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被摧毀之後,才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大佛

除了巴黎聖母院,還有多少被毀的世界文化遺產?

(1)巴米揚大佛


唐朝貞觀二年(公元628年),陳玄奘離開長安西行求法。第二年時,陳玄奘來到了雪山(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中的佛教聖地梵衍那國(今巴米揚)。在這裡,他參拜了兩尊大佛。

陳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裡記到:“王城東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伽藍東,有鍮石釋迦佛立像,高百餘尺”。

直到被摧毀之後,才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大佛

陳玄奘所見的這兩尊大佛,即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

阿富汗是一個純內陸國家,興都庫什山是橫亙於國家中部的一個最主要山脈。山脈平均海拔5000多米,巴米揚是一個位于山谷中的盆地,海拔約為2500米。

在此地區的主要居民是哈扎拉人,為阿富汗國內的第三大民族。有些哈扎拉人相信自己的祖先是蒙古“千戶”統領的士兵,西征時滯留於此繁衍生息。也有些哈扎拉人認為自己是曾經生活於此的“貴霜”貴族後裔。

直到被摧毀之後,才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大佛

哈扎拉少女

“巴米揚”,在波斯語裡的意思,是“光芒閃耀的地方”。

在九世紀伊斯蘭教徒掌控阿富汗之前,地處中西文化與貿易交流要衝的巴米揚,已經是一個佛教藝術的聚集地。

在巴米揚穀地,有大小佛窟三千多個。這使巴米揚佛窟與中國敦煌石窟、印度阿旃陀石窟被列為佛教藝術最珍貴的遺產地。

巴米揚的兩尊大佛建於公元三至五世紀期間。一尊高53米,名為“塞爾薩爾”,俗稱西大佛;

另一尊高38米,名為“沙瑪瑪”,俗稱東大佛。兩尊佛像相隔四百米。在公元803年,位於四川的樂山大佛建成之前,巴米揚大佛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佛像。

直到被摧毀之後,才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大佛

巴米揚佛窟

經歷1500多年曆史的沖刷,巴米揚大佛已是千瘡百孔,佛像的頭部也已脫落。

1994年,阿富汗塔利班組織攻佔了巴米揚。1998年3月,塔利班開始組織人手轟炸巴米揚的佛窟,同時屠殺居住在石窟裡的原住民哈扎拉人。那些拒絕參與炸燬佛窟的平民,被直接殺死。

1999年,嚴重的旱災使阿富汗近半的人口受到饑荒的威脅,塔利班的經濟幾近崩潰。為了吸引國外遊客到阿富汗,2000年時,塔利班政權還曾頒佈一項保護巴米揚大佛的措施。

然而,到2001年時,因為得不到國際政府承認的塔利班,開始威脅要摧毀阿富汗境內包括巴米揚大佛在內的所有佛像。

“佛像要生存,必須先承認我們。”他們用讓人難以理解的邏輯威脅著國際社會。

直到被摧毀之後,才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大佛

在塔利班政權看來,這些都屬於異教徒的文化,都應該予以摧毀。同時,以普什圖人為主的塔利班,也在通過消滅佛像的方式來打擊宿敵哈扎拉人。

塔利班摧毀佛像的命令,成功的獲得了全世界的關注,卻終於沒能夠改變佛像的命運。

國際組織帶著譴責的目光與口氣,束手無策地觀望著在阿富汗發生的一切,不僅僅是被摧毀的佛像,還有多年的戰亂引發的各種慘無人道的悲劇。

直到被摧毀之後,才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大佛

塔利班士兵用炮擊、用坦克車、榴彈炮轟了一個月,又在在佛像的頂部和底部分別安放和引爆了炸藥,最終使佛像從崖壁上垮塌脫落。

這是阿富汗的苦難,也是全世界的傷痛。

直到被摧毀之後,才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大佛

被炸燬前後的佛像

失去後才開始珍惜,這話放在巴米揚大佛身上,太過貼切。在巴米揚大佛被完全毀壞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於將其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