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朝,飲食為“八政之首”,但用的“碗”卻和今天有大不同!

自古民以食為天,不論是哪個時期,人們均把飲食當做頭等大事。

而在周朝,甚至專門為飲食設立了政策,而這政策又以“禮儀”為主導,上飯桌前,得講規矩,上了飯桌,也得講規矩,即使是吃完飯,也不能筷子一放扭頭就跑,更得講規矩。

今天就讓咱們來聊一聊,在周朝時貴為“八政之首”的飲食禮儀文化。

在周朝,飲食為“八政之首”,但用的“碗”卻和今天有大不同!

所謂八政,便是八種政策,亦可看作是國家施政的八個方面,即:

食、貨、祀、司空、司徒、司寇、賓、師。

這頭一項,就是“”,足以看出周朝天子對於飲食的重視,而這種重視,也具體表現在飲食所用的器皿,以及與之相關的禮儀之上。

在周朝,飲食為“八政之首”,但用的“碗”卻和今天有大不同!

正所謂,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這句出自《春秋左傳》的名言,基本概括了古人對於“”的重視程度,禮作為中國的象徵,也同樣體現在各式器皿上,而沿用至春秋戰國以及秦漢兩朝的青銅器,既作為祭祀所用的主要器物備受尊崇,也在當時的飲食禮儀中,佔據著主要地位,如《春秋公羊傳》中所言:

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這正是對於禮器的明確標準,即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往後以此類推,而本文要說的鼎,區別於我們所熟知的祭祀之鼎,卻是飲食禮儀中的一種“炊具”,即“飪食器”。(飪:rèn

在周朝,飲食為“八政之首”,但用的“碗”卻和今天有大不同!

此類飪食器的主要功能是用來烹煮美食,具體作用可細分為:煮肉,盛肉,以及烹飪燉菜主食等,而這種功能性也決定了飪食器的作用,與今天的鍋相類似,但與鍋最大的不同,是飪食器尤為講究“”。

飪食器可看作是周朝天子專門宴請群臣與國賓所用之炊具,這種宴請的形式,也稱之為“

宴饗”(xiǎng),根據周朝禮儀,吃飯時要先按照禮法將各類器皿擺放到位,之後才可開始享用。

而依照用途,可將飪食器分為三類:

1、鑊鼎。鑊:huò)

此器是用來燉煮肉食的器皿,一般在宴饗中,按照禮儀要將鑊鼎放在酒席的中央位置,裡面放入豬羊牛等肉,下方生火燉煮,而等到燉好以後,也有專門的飪食器來盛放。

在周朝,飲食為“八政之首”,但用的“碗”卻和今天有大不同!

戰國時期“銅鑊鼎”·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2、升鼎。

升鼎亦成為“正鼎”,意義相當於現在所用的大碗,將蒸煮好的熟肉取出,然後再用升鼎來盛放,分與宴饗上的各位來賓或群臣。

在周朝,飲食為“八政之首”,但用的“碗”卻和今天有大不同!

王子午升鼎

3、羞鼎。

以升鼎作碗,而羞鼎則用來盛放各式佐料,或是蘸料,或是肉醬,因此有相配之意,故羞鼎也稱為“陪鼎”。

在周朝,飲食為“八政之首”,但用的“碗”卻和今天有大不同!

漢代錯金銀羞鼎

此三樣食器,便組成了周朝時期宴饗中的主要食器,換言之,我們可以試想周朝天子宴請群臣時的場景:

宴會正中央,放置一尊鑊鼎,裡面放入生肉,下方生火來烹煮,賓客則按位置坐好,等到肉煮熟以後,由專人舀出,盛放在升鼎之中,再分放到天子與群臣面前,搭配盛有佐料的羞鼎,等到天子發表完祝詞等禮儀過後,一場正式的宴會便宣告開始。

與此同時,和鼎一同出現,或者說搭配使用的飪食器,還有“簋”(guǐ)

在周朝,飲食為“八政之首”,但用的“碗”卻和今天有大不同!

西周利簋·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的作主要是盛放“飯食”,常與鼎搭配使用,因而在西周貴族的飲食禮儀中,也制定出了區分等級的制度,即:

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而簋的歷史較為悠久,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言:

墨者尚堯舜,言道其德行,曰食土簋。

可見“”的形式(土簋),早在堯舜時期便已出現,作為主要食器被廣泛使用,而在西周時,簋與fǔ)同用,均是用來盛放飯食的器具,除此之外,簋與簠也用於祭祀,用來盛放“

黍、稷、粱、稻”等五穀。

《周禮·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在周朝,飲食為“八政之首”,但用的“碗”卻和今天有大不同!

春秋·象首紋簠

另外說一則趣聞,古人如果調侃自己飯量大,跟咱們現在也相差無幾,比如現代人調侃自己能吃,會說“我一個人就能吃四大碗”如何如何,而古代人則說“我一人可食幾簋幾簋”云云。

《詩經·權輿》: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飽。

如上所述,這便是西周貴族們所用的主要飪食器皿,不管是何種宴會與場合,均缺一不可,如果缺少某件器皿,或數量不對,或是不分等級的亂用,則會被視為失禮。

比如作為諸侯,不可用天子才能享有的“九鼎八簋”,而貴為周天子,在吃飯時也不可只用“七鼎六簋”,否則均被視作不合禮數,或逾越禮法。

而以上說的主要是用來烹煮肉食的“鼎”,那麼如果是肉以外的蔬菜或糧食,又用什麼來烹煮呢?

答案正是“(lì)

(注:此字為多音字,用作國名或姓氏時,則讀作“”,用作古代炊具時,則為“”。)

在周朝,飲食為“八政之首”,但用的“碗”卻和今天有大不同!

西周銘文鬲鼎

鬲依照用途不同,又分為兩種,其一是鬲(lì),其二便是“甗”(yǎn)

鬲則是用來烹煮稀飯或米粥,而則是用來蒸乾飯,即我們常說的米飯。

在周朝,飲食為“八政之首”,但用的“碗”卻和今天有大不同!

西周燕都銅甗

所以不管如何區分,鬲的主要作用,正是用來蒸煮主食,與“鼎、簋”,共同組成完整的飲食禮儀用器,即:

吃肉或菜,用鼎與簋。

再搭配鬲與甗來吃主食。

這就是一頓完美的正餐了。

在周朝,飲食為“八政之首”,但用的“碗”卻和今天有大不同!

西周·應侯見工簋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比較“怡情”的炊具,如“溫鼎”,這就類似於今天的火鍋,不過是單人享用,比如說天子某天請群臣吃涮肉,按照宴饗禮儀,將上文所說的器具全部準備完善,之後每個人的面前,都擺有一尊下部燃有炭火的“

溫鼎”。

等溫鼎中的肉燉熟,立馬有專人負責撈出,再輔以刀工切好,分發給周天子與群臣,並盛放於下方燃燒炭火的溫鼎內,而溫鼎中會放入預先調製的美味湯料,等熟肉在湯料中二次入味後,再搭配上各式鮮香味美的蘸料,便可大快朵頤,盡享美味,這不正是和現在的火鍋幾無差別嗎?

於此,溫鼎也被稱為“中國最早的火鍋”。

在周朝,飲食為“八政之首”,但用的“碗”卻和今天有大不同!

西周晉侯溫鼎

誠然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技藝的改變,青銅鼎的制式也同樣發生著變化,如商代早期的鼎,一般造型為圓腹尖足,後來又出現了扁足鼎。

在周朝,飲食為“八政之首”,但用的“碗”卻和今天有大不同!

商前期青銅鬲·“圓腹尖足”

再往後到了周朝則如上文中一樣,以鬲居多,但不論是何種形式,商周時期就已經有意識的在器皿上雕刻紋飾,一般以獸面紋居多,如象紋,饕餮紋等紋飾,也有雕刻有族徽或祖先名字的飪食器,寓意不忘祖先。

在周朝,飲食為“八政之首”,但用的“碗”卻和今天有大不同!

獸面紋銅鬲(內有銘文刻字)

《說文》:鬲,鼎屬…象腹交文,三足。

在周朝,飲食為“八政之首”,但用的“碗”卻和今天有大不同!

商代獸面紋銅鬲

當然如果放到現在來看,相信很多朋友會覺得周朝時期的飲食器物太過繁瑣,然而作為我國美食文化最早的萌芽時期,周人對於飲食禮儀的重視,也在一定程度上為現代博大精深的中國美食文化奠定了基礎,而考究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也反映出古代貴族之間相處時所注重的“尊卑有序”,以及對待先祖,對待美食,甚至是對待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周朝,飲食為“八政之首”,但用的“碗”卻和今天有大不同!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些周朝時合乎禮法的用具,雖然使用流程繁瑣,器皿繁多,但也足以體現出周朝貴族對於飲食的重視,以及對於禮法的考究,對後世飲食文化的形成,可謂影響極其深遠,同時還體現出青銅時期的文化之燦爛,歷史積澱之深厚,當屬世界之最。

——————

在周朝,飲食為“八政之首”,但用的“碗”卻和今天有大不同!

——————

【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簋】:

《春秋·公羊傳》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史記·太史公自序》:墨者尚堯舜,言道其德行,曰食土簋。

《周禮·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詩經·權輿》: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飽。

《說文》:鬲,鼎屬……象腹交文,三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