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能超越上海嗎

深圳能超越上海嗎

4月20日,在“大灣區與深圳的未來”高峰論壇上,國際知名經濟學家張五常發表了《深圳是個現象嗎?》的演講,他說深圳將超過上海和硅谷,成為整個地球的經濟中心。

他推斷深圳將會超越硅谷,主要是硅谷沒有一個像東莞水平的工業區。不僅今天沒有,永遠也不會有。

另外,張五常還表示:中國零關稅會震撼世界。

深圳不可能單獨成為中心,你問問香港和廣州同意嗎?上海在長三角的龍頭地位是無法撼動的,而深圳最多是與香港廣州並駕齊驅。香港畢竟是老牌的資本主義,比深圳有更多的制度方面的優勢,其開放性和自由度是深圳永遠望塵莫及的。也許深圳的GDP會超越香港,但綜合實力及各項指標,深圳是永遠不可能超越香港,也永遠超越不了上海。

張五常認為深圳將超過硅谷的理由是硅谷沒有一個像東莞水平的工業區。硅谷是科創中心,似乎也不需要設工業區吧。深圳也永遠不可能出現谷歌、蘋果、英特爾、臉書、思科、特斯拉、甲骨文這樣偉大的企業。位於硅谷附近的知名大學雲集,如斯坦福大學、聖塔克拉拉大學、聖何塞州立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等。並且深圳的原創性發明實在乏善可陳,深圳即使不自慚形穢,也不至於狂妄到自認為超越了硅谷吧。

網上關於深圳超越上海的聲音一直甚囂塵上,但深圳面積不到上海的三分之一,人口相當於上海的一半,不知它拿什麼來超越上海?

上海,直轄市,面積6340平方公里,人口2415萬,GDP30133.86億元(2017年)

深圳,地級市,面積1997.47平方公里,人口1252.83萬,,GDP22438.39億元(2017年)

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城市,沒有可比性。

深圳的人均GDP比上海高,但上海的人均收入是全國最高的,估計深圳的GDP是有水分的,人均收入才是真實的可信的。深圳可能並不是人們想象的那麼好。

上海在整個國家戰略中地位僅次於首都北京,全國也只有北京和上海設導彈防禦系統,可見其戰略地位之重要。國家對上海的定位是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科創中心。為什麼科創板設在上海而不是深圳呢?

可以這樣說吧,深圳沒有能夠和上海競爭的基礎。

深圳因為緊臨香港,設為特區,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也沒有多少歷史負擔,民營經濟活躍,一騎絕塵,成為一線城市。

深圳如果沒有騰訊和華為,就是一個二線城市。

理論上深圳過了2010就該成為二線城市了。政策紅利已經見頂,城市面積有限,教育醫療短板沒有補齊。加上深圳本身的區位優勢並不明顯,連省內交通樞紐都算不上,在全國版圖上又屬於偏遠的南蠻地區。彼時實際上是捉襟見肘了,經濟上兩度被蘇州反超。

但今天的深圳很神奇的保住了一線城市地位,主要是運氣好,踏準了世界科技發展的節奏,遇上移動互聯網和通信技術升級,騰訊和華為崛起,從而帶動深圳的經濟。其他真的乏善可陳。

千萬不能有暴發戶心態,深圳城市畢竟也只有40年的歷史,既沒有歷史人文的積澱,也沒有多少大學和科研機構,與上海相比明顯缺乏歷史人文底蘊。

上海又叫魔都,就是時尚之都,極具魔力,解放前就已經是遠東第一大都市。

並且,我認為深圳的成長性已經到頂了,它的制度紅利已經用盡了,它不太可能有更高的增長。不要取得一點成績就感覺很厲害了,你要思考你成長的驅動因素是哪些,是否可持續?這些因素是否還在?

上海與深圳是在同樣的制度環境裡,深圳並不具有制度優勢,如果中國實行零關稅,也不只是深圳受益,上海更受益。

深圳比上海唯一的優勢是深圳民營企業為主導,國有企業佔比低,而上海國有企業是主角,比重太大。上海的經濟是靠投資拉動的,而深圳的經濟是民營企業拉動起來的。兩座城市的經濟結構不同,決定了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懸殊。上海有大量的國有企業和海外資本,有資金,有技術,有人才。對政府的投資過度依賴,這是上海的硬傷,上海的成長很少依賴市場,較多是依賴國家的傾斜扶持和行政壟斷。這是一種非良性的經濟發展模式!

相對於上海,深圳的企業更多是從草根階層發展起來的,事實證明,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產業,往往可以產生具有競爭力的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