會發現,這對每個人來說,代價都太高了!

有人可能會問:難道自己比孩子更重要嗎?難道愛自己要多過愛孩子嗎?有很多偉人的媽媽,都是甘於奉獻的,犧牲了自己,成全了整個家庭,才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光去愛自己了,那孩子怎麼辦?這樣是否太自私了?

是的,有一些非常偉大的媽媽,為孩子付出了一生,也確實培養出了非常優秀的孩子。

比如:

孟母、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歐陽修的母親等。她們為了孩子,完全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全心全意培養孩子長大成材!

我們對孩子的很多焦慮其實不源於孩子,別再讓孩子背鍋了!

網絡圖

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與她們最大的區別在哪裡?

我想,區別不只是一張嘮叨的嘴,而是嘮叨背後那一顆不甘心付出的心!

這三位偉大的母親,從沒有對著孩子整天說:“我為了你沒有想過改嫁,我這麼省吃儉用,都是想讓你好好學習,你一定不能讓我失望!否則你就是對不起我……”

她們的付出,就是她們甘心的付出!

她們知道她們培養孩子的長期目標是什麼,而不會焦慮在暫短的當下或某一個環節。

她們愛自己的方式,就是貢獻自己的價值給自己最在乎的人。雖然她們吃的很糟糕,穿的很簡樸,做的事情很辛苦,但是她們的心裡沒有怨言,她們的心是積極的,正向的,懷著希望的。

正是這種積極、正向、懷著希望的心,給了孩子無窮的支持和力量,讓孩子能夠專注地學習,發自內心地想要報答母親對自己地全心付出。

(以上內容是我根據她們的事蹟感受到的,不是我親眼所見,也許有不足之處,見諒。)

反觀我們,與這些偉大的母親比較而言,就功利了許多。

下面這些話,相信很多媽媽有些熟悉:

  • 我為了你辭職在家,你就應該考一百分回報我;
  • 我為了你天天做家務,你就應該非常懂事,別總氣我;
  • 我給你買了那麼多玩具和好吃的,你就應該考出一個好成績;……

這些類似的話,都在證明:我們在付出的時候,是心不甘情不願的,是期待回報的!而且這種回報,大多都是眼前的短暫的回報。

當回報足夠,我們樂意繼續;當回報不夠,我們就怨天恨地!

我們不知道我們養育孩子的長期目標是什麼,我們只在乎眼前的錯題、分數、排名……

在你這種期待與嘮叨式的訴苦之下,孩子非但沒有激發出自己對學習與成長的動力,而且還會對你有疏離感,或者對你有愧疚感。

  • 孩子會認為都是因為我,讓媽媽現在過得如此不開心;
  • 都是因為我,媽媽不能去做她喜歡做的事情,而我的表現還總是讓媽媽失望。

這些想法都會影響孩子對自己力量的探知,要麼保持沉默,要麼就因為愧疚而去學習。

因為愧疚的學習,與快樂主動的學習,效率是會有差異的。

而且,當你的能量枯竭時,你的情緒成本就會透支,不僅你自己能感知到,你的孩子也能感知到。你會發現,自己開始用一種兩敗俱傷的方式與孩子互動。對孩子大量的使用批評、指責、打罵、懲罰……直到你自己筋疲力盡、無所適從了,便開始了自我否定,變得無助和無望。——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我們對孩子的很多焦慮其實不源於孩子,別再讓孩子背鍋了!

網絡圖

(四)學會愛自己,才能培養出省心的孩子!

我一直認為:

  • 一個不會好好照顧自己的媽媽,不會培養出一個會好好照顧自己的孩子;
  • 一個自己天天不快樂的媽媽,不會培養出一個積極樂觀的孩子;
  • 一個不會愛自己的媽媽,不會培養出一個讓人省心的孩子!

我們必須首先照顧好自己,才能很好的照顧他人。就如同坐飛機的時候,空乘人員播放的安全提示,都是如遇危險,讓大人先戴好自己的氧氣罩,再去幫孩子戴。

育兒也是如此。我們無法給予孩子我們沒有的東西。

如果我們不能好好照顧自己的需要,保持熱情盎然的生機,我們也許可以幫助孩子生存下去,但是你無法教給孩子保持生命的活力。

你也無法以身作則,無法教給孩子如何照顧自己。而這一點,是他們未來走出家門後最需要的東西。

所以,我們要想更好的陪伴孩子,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是要放在第一位的!

只有我們的心態平穩了,我們的孩子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

只有我們給孩子足夠的愛與支持了,孩子才會在我們不斷地鼓勵與互動中,發現自己更多的長處與進步,從而發展的越來越好!

——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良性循環。

我們對孩子的很多焦慮其實不源於孩子,別再讓孩子背鍋了!

網絡圖

(1)拋去舊習慣,培養新習慣

即使察覺自己的狀態,放感知到自己狀態不佳時,即使停下來,做幾個深呼吸。別再像之前那樣,一直保持著從對孩子的關注,此刻,將精力拿出一部分轉移到對自己的關注上來。

培養自己自我接納、自我尊重的新習慣。

問問自己:此刻的情緒是因為什麼?

儘可能少想是為孩子的什麼,而要多想想因為“自己的什麼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這個思路的轉換,會及時幫我們調整情緒。

可以的話,讓自己有個放鬆的時刻。比如聽聽音樂,看看書,或者散散步。

當我們情緒不好時,也可以坦誠地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心情有些鬱悶,需要安靜一下。”孩子也會從媽媽自我情緒管理的示範中,學會照顧自己的情緒。

(2)如果可以,療愈你的舊傷

當你特別焦慮某件事時,可以問問自己,到底為什麼這麼焦慮?

一直問到最深處的那個自己,找到讓自己焦慮的那個隱藏在心靈深處的傷痛,然後勇敢地去面對它,撫平它。

將這個舊傷,與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分開看待,將會有助於我們的親子關係。

當然,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能力,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得到。如果沒有找到,也彆著急,相信時間會讓你有新的發現。

(3)不要苛求自己,及時尋求幫助

文章開頭的那個媽媽,建議之一是:

如果她不能從小時候數學很差的情結當中出來,如此輔導孩子作業只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的話,她就可以尋求家人的幫助,讓數學學得非常不錯的老公,來代替她輔導孩子的數學。

這樣,既讓讓她從小時候的傷痛記憶中抽離出來,又可以讓孩子得到更合適的陪伴。

如果我們某個時刻怎麼努力也無法調整自己的狀態時,我們可以尋求他人的幫助,幫助我們去陪伴孩子,或者幫助我們從情緒中出來。

每一個人都不是萬能的,要接納自己的狀態,我們都知道不要苛求孩子,現在,我們還應該知道不要苛求自己。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家庭教育講師,“非暴力溝通”的踐行者。我不是專家,我的原創文章是基於我的學習和實踐而寫,不是完美的,希望朋友們建設性的參考。如果能給到大家一些啟發,我很開心。若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都能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