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紅安縣七裡坪鎮熊家咀村義務守墓人姜能山

通訊員毛紅平 趙炳長 閔小玲

紅安縣七里坪鎮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走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三支紅軍主力,曾經為新中國的解放,數萬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记红安县七里坪镇熊家咀村义务守墓人姜能山

七里坪鎮熊家咀村位於鎮東北部的大山深處,是鄂豫皖省委和紅四方面軍後方醫院所在地,為了新中國的解放,當年有73位犧牲的無名烈士長眠在姜家崗壪的後山上。今年八十一歲的老人姜能山,默默地為烈士墓園守護,43年的痴心堅守,43年初心不改,從烏烏青絲到滿頭蒼蒼白髮。他用一片真誠期盼地是這些烈士能找到自己的親人。他用一位老黨員的無私奉獻,守護著永不褪色的革命精神。

记红安县七里坪镇熊家咀村义务守墓人姜能山

姜能山1938年6月出生,今年八十一歲,談起堅守照看烈士陵園的事,他說:“七里坪鎮熊家咀是打響黃麻起義第一槍的地方,也是著名革命烈士程昭續的故鄉,當年的革命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茶,紅軍後方醫院就建在烈士陵園內,在這裡療傷的有73位連長以上的紅軍幹部,還有士兵,1932年,紅四方面軍轉移時,這些傷員來不及撤走,傷勢較重,醫療條件有限,全部壯烈犧牲,所以遺體全部埋在這裡”。

1958年,20歲的姜能山就和本壪村民陳餘美一起在烈士墓周邊載下了14棵扁柏樹,有意悉心照看,從那時開始,他堅定一個信念,堅持義務看管墓園,後來有村民想佔周邊地載樹,遭到了姜能山的堅決制止,沒能如願。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姜家崗烈士墓險些遭到人為破壞,他日夜和本壪村民守護,甚至幾次拼死保護,才使墓園保護完好。

從1978年開始,他便義務為安放在這裡的紅軍烈士守墓,不論春夏秋冬,寒來署往,每天必到墓園象對待自己的祖人一樣看待。每年三十過年、過十五、清明節、霜降,雷打不動跪拜、燒紙、放鞭炮、帶著貢品、寄託哀思,平時有空去扯草,修剪樹枝、打掃衛生。

2008年春節大年三十,天氣寒冷,屋外的積雪達一米多深,姜能山象往常一樣帶上香紙火炮、酒、肉等貢品到墓園祭拜烈士,拜完在回家的路上一頭載到積雪中,兩眼發昏的他無論怎樣掙扎也起不來。越下越大的雪已覆蓋了整個身子。在家等著吃飯的兒子姜浩看到父親長時間沒回,順著路從雪中將他揹回,全年已凍得不省人事。老伴汪寶榮責怪他說:“你這多年總是堅持守墓,無名無利,是何苦冽”,姜能山說:“我自己是紅軍烈士的遺腹子,這些烈士可憐,為新中國解放犧牲了年輕的生命,現在還找不到親人,我就是他們最親的人”。在部隊當過兵的兒子姜浩說:“爸爸你做得很對,雖然你做的事不起眼,但很有意義,我永遠都支持你”。

姜能山一直這樣默默執著堅守,從不叫苦,從不計酬,從無怨言。2011年9月,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鼓與呼中,紅安縣民政局啟動了姜家崗紅軍烈士陵園建設,興建了門樓,圍牆,四周大理石欄杆。2012年竣工後,姜能山還是堅持義務看園。他的事蹟還在楚天都市報和武漢晚報刊登後,社會各界人士也紛紛捐款,前來尋找烈士親人。武漢市蔡甸區漢東村老黨員尚書正個人捐款5000元修建了烈士碑文。

為了幫助英雄烈士找到家鄉,找到親人,姜能山老人想盡辦法打聽尋找73名烈士的後人。1994年,村裡有個鄉親到河南新縣走親戚,意外找到了高德福烈士的後人。當年清明節,高家人趕到姜家崗長跪在地放聲痛哭,當即拜謝姜老,並掏出2000元錢感謝他。姜老宛言謝絕。並一再說:“這是做人的本份,是我應該做的”。

姜能山家並不富裕,老伴汪寶榮多年中風,兒子長年在外打工,家裡至今住著三間平瓦房,生活異常清貧,面對社會各界的好心人關心和資助。他總是笑著謝絕,把錢用於陵園保護建設上。今年八十一歲的姜能山說:“四十三年了,困難的時候我堅守過來了,現在墓園建好了,烈士就有家了,我就是他們的主人,只要我活著,我會一直守著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