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伴我一路行

書香伴我一路行

2019年4月23日,第24個世界讀書日,你讀書了嗎?

一、兒時讀書,尋求成長快樂

在我很小的時候,特別喜歡聽故事。那時我還不識字,所以只能纏著大人給我講故事。姥姥愛給我講鬼故事,爺爺愛給我講過去的事,而爸爸愛給我講戰鬥英雄的故事。

那時候記憶力特別好,不管多長的故事,聽一遍就能記住,而且好長時間都不會忘記。經常是這邊聽大人們講完,那邊就出去給其他小朋友們講,顯擺顯擺。我就是這樣聽著故事,講著故事慢慢長大的。

後來上了學,我開始識字,於是讀書就成了我最大的樂趣。

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沒有錢買書,而附近也沒有地方去買書。父親初中、高中的課本就成了我的讀物。儘管有時看不懂,但我還是堅持讀下去。有不會的地方就查字典,或者問父親。每次看著一個個漢字,我就興奮。

年畫、連環畫也是我的最愛。那時的年畫好多都是連環畫,一幅年畫一個故事,有畫有文字。家裡的年畫,鄰居家的年畫早就被我看了好多遍。每幅畫配著什麼文字,共有多少行,每行多少個字,我都能記下來。

每次到別人家做客,我都會盯著人家牆上的年畫不放。我個子小,就跪在人家床上看,從頭看到尾,從上看到下,一張也不放過。

那時的零用錢很少,但只要有零用錢,我就用來買小人書。記憶最深的是有一年鎮上趕廟會,我跑了幾公里的路來到鎮上的書店,用自己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一角三分錢,買了一本《偷吃人參果》。因為買書,我放棄了吃零食的機會。

可喜的是,我用這本書和同學們換著看了幾十本小人書。當時真是倍感自豪。

通過不停地積累,我最多的時候積攢了三十多本小人書。我不僅把每本書都翻了好多遍,而且用這些書和別的小朋友換書看,也看了不少小人書。

這些小人書保存了很長時間,後來由於搬家,這些書也不知所蹤。

除了買書和換書,我還借同學的書看。每次放假去姥姥家,總會和幾個相識的小朋友玩,從他們那裡借來幾本書或雜誌,一口氣讀下去。記得有一次,為了看一本借來的書,晚上我鑽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筒看書,直看到手電沒有電熄滅了才罷休。

正是這些書的陪伴,才使我度過了歡樂的童年,才使我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求學路上,讀書伴我成長

上了中學、大學後,閱覽室、圖書館成為我經常流連忘返的地方,有時候一呆就是一整天。學校外面幾個租書的地方,也成為我經常光顧的地方。

大學時,除了經常到學校的圖書館借書外,我還辦理了省圖書館的借書證,每週騎自行車去省圖書館借書還書。這也成為我的一個日常習慣。

每次放假回家,我都會借幾本書帶回家,聞著書香,品著香茗,沉浸在書的世界裡,不能自拔。

有時父母叫我去幹活,我才依依不捨地放下書本,小心翼翼地把書籤插入書本中,輕輕地把書合上。一干完活,又趕快跑過來,再次與書中的人物對話,甚至於把自己變成書中的主角。

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徜徉在書的海洋裡,看著各種各樣的圖書,不僅使我的眼界開闊了,知識豐富了,而且人的氣質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變化,書生氣更濃了。

三、人生低谷,讀書拯救靈魂

參加工作後,由於忙工作,忙事業,儘管時間多了,但讀的書卻少了,感覺整個人都很浮躁,根本靜不下心來去認真讀書,更不用說去品讀和朗讀了。

改變讀書習慣,還得從我的那段經歷說起。

那一年,我事業受挫,人生迎來了低谷。那段時間,我情緒低落,每天唉聲嘆氣,報怨老天不公,感嘆人生多難。每天死氣沉沉,毫無生氣。

但抱怨始終趕不走陰霾,感嘆始終走不出困境。

後來,無意中看到一本書,從書中我找到了精神寄託,心情也似乎一下子好了起來。於是我選擇了讀書,試圖從書中尋找回失去的自信和力量。

我在手機上安裝了掌閱、咪咕閱讀、微信讀書、有書共讀等讀書軟件。有空時就看書,運動和走路時就聽書。

不知不覺,我讀了幾十本書,幾千萬字,這些書有官場小說,有青春小說,有人物傳記、也有其他方面的書。在讀書的過程中,我還把好的段落和文字摘錄下來,記了好多本讀書筆記,同時也在電腦上做了好多筆記。

儘管現在對讀過的那些書已經沒有了多少印象,但當翻開讀書筆記,看著那些熟悉的文字,又彷彿回到了那個時候,又找回讀書時沉浸其中的感覺,彷彿自己和主人公在一起談話,在交流,在耳語。

讀書,讓我度過了人生的低谷;讀書,陪我走過了那段黑暗的日子;讀書,讓我尋回了走失的靈魂;讀書,讓我找回了人生的自信和力量。

四、閱讀書籍,感知現在未來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現在的人們更傾向於碎片化閱讀,認認真真讀一本書的人少了,更多的人都是利用手機、微信、微博讀一些快餐式的信息。這是一種快捷方便的閱讀途徑,但並不是一種好的閱讀方式。

迴歸書本,崇尚紙質書籍的閱讀,是一種趨勢,更是一種必然。

言,心聲也;書,心畫也。每一本書,對於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著非凡的意義。

通過讀書,我們可以瞭解世界,認知世界,感知世界,改變世界。

通過讀書,我們能夠找到人生價值,明確人生方向,尋求人生定位。

最好的教育,就是幫助每一個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從事著自己喜歡的事情,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因為,我們要教會孩子去閱讀書籍,感知世界。學校教育應當關注閱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應該引導孩子去多讀書。家長給予孩子哪種教育,其實就是家長期待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度過怎樣的人生。

作為家長,你給予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你對生命理解的體現。你覺得一個人最寶貴的是什麼,你就會不由自主地期望孩子得到什麼。

五、提升修養,品味閱讀之美

對自己負責的最好方式,就是讀書。閱讀是提升修養的過程。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心靈故事的表達。讀一篇文章,欣賞一部作品,不僅要欣賞作品的語言美,內容美,還要品味作者的心靈美。

跟著作者的思路,欣賞作者的語言魅力,感知作者的心理變化,感受作者的心路歷程。同時,通過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更好地理解作者寫作時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

閱讀的過程,就是讓自己的大腦隨著書本的內容高度運作,以一已之力來提升自身修養、自我素質、自我認知的過程。憑著自己的心智閱讀,從只有粗淺瞭解到深入理解,就像是自我的破繭而出。只有增進理解能力的閱讀,才能讓我們增長心智,不斷成長。

把讀書的想法變成具體的行動,而不是僅停留在口號上。

通過讀一本書,讀一篇文章,讀懂一個人,仰視一種靈魂,認知一種社會。對於生命,每個人,只有他自己,才能對它負責,而對自己負責的最好方式就是閱讀。你讀過的書,愛過的人,最後都變成了現在的你。

古人說,“開卷有益”是一種至善而平和的勸讀方法,讀以致知,讀以致用,讀以修為,讀以致樂,讀以消遣。對於識字的人來說,閱讀自然會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這是讀書的目的,更是讀書的本質。

讀書使人進步,讀書使人明智,讀書讓人成長,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讓讀書成為持續寫作的加油站和助力源。

從現在開始,拿起書本,認真讀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